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的胜义、世俗,再到经部的胜义、世俗,再唯识的胜义、世俗,再到最高的中观胜义、世俗,中观的空,才踏实。你不是经过这几个层次的话,不踏实。那么这四个层次,是有代表性的:有部是代表一切有的,是最原始的那些说法;经部是比较进步的;唯识是成个另外体系,一切法唯识无境的;那么中观,就是一切法都扫完的。这样子,经过这四个层次得到的空性才踏实。否则的话,就是我们叫鸟空,鸟在空中飞,“嗡嗡嗡”的空,糊里糊涂,你不知道到底说什么意思。
甲三 约圣道辨人
乙一 明圣道加行
丙一 总标加行
从此大文第三,约圣道辨人,就中分三:一、明圣道加行,二、约三道辨人,三、明诸道差别。就明加行中,复分为二:一、总标,二、广明。此下第一,总标加行者。论云:已辨诸谛,应说云何方便勤修趣见谛道?颂曰:
将趣见谛道 应住戒勤修 闻思修所成 谓名俱义境
(127A)“从此大文第三,约圣道辨人”,我们要修圣道,在修圣道的时候,那些行者就是怎么样情况?就圣道来说行人,“就中分三:一、明圣道加行,二、约三道辨人”,见、修、无学道;“三、明诸道差别”,各式各样道的不同,差别。
先说加行,这个加行,不是四加行。这是凡是要修行的人,他开始要准备的工作,都属于加行里边。“就明加行中,复分为二:一、总标,二、广明。此下第一,总标加行者。论云:已辨诸谛,应说云何方便勤修,趣见谛道”,这个谛,四谛、二谛讲过,那么下边要说,你怎么样子的方便、方法,能够“趣见谛道”,就是向见道、见谛的那个道路上去?走向这个见谛的目标,这个道路,如何进入?那么如何修道?如何入道?入道是见谛,就是最低的要求,我们要见四谛,要见道,那么见道的道路,如何进去?
“颂曰:将趣见谛道,应住戒勤修,闻思修所成,谓名俱义境”,那么你要去见道,这个道路要上去,“将趣见谛道”,你要趣入见谛的那个道路,应当第一个“住戒”,持戒。所以说你把戒不要,拿一本书拼命研究,研究成了一个佛学者,你根本见不了谛,那你所学的东西,也是依稀恍惚,甚至于错的,这个不是真正修行的道路,这是世间研究哲学的方式。
所以说这个有人就提起,有人用研究哲学的方式来研究佛教,根据考据、考证等等的方法,结论,《楞严经》是假的,《起信论》是假的,甚至于说还有什么,还有好多经都是假的。这就是以世间的眼光来看佛教,把真的看成假的,颠倒!我们佛教修行,绝对不能用世间搞学问的那一套,考证考证,什么什么搞搞。我们佛教里边,你说你要考证的话,你佛教就信不进去了。
释迦牟尼的圣诞,不晓得有几种说法,恐怕有几十种,到底在哪一年生?佛圣诞到现在到底多少年?汉传的一向传说是二千九百几十年,现在世间上公认的,二千五百三十八年。那么其它各式各样的说法还多,这个说的最后结论,佛没有的,你说他的,他说他的,没有佛的。假使真的有佛,怎么是那么多圣诞呢?他这个考证的结论,就是会达到错误的结论的。所以说,不能以考证的观点来对待佛教。因为佛教过去是没有书的,没有纸张的,那个时候的历法有各个地方不同,最后集中起来,当然有各式各样的差异的说法。这个不影响有真正佛教的真实性,佛陀是实在有的人,历史上的人物,这个谁也不敢否定。
释曰:将趣见谛道,应先住戒,然后勤修闻思修慧。因闻思修,所成慧故,慧名所成。依闻所成慧,起思所成慧,依思所成慧,起修所成慧。
“将趣见谛道,应住戒勤修”,那么你要进入,趣见谛道的话,你首先要持戒。所以说,你离开戒,想见道是做不到的。现在偏偏有些人就嫌戒麻烦,这个做不得,那个做不得,我们就马马虎虎好了,只要把道理搞清楚就可以了,睡在床上看书不是很舒服吗?你坐得端端正正的,吃力得很,看也看不进,坐得累掉了,你疲劳了,就看不进去了,我躺在那里,一方面休养,一方面是正在看经。这样地看经,你想能不能见道呢?连威仪都不正,还想持什么戒?对佛又不恭敬,对法也不恭敬,这个不会趣入道的。第一个我们要注意的,第一个要件:住戒。如果你这个不承认的话,那你尽管做一个佛学家,也可以出名,也可以作很多的书,也可以登报,也可以大家恭维你,也可以发财,但见不了谛。
住了戒之后,再什么呢?“勤修闻思修慧”,你住了戒之后,不是就算了,“我持戒了,戒是解脱的因,因拿到了,果就来了”,没那么方便。解脱的因,就是一个戒是对的,但是还有其它的慧、还有定。你单是一个戒,固然是解脱的因,但是不具备定慧,不能达到解脱的果。因为要众缘和合,你单是一个缘,还有其它的缘,你还没有。我们烧饭,要有锅、要米、要水、要柴等等。你说米有了,决定能烧饭了,不见得,什么?你没有锅啊!也没有柴了,你怎么成饭呢?还是米,米能吃下去吗?吃不下去。
那么持戒之后,还得要“勤修闻思修慧”,那就是说再三地要大家学法了,也是这个意思。你即使住戒,修苦行,眼睛闭起来,腿收起来,你想入定、开智慧、见道,没有那个路。你要闻思修,闻思都没有,你再怎么修定,再怎么持戒,还是枉然。就是锅,固然是有了,水也有了,柴也有了,拼命烧,烧什么?空锅,没有米啊。米没有,你烧怎么成饭呢?不成饭。所以说要“勤修闻思修慧”。这个慧,最低层次是闻慧,慢慢那么进入思慧,最后是修慧,修慧之后,无漏慧。这个我们前面讲过的,刹那性就是说,修慧之后,无漏的智慧,苦法忍出现了,这时候见道开始,十五刹那见道完成,那么这是无漏的慧来了。你如果没有闻思修的慧为前加行,无漏的慧从何而来?没有没有因缘的事情,佛教重缘起,成佛是从缘起的,无漏慧也是缘起,你没有前面的缘,无漏慧天上掉下来是不会的。所以说,尽管你眼睛闭起来,不倒单什么东西,你如果没有闻思修慧的前加行的话,开悟的无漏的慧是来不了的。
“因闻思修,所成慧故”,这个我们前面都讲过,这个慧是因为闻而得到的慧,因思所得到的慧,因修所得到的慧,叫闻思修所成的慧。那么你住了戒之后,你还要修闻思修。《菩提道次第》一开始就是八有暇十圆满,之后就是要亲近善知识,听闻正法。听闻正法之后,如理思惟、法随法行,就是持戒、思慧都来了。那么这是一套,什么经论都是这样说法的。你自己要创造一个捷径,不要通过这个,直接能够见道的,恐怕很难,佛没有这么说,你自己想的办法不一定能行得通。我们还是依佛说的法走稳当一些。依闻思修成的慧叫闻思修慧。
“慧名所成”,这个慧是所成功的果。因就是因闻、因思、因修,因闻所成的慧,依思所成的慧。依闻所成的慧是基础,能够开始,能够生起思所成的慧;依了思所成的慧,才能够起修所成的慧;依修成的慧才能起无漏慧。那么你说,“我前面不要,我只要无漏慧”,怎么办呢?没有基础,不行。
问:三慧何别?答:闻所成慧,唯缘名境,未能舍文而观义故;思所成慧,缘名及义,未全舍文而观义故,颂言俱者,谓名义也;修所成慧,唯缘义境,已能舍文而观义故。
“问:三慧何别?”那么这里问,闻、思、修三个慧有什么差别?这个我们前面讲过。听闻正法得到的智慧,是闻慧;经过自己内心思惟,而得到的慧是思慧;从定中得到的慧,是修慧,定名为修,它是最能够熏心。这个前面都讲了。改变我们的心,要把它净化自己的心,心净化了,身口自然净化了,这个最有力是修,所以修慧是很重要的。
我们修不净观,尽管你把不净观的照片看,把不净观的书看,这样子做,甚至于去看真正腐烂的尸体、白骨,但是没有经过定力的熏修,你碰到境还是要打败的。你说殡仪馆、火葬场里的工作人员,他没有贪欲吗?不见得。他天天看见烧死人、骨灰、白骨,天天看到的,他没有修定,他又没有离欲的心,他的贪心可能比一般人还大一些。当然,有些人本来是贪心少的,他也是在这个工作场所,他看到人的丑态,他也可以起一些厌离心,但是绝对不会产生对女色厌恶到出离的心,不会有,毕竟他没有得到修的慧。一定要修慧生起来,那再也不想去亲近那个,一看到,就感到那个膨胀腐烂的臭味道,那个骨头的,不好看的样子都显出来,那就再也不会起爱心,这就是靠修来的,所以决定要有修。
那么这里边的差别,从它缘的境来说,“闻所成慧,唯缘名境”,名句文身,“未能舍文而观义故”,闻慧是肤浅的,它不能够把文舍掉,名句文身舍掉而观它的义,里边讲的意义,离开文,他就没有办法了。我们修《三归依观》,有的人要对了书修,把颂词一句一句背了修,这就是还没有离开文了。
那么思所成慧,高一级了。“缘名及义,未全舍文而观义故”,它缘的境,名义两个都缘了,没有全舍文,但是全部把文舍掉,而观义的能力还没有,就是观到文,他能够观到义理,观义理观了一阵子,没有文不行了,又把文要想一想,这么再观义理。“故颂言俱”,颂里边一个“名俱义”,就说,俱就是一会儿观文,一会儿观义,就是思慧,“俱”就是名义两个东西。
“修所成慧,唯缘义境”,不要文,离文了。这是观义,“已能舍文而观义故”。
那么在这里,我们要强调一下念诵的重要性,你不经过念诵的观文,你怎么能够舍了文观义?我们说随文入观,就是把文看得飞熟,以后能够入了观境,再观义。这个修就是在念诵里边也能入定,不要看了念诵好象很轻,一天到晚,重复的话念了那么多干啥?不想念,偷偷地溜掉。或者不来,没有人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