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谓苦受,生时苦,住时苦,名苦苦也;二坏苦性,谓乐受,生时乐,住时乐,坏时苦,名坏苦也;三行苦性,谓不苦不乐受,由行成苦,众缘造作故,无常性故,名行苦也。
“释曰:苦由三苦合者”,这是标,什么叫苦谛呢?并不是你说的苦受叫苦谛。苦谛的体不是苦受,“由三苦合”的,这个才叫苦谛。苦谛由三苦合,叫作苦谛,这个很要紧。一般人的理解,苦就是苦受,“噢,这个苦得很”。我们说这个世界的苦,不一定苦得很,有钱的人在跳舞场里跳舞,他感到高兴得很,没有苦得很,你怎么说苦谛啊?坏苦、行苦,身上没有离开,“三苦合”,总是有这个三苦合在里边,归根结底是苦。
什么叫三苦呢?第一是“苦苦性”,就是苦受。苦受的时候,生的时候苦,住的时候苦——苦苦。当你苦受生出来了,假使你生了个疮,很痛,像悟达国师,他生了个人面疮,才生出来之后,痛得不得了。住,疮还没有好,还在生的,还在维持下去的时候也是苦。一直等疮好了,才不苦。那就是生的时候苦,住的时候也是苦,这个叫苦苦。
第二是“坏苦性”,不一样了,坏苦就是乐。“谓乐受生时乐”,生的时候却不苦的,像跳舞场里吃酒玩女人,好象是很快乐,但是不行了,“住时乐”,生的时候乐,再维持下去,好象也快乐。“坏时苦”,到了这个乐没有了,感到苦了,不但是乐没有,苦,将来感得果报更苦,所以说是坏苦,这是当这个乐坏掉的时候,就是感到苦了,还是没有离开苦。
第三是“行苦性”,这是最普遍的,就是舍受,“不苦不乐受”。这个不苦不乐受,那既不苦又不乐,不是蛮好吗?有的人睡懒觉,既不是痛苦,又不是很快乐,软叭叭的,躺在那里,人家在念经,我舒服,糊里糊涂的,不苦不乐,这个是不是呢?也是苦。“由行成苦”,有为法造作迁流,这是苦,也就是八苦的五阴炽盛苦。“众缘造作故,无常性故”,它本身是“众缘造作”,没有自在权,这个缘来了,你跟它跑,那个缘走了,你又跟它散掉、离开了,没有自在的。“无常性”,又不是常的,一般都欢喜维持常,什么好景无常等等,都欢喜一个常,偏偏是无常。你今天欢喜得很,明天没有了。修行也一样的,有的人他念佛念得很好,尤其有一天,阿弥陀佛看到了,哎呀,这舒服得不得了,这是殊胜境,明天没有了,看不到了,心里难过得很。那么这样子,心里起了烦恼,执着了,最好我明天要看到,后天要看到,那快要着魔了。所以说这个就是无常。没有办法,无常的,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,那么这是叫行苦。
所以什么叫苦谛呢?凡是一切有漏的有为法,都离不开三苦,要么跟苦苦合,要么跟坏苦合,要么跟行苦合。行苦没有一刻脱离的。实际上行苦是根本的,苦受、乐受还是枝末的,总的苦是行苦。哪一个法离开了无常性呢?哪一个法离开众缘造作、不自在呢?都是这样子的。
所以,五阴炽盛苦是说,这个五蕴法,炽盛是忙得不得了,这个缘来,那个缘起,你就跟着那些缘,“啪”,拼命跑,自己一点主宰也没有。跟一个牛一样,跟人家牵了鼻子,“啪”,这里跑,那里跑,这里赶,那里赶,搞得自己筋疲力尽,结果自己想休息一下的自由权都没有,那是五蕴炽盛苦。因为你受了众缘所牵制的,你自己没有自在的,一切因缘生起来,就把你拉到那里去。我们轮回六道一样的,这个业还没有造完,那个罪又造,这个果报来,假使地狱里出来,马上拉到饿鬼里受苦,饿鬼里才出来,到畜生里,畜生里好不容易到人天,人天没有好久,一下子又地狱去了。这个翻来翻去、牵来牵去,忙得不得了,这个事说起来,五蕴炽盛苦,这个一般人还不知道。你看我们做生意的人,忙得这个电话、那个东西,这里跑、那里跑,一会儿到外地去、到北京去,一会儿到外国去,忙得不得了,他还高兴。这些事情就是五蕴炽盛苦,跟人家牵了鼻子跑,自己的本性,糊里糊涂,将来死掉,哪里去?糊里糊涂。这个佛教里看起来,是可怜得很。
这是无常性,众缘造作行苦,一切有漏法,离不开这个行苦的,如果知道这个,才知道苦谛。否则的话,你说这个是苦,不相信的,“你看他不是蛮舒服吗,我要追求,争取跟他一样”,这样子,你怎么厌离呢?出离心也没有,娑婆世界不厌离,极乐世界去不了。
如所应一切者,一切有漏,如其所应,与三苦合,皆名苦谛:一可意有漏法,与坏苦合,名为苦也;二不可意有漏法,与苦苦合,名为苦也;三余有漏法,与行苦合,名为苦也。谓除可意不可意外,名余有漏。
“如所应一切”,一切有漏的法,如其所应,都与三苦合,都叫苦谛。所以说你前面提的“只是苦受的一分,其余的有漏法跟苦不相干,不能叫苦谛”,不对,跟三苦都合得拢,都叫苦谛。那么下边再具体分析一下。
第一,“可意有漏法”,一种是可意的,就是我们心里看起来欢喜的有漏法,“与坏苦合”,这个有可意的有漏法,它是跟坏苦合的,在享受的时候固然很舒服,一旦享受没有了,就苦了。以前有些大资本家,他家里什么都有,很舒服,结果文革一来,把他全部财产没收了,所有的设备东西全部取了,把他赶出去,住在一个破房子,这个他苦得不得了。一般穷人,从小长在破房子里的,他无所谓,他却是从大洋楼赶出来的,本来是空调什么都有,现在什么都没有,一个破窗子,风“啪啪”地吹,那是苦得不得了,这个苦就是坏苦。
第二,“不可意有漏法,与苦苦合”,假使不可意的有漏法,心里不欢喜的,就是苦苦。假使人家把你关在监牢里,你不愿意关在监牢里,要出去玩玩的,把你关住,不能动,手铐铐起,当然不可意,那是苦苦,苦得不得了。
第三,其它的有漏法,就是说离开了可意的、不可意的,还余下来的,就是“行苦合”,也是苦。行苦就是前面说的,众缘造作,无常性,不自在,都是苦。
那么什么叫“余”?“谓除可意不可意外,名余有漏”,除了可意的、不可意的那些有漏法之外,其它剩下来的都是“余”。这个“余”,就是不苦不乐的那个“行苦合”。
应知此中,说可意名坏苦,说不可意名苦苦者,且约别论,理实可意及不可意,皆名行苦,无常性故。故一切行,行苦故苦。行苦微细,唯圣观见,故经部师鸠摩罗多颂曰:如以一睫毛,置掌人不觉,若置眼睛上,为损及不安,愚夫如手掌,不觉行苦睫,智者如眼睛,缘极生厌怖缘是行苦。故诸愚夫,于无间狱,生苦怖心,不如众圣,于有顶蕴,以有顶蕴,是行苦故。
“此中说可意名坏苦,说不可意名苦苦者,且约别论”,我们这里说,可意的叫坏苦,不可意的叫苦苦,这是从个别来说。而通来说,“理实可意及不可意,皆名行苦”,从总的道理来说,管你可意也好、不可意也好,都是行苦的一部分,它们都是无常性,都是不自在的,众缘合和而有的。“故一切行,行苦故苦”,总结一切行,一切有为法,因为是有行苦,所以叫苦。所以真正的苦谛的苦是行苦。
从分别来说,我们比较敏感一点来说,苦苦、坏苦、行苦三个,而实际来说,可意的也好,不可意的也好,都属于行苦的范围里边,一切有为法真正的苦,就是行苦的苦。
这个行苦,圣者才知道,凡夫是知不了的。所以说凡夫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受苦的时候,他知道苦,一旦苦没有了,他又不苦了。所以尽管有些人一时发奋出家,他受了打击或者什么,感到苦得不得了,没有地方走了,出家了。等他在出家之后,又弄了点资本,又要动脑筋了,甚至于还俗,又去搞世间法去了。那就是说,没有彻底认到苦。所以真正修行,这个苦谛要彻底认得到。如果你不认得到苦谛的话,你是不坚牢、不坚固的,还俗的可能性随时都在你的身后跟着。
这个公案海公上师经常摆,他说,登坛受三坛大戒的时候,这个魔王难过得不得了。这些人受了三坛大戒,将来都会出离,要脱离魔王的统治,这里要少那么多人,心里很不舒服。有的人他下面的徒众要跑掉了,他心里难过得不得了,最好一个也不要走,把他抓住,甚至于把其他的人的徒众拉过来,做我的徒众,这是魔王的心。所以这就是派系,要人家的衰败,自己的兴旺,这都是派系。那么魔王难过得不得了,他在地上打滚,他没有办法,他们要登坛受三坛大戒,他又阻止不了。魔妃就是:哎呀,大王你不要着急了,这些人,你看嘛,他们受戒受戒,我们放长线钓大鱼,等到他受了戒之后,什么什么搞起来了,烦恼起了,我们把鱼钩子一拉,他就上钩了,马上就钓上去……。这样的人多不多啊?多得很。
海公上师也经常摆这个公案, 我们今天再摆它一次。有个法师,年轻的,长得很端正,学问很好,很聪明,二十多岁讲经,轰动一时,他的归依弟子也不少。那么应当是好事情。但是,苦没有厌透。他的归依弟子当然男的、女的都有。有个女学生,她对他是特别崇拜,天天来问他法,这个不懂这里问、那个不懂那里问。那么这个问法好事情,也是没有什么讥嫌。但是毕竟是男女,一个他的心没有断掉,开始是问法,问到后来,慢慢慢慢地熟了,谈家常了,不是谈佛法,家常谈到后来,谈恋爱了。哎呀!糟糕了,谈了恋爱就绑住了,解不脱了。解不脱怎么办呢?那就是要提出结婚的问题。女的说,结婚可以啊,但是不能跟和尚结婚,这个成什么话呢?你要登报,你说你还俗,不做和尚了,那么可以办这个事情。他是这个心迷掉了,他真地登报去,他为了要跟什么什么,登报,还俗。他登报之后,兴冲冲地跑到这个女学生归依弟子的家里,门一敲,上面,她的父母,很粗的声音说他来了,滚出去!你这个人,过去我们恭敬你,你是个法师,现在法师不当了,要我们的女儿,休想!滚出去!从楼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