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發覺,感到“今天我舒服了,賴掉一座經”,好象是賺了大便宜。實際上吃了大虧,你聞思修的資糧,就一天少一天,一天少一天,最後成就就成就不了,加持也沒有。我們的這個,在清淨庵,那次灌頂的老和尚,他是住山洞的,住山洞的人,畢竟有些定境,他告訴我們說,他在定裏邊看到我們這個多寶講寺破破爛爛的,他沒有來過,他就看到破爛的一個廟,但是他說大雄寶殿,金光輝煌,亮得不得了,那就是大雄寶殿有加持力。你一天念經不來,你加持就沒有,人家在殿上得加持的人,有沒有?有的。但是你不來的話,你不想念,當然了,包括觀堂也是念經地方。如果你不念的話,你說我房間念,房間裏沒有加持,不一樣,大衆大衆加持,你一個人,你自己有好大能力?你加持哪個?自己加持自己,佛又沒有來加持你,你還是在殿上念好一些。有的人在輕視念誦,“黃教念誦太多了”,太多了;實在不多,你如果定中,念誦裏得了加持之後,你就嫌少了,最好多念一點,加持多一點,這個你要真正體會下去,會有加持來的。這是標了一個總標,要持戒,要勤修聞思修,那麼下邊廣說,怎麼樣子持戒,怎麼樣子勤修。
丙二 廣明加行
丁一 明身器清靜
從此第二,廣明加行。就中分四:一、明身器清淨,二、明五停心位,叁、明四念住,四、明四善根。此下第一,明身器清淨。論雲:諸有欲于修精勤學者,如何淨身器,令修速成?頌曰:
具身心遠離 無不足大欲 謂已得未得 多求名所無
治相違界叁 無漏無貪性 四聖種亦爾 前叁唯喜足
叁生具後業 爲治四愛生 我所我事欲 暫息永除故
“從此第二,廣明加行”,這是開始入道的加行,還沒正式觀四谛,還早。第一,“明身器清淨”,身、器兩個清淨,就是我們這個身體,要把它清淨起來。身是根身,器,器世間,要把它清淨,就是遠離,你要調一個環境。你如果說,我們修行,我是菩薩,我就在五欲中,火中的蓮花,火裏煉真金,到五欲的世界裏去,行菩薩道,乃至酒肆、淫舍都可以行道,這樣子你去吧!幾下子就給你送下地獄。這個開始學道的人要遠離,你能力還沒有,你沒有能力,你說不遠離的話,那你就是要下墮。所以說開始,身心如何清淨,身要清淨,這個器世間也要清淨,不能在匮鬧的世間裏邊。很多人勸我到上海去辦道場,上海怎麼辦道場呢?花花世界。那些青年人,好好地從農村裏來的,幹幹淨淨的,染缸一泡都壞掉了,還說修行,還成就什麼人呢?所以一定要在比較僻靜的地方。這個地方交通不便,買東西不便,醫藥不便……固然很多不便,修行卻很便,真正要修行人,在這個地方才能出人才。
第二是“五停心位”,修五停心觀。第叁是“四念住”,那是更進一層,要觀四念住。五停心觀還是,把身清淨了之後,心還沒有收回來,把心收起來、把心停下來了,然後要用功,四念住,去用功。四念住之後,再進入這個觀四谛,四加行——“四善根”,就是四加行。這是一層一層進入道的次第。
,
“此下第一,明身器清淨”,那麼沒有前頭的,後頭的不會來,所以說一定要把前面的做好、做紮實,後邊的就接著來。你前面的不做,占便宜,“我要見道”,見不了的。你要見道,第一個身器清淨,身器要清淨,什麼叫身器清淨?
“論雲:諸有欲于修精勤學者”,他想修行,精勤勤學的人,如何把身體清淨呢?“令修速成”,使這個修行要快成就。我們這個快成就的方法告訴你了,你嫌慢,你要怎麼快呢?睡一覺,明天成佛了。這個做小說可以,這麼寫一篇文章,實際上行不通的。小說裏邊,仙人來了,手一指,這個人就怎麼樣了,改變了,什麼都好了,或者是成了什麼道,這個是小說,不是實際的東西。
“頌曰:具身心遠離”,第一個條件,身心要遠離,身固然要遠離,心還要遠離。
第二,“無不足大欲”,沒有不足,沒有大欲,就是少欲知足。什麼叫不足大欲呢?“謂已得未得,多求名所無”,已得到的多求,不知足,沒有得到的多攀求,多欲。那麼反過來就是少欲知足。“治相違”,對治它的,就是跟它相違,就是不是不足,不是大欲,就是少欲知足。“界叁無漏無貪性”,通叁界,無漏的通九地;它的性,這個喜足少欲的體性,就是無貪。
第叁,“四聖種”,“四聖種亦爾”,也是無貪爲性。“前叁唯喜足,叁生具後業”,前叁個是喜足。叁是生具——修道的那些工具,就是等于說,衣服、飲食一樣的,修道要靠這些東西。“後業”,那是助道的事業。
他爲什麼修四聖種呢?“爲治四愛生”,對治四個愛。四個愛,是我所的愛,我事的愛、我本身的愛。“暫息永除故”,前面叁個把我所的愛,暫時能夠息下來,最後一個,把這個我事、我所的愛永遠除掉,就是四聖種的重要性。
那就是說,修四聖種還在見道的前面的前階段,如果你四聖種都沒有,什麼都要舒服,什麼享受都要好,什麼都要吃得好、穿得好、住得好、用得好,錢多、什麼多,好了,少欲知足就沒有,四聖種談不上,你要見道,對不起,沒有的。所以說要見道之前,要身心遠離,第一個;第二要少欲喜足,喜足少欲;第叁個是要修四聖種。所以說,一般的成就的人,都是修過苦行的:虛雲老和尚修過苦行;海公上師,在藏地求法的時候,修過苦行;臺灣的水果和尚——廣欽和尚,也修過苦行……反正我們都看一看,過去的不說,近代的那些大法師,有名那些成就的人,都經過苦行的這幾個階段。所以說,你想離開這個階段要成就,恐怕是不行的。
釋曰:身器清淨,略由叁因:一、身心遠離,二、喜足少欲,叁、住四聖種。具身心遠離者,身遠離者,離相雜住,心遠離者,離不善尋。
“釋曰:身器清淨,略由叁因”,我們要使身器清淨,有叁個因素。第一,身心遠離。這一科是身心清淨,身心清淨要叁個要素,一個是身心遠離,第二是喜足少欲,第叁是要住四聖種。
“具身心遠離者”,身心的遠離,先是“身遠離”,“離相雜住”,跟那些不相幹的人混雜而住,要離開,就是不要跟在家人雜在一起,那就是要住在寺院裏邊。這個寺院也不能在城市裏邊,城市裏邊你一個寺院,你假使旁邊的那些高樓大廈放的廣播喇叭起來,什麼電視、廣播、電影廣播,嘩!給你搞起來了,你這個就不清淨了,還是相雜的。以前他們要裝一個喇叭,我們拔掉了,不准裝了,我們要清淨的,這個東西我們就不要了。
“心遠離”更難,“離不善尋”,你住在山林裏邊,一天到晚想城市上的五欲,那你等于不在山裏一樣。不善的尋伺要把它除掉,那麼心才遠離。
我們現在看看,第一個身心遠離做不做得到?在其它的寺院有的人,他到一個時間要到城裏去逛一逛,不逛他難過,這個就是身心遠離不了。他過過瘾也好,好久沒看到,去看一看。這個樣子的修行,最後要泡湯的,看的結果不是好事情,會給人家鈎下水的。這個很奇怪,我們說,一個出家人,他什麼都沒有,學問也沒有,技術也沒有,什麼也都一般性,人也是長得一般性,但是鈎他的人很多。真正你給她鈎住,還了俗,她也不要你了,這是什麼原因?你想想看,那不是魔是啥東西嘛?我們最近來一個挂單的,他碰到一個居士,送他一疊照片,什麼照片?裸體照。什麼原因呢?送他幹啥呢?這個東西真是莫名其妙的,不是魔是啥東西呢?看見一個年輕出家人,要把他拉下水,先送他一疊照片,讓他欲心生起來。所以這樣的事情很危險。所以說大家不要看見這個世界是好玩的,隨時有把你拉下水的危險性,身要遠離。
無不足大欲者,第二因也。無不足者,喜足也;無大欲者,少欲也。前二易可成,由喜足少欲。問:無不足無大欲,此之二無,差別雲何?答:頌言:謂已得未得,多求名所無,謂已得衣等,更多希求,名不喜足,是喜足所無也。若未得衣等,更多希求,名爲大欲,是少欲所無也。
身心遠離之後,要沒有不足、大欲這兩個東西,就是少欲喜足。這是第二個因素,無不足,就是喜足,無大欲,就是少欲。“前二易可成,由喜足少欲”,假使你要沒有不足、沒有大欲,那你就可以成,就是喜足少欲就可以達到那個無不足大欲的條件。
那麼什麼叫“無不足、無大欲”?問:無不足,無大欲不是差不多嗎?不足大欲,就是不要追求了。“此之二無,差別雲何?”這兩個無,無不足、無大欲,差別在哪裏呢?我們看得差不多哦。
“答:頌言,謂已得未得,多求名所無”,《俱舍論》給你解釋,已經得到的多求叫不足,沒有得到的去多求,去攀求,叫大欲。那麼沒有不足、沒有大欲叫無不足、無大欲。
“謂已得衣等”,出家人嘛,就是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醫藥了。衣服有了,可以穿了,冬天不會冷了,更求希多,還要多,還要好。我拿一件毛衣舊的,不大歡喜,新的來了再求一個新的,新的求得到,這個質量差一點,又來一個,什麼歐洲的,什麼澳大利亞的毛衣,這個穿著燰和,要一個,再來一個,人家再更好的,呢子的衣服來了,要一個,多求,不足多求希望。“已得衣等,更多希求”,已經有了,還要求,叫作不喜足,“是喜足所無也”,喜足是沒有的,就是它的對立面。這個不喜足嘛,就是無不足了。
假使沒有得到衣,“更多希求”,沒有得到,脖子伸得長長的,最好這一次檀越給我們送衣來,讓我們好穿,送好一點,質量高一點,裁縫做得好一點。我們經常看到出家人,這個裁縫,不要他做,他做出來衣服不好看。當然了,你做得亂七八糟的,威儀不正時,這個穿出去,就不好了,但是稍微裏邊差一點點,我看也沒啥關系吧。你穿在身上,又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