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名种殖顺解脱分。
“释曰:顺决择分,今生起者,必前生起顺解脱分”,就是说你这一辈子要生起暖、顶、忍四个顺决择分的善根的时候,你这个人前辈子必定是顺解脱分的善根已经有了。顺解脱分我们讲过了。在佛面前,顶个礼,赞叹一下,磕个头,供养一香、一花,这些都是种了顺解脱分善根,这个时候开始修行了,在修行的资粮道的起步。如果前一辈子没有这个顺解脱分善根的话,这一辈子要马上生起顺决择分善根,是不可能的。一定要前一辈有了这个顺解脱分,那很快,极快之下,第二辈子才能生起顺决择分善根。如果慢的话,那不晓得好久才能生起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,就是极快也得要两生。(134A)所以说,这一辈子要生起顺决择分善根,最起码前辈子顺解脱分善根是有的。
“诸有创修顺解脱分,极速三生,方得解脱”,所以说,你开始修顺解脱分善根的人,他要得到解脱的话,最快最快也得要三生。就是第一生,为初生起顺解脱分,第二生起顺决择分,第三生才能入圣,乃至阿罗汉,那就是必定要三生。“谓初生起顺解脱分”,这一辈子,顺解脱善根生了。第二生,“起顺决择分”,那么生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。第三生才能够见道。那么最快是这样三生,乃至阿罗汉。见道以后,直到阿罗汉都可以这一辈子得到。
“声闻极速三生,极迟六十劫”,这里就是说,修声闻乘的,最快就是这么三生,三生是最起码的。那么最迟是六十劫,长的,最长、最慢的话,六十个劫。修独觉乘,最快是四生。因为独觉是利根,比声闻要高一层了,所以再快再快都要四生,那么再慢,一百劫。
什么叫顺解脱善根呢?“顺解脱分,闻思所成,唯散地故,三业为体”,顺解脱分善根,这是闻思的慧所成的,不是定地的修慧。它是在散地的缘故,不依定地的。它依三业为体,身、口、意三业都是它的体。拜佛身业,赞叹是口业,心里边默念,或者是心里的观想,都属于意业。
这里,什么叫种解脱分的善根呢?“殖解脱分”,这善根,“唯人三洲”,只有人间三洲有,可能种这个解脱分善根的机会。“三恶趣无”,三恶趣没有这个种顺解脱善根的。为什么?“无般若故”,三恶道是愚痴,般若的智慧没有,没有般若。“诸天亦无,无厌苦故”,诸天是聪明的,他般若有,但是不厌离,天上太舒服了,厌离的心没有,那么顺解脱分善根也没有。“北洲无者,以无厌心及般若故”,北俱卢洲,两个都没有,既没有厌离心,他因为是一切都是自然的享受,又没有般若的智慧,北俱卢的人,再聪明,不入道的。我们也看到世间上的人,做这个世间的事情极聪明,跟他谈佛法,一窍不通。怎么办呢?没有般若,世间的智慧跟般若是两码事。般若是观一切法无自性,能够晓得缘起性空,能够知道是如幻如化,然后是达到真实的这个涅槃的,最高的菩提涅槃的境界。而世间的东西、智慧,你做一个生意,或者搞一个技术,拼命赚,拼命搞,世间上去学了很多的技巧,结果这个般若智慧没有了,两码事,甚至于妨碍般若智慧的。世智辩聪,八难之一,你世智辩聪多了之后,自以为沾沾自喜,很聪明,占了便宜,什么都好,实际上,吃大亏,般若无份,你永远解脱不了。这是北俱卢洲就两个都没有了。
所以说人间,三洲的人,确实有这个机会,我们应当好好的利用,不要错失这个机会,万一你下一辈子堕了三恶道,或者造了福,堕了北俱卢洲,或者生了天上去,都不能种解脱分善根的,因为他这个条件不够了。要种解脱分善根,第一要有般若的智慧,第二要有厌苦的心,这两个合起来了,顺解脱分的道才能跨进去,否则的话,这个道没有跨进,顺解脱分是没有希望的。顺解脱分没有望的话,见道、修道、无学道那是妄想。所以说你要后头的,你先要把前头的拿到。不要只看了高高的,“前面什么顺解脱分,顺决择分我不要,我要无学道,见道,那个东西,这个是等而下之的东西,我要它干什么?”你不要好,你不要后头怎么拿到呢?现在的人多得很,“我学密法,我要生圆次第,这些东西不是生圆次第,我要它什么,什么戒定慧,啥东西,不要,我要生圆次第,我只要修生圆次第,修了之后,马上即生成佛”。当然想得很理想,很天真,没有基础你怎么行呢?所以这些东西,世间上的人现在多的是,都是这么的妄想,不晓得他们为什么无知到这个地方?看看世间上的念书也可以知道,孩子总是幼儿园、小学、中学、大学上去的,哪一个家里的人生出一个孩子来,“我不要幼儿园,我要直接送大学研究院”?你送去,把那个孩子逼死了,他也考不出一个,零蛋分最多了,两分,五分都考不出来的,你怎么办?
乙二 约三道辨人
丙一 明三道建立
丁一 约现观位明
戊一 明十六心
己一 正明十六心
从此大文第三,约三道辨人,就中有三:一、明三道建立,二、明七种圣人,三、明学无学满。就明三道建立中二:一、约现观位明,二、约修无学道。就约现观明中二:一、明十六心,二、依位建立。就明十六心中四:一、正明十六心,二、明十六心依地,三、明忍智次第,四、明见修道别。且第一明十六心者,论云:于中已明诸加行道,世第一法,为其后边,应说从斯,复生何道?颂曰:
世第一无间 即缘欲界苦 生无漏法忍 忍次生法智
次缘余界苦 生类忍类智 缘集灭道谛 各生四亦然
如是十六心 名圣谛现观 此总有三种 谓见缘事别
“从此大文第三,约三道辨人”,这里边就是细致地分辨。“就中有三:一、明三道建立”,见、修、无学道,顺决择分过了,就是见道来了。三道的建立,如何建立见道、修道、无学道?第二是,“明七种圣人”,既然见道以后,就是圣者,圣者又分七种。再说,“明学无学满”,什么时候叫学满?什么叫无学满?就是他已经足够、够量了。“就明三道建立中”,又分二,“一、约现观位明”,正在现观的时候说。“二、约修无学道”。“就约现观中”,又分二,“一、明十六心,二、依位建立。就明十六心中”,又分四,“一、正明十六心,二、明十六心依地,三、明忍智次第,四、明见修道别。”
先讲第一科。这个我们的科判,以前老的都发的,发等于没有发,哪个人看过了?都没有看。这个科判给你了,“好好”,很欢喜,摆那里。哪个去翻过科判吗?我教了那么多佛学院,翻科判的,仔细在看的,我只有看到一个人,这个人他不太聪明,但是他很用功。他就是拼命对照科判,下了课还在看,这个我亲眼看到的,是不是还有这样的人?当然不敢保证,可能还有,但是总的来说,科判拿到手里,就是一摆了之,包括我本人也这样的。科判来了,大概有点纲目,知道就算了。哪个一个一个去仔细看呢?但是像这些科判那么多呢,哪个是纲?哪个是目?你看一看也有好处。哪个是总纲,哪些是细目。
第一个明十六心,这是见道的事情先说。“论云:于中已明诸加行道”,加行道讲完了,四加行,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,或者七加行,五停心观、别相念住、总相念住、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,全部讲完了,那么进入见道。四个加行道的最后一位,“世第一法,为其后边”,最后的边际,到世第一,到此为止,有漏法的边到了。再过去,跨越一步,就是圣者的无漏道来了。所以这个是划时代的一个转折点。“应说从斯,复生何道?”那么前面接下去了。加行道最高的是世第一。世第一再过去,什么?禅宗就是百尺竿头,再上一步,什么?不好说了。见道也是这个,说不来的,冷暖自知。但是我们法相里边,不好说,以佛的智慧,能说。当然说的跟真的不是一模一样,但是至少是个照片,你得了那个照片之后,你能够知道见道的情况。你真正见道了,假见道了,你也有个分量,能够去观察。如果禅宗就不行了,没有照片的,他有明师给你印证,固然是知道真错。如果没有明师印证,自己说我开悟了,到处说法去了,这个危险性很大的。到底真开悟,假开悟呢?你没有一个印证,没有一个尺子。
这个世第一是边际之后,要生什么道呢?“颂曰:世第一无间,即缘欲界苦,生无漏法忍”,“世第一无间”,世第一挨到,无间,中间没有一点点空隙。世第一过了,这一刹那,马上第二个就观欲界的苦。世第一本来在欲界苦的一个行相,这时观欲界苦,观的是一样的。但是能观的却不是修慧,却是生的无漏法忍,无漏慧来了。这就是刹那性,没有同类因的。无始以来,我们都是有漏法,这时从中突然产生一个无漏法来了。以前没有的,同类因是没有的,但是原因也是有的。就是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,它的因缘,它能够生起无漏道。那么这个无漏法生起来之后,叫什么呢?叫苦法忍,“忍次生法智”,忍挨着次第,就是无间生一个法智,苦法智。
“次缘余界苦,生类忍类智”,这个欲界的苦,法忍,法智观察完了,断完了,然后,缘余界苦,缘上二界的苦,色、无色界的苦。色、无色界前面我们讲过了,因为它都是定地,就摄了一个,相类的,有同类的性质,所以说可以合起来。合起来观,观色、无色界的苦,那么就是上界的苦。生起什么呢?苦类忍,苦类智,生起类忍类智。
“缘集灭道谛,各生四亦然”,苦谛如此,缘集谛,缘灭谛,缘道谛,各生四,也同样都生四个。哪四个呢?法忍、法智、类忍、类智,观苦谛如此,观集谛也是,观欲界的集谛——集法忍、集法智,观色、无色界的集谛——集类忍、集类智,乃至道谛——道法忍、道法智,上边的道类忍、道类智。一共是十六个。
“如是十六心,名圣谛现观”,谛现观是十六心,见道是十五刹那,这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