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名種殖順解脫分。
“釋曰:順決擇分,今生起者,必前生起順解脫分”,就是說你這一輩子要生起暖、頂、忍四個順決擇分的善根的時候,你這個人前輩子必定是順解脫分的善根已經有了。順解脫分我們講過了。在佛面前,頂個禮,贊歎一下,磕個頭,供養一香、一花,這些都是種了順解脫分善根,這個時候開始修行了,在修行的資糧道的起步。如果前一輩子沒有這個順解脫分善根的話,這一輩子要馬上生起順決擇分善根,是不可能的。一定要前一輩有了這個順解脫分,那很快,極快之下,第二輩子才能生起順決擇分善根。如果慢的話,那不曉得好久才能生起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,就是極快也得要兩生。(134A)所以說,這一輩子要生起順決擇分善根,最起碼前輩子順解脫分善根是有的。
“諸有創修順解脫分,極速叁生,方得解脫”,所以說,你開始修順解脫分善根的人,他要得到解脫的話,最快最快也得要叁生。就是第一生,爲初生起順解脫分,第二生起順決擇分,第叁生才能入聖,乃至阿羅漢,那就是必定要叁生。“謂初生起順解脫分”,這一輩子,順解脫善根生了。第二生,“起順決擇分”,那麼生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。第叁生才能夠見道。那麼最快是這樣叁生,乃至阿羅漢。見道以後,直到阿羅漢都可以這一輩子得到。
“聲聞極速叁生,極遲六十劫”,這裏就是說,修聲聞乘的,最快就是這麼叁生,叁生是最起碼的。那麼最遲是六十劫,長的,最長、最慢的話,六十個劫。修獨覺乘,最快是四生。因爲獨覺是利根,比聲聞要高一層了,所以再快再快都要四生,那麼再慢,一百劫。
什麼叫順解脫善根呢?“順解脫分,聞思所成,唯散地故,叁業爲體”,順解脫分善根,這是聞思的慧所成的,不是定地的修慧。它是在散地的緣故,不依定地的。它依叁業爲體,身、口、意叁業都是它的體。拜佛身業,贊歎是口業,心裏邊默念,或者是心裏的觀想,都屬于意業。
這裏,什麼叫種解脫分的善根呢?“殖解脫分”,這善根,“唯人叁洲”,只有人間叁洲有,可能種這個解脫分善根的機會。“叁惡趣無”,叁惡趣沒有這個種順解脫善根的。爲什麼?“無般若故”,叁惡道是愚癡,般若的智慧沒有,沒有般若。“諸天亦無,無厭苦故”,諸天是聰明的,他般若有,但是不厭離,天上太舒服了,厭離的心沒有,那麼順解脫分善根也沒有。“北洲無者,以無厭心及般若故”,北俱盧洲,兩個都沒有,既沒有厭離心,他因爲是一切都是自然的享受,又沒有般若的智慧,北俱盧的人,再聰明,不入道的。我們也看到世間上的人,做這個世間的事情極聰明,跟他談佛法,一竅不通。怎麼辦呢?沒有般若,世間的智慧跟般若是兩碼事。般若是觀一切法無自性,能夠曉得緣起性空,能夠知道是如幻如化,然後是達到真實的這個涅槃的,最高的菩提涅槃的境界。而世間的東西、智慧,你做一個生意,或者搞一個技術,拼命賺,拼命搞,世間上去學了很多的技巧,結果這個般若智慧沒有了,兩碼事,甚至于妨礙般若智慧的。世智辯聰,八難之一,你世智辯聰多了之後,自以爲沾沾自喜,很聰明,占了便宜,什麼都好,實際上,吃大虧,般若無份,你永遠解脫不了。這是北俱盧洲就兩個都沒有了。
所以說人間,叁洲的人,確實有這個機會,我們應當好好的利用,不要錯失這個機會,萬一你下一輩子墮了叁惡道,或者造了福,墮了北俱盧洲,或者生了天上去,都不能種解脫分善根的,因爲他這個條件不夠了。要種解脫分善根,第一要有般若的智慧,第二要有厭苦的心,這兩個合起來了,順解脫分的道才能跨進去,否則的話,這個道沒有跨進,順解脫分是沒有希望的。順解脫分沒有望的話,見道、修道、無學道那是妄想。所以說你要後頭的,你先要把前頭的拿到。不要只看了高高的,“前面什麼順解脫分,順決擇分我不要,我要無學道,見道,那個東西,這個是等而下之的東西,我要它幹什麼?”你不要好,你不要後頭怎麼拿到呢?現在的人多得很,“我學密法,我要生圓次第,這些東西不是生圓次第,我要它什麼,什麼戒定慧,啥東西,不要,我要生圓次第,我只要修生圓次第,修了之後,馬上即生成佛”。當然想得很理想,很天真,沒有基礎你怎麼行呢?所以這些東西,世間上的人現在多的是,都是這麼的妄想,不曉得他們爲什麼無知到這個地方?看看世間上的念書也可以知道,孩子總是幼兒園、小學、中學、大學上去的,哪一個家裏的人生出一個孩子來,“我不要幼兒園,我要直接送大學研究院”?你送去,把那個孩子逼死了,他也考不出一個,零蛋分最多了,兩分,五分都考不出來的,你怎麼辦?
乙二 約叁道辨人
丙一 明叁道建立
丁一 約現觀位明
戊一 明十六心
己一 正明十六心
從此大文第叁,約叁道辨人,就中有叁:一、明叁道建立,二、明七種聖人,叁、明學無學滿。就明叁道建立中二:一、約現觀位明,二、約修無學道。就約現觀明中二:一、明十六心,二、依位建立。就明十六心中四:一、正明十六心,二、明十六心依地,叁、明忍智次第,四、明見修道別。且第一明十六心者,論雲:于中已明諸加行道,世第一法,爲其後邊,應說從斯,複生何道?頌曰:
世第一無間 即緣欲界苦 生無漏法忍 忍次生法智
次緣余界苦 生類忍類智 緣集滅道谛 各生四亦然
如是十六心 名聖谛現觀 此總有叁種 謂見緣事別
“從此大文第叁,約叁道辨人”,這裏邊就是細致地分辨。“就中有叁:一、明叁道建立”,見、修、無學道,順決擇分過了,就是見道來了。叁道的建立,如何建立見道、修道、無學道?第二是,“明七種聖人”,既然見道以後,就是聖者,聖者又分七種。再說,“明學無學滿”,什麼時候叫學滿?什麼叫無學滿?就是他已經足夠、夠量了。“就明叁道建立中”,又分二,“一、約現觀位明”,正在現觀的時候說。“二、約修無學道”。“就約現觀中”,又分二,“一、明十六心,二、依位建立。就明十六心中”,又分四,“一、正明十六心,二、明十六心依地,叁、明忍智次第,四、明見修道別。”
先講第一科。這個我們的科判,以前老的都發的,發等于沒有發,哪個人看過了?都沒有看。這個科判給你了,“好好”,很歡喜,擺那裏。哪個去翻過科判嗎?我教了那麼多佛學院,翻科判的,仔細在看的,我只有看到一個人,這個人他不太聰明,但是他很用功。他就是拼命對照科判,下了課還在看,這個我親眼看到的,是不是還有這樣的人?當然不敢保證,可能還有,但是總的來說,科判拿到手裏,就是一擺了之,包括我本人也這樣的。科判來了,大概有點綱目,知道就算了。哪個一個一個去仔細看呢?但是像這些科判那麼多呢,哪個是綱?哪個是目?你看一看也有好處。哪個是總綱,哪些是細目。
第一個明十六心,這是見道的事情先說。“論雲:于中已明諸加行道”,加行道講完了,四加行,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,或者七加行,五停心觀、別相念住、總相念住、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,全部講完了,那麼進入見道。四個加行道的最後一位,“世第一法,爲其後邊”,最後的邊際,到世第一,到此爲止,有漏法的邊到了。再過去,跨越一步,就是聖者的無漏道來了。所以這個是劃時代的一個轉折點。“應說從斯,複生何道?”那麼前面接下去了。加行道最高的是世第一。世第一再過去,什麼?禅宗就是百尺竿頭,再上一步,什麼?不好說了。見道也是這個,說不來的,冷暖自知。但是我們法相裏邊,不好說,以佛的智慧,能說。當然說的跟真的不是一模一樣,但是至少是個照片,你得了那個照片之後,你能夠知道見道的情況。你真正見道了,假見道了,你也有個分量,能夠去觀察。如果禅宗就不行了,沒有照片的,他有明師給你印證,固然是知道真錯。如果沒有明師印證,自己說我開悟了,到處說法去了,這個危險性很大的。到底真開悟,假開悟呢?你沒有一個印證,沒有一個尺子。
這個世第一是邊際之後,要生什麼道呢?“頌曰:世第一無間,即緣欲界苦,生無漏法忍”,“世第一無間”,世第一挨到,無間,中間沒有一點點空隙。世第一過了,這一刹那,馬上第二個就觀欲界的苦。世第一本來在欲界苦的一個行相,這時觀欲界苦,觀的是一樣的。但是能觀的卻不是修慧,卻是生的無漏法忍,無漏慧來了。這就是刹那性,沒有同類因的。無始以來,我們都是有漏法,這時從中突然産生一個無漏法來了。以前沒有的,同類因是沒有的,但是原因也是有的。就是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,它的因緣,它能夠生起無漏道。那麼這個無漏法生起來之後,叫什麼呢?叫苦法忍,“忍次生法智”,忍挨著次第,就是無間生一個法智,苦法智。
“次緣余界苦,生類忍類智”,這個欲界的苦,法忍,法智觀察完了,斷完了,然後,緣余界苦,緣上二界的苦,色、無色界的苦。色、無色界前面我們講過了,因爲它都是定地,就攝了一個,相類的,有同類的性質,所以說可以合起來。合起來觀,觀色、無色界的苦,那麼就是上界的苦。生起什麼呢?苦類忍,苦類智,生起類忍類智。
“緣集滅道谛,各生四亦然”,苦谛如此,緣集谛,緣滅谛,緣道谛,各生四,也同樣都生四個。哪四個呢?法忍、法智、類忍、類智,觀苦谛如此,觀集谛也是,觀欲界的集谛——集法忍、集法智,觀色、無色界的集谛——集類忍、集類智,乃至道谛——道法忍、道法智,上邊的道類忍、道類智。一共是十六個。
“如是十六心,名聖谛現觀”,谛現觀是十六心,見道是十五刹那,這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