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不是时装模特儿,笔正的,你还要走路,还要坐,稍微有一点,你也看也看不出来,又没关系。一个袜子一定要怎么得的呢?一定要下边有一个什么,好象靴子一样进去的,不要那个筒子大大的,难看,要筒子要收缩的,穿起来要穿得进去的,……这样子要求,恐怕不是修行的正规之道。这些都要除掉,你出家人嘛,就是说这些都是要放掉,衣服只要不受冻,饮食不会饿死。就是以前讲过的,一个机器,一个车,你要推它走,涂点油嘛,涂点油,只要是油,它的机器轮子滑了能推就好,不要一定考究的,一定要酥油,高级香油什么东西,什么油能推起走就可以的。所以不要追求饮食、衣服等等,只要能够修道就可以。这些看起来是个小事,自己经常检查检查自己是不是做到了哦,没有做到,赶快向这个看齐。
“若未得衣等,更多希求,名为大欲,是少欲所无也”,是少欲的对立面。
治相违者,此明喜足少欲,与此不喜足大欲相违也。界三者,喜足少欲,若有漏者,通三界,若无漏者,通九地,所治二种唯在欲界。无漏无贪性者,喜足少欲,亦通无漏,无贪为体,所治二种,以贪为性。
“治相违”,要对治这个大欲,对治多求,对治不足,就是喜足少欲能够对治它的,与此行相是相违的。“与此不喜足大欲相违也”,这是少欲喜足,能够对治它的。“界三”,这是讲法相,喜足少欲,有漏的通三界,无漏的通九地。“所治二种唯在欲界”,而能对治的喜足少欲通三界,无漏九个地。这个九地不是三界九地,是无漏九地,非想非非想(有顶天)不是无漏的。这两个九不一样,三界固然是九地,这是无漏的九地,前面我们“缘道六九地”,那个地方讲过的。
“所治二种”,所对治的大欲跟不知足,就是唯是欲界有,色界就没有了,这些烦恼很重了,欲界人才有,色界没有。“无漏无贪性”,这个少欲喜足,通无漏,也通有漏,它以无贪为性,少欲喜足的,本身都是无贪。所对治二种,就是贪,贪嘛,由无贪来对治。
四圣种亦尔者,释第三因也。能生众圣,故名圣种。四圣种体,亦是无贪,同前喜等,故言亦尔。
“四圣种亦尔”,四圣种也同样如此,也是无贪为性。“能生众圣,故名圣种”,能够生出那些各式各样的圣者的,从见道位起、到修道位、无学道,都是圣者,能够产生那些圣者的种子,四圣种。所以说,我们要见道,要成圣,那要有种子,什么种子?四圣种。这非常重要,如果你这个种子没有,你说我要见道,成圣者,种子没有,芽也不会发,果更不会结。那么我们要求果,从因上求,我经常说的,佛教是缘起论者,果的现,是因缘和合而现的,你要求果,从因缘上去求,因缘够了,果决定现,因缘不够,你一天到晚想果,想死了也得不到这个果,你要成圣者,一定要有四圣种这个因,因为它能够生出各式各样的圣者,叫圣种,它是种子。
“四圣种体,亦是无贪”,四圣种的体,也是一个无贪。“同前喜等,故言亦尔”,颂里边“亦尔”,因为它跟喜足、少欲都一样是无贪,说亦尔。
那么四圣种下边讲得略,我们要把《法蕴足论》上面补充一下。
那么这段文极好,好得不得了,我们今天时间差不多,明天要放假,我们想拖长一点,把它讲掉。这篇文实在太好了,我们修行的人,要好好地对照这个事情,它分几个层次来讲。
5“一时薄伽梵”,一时,在一个时候,“佛在室罗筏,住逝多林给孤独园”,就是舍卫国,祗树给孤独园那个地方。佛“告比丘众”,教诫那些弟子众、比丘,有四个圣种是最殊胜的、“是种姓、是可乐”,就是圣者的种子。一切佛、佛弟子,认为是最殊胜的东西,那么最殊胜,我们要行,不要看到最殊胜可怕,这个东西我们行不来,最胜要追求。不但是一切佛弟子都说它是最殊胜的,是种姓,一切佛弟子,过去他都是从这个地方出来的,是一个不共的种姓,你要成就这个佛、菩萨呢,非从这个种姓出来不可,你不是这个种姓出来,成不了佛,成不了种姓。那就是要修行,非要通过四圣种。
“是可乐”,这是可乐的法。现在说没有杂秽,没有染污的法,不能杂秽它。过去也没有能够杂秽它的,将来也不能杂秽,三世之中没有一个东西可以使它染污的。“一切沙门,或婆罗门,或天魔梵,或余世间,无能以法而讥毁者”,不管你什么人,世间上的,出世的修行沙门也好,婆罗门也好,天上的天人也好,魔也好,梵也好,或者其余世间上的一些有聪明学问的人也好,你要去讥毁这个四圣种,你是要如法地讥毁是不可能的,没有办法的。如果你乱骂、谩骂,不依法地谩骂,这是另外一事。如果你要拿出依据来讲道理来讥毁这个东西不对,没有办法的,是没有办法讥毁它的。下边“如赡部真金,谁复应讥毁”,两个对称的。
既然那么好,那么殊胜,那么四圣种是什么东西呢?“谓我多闻贤圣弟子”,“贤圣”,我们讲过了,这个我们学过论的就知道,经里边说的贤圣弟子,我们现在眼睛闭下来也知道了,七贤八圣,那么加上佛菩萨。“随得衣服,便生喜足”,衣服,只要拿到了能御寒,就高兴,不但是拿到了算了,还要高兴,给你的烂的,只要能够穿了不冷,高兴。“赞叹喜足”,自己喜足之后,还要对喜足这个好事情,要赞叹。
“不为求觅衣服因缘,令诸世间而生讥论”,不要为了去求衣服,到处去化缘。世间上看到和尚来了,害怕,赶快门上挂一个牌子——“僧道无缘”,不要来了,我害怕你,你来又要化缘了。化的,衣服给了你,还不够,要好的,给了少的,还要多的……哎呀,吃不消。不要生讥毁。“若求不得,终不懊叹,引颈悕望”。
这个求衣服,《法蕴足论》还说得很好6,求衣服缘,生讥论呢,佛弟子,就是邪命。求衣服,到施主家故意显出威仪相,装模作样的,盘腿坐起,两个眼睛观鼻子,装了,看我多像老修行,赶快供养。这个样子不要做,就是诈现奇特相。或者“矫设言论”,说一些话,哪个人哪个人他供养我什么东西,大家赞叹他,哪个人供养了什么衣服,赞叹,说了就是说你赶快供养我,人家也会赞叹你。那么还有,“现相研磨”,自己现那个相,或者甚至跟他缠,非要不可啊,缠了你不布施的,我不走那个样子,做得来实在太难看了。这样子,世间上生讥毁。佛弟子不要这样子做,不令生他讥毁。
7“若求不得终不懊叹”,假使求衣服,那么我们说迦提月,放一个月假就是求衣服的,你假使要衣服不够了,可以去化,做游方了,哪个有缘就供养你了,但是不要这样子地现象去求。假使你如法的求,求不得的话,不要懊恼,“终不懊叹,引颈悕望,拊胸迷闷”,干什么东西呢?什么叫懊恼呢?求不得了,心里烦得不得了,懊恼了,“哎呀!这个人家都求到了,我怎么求不到呢?”心里是难过得不得了,难过得不得了。他就是,心里虽然懊恼,但心还是断不了,他总希望施主还会可怜我,给我一点布施,脖子伸得长长的,等在那里,这个样子,这个丑态百出。实在求不到了,你头颈伸得再长,伸了一尺远,两尺长,他也不给你了,那就怎样子呢?“拊胸迷闷”,拍拍胸了,难过死了,哦,这个样子做的,地下打滚了,这个就是太不成话了。这些都是丑态,佛弟子是不能有的。这是求不得了,不要显那个丑态。
8假使求得之后,“如法受用”,该用的时候用,不要乱用,就是如法地用。“不生染着”,不要起贪着心,这个东西,对自己生了贪着。我们说悟达国师,就是皇帝赐给他这个外国供养的沉香床,他生了一念的染着心,那个人面疮就生出来了,心一染着就是烦恼,烦恼一生,魔就有空子可以钻了,所以不要起染着心。
9“耽嗜迷闷”,欢喜得来,把心都迷掉了。那么“藏护贮积”,把它藏得好好的,“贮积”,把它一堆堆的,堆起来,堆积如山,这个不要。受用是人的过患,这是求不得的时候,不要这样子,求得到的时候,也不要那个样子。
那么正在受用的时候,怎么叫如法受用呢?“能见过患,正知出离”10,能够知道这是有过失的,衣服都是无常的,都是有败坏的,不可以保信的。你今天衣服很多,明天来一个什么事情,把你弄掉了。文革把你抄完了,你都没有了,不要贪着。一切都是无常的,并且衣服多了,还有其它的坏处,财产多了,更讨厌,还有刀子来,跟你要了,把你命都要去掉。这些过患都要看到。如果不如法受用,居士的,檀越的布施,这个是要披毛戴角还,或者甚至你自己受用了,不修行,犯戒的话,还得下地狱,所以这些过患都要看到。“正知出离”,我现在用这个衣服,为了要修行,赶快出离。
“彼由随得衣服喜足”,这是一层已经好了,但是还要防一层。11有的人他做到上面这一些了,就要高傲,“我得到衣服喜足,你看你不喜足,我比你高,我比你好”,这个心又不对。所以说得到衣服喜足之后,不要“自举陵蔑他”,看人家不起,自己抬高自己,这个又是一层。所以说,要把这些都做到,很不容易,有的人能够知足、喜足,能够照前面做,但是他我慢心起来了,“我做得到,你们做不到,我高于一切”。
以前在五台山有位师父,他在五台山那个气候,亮膀子,偏袒右肩,光的,赤脚,一顿,这些是他的功德。但是他这个功德扩大化了,认为海公上师也不能亮膀子,也不能赤脚,也不能吃一顿,我比他高,把自己摆在海公上师上头了。结果最后的下场,还俗了。人家烦恼没有,内涵的功德,比他大得不晓得多少。他只是执着外相,外相勉强的。他身体好,可以在五台山的气候,膀子亮出来,当然也不简单了,过去福报,能够不害病。毕竟你内涵的功德没有。结果,那个时候,学习的时候,他说我们要搞生产,要养猪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