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勝義、世俗,再到經部的勝義、世俗,再唯識的勝義、世俗,再到最高的中觀勝義、世俗,中觀的空,才踏實。你不是經過這幾個層次的話,不踏實。那麼這四個層次,是有代表性的:有部是代表一切有的,是最原始的那些說法;經部是比較進步的;唯識是成個另外體系,一切法唯識無境的;那麼中觀,就是一切法都掃完的。這樣子,經過這四個層次得到的空性才踏實。否則的話,就是我們叫鳥空,鳥在空中飛,“嗡嗡嗡”的空,糊裏糊塗,你不知道到底說什麼意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甲叁 約聖道辨人

  

  乙一 明聖道加行

  

  丙一 總標加行

  

  從此大文第叁,約聖道辨人,就中分叁:一、明聖道加行,二、約叁道辨人,叁、明諸道差別。就明加行中,複分爲二:一、總標,二、廣明。此下第一,總標加行者。論雲:已辨諸谛,應說雲何方便勤修趣見谛道?頌曰:

  

  將趣見谛道  應住戒勤修  聞思修所成  謂名俱義境

  

  (127A)“從此大文第叁,約聖道辨人”,我們要修聖道,在修聖道的時候,那些行者就是怎麼樣情況?就聖道來說行人,“就中分叁:一、明聖道加行,二、約叁道辨人”,見、修、無學道;“叁、明諸道差別”,各式各樣道的不同,差別。

  

  先說加行,這個加行,不是四加行。這是凡是要修行的人,他開始要准備的工作,都屬于加行裏邊。“就明加行中,複分爲二:一、總標,二、廣明。此下第一,總標加行者。論雲:已辨諸谛,應說雲何方便勤修,趣見谛道”,這個谛,四谛、二谛講過,那麼下邊要說,你怎麼樣子的方便、方法,能夠“趣見谛道”,就是向見道、見谛的那個道路上去?走向這個見谛的目標,這個道路,如何進入?那麼如何修道?如何入道?入道是見谛,就是最低的要求,我們要見四谛,要見道,那麼見道的道路,如何進去?

  

  “頌曰:將趣見谛道,應住戒勤修,聞思修所成,謂名俱義境”,那麼你要去見道,這個道路要上去,“將趣見谛道”,你要趣入見谛的那個道路,應當第一個“住戒”,持戒。所以說你把戒不要,拿一本書拼命研究,研究成了一個佛學者,你根本見不了谛,那你所學的東西,也是依稀恍惚,甚至于錯的,這個不是真正修行的道路,這是世間研究哲學的方式。

  

  所以說這個有人就提起,有人用研究哲學的方式來研究佛教,根據考據、考證等等的方法,結論,《楞嚴經》是假的,《起信論》是假的,甚至于說還有什麼,還有好多經都是假的。這就是以世間的眼光來看佛教,把真的看成假的,顛倒!我們佛教修行,絕對不能用世間搞學問的那一套,考證考證,什麼什麼搞搞。我們佛教裏邊,你說你要考證的話,你佛教就信不進去了。

  

  釋迦牟尼的聖誕,不曉得有幾種說法,恐怕有幾十種,到底在哪一年生?佛聖誕到現在到底多少年?漢傳的一向傳說是二千九百幾十年,現在世間上公認的,二千五百叁十八年。那麼其它各式各樣的說法還多,這個說的最後結論,佛沒有的,你說他的,他說他的,沒有佛的。假使真的有佛,怎麼是那麼多聖誕呢?他這個考證的結論,就是會達到錯誤的結論的。所以說,不能以考證的觀點來對待佛教。因爲佛教過去是沒有書的,沒有紙張的,那個時候的曆法有各個地方不同,最後集中起來,當然有各式各樣的差異的說法。這個不影響有真正佛教的真實性,佛陀是實在有的人,曆史上的人物,這個誰也不敢否定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將趣見谛道,應先住戒,然後勤修聞思修慧。因聞思修,所成慧故,慧名所成。依聞所成慧,起思所成慧,依思所成慧,起修所成慧。

  

  “將趣見谛道,應住戒勤修”,那麼你要進入,趣見谛道的話,你首先要持戒。所以說,你離開戒,想見道是做不到的。現在偏偏有些人就嫌戒麻煩,這個做不得,那個做不得,我們就馬馬虎虎好了,只要把道理搞清楚就可以了,睡在床上看書不是很舒服嗎?你坐得端端正正的,吃力得很,看也看不進,坐得累掉了,你疲勞了,就看不進去了,我躺在那裏,一方面休養,一方面是正在看經。這樣地看經,你想能不能見道呢?連威儀都不正,還想持什麼戒?對佛又不恭敬,對法也不恭敬,這個不會趣入道的。第一個我們要注意的,第一個要件:住戒。如果你這個不承認的話,那你盡管做一個佛學家,也可以出名,也可以作很多的書,也可以登報,也可以大家恭維你,也可以發財,但見不了谛。

  

  住了戒之後,再什麼呢?“勤修聞思修慧”,你住了戒之後,不是就算了,“我持戒了,戒是解脫的因,因拿到了,果就來了”,沒那麼方便。解脫的因,就是一個戒是對的,但是還有其它的慧、還有定。你單是一個戒,固然是解脫的因,但是不具備定慧,不能達到解脫的果。因爲要衆緣和合,你單是一個緣,還有其它的緣,你還沒有。我們燒飯,要有鍋、要米、要水、要柴等等。你說米有了,決定能燒飯了,不見得,什麼?你沒有鍋啊!也沒有柴了,你怎麼成飯呢?還是米,米能吃下去嗎?吃不下去。

  

  那麼持戒之後,還得要“勤修聞思修慧”,那就是說再叁地要大家學法了,也是這個意思。你即使住戒,修苦行,眼睛閉起來,腿收起來,你想入定、開智慧、見道,沒有那個路。你要聞思修,聞思都沒有,你再怎麼修定,再怎麼持戒,還是枉然。就是鍋,固然是有了,水也有了,柴也有了,拼命燒,燒什麼?空鍋,沒有米啊。米沒有,你燒怎麼成飯呢?不成飯。所以說要“勤修聞思修慧”。這個慧,最低層次是聞慧,慢慢那麼進入思慧,最後是修慧,修慧之後,無漏慧。這個我們前面講過的,刹那性就是說,修慧之後,無漏的智慧,苦法忍出現了,這時候見道開始,十五刹那見道完成,那麼這是無漏的慧來了。你如果沒有聞思修的慧爲前加行,無漏的慧從何而來?沒有沒有因緣的事情,佛教重緣起,成佛是從緣起的,無漏慧也是緣起,你沒有前面的緣,無漏慧天上掉下來是不會的。所以說,盡管你眼睛閉起來,不倒單什麼東西,你如果沒有聞思修慧的前加行的話,開悟的無漏的慧是來不了的。

  

  “因聞思修,所成慧故”,這個我們前面都講過,這個慧是因爲聞而得到的慧,因思所得到的慧,因修所得到的慧,叫聞思修所成的慧。那麼你住了戒之後,你還要修聞思修。《菩提道次第》一開始就是八有暇十圓滿,之後就是要親近善知識,聽聞正法。聽聞正法之後,如理思惟、法隨法行,就是持戒、思慧都來了。那麼這是一套,什麼經論都是這樣說法的。你自己要創造一個捷徑,不要通過這個,直接能夠見道的,恐怕很難,佛沒有這麼說,你自己想的辦法不一定能行得通。我們還是依佛說的法走穩當一些。依聞思修成的慧叫聞思修慧。

  

  “慧名所成”,這個慧是所成功的果。因就是因聞、因思、因修,因聞所成的慧,依思所成的慧。依聞所成的慧是基礎,能夠開始,能夠生起思所成的慧;依了思所成的慧,才能夠起修所成的慧;依修成的慧才能起無漏慧。那麼你說,“我前面不要,我只要無漏慧”,怎麼辦呢?沒有基礎,不行。

  

  

  

  

  問:叁慧何別?答:聞所成慧,唯緣名境,未能舍文而觀義故;思所成慧,緣名及義,未全舍文而觀義故,頌言俱者,謂名義也;修所成慧,唯緣義境,已能舍文而觀義故。

  

  “問:叁慧何別?”那麼這裏問,聞、思、修叁個慧有什麼差別?這個我們前面講過。聽聞正法得到的智慧,是聞慧;經過自己內心思惟,而得到的慧是思慧;從定中得到的慧,是修慧,定名爲修,它是最能夠熏心。這個前面都講了。改變我們的心,要把它淨化自己的心,心淨化了,身口自然淨化了,這個最有力是修,所以修慧是很重要的。

  

  我們修不淨觀,盡管你把不淨觀的照片看,把不淨觀的書看,這樣子做,甚至于去看真正腐爛的屍體、白骨,但是沒有經過定力的熏修,你碰到境還是要打敗的。你說殡儀館、火葬場裏的工作人員,他沒有貪欲嗎?不見得。他天天看見燒死人、骨灰、白骨,天天看到的,他沒有修定,他又沒有離欲的心,他的貪心可能比一般人還大一些。當然,有些人本來是貪心少的,他也是在這個工作場所,他看到人的醜態,他也可以起一些厭離心,但是絕對不會産生對女色厭惡到出離的心,不會有,畢竟他沒有得到修的慧。一定要修慧生起來,那再也不想去親近那個,一看到,就感到那個膨脹腐爛的臭味道,那個骨頭的,不好看的樣子都顯出來,那就再也不會起愛心,這就是靠修來的,所以決定要有修。

  

  那麼這裏邊的差別,從它緣的境來說,“聞所成慧,唯緣名境”,名句文身,“未能舍文而觀義故”,聞慧是膚淺的,它不能夠把文舍掉,名句文身舍掉而觀它的義,裏邊講的意義,離開文,他就沒有辦法了。我們修《叁歸依觀》,有的人要對了書修,把頌詞一句一句背了修,這就是還沒有離開文了。

  

  那麼思所成慧,高一級了。“緣名及義,未全舍文而觀義故”,它緣的境,名義兩個都緣了,沒有全舍文,但是全部把文舍掉,而觀義的能力還沒有,就是觀到文,他能夠觀到義理,觀義理觀了一陣子,沒有文不行了,又把文要想一想,這麼再觀義理。“故頌言俱”,頌裏邊一個“名俱義”,就說,俱就是一會兒觀文,一會兒觀義,就是思慧,“俱”就是名義兩個東西。

  

  “修所成慧,唯緣義境”,不要文,離文了。這是觀義,“已能舍文而觀義故”。

  

  那麼在這裏,我們要強調一下念誦的重要性,你不經過念誦的觀文,你怎麼能夠舍了文觀義?我們說隨文入觀,就是把文看得飛熟,以後能夠入了觀境,再觀義。這個修就是在念誦裏邊也能入定,不要看了念誦好象很輕,一天到晚,重複的話念了那麼多幹啥?不想念,偷偷地溜掉。或者不來,沒有人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