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▪P3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呢?就是見道。

  

  什麼叫正性離生19?正性就是涅槃性,也可以說是見道。在沒有見道的時候,他經常是起了各式各樣的煩惱,都在惡趣裏受各式各樣的苦,好比生的東西,我們吞下去了,在肚子裏邊,肚子要絞痛,痛得不得了,痛,這是生。那麼或者說,見道的煩惱,應知善根不能成熟,因爲見道的煩惱沒有斷,一切善根不能成熟,也叫生。這個生有兩個意思。好比生的東西吞下去,要使我們受苦;一個是見道的煩惱沒有斷,那些善根不能成熟,是生的,就是生的東西,是不能吃的,不能起作用的,善根沒有成熟,是生的了。見道能夠超過這一些,就是超過這個惡道的苦,把這個生東西在肚子裏邊痛的苦可以超越;那麼善根不能成熟的這個東西,也能超越,叫離生。正性嘛,涅槃性,證到涅槃性之後,就可以離開這些生死的苦惱,也可以離開善根不能成熟的那些情況。所以叫正性離生。實際上,簡單的話,正性離生就是見道。“正性離生者,見道名也。”

  

  

  

  

  戊四 明叁乘轉根

  

  從此第四,明叁乘轉根。論雲:此四善根,各有叁品,由聲聞等等獨覺與佛也種姓別故。隨何種姓,善根已生,彼可移轉,向余乘不?頌曰:

  

  轉聲聞種姓  二成佛叁余  麟角佛無轉  一座成覺故

  

  “從此第四,明叁乘轉根”,這裏邊就是說叁乘,就是(佛)菩薩乘、聲聞乘、緣覺乘。這叁乘可以轉根,就是鈍根可以修利根。那麼這個怎麼轉呢?轉有一定規律的。

  

  “論雲:此四善根,各有叁品”,這個四個善根,都有叁品,上、中、下叁品。“由聲聞等種姓別故”,那麼就是所謂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乘(佛乘就是菩薩乘),聲聞乘是下劣,緣覺乘是中等,那麼佛乘是無上的、最高的。叁個種姓別,因爲叁種種姓不同,四善根,也就叁品不同。

  

  “隨何種姓,善根已生,彼可移轉,向余乘不?”那麼你不論哪一個種姓,他假使善根生起來了,假使是聲聞乘的種姓,他生了暖頂忍,那麼他能不能轉菩薩乘的,或者轉成緣覺乘的呢?就問根能不能轉?

  

  “頌曰:轉聲聞種姓,二成佛叁余,麟角佛無轉,一座成覺故”,假如聲聞的種姓,他是暖、頂這兩個善根可以轉成佛的種姓的;到了忍位,就不行了,轉不過去了。因爲忍不墮惡趣了,佛要到惡道去度衆生的,所以忍位一成就,不能轉佛。“叁余”,那麼暖頂忍叁,這叁個都可以轉成獨覺,是可以的。要成佛,只有暖、頂二位可以轉,要成獨覺,叁個都可以轉。假使是獨覺的種姓,佛的種姓,那不會退的,他是不轉的,無有轉。這個當然是《俱舍》的說法,也可以說是不了義的說法。那麼真正的,叁乘種姓,唯一乘,沒有二,也沒有叁,最後都是要轉成大乘根器的,這是《法華經》的意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聲聞種姓,暖頂二位,容轉成佛,若得忍位,無成佛理。菩薩利物,必往惡趣,忍超惡趣,故不成佛。言叁余者,余謂獨覺,在佛乘外,故名爲余。聲聞種姓,暖頂忍叁,容可轉成獨覺乘故,名爲叁余。

  

  “釋曰:聲聞種姓”,但是《法華經》的意思,固然如此,但是聲聞種姓,要轉成佛的話,卻是時間極長。這我們也看到《法華經》授記品裏邊,阿難也好,那些大弟子也好,要供養多少多少佛之後,經過多少多少劫,才能夠成佛。那就是要轉種姓,雖然轉是轉得過來,但是時間是長,是不可說地長,如果你直截了當的,先是菩薩乘的話,那麼你很快就成佛了,就不要轉那麼長了。

  

  所以說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,他先講菩提心,再給你說空性,也就是這個密意在此,先給你談了空性之後,你可能是證了聲聞的涅槃去了。那要把你轉成這個菩薩種姓的話,那就是費的時間又長,下的功夫又大,這個是很費時間,很費精力的事情。如果你菩提心發好了,那你再證空性,決定是菩薩乘,速急,穩速成菩提。所以說這個是宗大師的悲心,我們要體會這個書的次第就是這樣子安排。

  

  聲聞種姓在暖、頂二位的時候,可以轉成佛的,這個是容易。“若得忍位”,成佛的道理就不行了。從這個《俱舍論》的角度看,有部、經部的那個書看,是不能成佛了,但可能性有沒有?還是有。就是《法華經》給你說了,但是很困難、很困難,這個我們要知道。因爲很困難,他們就認爲沒有成佛了,這是不太了義;但是真正了義說法,也不是那麼簡單的。

  

  “菩薩利物,必往惡趣,忍超惡趣,故不成佛”,你菩薩要度衆生,惡趣衆生決定要度的,地藏菩薩是常住地獄裏邊的,那你如果惡趣不去了,苦也看不到了,你這個悲心也不容易起了,那要轉佛乘的話是困難的。所以說,“忍超惡趣,故不成佛”,忍的那個位,已經超過惡趣了,惡趣再也不去了,那麼你要成佛的話,第一是惡趣的苦你不體會了,那麼你是悲心很難生。再一個,你要度衆生,你要到惡趣去的,你去都不去了,你怎麼度呢?菩薩道就不能行了,所以說成佛是不可能了。

  

  “言叁余者”,那麼這兩種善根,可以轉成佛,但是叁種,可以轉余。就是聲聞跟佛的余下來的,還有一個就是獨覺了,余就是獨覺。在佛乘外,又是聲聞乘外的叫余。“聲聞種姓,暖頂忍叁”,聲聞乘的種姓,在暖、頂、忍叁位的時候,都可以轉成獨覺乘。因爲獨覺乘,跟佛乘不一樣,他也是自了的。所以暖、頂、忍叁,都可能轉成獨覺乘,叫叁余。就是這叁位都可以轉成余下那個獨覺乘。

  

  

  

  

  麟角獨覺,與佛世尊,于暖等位,性必無轉,謂此二聖,依第四禅,一座成覺故,無容轉也。梵雲菩提,此翻爲覺,叁乘菩提,皆以盡智無生智爲體。言一座者,始從暖位,終至菩提,不起于座。第四靜慮,是不傾動,最極猛利,叁摩地故,堪爲麟角及佛所依。

  

  “麟角獨覺,與佛世尊,于暖等位,性必無轉”,假使麟角獨覺,與佛這兩種,與佛世尊,他們在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這個位必定不會轉,就是不會退的。“謂此二聖,依第四禅,一座成覺故”,這個前面我們就知道了,佛是一座成等覺的。從這一座坐下去,得了第四禅。第四禅裏邊,從暖、頂善根開始,一直到見道的八忍八智,再經過非想非非想的九無間、九解脫,把這個整個的叁界的煩惱斷完,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佛在菩提樹下,是一座成等覺的,所以不會退的。

  

  這裏要注意,麟角獨覺,他特別標出麟角獨覺,就是獨覺有兩種,部行獨覺、麟角獨覺,部行獨覺就是以前是聲聞乘,後來他因爲聲聞乘修行成熟了,在出于沒有佛的世,自己就開悟了,成獨覺。還有麟角獨覺,就是說,他是出于一個人的,不是部行獨覺,沒有部行的。那麼他這一種是特殊的。獨覺裏邊又是一種,麟角獨覺,這個獨覺,跟佛一樣,不退。那麼其它的注解裏邊,一些部行獨覺,跟聲聞乘一樣的性質,還是根據前面的規律一樣。

  

  “梵雲菩提”,這個菩提是叫覺。叁乘都是證的菩提,都證的叫覺。“皆以盡智,無生智爲體”,他們都以盡智,無生智爲他的體。這叁個菩提的體,都是盡智、無生智,當然有高下了。我們前面說過的,聲聞的斷是諸冥,佛斷的是一切種冥、諸冥都滅掉的,這個智當然有高下,但是從性質來說,都是盡智、無生智。

  

  “言一座者,始從暖位,終至菩提”,無上正等正覺,成佛。“不起于座”,一座裏邊成就的。“第四靜慮,是不傾動,最極猛利,叁摩地故”,他爲什麼要依第四禅來修,因爲第四禅是不動的。前面叁個禅都是動的。因爲初禅有尋伺的動,被大叁災的時候,火燒梵天;二禅有喜樂的動,所以說水淹二禅;叁禅有出入息的動,所以說,風吹叁禅。第四禅,既沒有喜樂,又沒有出入息,不動。第四不動故,所以第四禅不動,最猛利,這個力量最大。一般成佛,都是依靠第四禅,獨覺也是第四禅。“堪爲麟角及佛所依”,這個第四禅的定是最殊勝的定,所以是成麟角獨覺也好,成佛也好,這個比較高層次的菩提,一定依靠最高的禅定,第四禅來得到。那麼這是講的他們所依的禅定。

  

  

  

  

  戊五 明得果久近

  

  從此第五,明得果久近。論雲:頗有此生,創修加行,即此生引起順決擇分耶?不爾。雲何?頌曰:

  

  前順解脫分  速叁生解脫  聞思成叁業  殖在人叁洲

  

  “從此第五,明得果久近”,得果到底還是很長的時間,還是比較快呢?就是我們經常關心的,最好現生成佛,那麼這個要看條件。條件好的,即生成就,條件差的,那就時間要長一點。

  

  “論雲:頗有此生,創修加行,即此生引起順決擇分耶?不爾”,他就問了,他也是心著急了,有沒有這一輩子開始修加行,才開始修行,馬上這一輩子就可以生起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,行不行?就是從來沒有修行過,這一輩子開始修了,拼命修,能夠得到暖、頂、忍,能不能夠?不爾!不行的。所以說,如果你是一個從來沒有修行的人,這一輩子暖、頂、忍尚得不到,你說即身要成佛了,那你怎麼做到呢?這都有條件的。所以非常科學的,不是你想象的。起個念頭,“我要快”,快了,沒有那麼事,不是神話,也不是小說。

  

  “頌曰:前順解脫分,速叁生解脫,聞思成叁業,殖在人叁洲”,這個就是講它的原因。那麼這個原因裏邊,先要把順解脫分講一下。我們直接看文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順決擇分,今生起者,必前生起順解脫分。諸有創修順解脫分,極速叁生,方得解脫,謂初生起順解脫分,第二生起順決擇分,于第叁生,方得入聖,乃至得阿羅漢也。聲聞極速叁生,極遲六十劫,獨覺極速四生,極遲百劫。順解脫分,聞思所成,唯散地故,叁業爲體。殖解脫分,唯人叁洲,叁惡趣無,無般若故,諸天亦無,無厭苦故,北洲無者,以無厭心及般若故。又施一食、持一戒等,深樂解脫,回求菩提,願力所持,便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