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怎麼怎麼。清涼橋不養豬,他就回四川去了。後來他們告訴我,做了個現成的爸爸,一個寡婦,六個孩子,沒有人養,就把他拿去養孩子。他自己沒有孩子,就是說六個現成的要他撫養成長,把他累死了。
所以,有點功德,不要自舉,陵蔑于他。12“而能策勤,正知系念”,而能夠精勤修行,正知正念,這樣子就叫安住過去聖種。第一種。
“如是弟子,隨得飲食,便生喜足,廣說如前”,一樣的,求不得,不要怎麼樣;求得要不怎麼樣;正在受用的時候,要不要怎麼樣。“如是弟子,隨得臥具,便生喜足,廣說如前”,佛弟子隨得臥具,就是隨你施主給你什麼,就喜足,“廣說如前”。求不得,不要怎麼樣;求得之後,不要那麼樣;受用的時候,要不要那麼樣,要怎麼樣。這叁個是一樣的。
“如是弟子,愛斷樂斷,精勤隨學,于斷愛樂;愛修樂修,精勤隨學,于修愛樂”,“斷”,斷惡,“修”,修善。這是一切惡都要斷;一切善,有漏、無漏的都要修,要精勤的隨學。“于斷愛樂”,不但是能斷,對斷要愛樂,歡喜,生歡喜心。這個修行的地方,最要有歡喜心,我們念誦,就要起歡喜心。如果是勉強的,“這個常住規定的,一定要上殿的,不上殿,要遷單的”,只好去,坐在那裏,勁都沒有,垂頭喪氣的,人家在念,心裏不出聲,我坐在那裏聽,這樣子賴了兩個小時,賴過了,總算解放了,這樣子修,沒有愛樂心,沒有成就的。“愛修”,都要愛樂心,“彼由如是斷修愛樂”,這樣子有愛樂心斷修。也不要“自舉”,也不要驕傲,“你看我上殿,每次都來,大大的聲去念,你們都不行,這個要吊兒郎當的,道來不來的,來了要打瞌睡的,我比你好”,這個心絕對不要起。“終不自舉陵蔑于他,而能策勤,正知系念,是名安住古昔聖種。”
好了,這個四聖種都講完了,這樣子的人希有,我們說實在希有,這是聖人的種子,種子種姓裏邊,可以産生一切的聖者。那麼我們要成聖者,必定用這個種子下去。“謂我多聞賢聖弟子,成就如是四聖種者”,這樣子成就四個種子,能夠做到的人,“若依東西南北方住 ”,不管你住在東方、西方、南方、北方……到處住。“不樂居彼,而彼樂居”,一切世間人不願意去住的地方,他住下去,卻很安樂。我們這裏,“哎呀,這個地方不適應啊,這地方水土不合,這地方飲食不對……”,都是沒有四聖種。四聖種,一切人住不住的地方,他能住,這才是四聖種。“于樂不樂,俱能含忍 ”,那麼人家歡喜的地方,我也能住,不是說跟人家唱反調,你不歡喜住,我偏偏住,你歡喜住,我不住,當然不是這麼事情,管你人家歡喜的,也能住,不歡喜的,也能住。這樣子叫四聖種。
“爾時世尊爲攝前義,而說頌曰”,把前面的總的意思,攝住一個頌。“勇不樂居彼,而彼樂勇居”,前面一個勇不樂住,世間的勇,世間的那些認爲了不得的人,他不歡喜住的地方,“而彼”,有四聖種的行者,他有勇氣去住。
五臺山北臺,那個是一般人不敢住的,風大得不得了,離開下面遠得不得了,上面又不産糧食,什麼柴火、糧食都要背上去的,你一年,在冬天是大雪封山,下不來的,在上邊死掉了都沒有人知道的。這麼個地方,一個人住,有人住。我們在的時候,這個慈淨法師,他住在裏邊,一個人住的,什麼柴火糧食都在大雪封山之前,都准備好了,東西都在封裏邊,高高地一個人住在上邊。
“勇不樂居彼”,一般人都不敢住的,他敢住。“而彼樂勇居”,他不但敢住,樂于住在那裏,住得很歡喜。“于樂不樂中,勇者俱含忍”,世間上的人,歡喜住的也好,不歡喜住的也好,這個勇者是修四聖種的人,“俱含忍”,你歡喜住的地方,我也能住,你不歡喜住的地方,我也能住。“含忍”就包括,世間人歡喜住的地方,也能住,不是去享樂,是能夠在那個地方,不受他的沾染。這個更難。在這個世間人不願意住的深山老林住,不沾染五欲,還容易一些,世間人歡喜住的五欲場所,你也住在裏邊,不沾染五欲,這才難了。所以說這個呢,“俱含忍”,都能夠忍得下來,這是聖種。
那麼怎樣子能做到呢?一切五欲都舍掉了,“既棄舍諸欲,無物能拘礙”,既然心裏邊沒有欲,無挂無礙,好的也好,壞的也好,都不能把你拘住。好的不能把你拘住,壞的也不能把你阻礙掉。那麼這樣的人,就是跟南贍部上的真金一樣,十足的赤金,一分假的都沒有,這樣子的金,沒有人敢說它假。“如贍部真金,誰複應譏毀”,這樣子修行的人,沒有人敢譏毀他的。
這個四聖種的可貴,我們要起一個羨慕的心,要起一個將來能做到的心,也要起個現在能做好多的,就做好多的心,最好起一個現在馬上做到的心,這個才是聖者的種子種下去了。如果說這個我做不到,我不學這個,那麼你完了,你想成聖者,沒有希望了。所以說,我們學到這一些,就是要起心,要能夠行持,要發這個願。
好,今天就講到這裏。
第一百一十二講
(第326頁上第8行至第328頁下第7行)
《俱舍論頌疏》。上一次我們講到四聖種,根據《法蘊足論》上的四聖種品的文,昨天基本上銷了一道,現在回過來,對照《俱舍論》上的。“四聖種亦爾者,釋第叁因也”,這個身器清淨有叁個因:一是身心遠離;二是沒有不足大欲,就是少欲喜足;第叁個要四聖種。這樣子叁個條件做到,然後身器才能清淨。身器清淨等于說我們這個修行的工具是幹淨了,可以修行了。如果身器不清淨的話,修行還談不上,所以說現在先要把身器搞幹淨。那麼第叁種因素,就是要修四聖種,“四聖種亦爾者,釋第叁因也”,什麼叫聖種?“能生衆聖,故名聖種”,是聖的種子,它能夠生起一切各式各樣的聖者的,叫聖種。前面講少欲喜足是無貪爲性,那麼四聖種同樣也是無貪爲性,所以叫“亦爾”。
前叁唯喜足者,一、衣服喜足聖種,二、飲食喜足聖種,叁、臥具喜足聖種,四、樂斷樂修聖種,謂樂斷煩惱,樂修聖道也。
“前叁唯喜足者”,這個四聖種一共四個,前面叁個聖種都是喜足,我們昨天講過,“隨得衣服,便生喜足”,“隨得飲食,便生喜足”,“隨得臥具,便生喜足”,這叁個是喜足。
第一,“衣服喜足聖種”,人家給你什麼衣服,只要穿了能夠禦寒,能修行,就滿足,就高興,不要嫌差了,嫌怎麼了,各式各樣的,這是第一個聖種。
第二,“飲食喜足聖種”,飲食,只要能把肚子撐飽,能夠有精神修行就對。至于味道好不好,質量差不差?這個不在乎的,這不是主要的。經書上的比喻,一個車,它輪子起鏽了,塗點油,它就能轉,這個油不一定要高貴的什麼油,香油,燈油,不在乎,只要這個油有潤滑的作用,把輪子能轉得動就行。我們修行也這樣子,吃的東西,不在乎高貴、不在乎質量好,只要吃下去身體能夠挺得住,修行,就可以。所以說,如果是修行的人,要講究衣服,講究飲食的好不好,味道的對不對胃口等等,你修是談不上了。
第叁,“臥具喜足聖種”,臥具也是,你隨得,哪個供養你什麼,就拿什麼。常住發給你什麼就拿什麼,不要起嫌好嫌壞的,跟人家比較,你這個不好,他那個好,不滿足,甚至于吵架,這些都不是修行的應當的態度。
第四,“樂斷樂修聖種”,對那些煩惱斷掉,對那些善法要修。不但是斷修,而且歡喜斷,歡喜修,産生意樂心,這個也是聖種。“謂樂斷煩惱”,心裏歡喜斷煩惱,心裏歡喜修聖道。這個我們說斷煩惱,固然要斷,但是有的人斷煩惱,感到很麻煩,咬了牙齒斷,沒有喜樂心,這個力量就不夠,修聖道,我們要修,有的人就不愛修,沒有辦法逼著修,這樣子被動的,毫無意思,修不上的。那自己要意樂心,歡喜的修,這才能夠上道。
那麼這四個聖種,這裏很略,《法蘊足論》上的文比較廣,可以對照一下。
問:第四聖種,既非喜足,如何亦用無貪爲體?答:以能棄舍欲貪、有貪故,此第四亦無貪性。
“問:第四聖種,既非喜足,如何亦用無貪爲體?”那是提問題了,你說“四聖種亦爾”,四聖種都是無貪爲性,那麼前面叁個,衣服喜足、飲食喜足、臥具喜足是沒有貪性,是對的,第四個樂斷樂修,這個跟無貪好象有點兒不相幹,它是沒有喜足的話在裏邊,怎麼也說它是無貪呢?
“答:以能棄舍欲貪、有貪故,此第四亦無貪性”,他說這個第四聖種,斷煩惱、修聖道,他能夠棄舍欲貪、有貪,性質相同了,叫作無貪。(128A)既然他能舍棄欲界的貪、色界無色界的貪,因爲斷了煩惱,修了聖道,當然對欲界是要出離了,也要出離叁界了,前面講九遍知,那麼這就也是斷貪了,能夠舍了貪,就是無貪。所以第四個聖種,也是無貪性。這一個問題解決了。
問:何須立此四聖種耶?答:頌言:叁生具後業,前叁聖種,助道生具,最後聖種,助道事業。以諸弟子,舍俗生具,及俗事業,世尊哀愍,立此助聖道生具事業,令修行者,解脫非久也。
“問:何須立此四聖種耶?”爲什麼要安立這個四聖種呢?安立它幹什麼用呢?
“答:頌言:叁生具後業”,前面叁個聖種,是修道的生具,就是資具,後面一個聖種,是助道的事業,就是真正幹的事情。前面是你要生活,假使我們打一個比喻,下面有,“以諸弟子舍俗生具,及俗事業”,因爲佛的弟子,世間上的生具,世間上的一切用具,那些生活的資料,全部拋棄掉了;世間上的事業,做農的、做商的、做工的,乃至從于政界的,這世間業全部舍掉了。他爲了要求解脫,從佛出家。那麼佛,哀憫他,世間上的生具除掉了,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