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俱舍》的价值。因为他里边说过的,就是没有学过《俱舍》,你其他的讲空也好,讲什么也好,都是笼统混淆的,杂,不塌实的。

  

  你去看好了,我们这里学过《楞严经》的,学过《大乘起信论》的,又学过什么的,很多,你拿得住不?我可以说,肯定你拿不住。你拿不住的话,那就是不塌实,你没有学过《俱舍》,看一切大乘法,都感到不塌实。我们也曾跟很多的杭州的大学生,聊这个问题,他们也说,他们尽管经看了很多,就是抓不住,跟实际行动配不起来。结果在家庭里边,还是烦恼,有的时候还比不是佛教徒还多一些。这个就是说,没有付之于行动,教理跟行动脱节,那成了一个学问,而不是真正的佛教。佛教是说修一致,知道的,知行要合一的,那么在这个情况下,你如果学得太高、太玄的,自己都抓不住,行动怎么跟上去呢?就跟不上去。那就是说行跟知两个脱节。脱节了之后,佛教的价值就拿不出来,受用也就没有。一定要你能够行得起来,才有受用。这个有的人有感觉,有的人还没有。你知道一些佛教的受用之后,你才知道怎么下功夫,也才知道佛教的好处。单是听人家说好!好!好!好!你来学佛,这个还不塌实,还不坚实。一定要自己尝到一点味道,那才是对佛教才能够起一个专信,法乐生起,那就不容易退。

  

  “论云:谛有二种,一、世俗谛,二、胜义谛,如是二谛其相云何?”这么两个谛,它的相状如何?就是什么叫世俗谛,什么叫胜义谛?

  

  “颂曰:彼觉破便无,慧析余亦尔,如瓶水世俗,异此名胜义”,前三句说世俗谛,后边一句说胜义谛。

  

  什么叫世俗谛呢?“彼觉破便无”,它这个东西打破了,这个觉没有了。“如瓶”,下边举个喻。一个花瓶,如果你打碎了,成了烂片片,丢在地下,人家不会叫它花瓶了,这叫烂片片,烂的瓷片片。没有看过花瓶的人,你说这是什么?他绝对不会说这是花瓶,因为他不知道这是花瓶打烂的。就是说,你把这个瓶打破了之后,花瓶的感觉就没有了,你看到的不是瓶的样子,那么人家不会认识它是瓶了。这种瓶,就是世俗谛,就是当它打破以后,这个瓶觉就没有了,这就是世俗谛的。

  

  “慧析余亦尔”,第二种。打不破的东西,就是水,水怎么打破呢?打不破的。那么你水怎么把它分析呢?用慧分析,把水一分析,它就是色香味触:水的色,是没有颜色,或者是多了之后显点蓝色;香,是没有味道的;味,也是淡淡的;触,碰上去是湿的。那么这样子认识这个水,当你色香味触一分析,水的感觉也没有了。那样子,这个水也是世俗谛。这个色香味触是胜义谛。

  

  “异此名胜义”,异此,不是这样的,跟世俗谛的那个反过来的。你打破了之后,它还是有这个感觉,你把它分析,它还是那么个东西,假使青颜色,你再分析,它还是青,从最大的青分到一点点,一个极微的青还是青,这样子的东西叫胜义谛。这是有部的世俗、胜义的不同,下边要广讲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彼觉破便无者,若彼物觉,物破便无,名世俗谛。如瓶被破,瓶觉则无,如衣被破,衣觉亦无,故瓶衣等,名世俗谛。慧析余亦尔者,谓若有物,以慧析余,彼觉则无,亦是世俗。如水被慧分析色香味触时,水觉则无,如析火亦尔,火觉则无,故此水火,名世俗谛。如瓶水世俗者,如瓶世俗,属初句也,如水世俗,属第二句也。然此瓶水,未被析时,假立此名,称为世俗。依世俗理,说有瓶等,是实非虚,名世俗谛。

  

  “释曰:彼觉破便无者”,这是第一种。“若彼物觉”,这个东西的感觉,这个物打破了之后,这个感觉就没有了,这个物就是世俗谛。一个比喻,“如瓶被破,瓶觉则无”,假使一个瓶,你把它打烂了,打得稀巴烂,成了个小块块,你把这个小块块给人家看,人家绝对不说这是一个瓶,你感觉的依据一点都没有了,它不是瓶了,就是一个瓦片片,碎片,瓷片片。这个瓶打破了之后,它的瓶觉就没有了,人家不知道,不会叫它是瓶,那么这一类东西,叫世俗谛。

  

  瓶如此,衣也如此,假使你把衣服剪得粉碎,那这个碎布片片,人家不会说是件衣服,乃至把它烧掉了,一堆灰了,那不成一个衣服了。所以它破掉之后,他没有感觉了,衣服的感觉没有了,这一类东西都叫世俗谛。“故瓶衣等名世俗谛”,所以瓶也好,衣也好,这都是假象,叫世俗谛。

  

  “慧析余亦尔”,那么这是打得烂的东西,假使有些东西打不烂的,那么要慧(智慧)来分析。“慧析余亦尔”,拿智慧来分析,假使它原来的感觉没有了,那么也属于世俗谛。“亦尔”,也是世俗谛。具体的举例下边说。

  

  “谓若有物,以慧析余”,假使你把一个东西,把它用智慧来分析成其它的东西,那么这个原来东西的感觉就没有了,这个原来东西,也是世俗谛。假使打比喻说,水。“如水被慧分析”,一分析,这个水成了“色香味触”,水的感觉就没有了。说个老实话,水这个东西是我们安上去的,它本来就是色香味触这么一沱东西,我们叫它是水。当色香味触的原来的样子把它分析之后,水的感觉就没有了,这个“水觉则无”,那没有水的这个感觉了。

  

  “如析火亦尔”,火也是一样的,你本来烧这个火,如果你把它一分析:除了这个色,它是红颜色的;它的声,它是“唬唬唬”地响的;味,它是一个焦糊糊的香的,闻起来香糊糊的;那么触碰上去是烫人的;这个味道,这个东西,没有哪个去尝这个火的味道,那是要烧痛的,把你舌头都烧掉了,那个味道不好尝的。那么这样子你把它一分析,也成了色香味触,那么这个火,你把它分成色香味触的时候,火的感觉也没有了。这一类东西,水也好,火也好,都是属于世俗谛。那么分不了的东西,就是叫胜义谛。

  

  “如瓶水世俗者”,这是举的喻,前面说“彼觉破便无”,如瓶;“如慧析余亦尔”,如水,这一类都属于世俗谛。“如瓶世俗属初句,如水世俗属第二句也”,瓶的世俗属于第一句,“彼觉破便无”,水的成为世俗谛属于第二句,谓余亦尔。“然此瓶水,未被析时,假立此名,称为世俗”,这个瓶也好,水也好,没有经过打破,没有经过分析,假安这个名字叫瓶,叫水,这一种叫世俗谛。以世俗的道理,说是有瓶、有水,而实际上,并没有一个瓶,瓶就是一些瓦凑起来的,水就是色香味触凑拢来的。所以这些东西,世俗谛是假的,世间上说,实在有,在世俗谛说,“是实非虚”,胜义谛一分析,那是假的,没有实在这个东西的,所以从世俗谛上说是实在的,叫世俗谛。

  

  

  

  

  异此名胜义者,异此瓶水,名胜义谛。如青色等,碎至极微,色觉常在;及慧析味等,乃至极微,味觉常在;及慧分析受等四蕴,至一剎那,彼觉常在,故彼色等,名胜义谛。此真实有,故名胜义,依胜义理,说有色等,是实非虚,名胜义谛。

  

  “异此名胜义”,假使不是这样子的,反过来就是胜义谛。打破之后,原来的感觉还有的;分析之后,还是有原来的感觉,那些东西不叫世俗谛,是胜义谛,是实在有的东西。也就是说,世俗谛是假有,胜义谛是真有。

  

  “异此名胜义者,异此瓶水,名胜义谛,如青色等”,“青”,一片青颜色,把它碎成微尘,把它打烂,成了一个一个的极微,这个青的颜色还在。“及慧析味”,假使有个味道,把它去分析,分到极微,假使咸的味道,你一袋盐,固然是咸的,一斤盐还是咸的,乃至一颗还是咸的,乃至把盐打碎成了,成了一个极微,尝起来,还是咸的。这是我们的感觉。或者是尝不到它咸,你真正敏感地去尝,一个极微的盐还是咸的。那就是“慧分析”,再分析下去,它也不会失掉它的本性的,那就是胜义谛。“乃至极微,味觉常在,及慧分析爱等四蕴”,受想行识,不是物质的东西,当你再分,分到一刹那,你说痛,你痛了几个小时,固然很痛,你把它分了一小时,也是痛,分了一秒钟也是痛,乃至一刹那,这个痛还是痛。这个再分下去,因为物质可以分成极微,那些精神的东西只能刹那来分,它没有物质的,没有极微,乃至分成一刹那,它的痛的感觉还在。假使快乐,也是乐的感觉还在。

  

  “故彼色等,名胜义谛”,所以总结一下,他说色声香味触,这些东西叫胜义谛,这是真实有,前面是假有,这是真正的有,胜义上来说是有的。“故名胜义,依胜义理,说有色等,是实非虚,名胜义谛”,以世俗的道理,说有瓶、水是真,不是假的,那是世俗谛,这是世俗道理来说。实际上以胜义来说,它是没有的。那么以胜义的道理来说,它是实在有的,那么这个叫胜义谛。所以世俗谛、胜义谛的区别,就在以世俗的道理看,还是以胜义的道理来看,这是有部的二谛的区别。那么这是有部,下边介绍一下经部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依经部说,如无漏智,及此后得世间正智,所取诸法,名胜义谛。除此已外,余智取法,名世俗谛。

  

  “依经部说,如无漏智,及此后得世间正智,所取诸法,名胜义谛。除此已外,余智取法,名世俗谛”,这个是接近唯识,经部是唯识的桥梁。经部的说法,假使法是真正有的法,无分别智(就是无漏的智),无分别智所观到的,那是实在的东西,真正有的东西。或者是后得智,无分别智之后,所得的世间正智,无分别智是无漏的,后得智是有分别,属于有漏的。那么这个无分别智,无漏的智是在定中,从这个定,出定以后,起的有分别的后得智,这两种智慧观察的东西,都是实在的,叫胜义谛。其它的智慧所取的,一般的我们凡夫的所取的那些东西,叫世俗谛。

  

  这个标准又抬高了一些,那么一层一层。反正我们讲过很多次,就是讲空性,不能从最高的空下手,你学《楞严经》也好,学中观也好,你直接从上面下手,你是学得一个糊里糊涂。一定要有层次,从有部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