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▪P1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給你聖道的生具,你修道的生具,還是要給你,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醫藥,這個助道的那些資料。

  

  “立此助聖道生具事業”,事業什麼?就是“樂斷樂修”,這是就是聖道的事業。那麼就是舍掉在世間的世俗的事業,提起聖道的事業,那麼舍掉自己的生具,他給你助聖道的生具。“令修行者,解脫非久也”,這樣子使修行的人,很快能得到解脫。因爲世間上,要辦事業,固然要從事事業,但是要有養生的資料,生活資料要有,那麼我們現在修行的人,也給你修行的事業,也給你修行的生具,這樣子,你可以很快地把解脫的事情搞成功。所以說,要立這個四聖種。

  

  

  

  

  問:何故安立如此二事?答:頌言:爲治四愛生,一、衣服愛,二、飲食愛,叁、臥具愛,四、有無有愛,治四愛故,立四聖種。

  

  “問:何故安立如此二事?”爲什麼安立這個生具、事業,這兩個事,幹什麼用?

  

  “答頌言:爲治四愛生”,叁個是“生具”,一個是“事業”,爲什麼原因?它是對治四個愛生。哪四個愛?一個是衣服的愛,一個是飲食的愛,臥具的愛,這個在世間上都有這個愛。這個愛,也不算是很壞的愛,他歡喜衣服,好的衣服,歡喜好的飲食,歡喜好的臥具。這一般人,認爲是正常的,但是修行的人,這個是煩惱,要對治。所以說,隨得衣服,不管你得哪一個衣服,自己拿了就喜足。

  

  我們世間的人,買衣服,自己拿了錢,到店裏邊去東挑西挑的,這個好,那個不好,搞了半天,才買一個滿願的,自己歡喜的,那就是貪心。以前,我在上海的時候,有一個女學生,她是一個有名的“疙瘩”,怎麼疙瘩呢?她買一個東西,總要挑十幾個,她叫店裏邊這個拿出來、那個拿出來,同樣的東西,十幾個裏邊,她挑,挑了,挑個滿意才走。服務員沒有那麼多拿出來,拿一個給她,她不買的,她一定要挑最好的。那麼這樣的人,人家說她“疙瘩大王”,這樣子的人,就是貪心重了。

  

  我們說一個出家人,就是人家供養你一個,管你好不好,拿了就高興。修行能夠衣服夠穿了,可以冬天不冷就行了。同樣的,衣服的貪,飲食的貪,也是給什麼就吃什麼。爲什麼佛在世要托缽,托缽,你到人家裏走,人家給一抟飯,一抟菜,不夠再走一家,最多是七家。七家還不夠,那不能再要了,回去吃飯去了。那麼假使兩叁家夠了,也就走了,那不要再托了。這樣子,人家給你什麼就吃什麼,不要挑的。

  

  現在我們說要,夥食房裏,要跟他商量,明天什麼菜,後天什麼菜,這個就不對了,跟修行就背道而馳了。那麼凡夫習氣重,這個由常住來掌握,這是對的,希望這個出家的人,修行人能夠吃好,能夠身體好,能夠修行。但自己不要去參加意見,我要什麼我要吃什麼,給廚房裏去講這些,那就是貪心的表現了。常住會保證你們的營養,保證你們口味,你自己不要去提了,你提了之後,反而對道有損。所以給你什麼,就吃什麼,是最好的。也不會拿最臭的,爛東西給你吃,你放心好了。但是你托缽就靠不住了,如果托缽碰到一個信外道,他故意拿大糞給你在缽裏也可能性的,那你這個時候就沒有辦法了。但是我們常住的夥食房,絕對不會拿爛的、臭的東西給你吃,不要去關心那些事情。

  

  “臥具愛”,臥具,也不要生貪愛。對治叁個愛是很容易知道。

  

  第四,“有無有愛”,“有無有愛”,前面我們見過面。“有”,執著叁界,還要不斷地投生。“無有”,碰到壁了,就想一死了之,什麼都毀滅了,全部整個世界,跟自己一起毀滅,叫無有愛。有愛,就是說自己貪著,將來還要投什麼生,到哪裏去投生,投生到天上去、人間去,總是好的地方去。那麼無有愛,就是自己感到灰心了之後,就想自己毀滅之後,整個世界一起毀滅。這個心也蠻毒的,你自己沒有了,把整個世界、宇宙的人全部跟你一起毀滅掉了。那秦始皇死了之後,只有叁萬的宮女(殉葬),沒有把整個的國家都殉葬,你說最好整個宇宙都消滅,這是無有愛,他斷滅見就希望一死之後,什麼都沒有了。那麼有愛無有愛是斷常二見。這一類愛,用第四個“愛斷樂斷”這個法來修。這是邪見,你真正修了聖道,就會脫離這個愛,會解除。所以說都是對治愛,既然都是對治愛,那就是無貪爲性。

  

  “治四愛故,立四聖種”,因爲要對治這四種愛,前面叁種愛是世俗的,後面一個有無有愛的對治是無漏法,這是真正聖道才能對治。這個四聖種就是對治這四種愛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我所我事欲,暫息永除故者,此更異釋。我所事欲者,衣服等叁,此上起貪心,名我所事欲也。我事欲者,謂身也,身上起貪,名我事欲。爲佛意欲令諸弟子,暫息我所事欲故,立前叁聖種,永除我所及我事欲,故立第四聖種。

  

  那麼對治四個愛,又起什麼作用呢?“我所我事欲,暫息永除故”,這個另外一個解釋,爲什麼要這個四聖種?他說這個四聖種,爲使得我所欲、我事欲,前面叁個使它暫時息下了,最後第四個修聖道,永遠把它除掉,這些欲望,也是除貪,欲也是貪。

  

  “此更異釋”,另外一個解釋,他說,“我所事欲”,兩種,衣服、飲食、臥具,是我所欲,這是屬于我所的,不是我本身,這個地方起貪心,叫我所事欲。另外“我事欲”,就是執著自己這個身體,“身上起貪,名我事欲”,我們說,現在一般的,除了佛教是無我的,一切法沒有我,那就對身不執的。其他的外道,都執一個我,我要生天,我要永生,我要長命,我要羅漢身,我要不壞身等等,一切修煉的方法,都是爲這個事情服務的,最後執著是個我。這個我事欲,在佛教裏要除掉的。如果你有這個我的話,一切煩惱的根子斷不了的,從我裏邊,就要産生互相的,我、你、他,一對立的話,要維護自己,就要損害人家。這樣子,一切煩惱從此而生,我執大魔。佛教裏邊,要把它根子鏟除,這個我是不要的。身上起貪,叫我事欲,對自己的身起一個貪,我事欲,這是欲就是貪。

  

  “爲佛意欲令諸弟子,暫息我所事欲故,立前叁聖種”,佛的慈悲,要使他的弟子能夠把“我所事欲”,對我所的,屬于我的那些東西,那些所有權的這個事情,把它息下來。就是用前面叁個聖種,我所有的衣服,我所有的飲食,我所有的臥具,都不要起貪著,隨你得到什麼,就感滿足就可以。這是暫時地把我所事欲呢,把它息下去,所以安立前叁聖種。

  

  最後第四個,“永除我所,及我事欲”,把我所事欲,我事欲也好,永遠地根子鏟掉了,這要修聖道。所以要愛斷樂斷,愛修樂修,第四個聖種,就是徹底地解決這個問題。前面叁個,把它暫時息止下來,根子除不了的,後邊那個可以把根子除掉。爲了這個事情,所以說佛要安立四聖種,那麼這是很明確的,都是爲了除愛除欲,都是無貪爲性。

  

  下面就是修行的要點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丁二 明五停心位

  

  戊一 總標

  

  從此第二,明五停心位,七方便也。就中有二:一、總標,二、別釋。且總標者,論雲:如是已說修所依器,由何門故,能正入修?頌曰:

  

  入修要二門  不淨觀息念  貪尋增上者  如次第應修

  

  “從此第二,明五停心位”,我們前面說的,修行要有層次,七賢八聖。這是進入七賢的這個開端,“五停心位”,就是修五停心觀的那個階位,就是“七方便”裏邊的第一個。這有個表,七方便大家要知道:五停心觀、別相念住、總相念住,還有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,一共七個,這是方便,也叫七加行。第一個就是五停心位,修五停心觀。

  

  “就中有二:一,總標,二別釋。且總標者,論雲:如是已說修所依器,由何門故,能正入修”,前面所說的,講了半天,修行所依靠的器,就是我們這個身心,如何把它洗幹淨。把我們的身心搞幹淨之後,然後正修什麼道呢?這是正式開始修道的,這個開端。

  

  前面是把身器弄幹淨。我們以前不是才歸依的時候,爲什麼忏悔?就是把身心搞幹淨,然後才可以受歸依。這裏就是把身心,調治幹淨之後,然後可以修道。如果你身心不幹淨,絕對進不了道,一天到晚,陷在五欲裏邊打滾,你如何進入道呢?既使把你關在這個關房裏閉關,你也心不曉得在那裏,甚至于要把這個窗戶給打破了,跳出去。這樣子的人,你閉關是沒有意思的。一定要心能夠靜下來,身心幹淨之後,才能說修道的事情。

  

  “頌曰:入修要二門,不淨觀息念,貪尋增上者,如次第應修”,一般地說,要修五停心觀。而俱舍論主特別強調的,是這兩個:不淨觀與數息念。這個在《大毗婆沙》裏邊,就是入佛法的一個甘露門,我們要進入佛法,兩個甘露門,就是不淨觀跟數息念。不淨觀是對治貪心增上的,就是這個人心欲貪特別增盛的,那就修這個觀。這個尋思,就是心裏妄想紛飛的人,修數息念,數息觀。那麼這兩類是有代表性的。所以說,我們要修這兩個觀,是甘露門,重點是這兩個。

  

  “如次第應修”,挨了次第,貪增上的修不淨觀,尋增上的修數息觀。我們說,修行的人,身心遠離,身離開鬧市,心是要住在法上。但是你真正要把身遠離是容易啊,你只要離開鬧市,到了山林上了就可以了。但是心要遠離,卻不簡單,你這個心是活的,它不跟你身體一樣,不動的,它要東想西想的,你過去的經曆都會想起來,世間上的、城市裏邊,一些經過過去什麼經驗,看過什麼戲,有什麼情況,都會在腦子裏翻出來。這個貪心,一般說,尤其是年輕的出家,你這個貪心,是不是能降得下去?你自己說個老實話,碰到境界來的時候,能不能止得住?這個不是騙人的事情,這是實際的一個關口。如果你沒有這個把握的話,修行遲早是要泡湯的。所以說,真正修行的人,第一個關口,要不淨觀要好好修,修了之後,才能對出家的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