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他們認爲一切受都是苦,四念處,觀受是苦,實在的、真的樂是沒有的。那麼世間上,我們不是說有樂受嗎?這個樂受是怎麼回事呢?這是凡夫的顛倒,明明是苦,他以爲是樂,這是顛倒見。四顛倒,常樂我淨。本來是苦,認爲是樂,這是顛倒。一個瘡,本來是苦的,但是你灑一點水,感到有點舒服,以爲這是樂,那麼你執著瘡裏邊有快樂,那當然是顛倒。那麼他的依據,佛也說過這個話,“汝應以苦,觀于樂受”,在一切世間的所謂樂受,你都要起以苦來觀它,本來根本就是苦,這是經部的依據。

  

  但是薩婆多部,就是有部的觀法是不一樣。有部是一切有,既然受有五種,苦樂憂喜舍,那麼這五種都是實在的,都是有實體的,不是虛妄的。經部說苦受是實在的,樂受是顛倒的、虛妄的。有部的說法,樂受還是實在有的。

  

  它也有依據,怎麼說呢?根據佛說的“以苦觀樂受者”,前面經部引的那個佛的話,他有密意,佛叫你以苦來觀樂受這個話裏邊,它就是顯出什麼意思呢?“意顯樂受有二種性”,這個裏邊就是表示,這個樂受有兩面性的,一個是有樂性,實在有樂的,“依自相門,自性樂故”,以自相,就是看自己,它自己來說,本身是樂受,依自相門來說是樂。但是,也有苦性,“謂依異相門”,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問題,它是有苦性。那麼爲什麼是苦呢?“亦是無常,變壞法故,故言以苦觀樂受者,依行苦及壞苦說,非苦苦也”,所以說,佛說依苦來觀樂受,就是說以無常的行苦及變壞的壞苦來看這個樂受,並不是說它真就是苦受。我們說苦性有叁種:苦苦、壞苦、行苦。樂受,佛說的是依苦來觀樂受,是依行苦跟壞苦來看樂受,並不是說樂受本身就是苦受。這是經部跟有部的不同點。

  

  那麼有部也舉一個頌來證明它的觀點,“故有頌曰:諸佛正遍覺,知諸行無常,及有爲變壞,故說受皆苦”,這個話就很清楚,他說佛、正等正覺,他知道一切行,一切有爲法,都是無常的,那麼“及有爲變壞”,這是無常的,那是行苦,有爲法都要變壞的。我們前面講過的,有二種壞,大家忘了沒有?一種是四相壞,一種是對治壞,有兩種壞。那麼這個有爲法是都要變壞的,那麼這是壞苦,即使你本身樂受,它也要壞的,壞的時候,就是壞苦,所以以這樣的方式說,一切受都是苦,並不是說沒有樂受,就是樂受,它本身無常,是行苦,也是要變壞的,是壞苦,這樣子叫苦。有部認爲佛說的樂受是有的,但是從行苦、壞苦的觀點來看,它也是苦,而經部說根本沒有樂受。

  

  “于前兩說,論主評雲:對法諸師,言實有樂,此言應理”,世親論主,在這個時候,他的觀點同意有部。他說,前面兩種說法,世親菩薩的評價,是對法諸師就是有部的阿毗達磨的那些毗婆沙師,他說的一切樂受是實在有的,這個話合理的,那就是同意有部的。

  

  那麼經部的,我們再介紹一下。經部說,什麼叫一切受都是苦呢?《俱舍論》裏邊是講了很多,我們只能抽一段把它說一下4。經部的觀點,所有的樂受都是虛幻的、假的。假如說我們肚子很餓,那麼你看到好的飲食,吃下去是樂受,假使你身體很疲勞,你一個床座很舒服地睡下去是樂受。但是,你假使不餓,假使說這個飲食是樂受的因(你說這是樂,那麼飲食就是樂受的因),那麼照我們的觀點,既然是樂受的因,那麼因越多感得樂越多。但是事實不是如此,當你吃飽了,再叫你吃下去的話,就是苦受來了,吃了不想吃了。那你睡覺的話,你睡夠了,再叫你睡,讓你不要起來,你也難過了,非起來不可。叫你睡上個七天,根本是熬也熬不住。假使我們打鍾,叁點鍾,或者上師在的時候,一點鍾打鍾,你感到,“哎呀,疲勞得很,就是想睡一下”。那睡了很舒服,如果叫你睡到八點、十點、十二點,乃至叫你不准起來,一直睡到下午八點鍾,你睡不住的,你肯定要起來,難過死了。所以說這個假使是樂因的話,樂因越多,應該樂受越多,不是如此。

  

  那麼其它的也一樣,假使饑渴的時候,吃飲食是樂,但是你不饑了,再給你拼命地喝,最好的飲料,我們說最高級的飲料,你不渴,叫你一杯一杯喝下去,那難過了,不舒服的,那麼飯吃下去的話,還要脹死了。這個寒熱一樣的,你說天氣冷,穿一件厚衣服很好,那最高級的皮襖,反正是最貴什麼,他們說什麼皮啊?貂皮,最貴的。如果你夏天,我們說暑天難受得不得了,你說這個穿了舒服,把你穿上去,你難過死了。那麼你冬天穿一個或者很漂亮的很薄的紗的衣服,叫你穿上,你也冷死了。因爲夏天穿了很舒服,冬天就不舒服;冬天穿了很舒服的,夏天穿了就不舒服。那就是這個不是真的樂因,假如真的樂因應該因越多,樂越多了。那所以從這個觀點看,根本沒有樂受,就是你因爲苦的時候太多,變換一下,就感到一個松緩一下的樂受,這叫樂。這實際上並不是樂,僅不過是苦減輕了一點點,苦減輕一點,你搞錯了,顛倒認爲這是樂,實際上樂是沒有的。這是經部的說法。經部的說法,對我們觀苦,確實有幫助。

  

  另外,我們還要講個問題,一切有爲法都是無常的,都是苦。無常是行苦。道谛是無漏有爲,也是無常的,不能說道谛是常的(常的,無爲法才是常的),道谛是有爲法,雖然無漏還是無常,那麼這是不是苦?是不是屬于行苦?這個問題,你們去想去。我現在暫時不說,那麼可能其它的書也有,最好不要看書,自己想出來的,跟書上看出來的,要核對一下是可以的,不要自己也沒有想,把書一翻,哎呀,答案來了,這個你自己沒有腦筋,智慧長不出來。

  

  “論主評雲:對法諸師,言實有樂,此言應理”,這是俱舍論主對有部、經部辯論的評論。他說有部說的實有是對,合理一些。

  

  

  

  

  又薩婆多宗,苦集一物,因果分二,即苦谛體,爲因義邊,亦名集谛;若依經部宗,唯說貪愛,爲集谛體,以經唯說貪愛爲集故。薩婆多雲:經就勝故,說愛爲集,理實一切,皆是集谛。故薄伽梵,伽陀中說:業愛及無明,爲因招後行,令諸有相續,名補特伽羅。此頌既言,業與無明,爲因招果,故知非唯愛爲集谛。

  

  下邊是有部、經部的差別。“又薩婆多宗,苦集一物,因果分二,即苦谛體,爲因義邊,亦名集谛”,這個是有部的說法,苦集二谛,它的體是一個東西,因爲一個做因,一個做果,就分了二谛。那就是說,就是這個有漏的五蘊,它是做因的方面,就叫做集谛,它在做果的那一方面說,就叫苦谛,東西就是一個,都是有漏的五蘊,有漏法,有漏的有爲法。那麼這是苦集二谛,是一個東西,因果的不同,分苦谛、集谛兩個。

  

  而經部就不一樣,經部說爲集谛,就是一個東西,“貪愛”。經部裏邊,就是一個“貪愛”爲集谛體,集谛就是貪愛,就是這個十二因緣的愛,有了這個愛才能流轉生死。這個從實際的觀點看是很踏實的,沒有愛,就不會産生輪回,因爲叁有的愛,愛欲界、愛色界、貪著無色界,那麼你就在叁界裏流轉。所以說,真正的集谛是貪愛。那麼它的依據,“以經唯說,貪愛爲集故”,因爲經裏也有這個話,只有貪愛是集,能夠集起一切果。煩惱與果最根本的是貪愛。

  

  那麼薩婆多部不承認,他說經裏固然有這個話,“經就勝故,說愛爲集,理實一切皆是集谛”,經裏邊就殊勝的作用、最勝的作用來說,集谛就是貪愛。但是從實際上來說,一切有漏法都是集谛。那麼它有什麼依據呢?“故薄伽梵伽陀中說”,佛有一個伽陀 ,一個偈,它裏邊說。“業、愛及無明,爲因招後行,因諸有相續,名補特伽羅”,它說因爲有業、因爲有愛及還有無明,這幾個爲因,能招生後邊的行。這是煩惱緣行,行有了之後,使有情相續地流轉生死,這樣就叫補特伽羅。我們說一個有情生命的單位,就是因爲有貪愛、有業、有無明,以這樣子爲因,就招後來的行,行又感果,就是流轉生死。有情相續,不斷地在生死裏邊,這個就叫補特伽羅。我們所謂的士夫,就是這個東西,就是五蘊流轉。

  

  那麼這個頌裏邊很明白地說,“此頌既言,業與無明,爲因招果”,業跟無明也是因,也能招果,那麼它是集,因就是集嘛。那麼你從這個裏邊看,愛固然是因,無明也是因,業也是因,那這個集谛不單是個愛,你說就是愛是集谛,那就不對頭,跟佛的說的不一樣。前面佛說的愛是集,這是從作用最大的、殊勝的方面來說,愛是集,貪愛是集。實際上,從下面一個頌就看出來:業、無明都是集。那麼再擴大下去,一切有漏業、有爲法都是集谛,它的相應的、俱有的法一起算起來,那就是更多了。

  

  這是有部跟經部對集谛的不同的觀點。有部認爲苦集是一個東西,都是有漏的五蘊,在因的方面叫集,在果的方面叫苦。而經部認爲,集谛只是一個法:貪愛。那麼有部跟經部辯論,經部的依據是佛說貪愛是集。有部舉一個頌,這個集不但是貪愛,業跟無明也是集,由此而知一切有漏法都是集。這是有部跟經部的不同觀點,它們的辯論如此。

  

  

  

  

  乙二 明二谛

  

  從此第二,明二谛。論雲:谛有二種:一、世俗谛,二、勝義谛。如是二谛,其相雲何?頌曰:

  

  彼覺破便無  慧析余亦爾  如瓶水世俗  異此名勝義

  

  四谛講好之後,佛說的法,在經裏邊講谛,還有一種,叫二谛。

  

  “從此第二,明二谛”,這個二谛的說法很多,有部有有部的二谛,經部有經部的二谛,唯識有唯識的二谛,乃至中觀有中觀的二谛,層次不同。這是一切有,都是實在有的二谛,勝義谛、世俗谛,那最基層的。有這個爲基礎,才能爬上去,這個沒有,前面都是玄的,都是空中樓閣,站不住腳的。演培法師的《法華外解》是有了?希望你們把前面的序文看一看,尤其是一個叫默如的法師,他寫的一篇序文,還有演培自己的一篇序文看一看,才知道《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