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▪P1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不是時裝模特兒,筆正的,你還要走路,還要坐,稍微有一點,你也看也看不出來,又沒關系。一個襪子一定要怎麼得的呢?一定要下邊有一個什麼,好象靴子一樣進去的,不要那個筒子大大的,難看,要筒子要收縮的,穿起來要穿得進去的,……這樣子要求,恐怕不是修行的正規之道。這些都要除掉,你出家人嘛,就是說這些都是要放掉,衣服只要不受凍,飲食不會餓死。就是以前講過的,一個機器,一個車,你要推它走,塗點油嘛,塗點油,只要是油,它的機器輪子滑了能推就好,不要一定考究的,一定要酥油,高級香油什麼東西,什麼油能推起走就可以的。所以不要追求飲食、衣服等等,只要能夠修道就可以。這些看起來是個小事,自己經常檢查檢查自己是不是做到了哦,沒有做到,趕快向這個看齊。

  

  “若未得衣等,更多希求,名爲大欲,是少欲所無也”,是少欲的對立面。

  

  

  

  

  治相違者,此明喜足少欲,與此不喜足大欲相違也。界叁者,喜足少欲,若有漏者,通叁界,若無漏者,通九地,所治二種唯在欲界。無漏無貪性者,喜足少欲,亦通無漏,無貪爲體,所治二種,以貪爲性。

  

  “治相違”,要對治這個大欲,對治多求,對治不足,就是喜足少欲能夠對治它的,與此行相是相違的。“與此不喜足大欲相違也”,這是少欲喜足,能夠對治它的。“界叁”,這是講法相,喜足少欲,有漏的通叁界,無漏的通九地。“所治二種唯在欲界”,而能對治的喜足少欲通叁界,無漏九個地。這個九地不是叁界九地,是無漏九地,非想非非想(有頂天)不是無漏的。這兩個九不一樣,叁界固然是九地,這是無漏的九地,前面我們“緣道六九地”,那個地方講過的。

  

  “所治二種”,所對治的大欲跟不知足,就是唯是欲界有,色界就沒有了,這些煩惱很重了,欲界人才有,色界沒有。“無漏無貪性”,這個少欲喜足,通無漏,也通有漏,它以無貪爲性,少欲喜足的,本身都是無貪。所對治二種,就是貪,貪嘛,由無貪來對治。

  

  

  

  

  四聖種亦爾者,釋第叁因也。能生衆聖,故名聖種。四聖種體,亦是無貪,同前喜等,故言亦爾。

  

  “四聖種亦爾”,四聖種也同樣如此,也是無貪爲性。“能生衆聖,故名聖種”,能夠生出那些各式各樣的聖者的,從見道位起、到修道位、無學道,都是聖者,能夠産生那些聖者的種子,四聖種。所以說,我們要見道,要成聖,那要有種子,什麼種子?四聖種。這非常重要,如果你這個種子沒有,你說我要見道,成聖者,種子沒有,芽也不會發,果更不會結。那麼我們要求果,從因上求,我經常說的,佛教是緣起論者,果的現,是因緣和合而現的,你要求果,從因緣上去求,因緣夠了,果決定現,因緣不夠,你一天到晚想果,想死了也得不到這個果,你要成聖者,一定要有四聖種這個因,因爲它能夠生出各式各樣的聖者,叫聖種,它是種子。

  

  “四聖種體,亦是無貪”,四聖種的體,也是一個無貪。“同前喜等,故言亦爾”,頌裏邊“亦爾”,因爲它跟喜足、少欲都一樣是無貪,說亦爾。

  

  那麼四聖種下邊講得略,我們要把《法蘊足論》上面補充一下。

  

  那麼這段文極好,好得不得了,我們今天時間差不多,明天要放假,我們想拖長一點,把它講掉。這篇文實在太好了,我們修行的人,要好好地對照這個事情,它分幾個層次來講。

  

  5“一時薄伽梵”,一時,在一個時候,“佛在室羅筏,住逝多林給孤獨園”,就是舍衛國,祗樹給孤獨園那個地方。佛“告比丘衆”,教誡那些弟子衆、比丘,有四個聖種是最殊勝的、“是種姓、是可樂”,就是聖者的種子。一切佛、佛弟子,認爲是最殊勝的東西,那麼最殊勝,我們要行,不要看到最殊勝可怕,這個東西我們行不來,最勝要追求。不但是一切佛弟子都說它是最殊勝的,是種姓,一切佛弟子,過去他都是從這個地方出來的,是一個不共的種姓,你要成就這個佛、菩薩呢,非從這個種姓出來不可,你不是這個種姓出來,成不了佛,成不了種姓。那就是要修行,非要通過四聖種。

  

  “是可樂”,這是可樂的法。現在說沒有雜穢,沒有染汙的法,不能雜穢它。過去也沒有能夠雜穢它的,將來也不能雜穢,叁世之中沒有一個東西可以使它染汙的。“一切沙門,或婆羅門,或天魔梵,或余世間,無能以法而譏毀者”,不管你什麼人,世間上的,出世的修行沙門也好,婆羅門也好,天上的天人也好,魔也好,梵也好,或者其余世間上的一些有聰明學問的人也好,你要去譏毀這個四聖種,你是要如法地譏毀是不可能的,沒有辦法的。如果你亂罵、謾罵,不依法地謾罵,這是另外一事。如果你要拿出依據來講道理來譏毀這個東西不對,沒有辦法的,是沒有辦法譏毀它的。下邊“如贍部真金,誰複應譏毀”,兩個對稱的。

  

  既然那麼好,那麼殊勝,那麼四聖種是什麼東西呢?“謂我多聞賢聖弟子”,“賢聖”,我們講過了,這個我們學過論的就知道,經裏邊說的賢聖弟子,我們現在眼睛閉下來也知道了,七賢八聖,那麼加上佛菩薩。“隨得衣服,便生喜足”,衣服,只要拿到了能禦寒,就高興,不但是拿到了算了,還要高興,給你的爛的,只要能夠穿了不冷,高興。“贊歎喜足”,自己喜足之後,還要對喜足這個好事情,要贊歎。

  

  “不爲求覓衣服因緣,令諸世間而生譏論”,不要爲了去求衣服,到處去化緣。世間上看到和尚來了,害怕,趕快門上挂一個牌子——“僧道無緣”,不要來了,我害怕你,你來又要化緣了。化的,衣服給了你,還不夠,要好的,給了少的,還要多的……哎呀,吃不消。不要生譏毀。“若求不得,終不懊歎,引頸悕望”。

  

  這個求衣服,《法蘊足論》還說得很好6,求衣服緣,生譏論呢,佛弟子,就是邪命。求衣服,到施主家故意顯出威儀相,裝模作樣的,盤腿坐起,兩個眼睛觀鼻子,裝了,看我多像老修行,趕快供養。這個樣子不要做,就是詐現奇特相。或者“矯設言論”,說一些話,哪個人哪個人他供養我什麼東西,大家贊歎他,哪個人供養了什麼衣服,贊歎,說了就是說你趕快供養我,人家也會贊歎你。那麼還有,“現相研磨”,自己現那個相,或者甚至跟他纏,非要不可啊,纏了你不布施的,我不走那個樣子,做得來實在太難看了。這樣子,世間上生譏毀。佛弟子不要這樣子做,不令生他譏毀。

  

  7“若求不得終不懊歎”,假使求衣服,那麼我們說迦提月,放一個月假就是求衣服的,你假使要衣服不夠了,可以去化,做遊方了,哪個有緣就供養你了,但是不要這樣子地現象去求。假使你如法的求,求不得的話,不要懊惱,“終不懊歎,引頸悕望,拊胸迷悶”,幹什麼東西呢?什麼叫懊惱呢?求不得了,心裏煩得不得了,懊惱了,“哎呀!這個人家都求到了,我怎麼求不到呢?”心裏是難過得不得了,難過得不得了。他就是,心裏雖然懊惱,但心還是斷不了,他總希望施主還會可憐我,給我一點布施,脖子伸得長長的,等在那裏,這個樣子,這個醜態百出。實在求不到了,你頭頸伸得再長,伸了一尺遠,兩尺長,他也不給你了,那就怎樣子呢?“拊胸迷悶”,拍拍胸了,難過死了,哦,這個樣子做的,地下打滾了,這個就是太不成話了。這些都是醜態,佛弟子是不能有的。這是求不得了,不要顯那個醜態。

  

  8假使求得之後,“如法受用”,該用的時候用,不要亂用,就是如法地用。“不生染著”,不要起貪著心,這個東西,對自己生了貪著。我們說悟達國師,就是皇帝賜給他這個外國供養的沈香床,他生了一念的染著心,那個人面瘡就生出來了,心一染著就是煩惱,煩惱一生,魔就有空子可以鑽了,所以不要起染著心。

  

  9“耽嗜迷悶”,歡喜得來,把心都迷掉了。那麼“藏護貯積”,把它藏得好好的,“貯積”,把它一堆堆的,堆起來,堆積如山,這個不要。受用是人的過患,這是求不得的時候,不要這樣子,求得到的時候,也不要那個樣子。

  

  那麼正在受用的時候,怎麼叫如法受用呢?“能見過患,正知出離”10,能夠知道這是有過失的,衣服都是無常的,都是有敗壞的,不可以保信的。你今天衣服很多,明天來一個什麼事情,把你弄掉了。文革把你抄完了,你都沒有了,不要貪著。一切都是無常的,並且衣服多了,還有其它的壞處,財産多了,更討厭,還有刀子來,跟你要了,把你命都要去掉。這些過患都要看到。如果不如法受用,居士的,檀越的布施,這個是要披毛戴角還,或者甚至你自己受用了,不修行,犯戒的話,還得下地獄,所以這些過患都要看到。“正知出離”,我現在用這個衣服,爲了要修行,趕快出離。

  

  “彼由隨得衣服喜足”,這是一層已經好了,但是還要防一層。11有的人他做到上面這一些了,就要高傲,“我得到衣服喜足,你看你不喜足,我比你高,我比你好”,這個心又不對。所以說得到衣服喜足之後,不要“自舉陵蔑他”,看人家不起,自己擡高自己,這個又是一層。所以說,要把這些都做到,很不容易,有的人能夠知足、喜足,能夠照前面做,但是他我慢心起來了,“我做得到,你們做不到,我高于一切”。

  

  以前在五臺山有位師父,他在五臺山那個氣候,亮膀子,偏袒右肩,光的,赤腳,一頓,這些是他的功德。但是他這個功德擴大化了,認爲海公上師也不能亮膀子,也不能赤腳,也不能吃一頓,我比他高,把自己擺在海公上師上頭了。結果最後的下場,還俗了。人家煩惱沒有,內涵的功德,比他大得不曉得多少。他只是執著外相,外相勉強的。他身體好,可以在五臺山的氣候,膀子亮出來,當然也不簡單了,過去福報,能夠不害病。畢竟你內涵的功德沒有。結果,那個時候,學習的時候,他說我們要搞生産,要養豬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