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他们认为一切受都是苦,四念处,观受是苦,实在的、真的乐是没有的。那么世间上,我们不是说有乐受吗?这个乐受是怎么回事呢?这是凡夫的颠倒,明明是苦,他以为是乐,这是颠倒见。四颠倒,常乐我净。本来是苦,认为是乐,这是颠倒。一个疮,本来是苦的,但是你洒一点水,感到有点舒服,以为这是乐,那么你执着疮里边有快乐,那当然是颠倒。那么他的依据,佛也说过这个话,“汝应以苦,观于乐受”,在一切世间的所谓乐受,你都要起以苦来观它,本来根本就是苦,这是经部的依据。
但是萨婆多部,就是有部的观法是不一样。有部是一切有,既然受有五种,苦乐忧喜舍,那么这五种都是实在的,都是有实体的,不是虚妄的。经部说苦受是实在的,乐受是颠倒的、虚妄的。有部的说法,乐受还是实在有的。
它也有依据,怎么说呢?根据佛说的“以苦观乐受者”,前面经部引的那个佛的话,他有密意,佛叫你以苦来观乐受这个话里边,它就是显出什么意思呢?“意显乐受有二种性”,这个里边就是表示,这个乐受有两面性的,一个是有乐性,实在有乐的,“依自相门,自性乐故”,以自相,就是看自己,它自己来说,本身是乐受,依自相门来说是乐。但是,也有苦性,“谓依异相门”,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问题,它是有苦性。那么为什么是苦呢?“亦是无常,变坏法故,故言以苦观乐受者,依行苦及坏苦说,非苦苦也”,所以说,佛说依苦来观乐受,就是说以无常的行苦及变坏的坏苦来看这个乐受,并不是说它真就是苦受。我们说苦性有三种:苦苦、坏苦、行苦。乐受,佛说的是依苦来观乐受,是依行苦跟坏苦来看乐受,并不是说乐受本身就是苦受。这是经部跟有部的不同点。
那么有部也举一个颂来证明它的观点,“故有颂曰:诸佛正遍觉,知诸行无常,及有为变坏,故说受皆苦”,这个话就很清楚,他说佛、正等正觉,他知道一切行,一切有为法,都是无常的,那么“及有为变坏”,这是无常的,那是行苦,有为法都要变坏的。我们前面讲过的,有二种坏,大家忘了没有?一种是四相坏,一种是对治坏,有两种坏。那么这个有为法是都要变坏的,那么这是坏苦,即使你本身乐受,它也要坏的,坏的时候,就是坏苦,所以以这样的方式说,一切受都是苦,并不是说没有乐受,就是乐受,它本身无常,是行苦,也是要变坏的,是坏苦,这样子叫苦。有部认为佛说的乐受是有的,但是从行苦、坏苦的观点来看,它也是苦,而经部说根本没有乐受。
“于前两说,论主评云:对法诸师,言实有乐,此言应理”,世亲论主,在这个时候,他的观点同意有部。他说,前面两种说法,世亲菩萨的评价,是对法诸师就是有部的阿毗达磨的那些毗婆沙师,他说的一切乐受是实在有的,这个话合理的,那就是同意有部的。
那么经部的,我们再介绍一下。经部说,什么叫一切受都是苦呢?《俱舍论》里边是讲了很多,我们只能抽一段把它说一下4。经部的观点,所有的乐受都是虚幻的、假的。假如说我们肚子很饿,那么你看到好的饮食,吃下去是乐受,假使你身体很疲劳,你一个床座很舒服地睡下去是乐受。但是,你假使不饿,假使说这个饮食是乐受的因(你说这是乐,那么饮食就是乐受的因),那么照我们的观点,既然是乐受的因,那么因越多感得乐越多。但是事实不是如此,当你吃饱了,再叫你吃下去的话,就是苦受来了,吃了不想吃了。那你睡觉的话,你睡够了,再叫你睡,让你不要起来,你也难过了,非起来不可。叫你睡上个七天,根本是熬也熬不住。假使我们打钟,三点钟,或者上师在的时候,一点钟打钟,你感到,“哎呀,疲劳得很,就是想睡一下”。那睡了很舒服,如果叫你睡到八点、十点、十二点,乃至叫你不准起来,一直睡到下午八点钟,你睡不住的,你肯定要起来,难过死了。所以说这个假使是乐因的话,乐因越多,应该乐受越多,不是如此。
那么其它的也一样,假使饥渴的时候,吃饮食是乐,但是你不饥了,再给你拼命地喝,最好的饮料,我们说最高级的饮料,你不渴,叫你一杯一杯喝下去,那难过了,不舒服的,那么饭吃下去的话,还要胀死了。这个寒热一样的,你说天气冷,穿一件厚衣服很好,那最高级的皮袄,反正是最贵什么,他们说什么皮啊?貂皮,最贵的。如果你夏天,我们说暑天难受得不得了,你说这个穿了舒服,把你穿上去,你难过死了。那么你冬天穿一个或者很漂亮的很薄的纱的衣服,叫你穿上,你也冷死了。因为夏天穿了很舒服,冬天就不舒服;冬天穿了很舒服的,夏天穿了就不舒服。那就是这个不是真的乐因,假如真的乐因应该因越多,乐越多了。那所以从这个观点看,根本没有乐受,就是你因为苦的时候太多,变换一下,就感到一个松缓一下的乐受,这叫乐。这实际上并不是乐,仅不过是苦减轻了一点点,苦减轻一点,你搞错了,颠倒认为这是乐,实际上乐是没有的。这是经部的说法。经部的说法,对我们观苦,确实有帮助。
另外,我们还要讲个问题,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,都是苦。无常是行苦。道谛是无漏有为,也是无常的,不能说道谛是常的(常的,无为法才是常的),道谛是有为法,虽然无漏还是无常,那么这是不是苦?是不是属于行苦?这个问题,你们去想去。我现在暂时不说,那么可能其它的书也有,最好不要看书,自己想出来的,跟书上看出来的,要核对一下是可以的,不要自己也没有想,把书一翻,哎呀,答案来了,这个你自己没有脑筋,智慧长不出来。
“论主评云:对法诸师,言实有乐,此言应理”,这是俱舍论主对有部、经部辩论的评论。他说有部说的实有是对,合理一些。
又萨婆多宗,苦集一物,因果分二,即苦谛体,为因义边,亦名集谛;若依经部宗,唯说贪爱,为集谛体,以经唯说贪爱为集故。萨婆多云:经就胜故,说爱为集,理实一切,皆是集谛。故薄伽梵,伽陀中说:业爱及无明,为因招后行,令诸有相续,名补特伽罗。此颂既言,业与无明,为因招果,故知非唯爱为集谛。
下边是有部、经部的差别。“又萨婆多宗,苦集一物,因果分二,即苦谛体,为因义边,亦名集谛”,这个是有部的说法,苦集二谛,它的体是一个东西,因为一个做因,一个做果,就分了二谛。那就是说,就是这个有漏的五蕴,它是做因的方面,就叫做集谛,它在做果的那一方面说,就叫苦谛,东西就是一个,都是有漏的五蕴,有漏法,有漏的有为法。那么这是苦集二谛,是一个东西,因果的不同,分苦谛、集谛两个。
而经部就不一样,经部说为集谛,就是一个东西,“贪爱”。经部里边,就是一个“贪爱”为集谛体,集谛就是贪爱,就是这个十二因缘的爱,有了这个爱才能流转生死。这个从实际的观点看是很踏实的,没有爱,就不会产生轮回,因为三有的爱,爱欲界、爱色界、贪着无色界,那么你就在三界里流转。所以说,真正的集谛是贪爱。那么它的依据,“以经唯说,贪爱为集故”,因为经里也有这个话,只有贪爱是集,能够集起一切果。烦恼与果最根本的是贪爱。
那么萨婆多部不承认,他说经里固然有这个话,“经就胜故,说爱为集,理实一切皆是集谛”,经里边就殊胜的作用、最胜的作用来说,集谛就是贪爱。但是从实际上来说,一切有漏法都是集谛。那么它有什么依据呢?“故薄伽梵伽陀中说”,佛有一个伽陀 ,一个偈,它里边说。“业、爱及无明,为因招后行,因诸有相续,名补特伽罗”,它说因为有业、因为有爱及还有无明,这几个为因,能招生后边的行。这是烦恼缘行,行有了之后,使有情相续地流转生死,这样就叫补特伽罗。我们说一个有情生命的单位,就是因为有贪爱、有业、有无明,以这样子为因,就招后来的行,行又感果,就是流转生死。有情相续,不断地在生死里边,这个就叫补特伽罗。我们所谓的士夫,就是这个东西,就是五蕴流转。
那么这个颂里边很明白地说,“此颂既言,业与无明,为因招果”,业跟无明也是因,也能招果,那么它是集,因就是集嘛。那么你从这个里边看,爱固然是因,无明也是因,业也是因,那这个集谛不单是个爱,你说就是爱是集谛,那就不对头,跟佛的说的不一样。前面佛说的爱是集,这是从作用最大的、殊胜的方面来说,爱是集,贪爱是集。实际上,从下面一个颂就看出来:业、无明都是集。那么再扩大下去,一切有漏业、有为法都是集谛,它的相应的、俱有的法一起算起来,那就是更多了。
这是有部跟经部对集谛的不同的观点。有部认为苦集是一个东西,都是有漏的五蕴,在因的方面叫集,在果的方面叫苦。而经部认为,集谛只是一个法:贪爱。那么有部跟经部辩论,经部的依据是佛说贪爱是集。有部举一个颂,这个集不但是贪爱,业跟无明也是集,由此而知一切有漏法都是集。这是有部跟经部的不同观点,它们的辩论如此。
乙二 明二谛
从此第二,明二谛。论云:谛有二种:一、世俗谛,二、胜义谛。如是二谛,其相云何?颂曰:
彼觉破便无 慧析余亦尔 如瓶水世俗 异此名胜义
四谛讲好之后,佛说的法,在经里边讲谛,还有一种,叫二谛。
“从此第二,明二谛”,这个二谛的说法很多,有部有有部的二谛,经部有经部的二谛,唯识有唯识的二谛,乃至中观有中观的二谛,层次不同。这是一切有,都是实在有的二谛,胜义谛、世俗谛,那最基层的。有这个为基础,才能爬上去,这个没有,前面都是玄的,都是空中楼阁,站不住脚的。演培法师的《法华外解》是有了?希望你们把前面的序文看一看,尤其是一个叫默如的法师,他写的一篇序文,还有演培自己的一篇序文看一看,才知道《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