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那就追求灭谛。那么要观苦灭,那么这样子好的灭谛的在前头,我们当然要追求它。那么如何把苦灭掉,去争取这个灭谛呢?要修道。“以谁为道”,道谛。

  

  所以这个次第是这样子的。所以这个次第,就是从开始思惟的时候,就这么安排,四加行又这么安排的,见道还是这么安排。

  

  下边打个比喻,这个比喻还是很切实的,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。假使说一个人,害大病,害大病是苦恼,当然想把病除掉。那么医生,总是看你这个病怎么来的,或者感冒起的,或者是其它的细菌感染的,或者什么样子的,要求病因——你要治病,把病的因要知道。“续思病愈”,那么你这个病,是不是能好呢?能好,好了之后健康。那么你要达到健康的境界,那赶快吃药,然后求良药,那么你要求良药嘛!就是道了。

  

  病是苦。病的因是集。病好了之后就是灭,所以说拿病好了来比喻灭,那就不是死掉。如果你说病好了,你人死了,病也没有了嘛,那这样的灭,那就不要了,那个求它干什么?病愈就是人完全恢复健康,那是叫病愈。那么这是最高的、好的境界,当然要追求。要追求,你要求良药。良药之后,吃了这个药,能够把病治好,那当然是求道了。

  

  这个是比喻,是经上有的。“故《良医经》云”,一本经叫《良医经》,“夫医王者,谓具四德”,医王,什么叫医王呢?就是医中最好的,叫王。佛也是大医王,治烦恼的。能够称到医王的人,一定有四个功德。

  

  第一是“能拔毒箭”,就是苦,知道苦了,知道这是毒箭。在《慧行刻意》中,就讲这个五花箭的烦恼。有的人中了花箭,还不知道,还以为是庄严,还高兴。什么叫花箭呢?这个箭,箭尾的羽毛很好看,射在你头上,射进去了,有毒的,马上就死了,但是这个头上,弄了一支花箭,好象很好看,这个人糊里糊涂,还是自己以为很庄严,正在庄严,高兴的时候死掉了。这个是愚痴。花箭就是说,你这个人假使说贪财的,或者是贪名的,就有很多人凑合你,这个财怎么好、怎么好,你怎么怎么了不得,把你捧得很高,这些都是烦恼,引起你烦恼的。结果你飘飘然,自以为了不得,哪知道中了花箭死掉了,马上就死了。看起来很庄严,大家捧你啊,捧你场,说你这个好、那个好,好到后来,你就是中了烦恼毒就死掉了。

  

  第一个能够拔毒箭,这个毒箭知道有毒的,要把它拔掉。有的人就是生在这个苦恼世界上,还以为不苦,拼命追求,甚至于不惜牺牲生命,杀盗淫妄都干,为了追求自己的生活的享受。这是不知道毒箭,你要知苦,知道这是毒箭,这是毒的,要死的,那么苦。

  

  “善知病状”,毒箭中进了之后,你身上该有反应,这个病的情况是怎么样?病状要知道。第一是苦,苦就是病里边发寒、发热、痛等等,病状就是苦。那么这个病的因是怎么样子呢?要知道病因是从哪里来的,那病好了之后就可以达到怎么的情况,然后用药,把这个病除掉,这个就是把毒箭拔除了。

  

  “如来亦尔”,佛也一样,跟大医王一样,“为大医王”,佛是三界的大医王。“如实了知,苦集灭道”,苦就是病状,集就是病因,灭就病愈,道就是良药,所以说,这个苦集灭道的次第就是这样的,讲了几个理由。

  

  “故加行位,如是次第观”,所以加行位的时候要这么观。“现观位中,次第亦尔”, 在现观、见道的时候,也是这个次第。所以说,我们苦集灭道为什么这个次第,现在给你讲透了,人家问起来,应该讲得出来了,这个也不是很难的。

  

  “如已观地,踪马奔驰”,《广论》里边也有这一句话,你把地看清楚,你把马架起,拼命往前跑。目的地有了嘛,往前跑了。你目的也没有的,乱跑,那是不行的。那么你苦集灭道知道之后,你就可以奔驰了,就可以拼命向前。那么这里解释什么叫现观。“应知此目现等觉义”,现观这个名词,应当知道,是知,“目”就是眼睛看到,就是知了。它是现前,当下,“等觉”,普遍的觉的意思,“谓现前觉观谛境也”,就是现前能够有普遍的正觉,观这个四谛的境。

  

  问:何故经中说为圣谛?答:圣见四谛,无颠倒故,名为圣谛。故有颂曰:

  

  圣者说是乐灭谛涅槃 非圣说为苦外道谓涅槃为苦也

  

  圣者说为苦有漏也 非圣说是乐言有漏乐

  

  “问:何故经中说为圣谛?”再问一个道理:四谛嘛,四谛好了,为什么叫四圣谛呢?经里边又说四圣谛。

  

  “答:圣见四谛,无颠倒故,名为圣谛”,这个是圣者观察这个谛没有颠倒的:苦就是苦,集就是集,灭就是灭,道就是道,一点也没有颠倒。圣者的观察,叫圣谛,是圣人看客观的真理,是圣者的眼光看的叫圣谛。“无颠倒故”,为什么叫圣谛?就是没有颠倒。圣人是没有颠倒的,凡夫就要颠倒,所以这是圣人的立场来看的,叫圣谛。

  

  这有证明的一个颂,它说,“圣者说是乐,非圣说为苦,圣者说为苦,非圣说是乐”,就是凡夫跟圣者是不一样的,凡夫是颠倒,圣者是如实,所以叫圣谛。下边这个颂就是表示凡夫要颠倒的,凡夫、外道都是颠倒的。

  

  (126A)“圣者说是乐”,我们说圣者,凡是真正见了道以上的圣者,说涅槃是乐,是最好的,是完善的境界;而“非圣说为苦”,外道或者凡夫,有些也有这个见,一般最厉害的是外道,最执着这个见的,他说涅槃是苦。怎么涅槃是苦呢?就是佛在世的有个外道,他说:我看到世间上有的人,一个眼睛没有,或者腿一个没有,或者手一个没有,苦得不得了了,你们求涅槃,把六根都灭掉,不是最苦的事情吗?你们求这么苦干什么呢?拼命地修行,为求的是这么一个苦的境界。那就是颠倒,不知道涅槃就是无上最完善的境界,他认为是最苦的境界,那就是凡夫、外道是颠倒的,这是说外道的颠倒。

  

  下边是凡夫的颠倒。“圣者说为苦,非圣说是乐”,圣者看到的有漏法都是苦的。“非圣”,不是圣者,却说是乐。比如说,世间的五欲,圣者看到是跟毒药一样的,碰也碰不得,赶快跑;而凡夫却是贪着,舍不得,一定要粘住,最后,送下地狱。这个就是说,圣者跟凡夫的观点是不一样的,凡夫外道都是颠倒的,圣者是正确的。所以这个谛是正确的,是圣者的看法叫四圣谛。

  

  下边是别明苦谛。苦是最现实的,我们在《三归依观》也是观苦谛,那么这里一样的。佛法都是一样的、一味的,所以说这个宗、这个派,拼命地分门户、闹斗争都是徒然的,反而自己引起一些谤法的罪。佛法都是一味,都是这个次第,都是这么讲,都是这么教,都是这么修,不要中间起分别心。四谛讲完了之后,最切实的,我们最能感受的,最现实的,就是苦谛。先要把苦谛搞清楚,然后再求苦因,然后再要求苦灭,然后去追求灭苦的道。如果苦谛认不清楚——“这个蛮好,我不想离开”,那么你苦的因也不要追求,灭谛更不要去求了——“我这里蛮好,还到哪里呢?”不去了,那么辛辛苦苦修道干什么呢?“我现在很可以了,不要修道,修到哪里去,我也不知道,修的地方,涅槃更苦,那不要去”。这样子的愚痴。所以说我们要认识苦谛,《广论》也是这么说的,一样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丙二 别明苦谛

  

  从此第二,别明苦谛。论云:唯受一分五受中苦受也,是苦自体,所余并非,如何可言,诸有漏行皆是苦谛?颂曰:

  

  苦由三苦合  如所应一切  可意非可意  余有漏行法

  

  “从此第二,别明苦谛”,这个我们讲的是理论性要提高一些了,不是讲一般的事实——三苦、八苦等等,不是讲那些具体的事情,要比较提高一些。这是做法师用的,聪明论,不是一般的所教化的四众弟子,这是要学做法师,要教化人的人必须要学一点,那就要学得高一点。那么这个四谛,我们就分别它。

  

  所谓苦谛是不是受的一分?因为我们说三个受,苦受、乐受,还有一个不苦不乐受——舍受。那么所谓苦谛是不是就是三受里边的苦受呢?是不是这个苦受是它的体?所谓苦谛,它的体就是苦受,是不是这么一回事?这个没有学佛法,或者才学佛法的人都会这么讲:“啊!这个苦得很……苦受,所以叫苦谛。”不然!错了!固然苦是苦谛,但是还有很多意思在里边。也就是说,你说象的尾巴是象,象是个绳子,错了,不能说你对了。固然象身上一个尾巴是绳子,但是你说象是绳子,你错了;那么固然我们的苦谛里边包含的苦苦,但是苦苦就是苦谛,错了。

  

  “论云:唯受一分五受中苦受也,是苦自体,所余并非,如何可言,诸有漏行皆是苦谛?”这是提一个不正的观点,它说这个苦谛就是苦受这一分,就是五个受(苦乐忧喜舍),或者三受(苦乐舍)里边的一部分。“所余并非”,其余的都不是苦受。我们说七十五法里边,苦受,只不过是受心所的一个部分,里边五分之一,或者是三分之一,那还有其它的七十四个半,都不是苦受,怎么说苦谛包含所有的有漏法都是苦谛呢?这个怎么说呢?提一个问,“如何可言,诸有漏行皆是苦谛?”苦就是苦受,其它的有漏的有为法都是苦谛的话,这个不好说了,苦谛是极少一部分。

  

  “颂曰:苦由三苦合,如所应一切,可意非可意,余有漏行法”,他说,你这个说法是错的。所谓苦谛,是“由三苦合”,凡是跟三苦有相合的,不是苦苦就是坏苦,不是坏苦就是行苦,跟这三个苦合拢的话,都属于苦谛。“如所应一切”,所应一切法,不管你可意的也好,不可意的也好。那个“余有漏行法”,所有的有漏的,“行法”就是有为法,有行动的、有造作的,所有有漏的这些有为法,都属于苦谛。不但是苦受,凡是跟三苦合得拢的,都是苦谛,那就是一切有漏法,都是苦谛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苦由三苦合者,标也。苦谛由三苦合,名为苦谛:一苦苦性,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