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▪P1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发觉,感到“今天我舒服了,赖掉一座经”,好象是赚了大便宜。实际上吃了大亏,你闻思修的资粮,就一天少一天,一天少一天,最后成就就成就不了,加持也没有。我们的这个,在清净庵,那次灌顶的老和尚,他是住山洞的,住山洞的人,毕竟有些定境,他告诉我们说,他在定里边看到我们这个多宝讲寺破破烂烂的,他没有来过,他就看到破烂的一个庙,但是他说大雄宝殿,金光辉煌,亮得不得了,那就是大雄宝殿有加持力。你一天念经不来,你加持就没有,人家在殿上得加持的人,有没有?有的。但是你不来的话,你不想念,当然了,包括观堂也是念经地方。如果你不念的话,你说我房间念,房间里没有加持,不一样,大众大众加持,你一个人,你自己有好大能力?你加持哪个?自己加持自己,佛又没有来加持你,你还是在殿上念好一些。有的人在轻视念诵,“黄教念诵太多了”,太多了;实在不多,你如果定中,念诵里得了加持之后,你就嫌少了,最好多念一点,加持多一点,这个你要真正体会下去,会有加持来的。这是标了一个总标,要持戒,要勤修闻思修,那么下边广说,怎么样子持戒,怎么样子勤修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丙二 广明加行

  

  丁一 明身器清静

  

  从此第二,广明加行。就中分四:一、明身器清净,二、明五停心位,三、明四念住,四、明四善根。此下第一,明身器清净。论云:诸有欲于修精勤学者,如何净身器,令修速成?颂曰:

  

  具身心远离  无不足大欲  谓已得未得  多求名所无

  

  治相违界三  无漏无贪性  四圣种亦尔  前三唯喜足

  

  三生具后业  为治四爱生  我所我事欲  暂息永除故

  

  “从此第二,广明加行”,这是开始入道的加行,还没正式观四谛,还早。第一,“明身器清净”,身、器两个清净,就是我们这个身体,要把它清净起来。身是根身,器,器世间,要把它清净,就是远离,你要调一个环境。你如果说,我们修行,我是菩萨,我就在五欲中,火中的莲花,火里炼真金,到五欲的世界里去,行菩萨道,乃至酒肆、淫舍都可以行道,这样子你去吧!几下子就给你送下地狱。这个开始学道的人要远离,你能力还没有,你没有能力,你说不远离的话,那你就是要下堕。所以说开始,身心如何清净,身要清净,这个器世间也要清净,不能在匮闹的世间里边。很多人劝我到上海去办道场,上海怎么办道场呢?花花世界。那些青年人,好好地从农村里来的,干干净净的,染缸一泡都坏掉了,还说修行,还成就什么人呢?所以一定要在比较僻静的地方。这个地方交通不便,买东西不便,医药不便……固然很多不便,修行却很便,真正要修行人,在这个地方才能出人才。

  

  第二是“五停心位”,修五停心观。第三是“四念住”,那是更进一层,要观四念住。五停心观还是,把身清净了之后,心还没有收回来,把心收起来、把心停下来了,然后要用功,四念住,去用功。四念住之后,再进入这个观四谛,四加行——“四善根”,就是四加行。这是一层一层进入道的次第。

  

  ,

  “此下第一,明身器清净”,那么没有前头的,后头的不会来,所以说一定要把前面的做好、做扎实,后边的就接着来。你前面的不做,占便宜,“我要见道”,见不了的。你要见道,第一个身器清净,身器要清净,什么叫身器清净?

  

  “论云:诸有欲于修精勤学者”,他想修行,精勤勤学的人,如何把身体清净呢?“令修速成”,使这个修行要快成就。我们这个快成就的方法告诉你了,你嫌慢,你要怎么快呢?睡一觉,明天成佛了。这个做小说可以,这么写一篇文章,实际上行不通的。小说里边,仙人来了,手一指,这个人就怎么样了,改变了,什么都好了,或者是成了什么道,这个是小说,不是实际的东西。

  

  “颂曰:具身心远离”,第一个条件,身心要远离,身固然要远离,心还要远离。

  

  第二,“无不足大欲”,没有不足,没有大欲,就是少欲知足。什么叫不足大欲呢?“谓已得未得,多求名所无”,已得到的多求,不知足,没有得到的多攀求,多欲。那么反过来就是少欲知足。“治相违”,对治它的,就是跟它相违,就是不是不足,不是大欲,就是少欲知足。“界三无漏无贪性”,通三界,无漏的通九地;它的性,这个喜足少欲的体性,就是无贪。

  

  第三,“四圣种”,“四圣种亦尔”,也是无贪为性。“前三唯喜足,三生具后业”,前三个是喜足。三是生具——修道的那些工具,就是等于说,衣服、饮食一样的,修道要靠这些东西。“后业”,那是助道的事业。

  

  他为什么修四圣种呢?“为治四爱生”,对治四个爱。四个爱,是我所的爱,我事的爱、我本身的爱。“暂息永除故”,前面三个把我所的爱,暂时能够息下来,最后一个,把这个我事、我所的爱永远除掉,就是四圣种的重要性。

  

  那就是说,修四圣种还在见道的前面的前阶段,如果你四圣种都没有,什么都要舒服,什么享受都要好,什么都要吃得好、穿得好、住得好、用得好,钱多、什么多,好了,少欲知足就没有,四圣种谈不上,你要见道,对不起,没有的。所以说要见道之前,要身心远离,第一个;第二要少欲喜足,喜足少欲;第三个是要修四圣种。所以说,一般的成就的人,都是修过苦行的:虚云老和尚修过苦行;海公上师,在藏地求法的时候,修过苦行;台湾的水果和尚——广钦和尚,也修过苦行……反正我们都看一看,过去的不说,近代的那些大法师,有名那些成就的人,都经过苦行的这几个阶段。所以说,你想离开这个阶段要成就,恐怕是不行的。

  

  

  释曰:身器清净,略由三因:一、身心远离,二、喜足少欲,三、住四圣种。具身心远离者,身远离者,离相杂住,心远离者,离不善寻。

  

  “释曰:身器清净,略由三因”,我们要使身器清净,有三个因素。第一,身心远离。这一科是身心清净,身心清净要三个要素,一个是身心远离,第二是喜足少欲,第三是要住四圣种。

  

  “具身心远离者”,身心的远离,先是“身远离”,“离相杂住”,跟那些不相干的人混杂而住,要离开,就是不要跟在家人杂在一起,那就是要住在寺院里边。这个寺院也不能在城市里边,城市里边你一个寺院,你假使旁边的那些高楼大厦放的广播喇叭起来,什么电视、广播、电影广播,哗!给你搞起来了,你这个就不清净了,还是相杂的。以前他们要装一个喇叭,我们拔掉了,不准装了,我们要清净的,这个东西我们就不要了。

  

  “心远离”更难,“离不善寻”,你住在山林里边,一天到晚想城市上的五欲,那你等于不在山里一样。不善的寻伺要把它除掉,那么心才远离。

  

  我们现在看看,第一个身心远离做不做得到?在其它的寺院有的人,他到一个时间要到城里去逛一逛,不逛他难过,这个就是身心远离不了。他过过瘾也好,好久没看到,去看一看。这个样子的修行,最后要泡汤的,看的结果不是好事情,会给人家钩下水的。这个很奇怪,我们说,一个出家人,他什么都没有,学问也没有,技术也没有,什么也都一般性,人也是长得一般性,但是钩他的人很多。真正你给她钩住,还了俗,她也不要你了,这是什么原因?你想想看,那不是魔是啥东西嘛?我们最近来一个挂单的,他碰到一个居士,送他一迭照片,什么照片?裸体照。什么原因呢?送他干啥呢?这个东西真是莫名其妙的,不是魔是啥东西呢?看见一个年轻出家人,要把他拉下水,先送他一迭照片,让他欲心生起来。所以这样的事情很危险。所以说大家不要看见这个世界是好玩的,随时有把你拉下水的危险性,身要远离。

  

  

  

  

  无不足大欲者,第二因也。无不足者,喜足也;无大欲者,少欲也。前二易可成,由喜足少欲。问:无不足无大欲,此之二无,差别云何?答:颂言:谓已得未得,多求名所无,谓已得衣等,更多希求,名不喜足,是喜足所无也。若未得衣等,更多希求,名为大欲,是少欲所无也。

  

  身心远离之后,要没有不足、大欲这两个东西,就是少欲喜足。这是第二个因素,无不足,就是喜足,无大欲,就是少欲。“前二易可成,由喜足少欲”,假使你要没有不足、没有大欲,那你就可以成,就是喜足少欲就可以达到那个无不足大欲的条件。

  

  那么什么叫“无不足、无大欲”?问:无不足,无大欲不是差不多吗?不足大欲,就是不要追求了。“此之二无,差别云何?”这两个无,无不足、无大欲,差别在哪里呢?我们看得差不多哦。

  

  “答:颂言,谓已得未得,多求名所无”,《俱舍论》给你解释,已经得到的多求叫不足,没有得到的去多求,去攀求,叫大欲。那么没有不足、没有大欲叫无不足、无大欲。

  

  “谓已得衣等”,出家人嘛,就是饮食、衣服、卧具、医药了。衣服有了,可以穿了,冬天不会冷了,更求希多,还要多,还要好。我拿一件毛衣旧的,不大欢喜,新的来了再求一个新的,新的求得到,这个质量差一点,又来一个,什么欧洲的,什么澳大利亚的毛衣,这个穿著燰和,要一个,再来一个,人家再更好的,呢子的衣服来了,要一个,多求,不足多求希望。“已得衣等,更多希求”,已经有了,还要求,叫作不喜足,“是喜足所无也”,喜足是没有的,就是它的对立面。这个不喜足嘛,就是无不足了。

  

  假使没有得到衣,“更多希求”,没有得到,脖子伸得长长的,最好这一次檀越给我们送衣来,让我们好穿,送好一点,质量高一点,裁缝做得好一点。我们经常看到出家人,这个裁缝,不要他做,他做出来衣服不好看。当然了,你做得乱七八糟的,威仪不正时,这个穿出去,就不好了,但是稍微里边差一点点,我看也没啥关系吧。你穿在身上,又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