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样子的条件之下,要四句来回答。那么哪四句呢?
有厌非离:谓缘苦集,不令惑断,所有忍智。此忍即是先离欲染,后入见道,苦集法忍也。智是见道,苦集法智,及修道中加行、解脱、胜进苦集智也。此位但名厌,缘苦集故,忍不名离,惑先断故。
“有厌非离”,有些法它有厌,但是它并不离,那么什么?举个例了。“谓缘苦集,不令惑断,所有忍智”,缘苦集谛,所有的忍、所有的智(就是慧了),“不令惑断”,没有断烦恼,苦集智忍缘苦集谛的时候怎么不断烦恼呢?那是以前断掉的,“此忍即是先离欲染,后入见道,苦集法忍也”,我们前面讲过的,下面八地,他见断的烦恼都可以由有漏道来断的,那么你先是有漏道把这个欲界的烦恼断掉了,再去见道。这个时候苦集法忍,智是见道,苦集法智,见道的时候,苦集的法忍跟苦集法智,“及修道中加行、解脱、胜进苦集智也”,这些缘的是苦谛,是有厌。但是,“但名厌,缘苦集故,忍不名离,惑先断故”,但是这个忍,它不叫离,因为它用世间道,把烦恼已经断掉了,再入见道,见道的时候,他厌倒是厌的,他已经断掉,不要再断,所以说,有厌而没有离。并不是说不离,世间道的时候已经断掉了,这个时候,用不着再断了。这是第一种。
有离非厌:谓缘灭道,能令惑断,所有忍智。此忍即是未离欲染,后入见道,灭道法忍,及诸所有灭、道类忍也。智是修道中,无间道摄,灭道智也。此但名离,是断道故,不名为厌,缘欣境故。
第二种反过来,“有离非厌”。“谓缘灭道,能令惑断,所有忍智”,缘灭谛、道谛的能够使烦恼断掉的所有忍智。这个忍,就是“未离欲染,后入见道”,先没有用世间有漏道把欲界的烦恼离掉的,那么见道的时候这个忍就要断烦恼,它是断。但是它缘的是灭、道,灭谛、道谛不是可厌的境,所以叫有离非厌。灭道法忍,“后入见道,灭道法忍”,这是见道时候,它是断烦恼的。“及诸所有灭、道类忍也”,灭道类忍断上界的烦恼,灭道二谛的烦恼的。那么“智是修道中,无间道摄”,灭道智,修道的时候,无间道里边的灭道智,它也能断烦恼,既然先有漏道没有断过,这个时候无漏智出来,就要断了,所以它能断是离,但是缘的境是灭道,不是厌。“此但名离,是断道故”,它能断烦恼了。“不名为厌,缘欣境故”,缘的境是可以欣慕的境,灭谛、道谛都是要追求的境,并不是要厌离的境,所以说有离非厌。这是第二种。
有厌亦离:谓缘苦集,能令惑断,所有忍智。此忍即是,未离欲染入见道者,苦集法忍,及诸所有苦集类忍也。智是修道无间道摄,苦集智也。此名为厌,缘苦集故,亦名为离,能断道故。
第三种,有厌有离,又是厌,又是离。“谓缘苦集,能令惑断,所有忍智。此忍即是,未离欲染入见道者,苦集法忍,及诸所有苦集类忍也。智是修道无间道摄,苦集智也”。这就是说以前没有用有漏道断掉烦恼的,当你见道时候,法忍,它是缘苦集谛,苦集的法忍,能断欲界的苦集下的烦恼,那么苦集的类忍,断色无色界的苦集谛下的烦恼,这是断了。又是厌,又是断、离。那么还有修道里边,苦集智,它这个修道的烦恼,也没有用有漏道断过,这个时候,无漏智出来要断,也是断,但是也厌,缘的是苦集。有厌、有离,这是第三种。“此名为厌,缘苦集故”,它叫厌,是因为它缘的谛是苦集谛,苦集是可厌的;也叫为离,“能断道故”,它能断烦恼,这叫离。
有非厌离:谓缘灭道,不令惑断,所有忍智。此忍即是先离欲染后入见道,灭道法忍也。智是见道中,灭智、道智,及修道中加行、解脱、胜进道摄,灭道智也。此不名厌,缘欣境故,亦不名离,非断道故。
第四种,非厌非离,那就是最后一种,既不是厌,又不是离。“谓缘灭道,不令惑断,所有忍智”,我们也可以推出来,非厌的,决定是缘灭谛、道谛的;它既不离的,它决定是不断烦恼的,就是在世间道已经断掉,这个时候不要再断。“所有忍智”。“此忍即是先离欲染后入见道”,在没有见道之前,把欲界的见所断的烦恼已经断掉的,那么这个时候,见道的时候,灭法忍、道法忍,欲界的烦恼已经断掉,它不要再断。“智是见道中,灭智、道智,及修道中加行、解脱、胜进道摄,灭道智也”,修道里边,我们前面讲过灭道二智能断上界的烦恼,那么修断烦恼能断;见道中,灭智、道智,那么见道里边,当有灭忍、道忍,也有解脱道的灭智、道智;那么修道里边,加行道、解脱道、胜进道里边,灭道智这个能断。这个前面说过的,在修道的时候,欲界的灭道二智慧断上界的烦恼。这些都不名厌,它缘的是灭道,“缘欣境故”,缘的是灭道二谛,不是厌。那么它也不叫离,因为在世间道的时候把它断掉了,这个时候,它不需要再断,也没有断,所以也不是离。“非断道故”,没有断烦恼。
我们前面讲了那么多,把《贤圣品》讲完了,对于贤圣的事情,从他的果位,跟他的道,基本上都讲了,讲得相当详细。那么这一些是一般的初级书没有的,是专门的一些书。下边我们接下去,就是《智品》。
贤圣是果,我们对这个八品还是回忆一下。这八品:
第一品是《界品》,是一切法的体,宇宙万法,它的体就是界,《界品》所摄。
第二品是《根品》,既然有体,必有它的作用。《根品》讲一切法的作用。
有体有用,它作用表现在哪里呢?就是两重因果,接下去就是《世间品》。《世间品》就是说,流转的果,我们在三界里边流转生死,所感的苦报,就是《世间品》,就是苦谛。
既然这个苦谛是一个我们的报,是我们的果,受的苦果,那么这个因是什么呢?这个苦果是哪里来的呢?就是集谛。集谛就是《业品》跟《随眠品》。直接造了业就感了苦果,那么业是哪个造的呢?烦恼推动来造的。所以说业是因,烦恼是缘。对苦果来说烦恼是远一点,业是近一点。业是因,烦恼是缘,就是因缘果报。这是一个流转生死的因缘果报。
我们现在学佛的目的要消灭这个苦,那么就要修道,修道证到灭谛。我们要修道,修道的果什么呢?《贤圣品》。
《贤圣品》里边,一开头就是四果四向,那么还有包括二觉,就是独觉跟大觉,这是我们要达到的果位。有为的果位,无为的当然是择灭。那么要证到这个《贤圣品》,是我们要求的果。
《贤圣品》它怎么来的?当然也有因缘,它的因就是智慧,所以说我们佛教是不可离开智慧的。《智品》就是讲智慧,你要做到《贤圣品》,里边最直接因素就是智慧。
你这个智慧哪里来呢?靠定,从定中出来,所以最后讲《定品》。
这是我们还灭的一个因果。所以整个的《俱舍》,就是转了这么两圈圈。一个是总的体用;一个是流转的因缘果;一个是还灭的因缘果。我们要消灭流转有漏的因缘,要得到还灭的无漏的因缘果,那就是要修定、修智,得到贤圣这个果,这是我们的学法的目的。果讲完了,那么果的因就是要追求。我要达到这样的果,我们要修什么东西呢?智,智慧,所以下边第二十六卷。
1《俱舍论颂疏》卷一九:「见灭道所断,邪见疑相应,及不共无明,六能缘无漏。于中缘灭者,唯缘自地灭。缘道六九地,由别治相因。贪瞋慢二取,并非无漏缘,应离境非怨,静净胜性故。」
2《俱舍论颂疏》卷二六:「缘灭道法智,于修道位中,兼治上修断,类无能治欲。释曰:修道所摄灭、道法智,断欲界已,兼能对治上界修断。欲之灭道,胜上界故。已除自怨,兼除他敌故。由此类智无能治欲。」
3《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》卷六三:「问:若已离色染入正性离生者,彼何时得色爱尽遍知?尊者僧伽筏苏说曰:道类智时得,由彼尔时名为住果,亦住向故。评曰:彼不应作是说,非住果时,名住向故。谓得果时,未起一念向道现前,如何名向?有余师说:彼后若离空无边处染,尔时乃得色爱尽遍知。谓彼尔时修未来无漏诸静虑地彼断对治故。彼亦不应作如是说,尔时但修未来无漏诸静虑地无色对治,非色对治故。复有说者:彼后当得阿罗汉果,金刚喻定现在前时,乃得此色爱尽遍知。谓彼尔时总于三界见修所断烦恼等断,同证一味离系得故。彼亦不应作如是说,尔时诸断总集为一,名一切结尽遍知,如何说得色爱尽遍知?应作是说:彼定从果起胜进道现在前时,方乃得此色爱尽遍知。若不许彼决定从果起胜果道现在前者,诸已离第三静虑染,依下地入正性离生道类智时,得第三果。既不起胜果道现在前,彼若命终生第四静虑或无色界,应不成就无漏乐根,若尔便违十门纳息。如说:谁成就乐根。答:若生遍净,若生遍净下,若圣者生遍净上,勿有此失故。必应许诸得果已,彼定从果起胜果道,尔时方名得色爱尽遍知。由此理趣,若先已离欲界三、四品染,入正性离生道类智时得预流果。若经生者定是家家。若先已离欲界七、八品染,入正性离生道类智时得一来果。若经生者定是一间。若不许彼得圣果已,决定从果起胜果道,彼若经生,云何成就三、四、七、八品无漏对治根。」
4《阿毗达磨俱舍论》卷二二:「云何由理?以诸乐因皆不定故。谓诸所有衣服饮食冷暖等事,诸有情类许为乐因,此若非时过量受用,便能生苦,复成苦因,不应乐因。于增盛位,或虽平等,但由非时,便成苦因,能生于苦。故知衣等,本是苦因,苦增盛时,其相方显。」
5《阿毗达磨法蕴足论》卷三:「一时,薄伽梵在室罗筏,住逝多林给孤独园。尔时世尊告苾刍众,有四圣种,是最胜、是种姓、是可乐、现无杂秽、曾无杂秽、当无杂秽,一切沙门、或婆罗门、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