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呢?就是见道。
什么叫正性离生19?正性就是涅槃性,也可以说是见道。在没有见道的时候,他经常是起了各式各样的烦恼,都在恶趣里受各式各样的苦,好比生的东西,我们吞下去了,在肚子里边,肚子要绞痛,痛得不得了,痛,这是生。那么或者说,见道的烦恼,应知善根不能成熟,因为见道的烦恼没有断,一切善根不能成熟,也叫生。这个生有两个意思。好比生的东西吞下去,要使我们受苦;一个是见道的烦恼没有断,那些善根不能成熟,是生的,就是生的东西,是不能吃的,不能起作用的,善根没有成熟,是生的了。见道能够超过这一些,就是超过这个恶道的苦,把这个生东西在肚子里边痛的苦可以超越;那么善根不能成熟的这个东西,也能超越,叫离生。正性嘛,涅槃性,证到涅槃性之后,就可以离开这些生死的苦恼,也可以离开善根不能成熟的那些情况。所以叫正性离生。实际上,简单的话,正性离生就是见道。“正性离生者,见道名也。”
戊四 明三乘转根
从此第四,明三乘转根。论云:此四善根,各有三品,由声闻等等独觉与佛也种姓别故。随何种姓,善根已生,彼可移转,向余乘不?颂曰:
转声闻种姓 二成佛三余 麟角佛无转 一座成觉故
“从此第四,明三乘转根”,这里边就是说三乘,就是(佛)菩萨乘、声闻乘、缘觉乘。这三乘可以转根,就是钝根可以修利根。那么这个怎么转呢?转有一定规律的。
“论云:此四善根,各有三品”,这个四个善根,都有三品,上、中、下三品。“由声闻等种姓别故”,那么就是所谓声闻、缘觉、菩萨乘(佛乘就是菩萨乘),声闻乘是下劣,缘觉乘是中等,那么佛乘是无上的、最高的。三个种姓别,因为三种种姓不同,四善根,也就三品不同。
“随何种姓,善根已生,彼可移转,向余乘不?”那么你不论哪一个种姓,他假使善根生起来了,假使是声闻乘的种姓,他生了暖顶忍,那么他能不能转菩萨乘的,或者转成缘觉乘的呢?就问根能不能转?
“颂曰:转声闻种姓,二成佛三余,麟角佛无转,一座成觉故”,假如声闻的种姓,他是暖、顶这两个善根可以转成佛的种姓的;到了忍位,就不行了,转不过去了。因为忍不堕恶趣了,佛要到恶道去度众生的,所以忍位一成就,不能转佛。“三余”,那么暖顶忍三,这三个都可以转成独觉,是可以的。要成佛,只有暖、顶二位可以转,要成独觉,三个都可以转。假使是独觉的种姓,佛的种姓,那不会退的,他是不转的,无有转。这个当然是《俱舍》的说法,也可以说是不了义的说法。那么真正的,三乘种姓,唯一乘,没有二,也没有三,最后都是要转成大乘根器的,这是《法华经》的意思。
释曰:声闻种姓,暖顶二位,容转成佛,若得忍位,无成佛理。菩萨利物,必往恶趣,忍超恶趣,故不成佛。言三余者,余谓独觉,在佛乘外,故名为余。声闻种姓,暖顶忍三,容可转成独觉乘故,名为三余。
“释曰:声闻种姓”,但是《法华经》的意思,固然如此,但是声闻种姓,要转成佛的话,却是时间极长。这我们也看到《法华经》授记品里边,阿难也好,那些大弟子也好,要供养多少多少佛之后,经过多少多少劫,才能够成佛。那就是要转种姓,虽然转是转得过来,但是时间是长,是不可说地长,如果你直截了当的,先是菩萨乘的话,那么你很快就成佛了,就不要转那么长了。
所以说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,他先讲菩提心,再给你说空性,也就是这个密意在此,先给你谈了空性之后,你可能是证了声闻的涅槃去了。那要把你转成这个菩萨种姓的话,那就是费的时间又长,下的功夫又大,这个是很费时间,很费精力的事情。如果你菩提心发好了,那你再证空性,决定是菩萨乘,速急,稳速成菩提。所以说这个是宗大师的悲心,我们要体会这个书的次第就是这样子安排。
声闻种姓在暖、顶二位的时候,可以转成佛的,这个是容易。“若得忍位”,成佛的道理就不行了。从这个《俱舍论》的角度看,有部、经部的那个书看,是不能成佛了,但可能性有没有?还是有。就是《法华经》给你说了,但是很困难、很困难,这个我们要知道。因为很困难,他们就认为没有成佛了,这是不太了义;但是真正了义说法,也不是那么简单的。
“菩萨利物,必往恶趣,忍超恶趣,故不成佛”,你菩萨要度众生,恶趣众生决定要度的,地藏菩萨是常住地狱里边的,那你如果恶趣不去了,苦也看不到了,你这个悲心也不容易起了,那要转佛乘的话是困难的。所以说,“忍超恶趣,故不成佛”,忍的那个位,已经超过恶趣了,恶趣再也不去了,那么你要成佛的话,第一是恶趣的苦你不体会了,那么你是悲心很难生。再一个,你要度众生,你要到恶趣去的,你去都不去了,你怎么度呢?菩萨道就不能行了,所以说成佛是不可能了。
“言三余者”,那么这两种善根,可以转成佛,但是三种,可以转余。就是声闻跟佛的余下来的,还有一个就是独觉了,余就是独觉。在佛乘外,又是声闻乘外的叫余。“声闻种姓,暖顶忍三”,声闻乘的种姓,在暖、顶、忍三位的时候,都可以转成独觉乘。因为独觉乘,跟佛乘不一样,他也是自了的。所以暖、顶、忍三,都可能转成独觉乘,叫三余。就是这三位都可以转成余下那个独觉乘。
麟角独觉,与佛世尊,于暖等位,性必无转,谓此二圣,依第四禅,一座成觉故,无容转也。梵云菩提,此翻为觉,三乘菩提,皆以尽智无生智为体。言一座者,始从暖位,终至菩提,不起于座。第四静虑,是不倾动,最极猛利,三摩地故,堪为麟角及佛所依。
“麟角独觉,与佛世尊,于暖等位,性必无转”,假使麟角独觉,与佛这两种,与佛世尊,他们在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这个位必定不会转,就是不会退的。“谓此二圣,依第四禅,一座成觉故”,这个前面我们就知道了,佛是一座成等觉的。从这一座坐下去,得了第四禅。第四禅里边,从暖、顶善根开始,一直到见道的八忍八智,再经过非想非非想的九无间、九解脱,把这个整个的三界的烦恼断完,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佛在菩提树下,是一座成等觉的,所以不会退的。
这里要注意,麟角独觉,他特别标出麟角独觉,就是独觉有两种,部行独觉、麟角独觉,部行独觉就是以前是声闻乘,后来他因为声闻乘修行成熟了,在出于没有佛的世,自己就开悟了,成独觉。还有麟角独觉,就是说,他是出于一个人的,不是部行独觉,没有部行的。那么他这一种是特殊的。独觉里边又是一种,麟角独觉,这个独觉,跟佛一样,不退。那么其它的注解里边,一些部行独觉,跟声闻乘一样的性质,还是根据前面的规律一样。
“梵云菩提”,这个菩提是叫觉。三乘都是证的菩提,都证的叫觉。“皆以尽智,无生智为体”,他们都以尽智,无生智为他的体。这三个菩提的体,都是尽智、无生智,当然有高下了。我们前面说过的,声闻的断是诸冥,佛断的是一切种冥、诸冥都灭掉的,这个智当然有高下,但是从性质来说,都是尽智、无生智。
“言一座者,始从暖位,终至菩提”,无上正等正觉,成佛。“不起于座”,一座里边成就的。“第四静虑,是不倾动,最极猛利,三摩地故”,他为什么要依第四禅来修,因为第四禅是不动的。前面三个禅都是动的。因为初禅有寻伺的动,被大三灾的时候,火烧梵天;二禅有喜乐的动,所以说水淹二禅;三禅有出入息的动,所以说,风吹三禅。第四禅,既没有喜乐,又没有出入息,不动。第四不动故,所以第四禅不动,最猛利,这个力量最大。一般成佛,都是依靠第四禅,独觉也是第四禅。“堪为麟角及佛所依”,这个第四禅的定是最殊胜的定,所以是成麟角独觉也好,成佛也好,这个比较高层次的菩提,一定依靠最高的禅定,第四禅来得到。那么这是讲的他们所依的禅定。
戊五 明得果久近
从此第五,明得果久近。论云:颇有此生,创修加行,即此生引起顺决择分耶?不尔。云何?颂曰:
前顺解脱分 速三生解脱 闻思成三业 殖在人三洲
“从此第五,明得果久近”,得果到底还是很长的时间,还是比较快呢?就是我们经常关心的,最好现生成佛,那么这个要看条件。条件好的,即生成就,条件差的,那就时间要长一点。
“论云:颇有此生,创修加行,即此生引起顺决择分耶?不尔”,他就问了,他也是心着急了,有没有这一辈子开始修加行,才开始修行,马上这一辈子就可以生起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,行不行?就是从来没有修行过,这一辈子开始修了,拼命修,能够得到暖、顶、忍,能不能够?不尔!不行的。所以说,如果你是一个从来没有修行的人,这一辈子暖、顶、忍尚得不到,你说即身要成佛了,那你怎么做到呢?这都有条件的。所以非常科学的,不是你想象的。起个念头,“我要快”,快了,没有那么事,不是神话,也不是小说。
“颂曰:前顺解脱分,速三生解脱,闻思成三业,殖在人三洲”,这个就是讲它的原因。那么这个原因里边,先要把顺解脱分讲一下。我们直接看文。
释曰:顺决择分,今生起者,必前生起顺解脱分。诸有创修顺解脱分,极速三生,方得解脱,谓初生起顺解脱分,第二生起顺决择分,于第三生,方得入圣,乃至得阿罗汉也。声闻极速三生,极迟六十劫,独觉极速四生,极迟百劫。顺解脱分,闻思所成,唯散地故,三业为体。殖解脱分,唯人三洲,三恶趣无,无般若故,诸天亦无,无厌苦故,北洲无者,以无厌心及般若故。又施一食、持一戒等,深乐解脱,回求菩提,愿力所持,便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