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一剎那的时间。“而言无学心解脱耶?”无学心得到解脱,他这个心在什么时候正在得到解脱?
“颂曰:无学心生时,正从障解脱”,无学心,无学,他最初成了无学的心。“生时”。我们的生住异灭,讲这些不相应行法,生住异灭这个东西,我们后来的人回过去要看一看,什么叫生住异灭。生,一般的认为生,已经生出来了,错了,生还没有生出来,生还在未来,未来到现在已经出来这个交界线,将进入现在,还没有到现在,那么这是生。住,到现在了。异灭,都是现在的,灭就是衰败了,快要消灭了。
释曰:无学心生时者,谓初无学心,于未来正生时也。此正生时,从烦恼障,正得解脱,名正解脱。若现在世,名已解脱,非正解脱也。
无学心生时,无学的心正在生的时候,属于未来的,所以说于未来正生时,正在生的时候,将要走入现在,就在边边上,再下一步就到现在。正生,正在生,而还没有生出来。这个正生时,从烦恼障正在解脱,这个时候就是烦恼障正在解脱时候,叫正解脱。这个是正在那里解脱,不是已经解脱,等到无学心生出来,已经解脱掉,正解脱是无间道,正在解脱。
“若现在世,名已解脱,非正解脱也”,生还在未来,如果无学心已经生到现在,那么这个解脱已经也过了,解脱的过程过了,已经解脱了,等于说解放战争已经结束,所以解放了。那么正在解放,就是说正在生的时候,最后的烦恼正在灭的时候,把烦恼障,正从障解脱的时候,这个时候是正解脱。
丁三 明断障时
从此第三,明断障时。论云:道于何位,令正生障断?颂曰:
道唯正灭位 能令彼障断
“从此第三,明断障时”。一个法是解脱的时候,一个是断障时候,这两个是相对的。“论云:道于何位,令正生障断?”道,这个道在什么时候,这个正要生出的障给它断掉?
“颂曰:道唯正灭时,能令彼障断”,道在正灭时候,前面是正生的时候,这是正灭的时候,“能令彼障断”,道如果还没有生出来,正生,那个作用还没起,怎么能断障呢?“正灭”,生出来之后,正要消灭了,还在现在,这个时候断障。它假使等到这个道灭过去了之后,这个障也断掉了,它正在断叫正灭时,就是现在的时候,“能令彼障断”。
释曰:正灭位言,显居现在。道能断障,唯正灭时,余位定无断障用故。此言道者,即金刚喻定也。
“释曰:正灭位言,显居现在”,正灭位就是表示它正在现在,既不是过去,也不是未来,那么正是现在,作用正起的,正在断障。“道能断障,唯正灭时,余位定无断障用故”,道要断障(断烦恼障),一定是在正在灭的时候,就是现在的时候。“余位”,其余的时间决定不能断烦恼的,没有作用的。就是过去的已经过了,作用没有了,未来的还没有生出来,作用也没有,只有现在正灭的时候,有断障的作用。“此言道者,即金刚喻定”,这最后一品烦恼能够断掉的,就是金刚喻定。
丁四 明灭断离
从此第四,明灭、离、断。论云:经说三界,谓断、离、灭,以何为体第一问也?差别云何第二问也?颂曰:
无为说三界 离界唯离贪 断界断余结 灭界灭彼事
“从此第四,明灭,离、断”,经上还有三个名字,叫三个界。所以说我们现在假使考考你们三界,你给我写出来,有几个解释?你们想一想三界有几个解释?整个《俱舍》里你们学过几个三界?回忆一下,到底多少?这里又是一个三界:灭界、断界、离界。经里说的三界,断、离、灭三个界,那么这三个界,“以何为体”?它是什么为体的?“差别云何?”它的差别是怎么样?断、离、灭,我们看看差不多,差不多就不对了,佛法里边,一是一,二是二,不能差不多的。你说差不多,我们说双胞胎是差不多的,那两个人,你把他们当了一个人看,那还行啊?你哥哥是哥哥,弟弟是弟弟,两个绝对不能混成一个的,佛法里边也不能差不多了,决定它的差别在哪里?要把它搞清楚。
“颂曰:无为说三界”,无为里边有三种界,这个是无为的三界,一个是离,一个是断,一个灭。“离界唯离贪”,单是离贪的叫离界。“断界断余结”,其它的烦恼断掉的,叫断界。“灭界灭彼事”,灭界是把那些烦恼断了之后,把它所缘的那些法,都断掉的。所缘随增等等全部掉的,那个叫灭界。
释曰:初句答初问,下三句答第二问。无为说三界者,断、灭、离三界,以无为解脱为体也。言离界者,约但离贪。言断界者,谓约断余瞋等八结也。言灭界者,谓灭贪等,所随增事。前言离、断,约断烦恼,此据灭惑所缘境事。
“释曰,初句答初问,下三句答第二问”。初句,“无为说三界”,这个三界是什么?无为法,无为体了,是无为。那么下边说差别,离界跟断界,跟灭界差别。“无为说三界者,断、灭、离三界,以无为解脱为体也”,它的体是无为解脱,把那些烦恼断掉了、灭掉了、离掉了,这是无为的解脱为体,但是断灭离毕竟是三个。
“言离界者,约但离贪”,所谓离界,只从离开贪来说的,因为贪是特别厉害,系缚在三界主要是贪心,所以说把贪特别拿出来说一个离界。那么断界,“谓约断余瞋等八结也”,我们前面学过的九结。九结里边,贪结是离界,其余八个结总地说是一个断界,断掉其余八个结。“言灭界”,还有一个灭界,“谓灭贪等,所随增事”,贪瞋等等这个起烦恼随增,烦恼随增的事情都灭掉,当然烦恼随增就是所缘随增、相应随增,心王心所,相应的法,所缘的境,全部有为法,都把它灭掉,这就是灭界,“谓灭贪等所随增事”。
“前言离、断,约断烦恼”,断界也好,离界也好,对烦恼说的;这个灭界,不但是灭烦恼,而且要灭掉烦恼所缘那些境界,这一些都在里边。那就是一切有漏法都包在里边。那么一切法都以择灭为体,前面讲择灭的时候都讲过,“有离有事故”,有离就是一切法都有它的择灭,那么这个就是灭,灭界就是这个东西,烦恼的所缘随增,它的境、事,全部都得到它的灭,得它择灭,这是灭界。
那么这个离、断、灭三个不是一回事。所以说这个要分别,不能说差不多。你如果没有学《俱舍》,人家问你离、断、灭怎么样?差不多。肯定会说差不多,这就是没有学过法了。我们说你差不多,你不要拿一个药,一样治病的药,你拿个差不多,你吃下去会死掉,那个东西不是开玩笑的。
丙六 明厌离通局
从此第六,明厌离通局。论云:若事能厌,必能离系耶问也?不尔答也。云何征也?颂曰:
厌缘苦集慧 离缘四能断 相对互广狭 故应成四句
“从此第六,明厌离通局”。“厌离通局”,厌跟离,它们有相通之处;局,也有不同之处,局限于某一部份的。“论云:若事能厌,必能离系耶?”假使你厌这个东西,是不是一定能离系的。“不尔” ,那不一定,厌了之后不一定马上就离系了。“云何?”怎么不一样呢?
“颂曰:厌缘苦集慧,离缘四能断”,把什么叫厌、什么叫离给你先说清楚,然后说它们里边不是绝对的有厌必有离。厌是什么?缘苦集慧,缘苦集的那个智慧,它所缘的境是苦集,当然产生厌(厌离的心),出离心就是这么来的。那么离是缘四能断,缘四谛能断烦恼的这个道叫离。那么这两个就不是一码事,那当然不是有厌必有离,有离也不一定是有厌。“相对互广狭,故应成四句”,这两个东西互相地对比起来,各有广狭。就是说它也不能包它,它也不能包它,在某些地方,它的范围比它宽,在某些地方它的范围比它小。像这样的情况之下,我们说阿毗达磨答问法,由四句来回答,那就四料简。
释曰:厌缘苦集慧者,唯缘苦集,所有忍智,名苦集慧,此慧名厌,厌苦集故。离缘四能断者,缘四谛境,能断惑道,皆名为离,离烦恼故。下两句者,厌离相对,广狭有殊,故成四句。
“释曰:厌缘苦集慧者”,什么叫厌呢?厌是缘苦集的那个智慧。“唯缘苦集,所有忍智,名苦集慧”,缘苦集二谛的时候,产生的忍也好、智也好,都叫苦集慧,忍、智的体都是慧。“此慧名厌,厌苦集故”,这个智慧叫厌。我们说的厌、厌,厌什么东西呢?就是缘苦集谛的那个智慧,这个智慧叫厌。为什么叫它厌?它是厌离苦集二谛。苦集二谛我们前面讲过的,是有漏法,就是苦的,三界都是行苦,这当然厌离。我们也讲过,圣者对于行苦,比凡夫看到阿鼻地狱的苦还要厉害,这个我们过去讲过的,所以厌离。
那么离是什么东西呢?“缘四能断”,“缘四谛”的“境”,“能”够“断”烦恼的“道”叫离。所以一个是慧,一个是道。一个是缘苦集,一个是缘四谛。这两个就不一样。我们一般的说话,不严格的法相的话,厌离、厌离,厌就是离,离就是厌。这个在法相里讲不通的,厌有的时候有离,离有的时候有厌,但是厌有的时候没有离,离有的时候也没有厌。这个四句。“离烦恼故”,这个断惑的道叫离,为什么叫离?它离烦恼的缘故。那么把厌跟离两个的内涵讲了之后,下边可以比较了。
下边就回答那个问题:凡是有厌的,是不是必定能离呢?那就不一定了。“下两句者,厌离相对,广狭有殊,故成四句”,厌离两个相对比起来,它的范围互有宽狭。那么所以回答这个问题,要四句回答。这个阿毗达磨答问法,前面我们讲过两次,在《随眠品》时候又讲了一次,在开头的界品的时候也讲过一次,应当是比较熟悉了,那么要会用。你不会用,你学过了没有用处的。你说话的时候就要应用这些原则,那就不会出毛病。这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