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那就追求滅谛。那麼要觀苦滅,那麼這樣子好的滅谛的在前頭,我們當然要追求它。那麼如何把苦滅掉,去爭取這個滅谛呢?要修道。“以誰爲道”,道谛。

  

  所以這個次第是這樣子的。所以這個次第,就是從開始思惟的時候,就這麼安排,四加行又這麼安排的,見道還是這麼安排。

  

  下邊打個比喻,這個比喻還是很切實的,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。假使說一個人,害大病,害大病是苦惱,當然想把病除掉。那麼醫生,總是看你這個病怎麼來的,或者感冒起的,或者是其它的細菌感染的,或者什麼樣子的,要求病因——你要治病,把病的因要知道。“續思病愈”,那麼你這個病,是不是能好呢?能好,好了之後健康。那麼你要達到健康的境界,那趕快吃藥,然後求良藥,那麼你要求良藥嘛!就是道了。

  

  病是苦。病的因是集。病好了之後就是滅,所以說拿病好了來比喻滅,那就不是死掉。如果你說病好了,你人死了,病也沒有了嘛,那這樣的滅,那就不要了,那個求它幹什麼?病愈就是人完全恢複健康,那是叫病愈。那麼這是最高的、好的境界,當然要追求。要追求,你要求良藥。良藥之後,吃了這個藥,能夠把病治好,那當然是求道了。

  

  這個是比喻,是經上有的。“故《良醫經》雲”,一本經叫《良醫經》,“夫醫王者,謂具四德”,醫王,什麼叫醫王呢?就是醫中最好的,叫王。佛也是大醫王,治煩惱的。能夠稱到醫王的人,一定有四個功德。

  

  第一是“能拔毒箭”,就是苦,知道苦了,知道這是毒箭。在《慧行刻意》中,就講這個五花箭的煩惱。有的人中了花箭,還不知道,還以爲是莊嚴,還高興。什麼叫花箭呢?這個箭,箭尾的羽毛很好看,射在你頭上,射進去了,有毒的,馬上就死了,但是這個頭上,弄了一支花箭,好象很好看,這個人糊裏糊塗,還是自己以爲很莊嚴,正在莊嚴,高興的時候死掉了。這個是愚癡。花箭就是說,你這個人假使說貪財的,或者是貪名的,就有很多人湊合你,這個財怎麼好、怎麼好,你怎麼怎麼了不得,把你捧得很高,這些都是煩惱,引起你煩惱的。結果你飄飄然,自以爲了不得,哪知道中了花箭死掉了,馬上就死了。看起來很莊嚴,大家捧你啊,捧你場,說你這個好、那個好,好到後來,你就是中了煩惱毒就死掉了。

  

  第一個能夠拔毒箭,這個毒箭知道有毒的,要把它拔掉。有的人就是生在這個苦惱世界上,還以爲不苦,拼命追求,甚至于不惜犧牲生命,殺盜淫妄都幹,爲了追求自己的生活的享受。這是不知道毒箭,你要知苦,知道這是毒箭,這是毒的,要死的,那麼苦。

  

  “善知病狀”,毒箭中進了之後,你身上該有反應,這個病的情況是怎麼樣?病狀要知道。第一是苦,苦就是病裏邊發寒、發熱、痛等等,病狀就是苦。那麼這個病的因是怎麼樣子呢?要知道病因是從哪裏來的,那病好了之後就可以達到怎麼的情況,然後用藥,把這個病除掉,這個就是把毒箭拔除了。

  

  “如來亦爾”,佛也一樣,跟大醫王一樣,“爲大醫王”,佛是叁界的大醫王。“如實了知,苦集滅道”,苦就是病狀,集就是病因,滅就病愈,道就是良藥,所以說,這個苦集滅道的次第就是這樣的,講了幾個理由。

  

  “故加行位,如是次第觀”,所以加行位的時候要這麼觀。“現觀位中,次第亦爾”, 在現觀、見道的時候,也是這個次第。所以說,我們苦集滅道爲什麼這個次第,現在給你講透了,人家問起來,應該講得出來了,這個也不是很難的。

  

  “如已觀地,蹤馬奔馳”,《廣論》裏邊也有這一句話,你把地看清楚,你把馬架起,拼命往前跑。目的地有了嘛,往前跑了。你目的也沒有的,亂跑,那是不行的。那麼你苦集滅道知道之後,你就可以奔馳了,就可以拼命向前。那麼這裏解釋什麼叫現觀。“應知此目現等覺義”,現觀這個名詞,應當知道,是知,“目”就是眼睛看到,就是知了。它是現前,當下,“等覺”,普遍的覺的意思,“謂現前覺觀谛境也”,就是現前能夠有普遍的正覺,觀這個四谛的境。

  

  問:何故經中說爲聖谛?答:聖見四谛,無顛倒故,名爲聖谛。故有頌曰:

  

  聖者說是樂滅谛涅槃 非聖說爲苦外道謂涅槃爲苦也

  

  聖者說爲苦有漏也 非聖說是樂言有漏樂

  

  “問:何故經中說爲聖谛?”再問一個道理:四谛嘛,四谛好了,爲什麼叫四聖谛呢?經裏邊又說四聖谛。

  

  “答:聖見四谛,無顛倒故,名爲聖谛”,這個是聖者觀察這個谛沒有顛倒的:苦就是苦,集就是集,滅就是滅,道就是道,一點也沒有顛倒。聖者的觀察,叫聖谛,是聖人看客觀的真理,是聖者的眼光看的叫聖谛。“無顛倒故”,爲什麼叫聖谛?就是沒有顛倒。聖人是沒有顛倒的,凡夫就要顛倒,所以這是聖人的立場來看的,叫聖谛。

  

  這有證明的一個頌,它說,“聖者說是樂,非聖說爲苦,聖者說爲苦,非聖說是樂”,就是凡夫跟聖者是不一樣的,凡夫是顛倒,聖者是如實,所以叫聖谛。下邊這個頌就是表示凡夫要顛倒的,凡夫、外道都是顛倒的。

  

  (126A)“聖者說是樂”,我們說聖者,凡是真正見了道以上的聖者,說涅槃是樂,是最好的,是完善的境界;而“非聖說爲苦”,外道或者凡夫,有些也有這個見,一般最厲害的是外道,最執著這個見的,他說涅槃是苦。怎麼涅槃是苦呢?就是佛在世的有個外道,他說:我看到世間上有的人,一個眼睛沒有,或者腿一個沒有,或者手一個沒有,苦得不得了了,你們求涅槃,把六根都滅掉,不是最苦的事情嗎?你們求這麼苦幹什麼呢?拼命地修行,爲求的是這麼一個苦的境界。那就是顛倒,不知道涅槃就是無上最完善的境界,他認爲是最苦的境界,那就是凡夫、外道是顛倒的,這是說外道的顛倒。

  

  下邊是凡夫的顛倒。“聖者說爲苦,非聖說是樂”,聖者看到的有漏法都是苦的。“非聖”,不是聖者,卻說是樂。比如說,世間的五欲,聖者看到是跟毒藥一樣的,碰也碰不得,趕快跑;而凡夫卻是貪著,舍不得,一定要粘住,最後,送下地獄。這個就是說,聖者跟凡夫的觀點是不一樣的,凡夫外道都是顛倒的,聖者是正確的。所以這個谛是正確的,是聖者的看法叫四聖谛。

  

  下邊是別明苦谛。苦是最現實的,我們在《叁歸依觀》也是觀苦谛,那麼這裏一樣的。佛法都是一樣的、一味的,所以說這個宗、這個派,拼命地分門戶、鬧鬥爭都是徒然的,反而自己引起一些謗法的罪。佛法都是一味,都是這個次第,都是這麼講,都是這麼教,都是這麼修,不要中間起分別心。四谛講完了之後,最切實的,我們最能感受的,最現實的,就是苦谛。先要把苦谛搞清楚,然後再求苦因,然後再要求苦滅,然後去追求滅苦的道。如果苦谛認不清楚——“這個蠻好,我不想離開”,那麼你苦的因也不要追求,滅谛更不要去求了——“我這裏蠻好,還到哪裏呢?”不去了,那麼辛辛苦苦修道幹什麼呢?“我現在很可以了,不要修道,修到哪裏去,我也不知道,修的地方,涅槃更苦,那不要去”。這樣子的愚癡。所以說我們要認識苦谛,《廣論》也是這麼說的,一樣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丙二 別明苦谛

  

  從此第二,別明苦谛。論雲:唯受一分五受中苦受也,是苦自體,所余並非,如何可言,諸有漏行皆是苦谛?頌曰:

  

  苦由叁苦合  如所應一切  可意非可意  余有漏行法

  

  “從此第二,別明苦谛”,這個我們講的是理論性要提高一些了,不是講一般的事實——叁苦、八苦等等,不是講那些具體的事情,要比較提高一些。這是做法師用的,聰明論,不是一般的所教化的四衆弟子,這是要學做法師,要教化人的人必須要學一點,那就要學得高一點。那麼這個四谛,我們就分別它。

  

  所謂苦谛是不是受的一分?因爲我們說叁個受,苦受、樂受,還有一個不苦不樂受——舍受。那麼所謂苦谛是不是就是叁受裏邊的苦受呢?是不是這個苦受是它的體?所謂苦谛,它的體就是苦受,是不是這麼一回事?這個沒有學佛法,或者才學佛法的人都會這麼講:“啊!這個苦得很……苦受,所以叫苦谛。”不然!錯了!固然苦是苦谛,但是還有很多意思在裏邊。也就是說,你說象的尾巴是象,象是個繩子,錯了,不能說你對了。固然象身上一個尾巴是繩子,但是你說象是繩子,你錯了;那麼固然我們的苦谛裏邊包含的苦苦,但是苦苦就是苦谛,錯了。

  

  “論雲:唯受一分五受中苦受也,是苦自體,所余並非,如何可言,諸有漏行皆是苦谛?”這是提一個不正的觀點,它說這個苦谛就是苦受這一分,就是五個受(苦樂憂喜舍),或者叁受(苦樂舍)裏邊的一部分。“所余並非”,其余的都不是苦受。我們說七十五法裏邊,苦受,只不過是受心所的一個部分,裏邊五分之一,或者是叁分之一,那還有其它的七十四個半,都不是苦受,怎麼說苦谛包含所有的有漏法都是苦谛呢?這個怎麼說呢?提一個問,“如何可言,諸有漏行皆是苦谛?”苦就是苦受,其它的有漏的有爲法都是苦谛的話,這個不好說了,苦谛是極少一部分。

  

  “頌曰:苦由叁苦合,如所應一切,可意非可意,余有漏行法”,他說,你這個說法是錯的。所謂苦谛,是“由叁苦合”,凡是跟叁苦有相合的,不是苦苦就是壞苦,不是壞苦就是行苦,跟這叁個苦合攏的話,都屬于苦谛。“如所應一切”,所應一切法,不管你可意的也好,不可意的也好。那個“余有漏行法”,所有的有漏的,“行法”就是有爲法,有行動的、有造作的,所有有漏的這些有爲法,都屬于苦谛。不但是苦受,凡是跟叁苦合得攏的,都是苦谛,那就是一切有漏法,都是苦谛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苦由叁苦合者,標也。苦谛由叁苦合,名爲苦谛:一苦苦性,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