..续本文上一页说住在里边了,我入了,那个不叫入了,已经在里边,不叫入了。第一次进来叫入。那么入见道,苦法智忍是第一步踏进这个见道的阶段,苦法智忍是十五刹那的第一个刹那。所以苦法智忍那个时候,叫入见道,以后的,已经住在见道上了。最后第十六刹那是出见道了。“故得入名”,这是讲入,就是在第一个刹那的时候。
己二 明十六心依地
从此第二,明依地。论云:已辨现观具十六心,此十六心,为依何地?颂曰:
皆与世第一 同依于一地
“从此第二,明依地”,就是见道依哪个地。“论云:已辨现观具十六心,此十六心,为依何地?”依什么地?“颂曰:皆与世第一,同依于一地”,这个很简单,因为世第一,无间,下一个刹那,就入见道,那么他依靠的那个定,就是那个地了。或者未到地定,或者是初禅,或者是二禅,那是没有改变的,世第一依哪一个地,它也是依那一个地,“同于依一地”。
释曰:世第一法,引见道故,故十六心,与彼世第一,同依一地。前言世第一,通依六地,故今见道,亦唯依六地也。
“世第一法,引见道故,故十六心,与彼世第一,同依一地”,都是依的那一个地。“前言世第一,通依六地,故今见道,亦唯依六地也”,世第一是依六地都可以的,那么见道也可以依六地。假使未到地定的得到世第一的,那么见道也是未到地定,假使初禅得到世第一的,那这个见道也是初禅,所以说同的。
己三 明忍智次第
从此第三,明忍智次第。论云:何缘必有如是忍智,前后次第,间杂而起?颂曰:
忍智如次第 无间解脱道
“从此第三,名忍智次第”,忍跟智,为什么要安这样的次第?“论云:何缘必有如是忍智,前后次第,间杂而起?”他提的问题,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子,一个忍,一个智,智了之后又是忍,忍了之后又是智,它前后次第不乱,而且夹杂而起的。忍与智,一会儿忍,一会儿智,一会儿忍,一会儿智,为什么要安了这个次第间杂而起?“颂曰:忍智如次第,无间解脱道”,这是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,因为忍、智,一个是无间道,一个是解脱道,当然我们断烦恼,是一个无间道,一个解脱道。所以说决定要忍智间杂而起的,而且是忍在先,智在后,决定如此。
释曰:忍是无间道,约断惑得,不破(疑为“被”)惑得之所隔碍,故名无间。智是解脱道,已解脱惑得,又与离系得俱时起,故名解脱也。忍智次第,理必应然,犹如世间,驱贼闭户,忍如驱贼,智如闭户也。
“释曰:忍是无间道,约断惑得,不破惑得之所隔碍”,(不被,这个你们是什么?破。破可能是错了,被。因为差一点点了,这两个,破跟被两个,就是一个衣旁,一个是石旁了,看起来是差不多的,可能是古代的时候,写的时候,没有写清楚了,后头搞错了。不要改,我们旁边注个小释就是了,藏经不能改的)。
“忍是无间道”,无间道,就是把烦恼的惑,惑的得,要把它断掉。“不被惑得之所隔碍,故名无间”,什么叫无间?烦恼的得,它可以障碍我们不见道,所以说你不在这个忍的时候,这个烦恼的得有力量,下边可以引生其它的烦恼;那么忍出来这个时候,这个烦恼的得还没有断掉。因为正在断的时候,烦恼还没有完全消灭了,烦恼的得还在,但是这个得没有力量再生起烦恼来。所以说,“不被惑得之所隔碍”,惑得不能隔碍你了,叫无间。本来烦恼的得,能够是把惑、见所断的烦恼,引出来到生相的,就是生、住、异、灭,可以到生,然后第二刹那就是住了。但是以忍的力量,使这个烦恼得,再没有这个力量,把它生起来,使我们不证到这个涅槃。生起了烦恼,当然隔碍,把我们障住了,不能见道了,不能见。现在这个时候,得已经没有力量,不能再作隔碍,叫无间,这个叫无间道。没有间隔,再也不能把你间隔起来了。
“智是解脱道”,第二刹那智,解脱道,烦恼的得已经断掉了。“又与离系得俱时起”,这个烦恼的得断掉之后,又得个啥东西呢?得个择灭。前面是, 烦恼得在的话,忍的时候烦恼正在断,把它的力量消灭,烦恼虽然还在,但是得的能力没有了。那么到了解脱道的时候,烦恼得断掉了,离系得得到了,所以离系(就是择灭的那个得),证到了。俱时而起,“故名解脱”,因为离系,离开一切系缚了,叫解脱了。
所以一个叫无间,不为它所隔碍,没有间隔,叫无间道。一个解脱道,跟离系得,同时起来了,再也不为烦恼所系缚,解脱了。我们新名词叫解放,再也不为他们所捆起来了。
(135A)“忍智次第,理必应然”,所以一个忍,一个智,它的次第,必定如此的,没有什么好怀疑的。“犹如世间,驱贼闭户,忍如驱贼,智如闭户也”,打个比喻,世间上,假使来一个贼,到我们这里来偷东西,我们第一步把贼赶出去,就是忍。忍就是把烦恼这个东西,把它赶出去,把它灭掉;烦恼灭掉了,赶快把门关掉,以后防止它再来,永远不会进来了。如果你说,次第调一调,先把门关掉,再来驱贼,那个贼赶不出去了,门都关紧了,赶到他哪里去呢?他跟你搏斗了,那个跟你拼命干了。先要赶出去,再关门,贼还在房间里,把门关起来了,你不是颠倒了吗?所以说决定要忍在前,不能说智在前,忍在后。
己四 明见修道别
从此第四,明见、修、道别。论云:此十六心,皆见谛理,一切可说见道摄耶?不尔。云何?颂曰:
前十五见道 见未曾见故
“从此第四,明见、修、道别”,一个见道,一个修道,它的差别在哪里?昨天我们也讲了一下。这十六刹那的心,十五刹那是见道,第十六刹那是修道。这个修道,我们一定不要搞错,以为是修所断烦恼的修道,这就是十五刹那完成了,进入修道的第一步,它的任务还是断见惑的,上二界道谛下的烦恼灭掉的解脱道,它是解放了上二界道谛下烦恼的一个解脱道,并不是断修惑,它的对象,就是它所灭的烦恼,还是见惑,它虽然进入修道,它的任务做的还是断见惑的。所以,它不断修惑。凡是见道的里边,十五刹那,当然不能断修惑。就是第十六刹那,也是十五刹那的解脱道,也不是断修惑的。这个一定要明确,虽然它是修道,不是断修惑的,所以说预流果,它是不断惑的,在第十六刹那的时候,修断的烦恼,一品也没有断。如果以前断过的,世间道断过的,那么这个十六刹那的时候,他也不能得到那个离系得,前面断了的离系得还是不能得到,他只住在预流果上,不属于二果向。所以这个一定要明确的,因为很多人呢,要混淆,既然是修道了,他要把修的烦恼要断了?不断的。
“论云:此十六心,皆见谛理,一切可说见道摄耶?不尔!”那么这个十六心,假使都是看到四谛的道理,上、下八谛,每一个谛四个心,那么一共十六心,都属于见谛的事情的,那么是不是都可以说是见道呢?十六心都是见道呢?“不尔”,不行。“云何”,为什么不行呢?
“颂曰:前十五见道,见未曾见故”,只有前十五个刹那叫见道。“见未曾见故”,什么叫见道?从来没有见过的,见到了,叫见道,已经见过了,不能叫见道了。那么第十六刹那,上、下八个谛都见到了。前面的苦、集、灭当然不要说了,欲界的道谛也见到了,而色、无色界的道谛,道类忍也见到了。那么道类智重复地见了,那个不算见了。“见未曾见”,从来没有见过、见到,是见道。已经见过了,第二次见面了,不叫见道了。所以说第十六刹那之所以叫修道,这个原因,不是他断修断的烦恼了,不是那个事情,就是它不是曾见,是第二次见面了,不叫见道。这是这样子分别的。
释曰:除道类智,前十五心,名为见道。于四谛理,未见今见,见未曾见,故得见名。至道类智,无一谛理,未见今见,如修曾见,故修道摄。
“释曰:除道类智,前十五心,名为见道”,这十六个心,最后一个是道类智了。这个十六心,你们最好是要把它背熟,这个也很简单了。苦法忍,苦法智,苦类忍,苦类智,集法忍,集法智,集类忍,集类智,灭法忍,灭法智,灭类忍,灭类智,道法忍,道法智,道类忍,道类智。这个东西很有规律的,也很好背的。那么这个最后一个道类智除开,前面这十五个心都叫见道。
“于四谛理,未见今见,见未曾见”,为什么叫见道?我们所谓的见道,就是四谛的道理从来没见过,今天看到了,我们所见到的是以前没有见过的东西,第一次看到,这叫见。如果第二次见过了,不叫见了。假使我们到北京去,第一次去游北京是见,去观光,第二次去的话,都熟悉了,不是第一次见了,那就是另外一回事。见道的见,是这么安的,就是我们无始以来老凡夫,对宇宙的真理从来不知道的,即使你佛经说了很多,依稀恍惚,只是看照片,没有亲身看到。你北京的照片,尽管你看,跟真正到北京是两码事。这个是到见道的时候,这十五刹那心真正地见到四谛的道理,宇宙的真理看到了,这个叫见,第一次见,从来没有见过了。那么你第二次见,不叫见道了。四谛的道理,我们说十五刹那之后,一直到无学道,经常要观的,那这个都叫见道?那见道太长了。见道只是第一次见。这个也很简单,见道,从来没见过,见叫见道;见过以后,再去修的话呢,叫修道。所以说,这个见道的见,只能是前十五刹那,十六刹那就不能叫见。为什么原因噢?这个后面还要慢慢地讲的,不要着急。
“见未曾见故”,这句话很要紧,从来没有见到的,看到了,这个叫见。这个见道的见,就是见未曾见,宇宙的道理,苦、集、灭、道,从无始以来,老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