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▪P4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說住在裏邊了,我入了,那個不叫入了,已經在裏邊,不叫入了。第一次進來叫入。那麼入見道,苦法智忍是第一步踏進這個見道的階段,苦法智忍是十五刹那的第一個刹那。所以苦法智忍那個時候,叫入見道,以後的,已經住在見道上了。最後第十六刹那是出見道了。“故得入名”,這是講入,就是在第一個刹那的時候。

  

  

  

  

  己二 明十六心依地

  

  從此第二,明依地。論雲:已辨現觀具十六心,此十六心,爲依何地?頌曰:

  

  皆與世第一  同依于一地

  

  “從此第二,明依地”,就是見道依哪個地。“論雲:已辨現觀具十六心,此十六心,爲依何地?”依什麼地?“頌曰:皆與世第一,同依于一地”,這個很簡單,因爲世第一,無間,下一個刹那,就入見道,那麼他依靠的那個定,就是那個地了。或者未到地定,或者是初禅,或者是二禅,那是沒有改變的,世第一依哪一個地,它也是依那一個地,“同于依一地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世第一法,引見道故,故十六心,與彼世第一,同依一地。前言世第一,通依六地,故今見道,亦唯依六地也。

  

  “世第一法,引見道故,故十六心,與彼世第一,同依一地”,都是依的那一個地。“前言世第一,通依六地,故今見道,亦唯依六地也”,世第一是依六地都可以的,那麼見道也可以依六地。假使未到地定的得到世第一的,那麼見道也是未到地定,假使初禅得到世第一的,那這個見道也是初禅,所以說同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己叁 明忍智次第

  

  從此第叁,明忍智次第。論雲:何緣必有如是忍智,前後次第,間雜而起?頌曰:

  

  忍智如次第  無間解脫道

  

  “從此第叁,名忍智次第”,忍跟智,爲什麼要安這樣的次第?“論雲:何緣必有如是忍智,前後次第,間雜而起?”他提的問題,爲什麼一定要這樣子,一個忍,一個智,智了之後又是忍,忍了之後又是智,它前後次第不亂,而且夾雜而起的。忍與智,一會兒忍,一會兒智,一會兒忍,一會兒智,爲什麼要安了這個次第間雜而起?“頌曰:忍智如次第,無間解脫道”,這是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,因爲忍、智,一個是無間道,一個是解脫道,當然我們斷煩惱,是一個無間道,一個解脫道。所以說決定要忍智間雜而起的,而且是忍在先,智在後,決定如此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忍是無間道,約斷惑得,不破(疑爲“被”)惑得之所隔礙,故名無間。智是解脫道,已解脫惑得,又與離系得俱時起,故名解脫也。忍智次第,理必應然,猶如世間,驅賊閉戶,忍如驅賊,智如閉戶也。

  

  “釋曰:忍是無間道,約斷惑得,不破惑得之所隔礙”,(不被,這個你們是什麼?破。破可能是錯了,被。因爲差一點點了,這兩個,破跟被兩個,就是一個衣旁,一個是石旁了,看起來是差不多的,可能是古代的時候,寫的時候,沒有寫清楚了,後頭搞錯了。不要改,我們旁邊注個小釋就是了,藏經不能改的)。

  

  “忍是無間道”,無間道,就是把煩惱的惑,惑的得,要把它斷掉。“不被惑得之所隔礙,故名無間”,什麼叫無間?煩惱的得,它可以障礙我們不見道,所以說你不在這個忍的時候,這個煩惱的得有力量,下邊可以引生其它的煩惱;那麼忍出來這個時候,這個煩惱的得還沒有斷掉。因爲正在斷的時候,煩惱還沒有完全消滅了,煩惱的得還在,但是這個得沒有力量再生起煩惱來。所以說,“不被惑得之所隔礙”,惑得不能隔礙你了,叫無間。本來煩惱的得,能夠是把惑、見所斷的煩惱,引出來到生相的,就是生、住、異、滅,可以到生,然後第二刹那就是住了。但是以忍的力量,使這個煩惱得,再沒有這個力量,把它生起來,使我們不證到這個涅槃。生起了煩惱,當然隔礙,把我們障住了,不能見道了,不能見。現在這個時候,得已經沒有力量,不能再作隔礙,叫無間,這個叫無間道。沒有間隔,再也不能把你間隔起來了。

  

  “智是解脫道”,第二刹那智,解脫道,煩惱的得已經斷掉了。“又與離系得俱時起”,這個煩惱的得斷掉之後,又得個啥東西呢?得個擇滅。前面是, 煩惱得在的話,忍的時候煩惱正在斷,把它的力量消滅,煩惱雖然還在,但是得的能力沒有了。那麼到了解脫道的時候,煩惱得斷掉了,離系得得到了,所以離系(就是擇滅的那個得),證到了。俱時而起,“故名解脫”,因爲離系,離開一切系縛了,叫解脫了。

  

  所以一個叫無間,不爲它所隔礙,沒有間隔,叫無間道。一個解脫道,跟離系得,同時起來了,再也不爲煩惱所系縛,解脫了。我們新名詞叫解放,再也不爲他們所捆起來了。

  

  (135A)“忍智次第,理必應然”,所以一個忍,一個智,它的次第,必定如此的,沒有什麼好懷疑的。“猶如世間,驅賊閉戶,忍如驅賊,智如閉戶也”,打個比喻,世間上,假使來一個賊,到我們這裏來偷東西,我們第一步把賊趕出去,就是忍。忍就是把煩惱這個東西,把它趕出去,把它滅掉;煩惱滅掉了,趕快把門關掉,以後防止它再來,永遠不會進來了。如果你說,次第調一調,先把門關掉,再來驅賊,那個賊趕不出去了,門都關緊了,趕到他哪裏去呢?他跟你搏鬥了,那個跟你拼命幹了。先要趕出去,再關門,賊還在房間裏,把門關起來了,你不是顛倒了嗎?所以說決定要忍在前,不能說智在前,忍在後。

  

  

  

  

  己四 明見修道別

  

  從此第四,明見、修、道別。論雲:此十六心,皆見谛理,一切可說見道攝耶?不爾。雲何?頌曰:

  

  前十五見道  見未曾見故

  

  “從此第四,明見、修、道別”,一個見道,一個修道,它的差別在哪裏?昨天我們也講了一下。這十六刹那的心,十五刹那是見道,第十六刹那是修道。這個修道,我們一定不要搞錯,以爲是修所斷煩惱的修道,這就是十五刹那完成了,進入修道的第一步,它的任務還是斷見惑的,上二界道谛下的煩惱滅掉的解脫道,它是解放了上二界道谛下煩惱的一個解脫道,並不是斷修惑,它的對象,就是它所滅的煩惱,還是見惑,它雖然進入修道,它的任務做的還是斷見惑的。所以,它不斷修惑。凡是見道的裏邊,十五刹那,當然不能斷修惑。就是第十六刹那,也是十五刹那的解脫道,也不是斷修惑的。這個一定要明確,雖然它是修道,不是斷修惑的,所以說預流果,它是不斷惑的,在第十六刹那的時候,修斷的煩惱,一品也沒有斷。如果以前斷過的,世間道斷過的,那麼這個十六刹那的時候,他也不能得到那個離系得,前面斷了的離系得還是不能得到,他只住在預流果上,不屬于二果向。所以這個一定要明確的,因爲很多人呢,要混淆,既然是修道了,他要把修的煩惱要斷了?不斷的。

  

  “論雲:此十六心,皆見谛理,一切可說見道攝耶?不爾!”那麼這個十六心,假使都是看到四谛的道理,上、下八谛,每一個谛四個心,那麼一共十六心,都屬于見谛的事情的,那麼是不是都可以說是見道呢?十六心都是見道呢?“不爾”,不行。“雲何”,爲什麼不行呢?

  

  “頌曰:前十五見道,見未曾見故”,只有前十五個刹那叫見道。“見未曾見故”,什麼叫見道?從來沒有見過的,見到了,叫見道,已經見過了,不能叫見道了。那麼第十六刹那,上、下八個谛都見到了。前面的苦、集、滅當然不要說了,欲界的道谛也見到了,而色、無色界的道谛,道類忍也見到了。那麼道類智重複地見了,那個不算見了。“見未曾見”,從來沒有見過、見到,是見道。已經見過了,第二次見面了,不叫見道了。所以說第十六刹那之所以叫修道,這個原因,不是他斷修斷的煩惱了,不是那個事情,就是它不是曾見,是第二次見面了,不叫見道。這是這樣子分別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除道類智,前十五心,名爲見道。于四谛理,未見今見,見未曾見,故得見名。至道類智,無一谛理,未見今見,如修曾見,故修道攝。

  

  “釋曰:除道類智,前十五心,名爲見道”,這十六個心,最後一個是道類智了。這個十六心,你們最好是要把它背熟,這個也很簡單了。苦法忍,苦法智,苦類忍,苦類智,集法忍,集法智,集類忍,集類智,滅法忍,滅法智,滅類忍,滅類智,道法忍,道法智,道類忍,道類智。這個東西很有規律的,也很好背的。那麼這個最後一個道類智除開,前面這十五個心都叫見道。

  

  “于四谛理,未見今見,見未曾見”,爲什麼叫見道?我們所謂的見道,就是四谛的道理從來沒見過,今天看到了,我們所見到的是以前沒有見過的東西,第一次看到,這叫見。如果第二次見過了,不叫見了。假使我們到北京去,第一次去遊北京是見,去觀光,第二次去的話,都熟悉了,不是第一次見了,那就是另外一回事。見道的見,是這麼安的,就是我們無始以來老凡夫,對宇宙的真理從來不知道的,即使你佛經說了很多,依稀恍惚,只是看照片,沒有親身看到。你北京的照片,盡管你看,跟真正到北京是兩碼事。這個是到見道的時候,這十五刹那心真正地見到四谛的道理,宇宙的真理看到了,這個叫見,第一次見,從來沒有見過了。那麼你第二次見,不叫見道了。四谛的道理,我們說十五刹那之後,一直到無學道,經常要觀的,那這個都叫見道?那見道太長了。見道只是第一次見。這個也很簡單,見道,從來沒見過,見叫見道;見過以後,再去修的話呢,叫修道。所以說,這個見道的見,只能是前十五刹那,十六刹那就不能叫見。爲什麼原因噢?這個後面還要慢慢地講的,不要著急。

  

  “見未曾見故”,這句話很要緊,從來沒有見到的,看到了,這個叫見。這個見道的見,就是見未曾見,宇宙的道理,苦、集、滅、道,從無始以來,老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