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遠,你觀不清楚的。要擺在面前,現前。二要現時,是現在在觀。叁,現量,不是比量。這樣子,才能夠觀得清清楚楚,同時要契入。我們說知行合一,這樣子觀察,才是真正地、如量地觀察。
“謂在現前,觀聖谛”,當下觀,那麼這個四谛十六行觀,就是說我們所謂的真理。有的人,他是想到,觀察聖谛開悟嘛,就是知道個空性,你殊不知,空性裏邊有緣起,苦、集、滅道裏邊都有緣起,也有性空。苦谛下面的,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。無我,空,那是性空,無常、苦,那是緣起。滅靜妙離,當然滅谛是屬于性空方面的。道如行出又是緣起的。所以說我們看了一邊,只知道性空,不知道緣起,看了一邊,知道緣起,不知性空,又是一邊。要離開兩邊,緣起性空當下是一個,這要再如是一樣的觀察。有的人,就看到觀四谛,“這是小乘,我們觀是空性、實相”,殊不知,空性實相,你能不能緣起?如果你死板板的空性,那就是偏了,搞了一邊去了,墮了偏空去了。真正的、中道的空性,就是跟緣起兩個分不開的,苦集滅道就是緣起性空,而且是兩層緣起,流轉的緣起,跟還滅的緣起,兩重因果全部包在裏邊,這是最完整的聖谛觀,所以說四谛。那麼四谛現觀,有叁種現觀:
一是“見現觀,唯無漏慧”,這個就標出無漏慧。一開始,淨慧隨行名對法,阿毗達磨就是無漏慧,最起大作用的就是無漏慧。“見谛分明故”,無漏的智慧與四谛的境界,現前,很分明、明了地觀察、現證,叫見現觀。這是慧心所的作用,慧是能觀察的,追求的,能見的。慧的推求就是見。我們見不一定要眼睛見,前面說過的,有八種叫能見。那麼這個慧,是能見的,是心見。
第二個,是“緣現觀”,能緣。“此無漏慧,及慧相應心心所法,同一所緣,名緣現觀”,這個範圍擴大了,慧心所是能見,但是慧心所你起作用的時候,前面講過,決定有跟它相應的心王、心所,相應法。那麼這個相應法,除了慧以外,其它的都不是能見的,那就是說能緣的。所以整個來說,慧心所本身又能見,又能緣,所以說在緣現觀當中,就包的範圍廣一點。慧心所,無漏慧,跟它的相應的心王、心所,一起說,叫緣現觀,這些都是心王、心所能緣的法,能緣的,就是叫緣現觀。
再擴大,叫“事現觀”。前面的相應,再把俱有法,就是把相應行的,生、住、異、滅、得那一些,一起加進去,那不能叫緣現觀,因爲它們是不相應行,不能緣的。那麼這個時候,叫事現觀。事什麼?“同一事業,名事現觀”,它們做的是同一個事情。不管你慧心所也好,心王、心所也好,生、住、異、滅也好,它的那些俱有法,都是爲了同一事業。什麼事業?知苦斷集,證滅修道,這是四谛的,對四谛要做的事情,這個事情是一樣的。不管你慧心所也好,心王、心所相應的也好,俱有的四相、得之類的也好,都是爲了同一事業,那麼這個就叫事現觀。什麼叫“余俱有”呢?它這裏說俱有的法,除了相應的心王、心所以外,還有“道共戒及生等四相,俱有因故,名俱有也”,因爲這是俱有因,互爲因果的。那麼這些叫俱有法,從最寬的範圍說,是相應、俱有、慧心所一起說,這叫事現觀。從中等來說,把同時生起的不相應行、道共戒之類的除開,只是心王、心所的相應法,它叫緣現觀,它能緣。那麼再真正地能夠證到,了別四谛境的是慧心所,主力軍是它,叫見現觀,能見的是慧心所,無漏慧。
這叁種現觀,實際上就是一個事情,從慧心所本身來說,它能見又能緣,又能從事這個事業,叁個都有它。從心王、心所來說,它本身不能見,但是能緣,也能同一事業。從俱有的四相、道共戒等法來說,它既不能見,又不能緣,只能共同作一事業,知苦斷集,證滅修道,最廣泛的來說,就是事現觀。
這叁個現觀,實際上就是一個。因爲從它的作用來分,分了叁個,而真正的法生起的時候,慧心所決定不單獨孤起的,決定有心王、心所相應,既然心王、心所是有爲法,決定有生、住、異、滅的四相。因爲它是無漏法,定中的,一定有道共戒,所以這些俱有法,真正生起,就是俱有法一起生起的。那麼它們做的事業,做那個知苦斷集、證滅修道的事情。這麼分析裏邊,真正能見的是慧心所,能緣的是慧心所跟心王心所,這是幾層的分析,是把它分了叁個,實際上,叁而一的。
又論明得苦法智忍,名入正性離生。見所斷惑,令諸有情墮在惡趣,受諸劇苦,猶如生食在有情身,作苦惱事,故名爲生。或由見惑,令諸善根不能淳熟,故名爲生。見道能越,故名離生。言正性者,所謂涅槃。見道能證,名爲正性離生,正性之離生,依主釋也。或此見道,即名正性,聖正性故,正性即離生,持業釋也。又此見道,或名正性決定,謂決取涅槃故,或決了谛相故,名決定也。若正性是涅槃,即正性之決定;若正性,目見道,正性即決定。二釋同前苦法智忍。名爲入者,最初入故,故得入名。
“又論明得苦法智忍,名入正性離生”,這裏是講正性離生的意義。前一次我們講正性離生就是見道,也把後面的簡單地念了一下。這裏要正面展開正性離生的解釋。什麼叫正性離生呢?得了苦法智忍這個時候,叫正性離生。正性離生就是入了聖道,把異生性呢,什麼叫異生性?有些新來的還不知道,異生性就是凡夫,凡夫就是異生性,這個東西在身上。如果異生性去掉了,那就得了正性離生,入聖道了。正得正性離生的時候,在苦法智忍的那一刹那,離開了異生性,得了正性,涅槃性得到。那麼從此以後,就是入聖道,作聖者了。
那麼什麼叫正性離生呢?他下邊有兩個解釋,一是見所斷的惑,見道所斷的煩惱,就是八十八使,“令諸有情墮在惡趣,受諸劇苦”,見道所斷的煩惱,就是把人引入惡趣去的。所以說見惑斷了之後,叁惡趣就不去了,在忍位的時候,上忍的時候,叁惡趣也得了非擇滅,再也不去了。所以說見道之後,惡趣必定是不去了。那麼這個惡趣,去了之後,要受很厲害的苦的。這個苦,打個比喻,“猶如生食在有情身,作苦惱事”,因爲惡趣的苦,當然受苦了,在惡趣裏邊要受很多的苦了。這個苦,打個比喻,人是一個高等動物,生吞活剝的東西吃不進去的,生的東西你吞下去,決定要鬧肚子,産生肚子的劇苦。那麼這個生的東西吃下去,産生苦惱,就相當于這個見所斷的煩惱,把我們領入惡趣去受劇苦,同等地受苦。所以,把這個比作叫生,見所斷煩惱,用生來比喻它。所以說正性,得了涅槃性,見了道之後,就離開這個苦了,見所斷的煩惱引起的苦,就永遠沒有了,就是叁惡趣苦再也不會去受了。這是一個解釋,這個生,就是受惡趣的苦叫生,好比吃了生的東西,在肚子裏不舒服一樣。
八七年的時候,我才去昭覺寺,那個時候,有十位左右,他們一起到四川的色達縣,去參加五明佛學院。結果,跑了去之後,那邊沒有蔬菜,都吃葷的。這個葷,它一般是牛肉,他們的牛肉不是熟得叭叭的,一方面是高原氣候,開水,八十幾度就開了,煮不到一百度的,那麼這個牛肉就煮不爛了。再一個,他們藏人,習慣于吃那個半生不熟的東西的,所以他們吃了無所謂,而漢人他們這一批去了,吃了盡鬧肚子,實在鬧得不行了,趕快回來了。所以,這就是生食的,一般人受不了的。
這是一個解釋。見所斷的煩惱,有引生叁惡道的苦,好象吃了生的東西,在肚子要作怪一樣。
另外一個解釋。“或由見惑,令諸善根不能淳熟,故名爲生”,這是生,從另外一方面來說了。一切善根,因爲見所斷的煩惱在的時候,受它的牽製,就不能淳熟。那麼這樣子,就叫生,這個善根沒有熟嘛,就是生的。“見道能越,故名離生”,到了見道的時候,這個見所斷的煩惱斷掉了,再也不能爲障,使那些善根不成熟了,善根淳熟了,離開這個生了。不能淳熟的那個生,見了道之後,能夠超越過去了,說是離生。
這個離生有兩個意思,一個是離開了叁惡道的苦,一個是離開善根不能淳熟的生。
正性是什麼意思呢?正性就是涅槃性。“言正性者,所謂涅槃”,見道當下能證到一部分,“名爲正性離生”,正性,聖道涅槃性,離開那個叁惡道的苦這個生,或者離開善根不能淳熟的生。“正性之離生,依主釋也”,因爲證了涅槃性,而離開這個生的,所以叫正性離生,依主釋。這是正性當涅槃說,叫依主釋。“或此見道”,假使這個見道當下就叫正性,正性本身就是見道。那麼以這樣子解釋的話,“聖正性故”,見道就叫正性離生,爲什麼?聖者的正性就是見道,那麼正性就是見道。見道呢,也就是離生,見了道之後,當下就可以離開叁惡道苦,或者就能夠離開善根不能淳熟的苦。正性,是一個體,離生是它的用,依體起用,就是持業釋。這個就是兩個解釋都可以。
但是這個地方,依主釋的話,正性是指的是涅槃,持業釋的話,正性當下就是見道,兩個不能混雜。你不要要說,兩個都可以的,正性是涅槃,涅槃就是離生,就是持業釋,胡扯!搞錯了。正性是涅槃的話,正性的離生,依主釋;正性是見道的時候,正性就是離生,那麼是持業釋。一定不能搞錯,你懂了之後不會錯,不懂的,你看了東扯西扯,那是胡扯了。
“又此見道,或名正性決定”,見道還有其它的名字,正性決定。“謂決取涅槃故”,決定能證涅槃的。“或決了谛相,故名決定也”,正性就是見道,這個能夠決定了別這個四谛的行相,這叫決定。這兩個都可以說。正性是涅槃的話,正性的決定,就是能夠決定趣涅槃;假使正性是見道的話,正性當下是決定,兩個可以,四谛決擇明了。也是一個持業釋,一個依主釋。
“苦法智忍,名爲入者,最初入故,故得入名”,我們進這個房間來,當你第一個腳跨進門檻的時候,叫入,你不能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