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▪P8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樣子的條件之下,要四句來回答。那麼哪四句呢?

  

  

  

  

  有厭非離:謂緣苦集,不令惑斷,所有忍智。此忍即是先離欲染,後入見道,苦集法忍也。智是見道,苦集法智,及修道中加行、解脫、勝進苦集智也。此位但名厭,緣苦集故,忍不名離,惑先斷故。

  

  “有厭非離”,有些法它有厭,但是它並不離,那麼什麼?舉個例了。“謂緣苦集,不令惑斷,所有忍智”,緣苦集谛,所有的忍、所有的智(就是慧了),“不令惑斷”,沒有斷煩惱,苦集智忍緣苦集谛的時候怎麼不斷煩惱呢?那是以前斷掉的,“此忍即是先離欲染,後入見道,苦集法忍也”,我們前面講過的,下面八地,他見斷的煩惱都可以由有漏道來斷的,那麼你先是有漏道把這個欲界的煩惱斷掉了,再去見道。這個時候苦集法忍,智是見道,苦集法智,見道的時候,苦集的法忍跟苦集法智,“及修道中加行、解脫、勝進苦集智也”,這些緣的是苦谛,是有厭。但是,“但名厭,緣苦集故,忍不名離,惑先斷故”,但是這個忍,它不叫離,因爲它用世間道,把煩惱已經斷掉了,再入見道,見道的時候,他厭倒是厭的,他已經斷掉,不要再斷,所以說,有厭而沒有離。並不是說不離,世間道的時候已經斷掉了,這個時候,用不著再斷了。這是第一種。

  

  

  

  

  有離非厭:謂緣滅道,能令惑斷,所有忍智。此忍即是未離欲染,後入見道,滅道法忍,及諸所有滅、道類忍也。智是修道中,無間道攝,滅道智也。此但名離,是斷道故,不名爲厭,緣欣境故。

  

  第二種反過來,“有離非厭”。“謂緣滅道,能令惑斷,所有忍智”,緣滅谛、道谛的能夠使煩惱斷掉的所有忍智。這個忍,就是“未離欲染,後入見道”,先沒有用世間有漏道把欲界的煩惱離掉的,那麼見道的時候這個忍就要斷煩惱,它是斷。但是它緣的是滅、道,滅谛、道谛不是可厭的境,所以叫有離非厭。滅道法忍,“後入見道,滅道法忍”,這是見道時候,它是斷煩惱的。“及諸所有滅、道類忍也”,滅道類忍斷上界的煩惱,滅道二谛的煩惱的。那麼“智是修道中,無間道攝”,滅道智,修道的時候,無間道裏邊的滅道智,它也能斷煩惱,既然先有漏道沒有斷過,這個時候無漏智出來,就要斷了,所以它能斷是離,但是緣的境是滅道,不是厭。“此但名離,是斷道故”,它能斷煩惱了。“不名爲厭,緣欣境故”,緣的境是可以欣慕的境,滅谛、道谛都是要追求的境,並不是要厭離的境,所以說有離非厭。這是第二種。

  

  

  

  

  有厭亦離:謂緣苦集,能令惑斷,所有忍智。此忍即是,未離欲染入見道者,苦集法忍,及諸所有苦集類忍也。智是修道無間道攝,苦集智也。此名爲厭,緣苦集故,亦名爲離,能斷道故。

  

  第叁種,有厭有離,又是厭,又是離。“謂緣苦集,能令惑斷,所有忍智。此忍即是,未離欲染入見道者,苦集法忍,及諸所有苦集類忍也。智是修道無間道攝,苦集智也”。這就是說以前沒有用有漏道斷掉煩惱的,當你見道時候,法忍,它是緣苦集谛,苦集的法忍,能斷欲界的苦集下的煩惱,那麼苦集的類忍,斷色無色界的苦集谛下的煩惱,這是斷了。又是厭,又是斷、離。那麼還有修道裏邊,苦集智,它這個修道的煩惱,也沒有用有漏道斷過,這個時候,無漏智出來要斷,也是斷,但是也厭,緣的是苦集。有厭、有離,這是第叁種。“此名爲厭,緣苦集故”,它叫厭,是因爲它緣的谛是苦集谛,苦集是可厭的;也叫爲離,“能斷道故”,它能斷煩惱,這叫離。

  

  

  

  

  有非厭離:謂緣滅道,不令惑斷,所有忍智。此忍即是先離欲染後入見道,滅道法忍也。智是見道中,滅智、道智,及修道中加行、解脫、勝進道攝,滅道智也。此不名厭,緣欣境故,亦不名離,非斷道故。

  

  第四種,非厭非離,那就是最後一種,既不是厭,又不是離。“謂緣滅道,不令惑斷,所有忍智”,我們也可以推出來,非厭的,決定是緣滅谛、道谛的;它既不離的,它決定是不斷煩惱的,就是在世間道已經斷掉,這個時候不要再斷。“所有忍智”。“此忍即是先離欲染後入見道”,在沒有見道之前,把欲界的見所斷的煩惱已經斷掉的,那麼這個時候,見道的時候,滅法忍、道法忍,欲界的煩惱已經斷掉,它不要再斷。“智是見道中,滅智、道智,及修道中加行、解脫、勝進道攝,滅道智也”,修道裏邊,我們前面講過滅道二智能斷上界的煩惱,那麼修斷煩惱能斷;見道中,滅智、道智,那麼見道裏邊,當有滅忍、道忍,也有解脫道的滅智、道智;那麼修道裏邊,加行道、解脫道、勝進道裏邊,滅道智這個能斷。這個前面說過的,在修道的時候,欲界的滅道二智慧斷上界的煩惱。這些都不名厭,它緣的是滅道,“緣欣境故”,緣的是滅道二谛,不是厭。那麼它也不叫離,因爲在世間道的時候把它斷掉了,這個時候,它不需要再斷,也沒有斷,所以也不是離。“非斷道故”,沒有斷煩惱。

  

  我們前面講了那麼多,把《賢聖品》講完了,對于賢聖的事情,從他的果位,跟他的道,基本上都講了,講得相當詳細。那麼這一些是一般的初級書沒有的,是專門的一些書。下邊我們接下去,就是《智品》。

  

  賢聖是果,我們對這個八品還是回憶一下。這八品:

  

  第一品是《界品》,是一切法的體,宇宙萬法,它的體就是界,《界品》所攝。

  

  第二品是《根品》,既然有體,必有它的作用。《根品》講一切法的作用。

  

  有體有用,它作用表現在哪裏呢?就是兩重因果,接下去就是《世間品》。《世間品》就是說,流轉的果,我們在叁界裏邊流轉生死,所感的苦報,就是《世間品》,就是苦谛。

  

  既然這個苦谛是一個我們的報,是我們的果,受的苦果,那麼這個因是什麼呢?這個苦果是哪裏來的呢?就是集谛。集谛就是《業品》跟《隨眠品》。直接造了業就感了苦果,那麼業是哪個造的呢?煩惱推動來造的。所以說業是因,煩惱是緣。對苦果來說煩惱是遠一點,業是近一點。業是因,煩惱是緣,就是因緣果報。這是一個流轉生死的因緣果報。

  

  我們現在學佛的目的要消滅這個苦,那麼就要修道,修道證到滅谛。我們要修道,修道的果什麼呢?《賢聖品》。

  

  《賢聖品》裏邊,一開頭就是四果四向,那麼還有包括二覺,就是獨覺跟大覺,這是我們要達到的果位。有爲的果位,無爲的當然是擇滅。那麼要證到這個《賢聖品》,是我們要求的果。

  

  《賢聖品》它怎麼來的?當然也有因緣,它的因就是智慧,所以說我們佛教是不可離開智慧的。《智品》就是講智慧,你要做到《賢聖品》,裏邊最直接因素就是智慧。

  

  你這個智慧哪裏來呢?靠定,從定中出來,所以最後講《定品》。

  這是我們還滅的一個因果。所以整個的《俱舍》,就是轉了這麼兩圈圈。一個是總的體用;一個是流轉的因緣果;一個是還滅的因緣果。我們要消滅流轉有漏的因緣,要得到還滅的無漏的因緣果,那就是要修定、修智,得到賢聖這個果,這是我們的學法的目的。果講完了,那麼果的因就是要追求。我要達到這樣的果,我們要修什麼東西呢?智,智慧,所以下邊第二十六卷。

  

  

  

  

  1《俱舍論頌疏》卷一九:「見滅道所斷,邪見疑相應,及不共無明,六能緣無漏。于中緣滅者,唯緣自地滅。緣道六九地,由別治相因。貪瞋慢二取,並非無漏緣,應離境非怨,靜淨勝性故。」

  

  2《俱舍論頌疏》卷二六:「緣滅道法智,于修道位中,兼治上修斷,類無能治欲。釋曰:修道所攝滅、道法智,斷欲界已,兼能對治上界修斷。欲之滅道,勝上界故。已除自怨,兼除他敵故。由此類智無能治欲。」

  

  3《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》卷六叁:「問:若已離色染入正性離生者,彼何時得色愛盡遍知?尊者僧伽筏蘇說曰:道類智時得,由彼爾時名爲住果,亦住向故。評曰:彼不應作是說,非住果時,名住向故。謂得果時,未起一念向道現前,如何名向?有余師說:彼後若離空無邊處染,爾時乃得色愛盡遍知。謂彼爾時修未來無漏諸靜慮地彼斷對治故。彼亦不應作如是說,爾時但修未來無漏諸靜慮地無色對治,非色對治故。複有說者:彼後當得阿羅漢果,金剛喻定現在前時,乃得此色愛盡遍知。謂彼爾時總于叁界見修所斷煩惱等斷,同證一味離系得故。彼亦不應作如是說,爾時諸斷總集爲一,名一切結盡遍知,如何說得色愛盡遍知?應作是說:彼定從果起勝進道現在前時,方乃得此色愛盡遍知。若不許彼決定從果起勝果道現在前者,諸已離第叁靜慮染,依下地入正性離生道類智時,得第叁果。既不起勝果道現在前,彼若命終生第四靜慮或無色界,應不成就無漏樂根,若爾便違十門納息。如說:誰成就樂根。答:若生遍淨,若生遍淨下,若聖者生遍淨上,勿有此失故。必應許諸得果已,彼定從果起勝果道,爾時方名得色愛盡遍知。由此理趣,若先已離欲界叁、四品染,入正性離生道類智時得預流果。若經生者定是家家。若先已離欲界七、八品染,入正性離生道類智時得一來果。若經生者定是一間。若不許彼得聖果已,決定從果起勝果道,彼若經生,雲何成就叁、四、七、八品無漏對治根。」

  

  4《阿毗達磨俱舍論》卷二二:「雲何由理?以諸樂因皆不定故。謂諸所有衣服飲食冷暖等事,諸有情類許爲樂因,此若非時過量受用,便能生苦,複成苦因,不應樂因。于增盛位,或雖平等,但由非時,便成苦因,能生于苦。故知衣等,本是苦因,苦增盛時,其相方顯。」

  

  5《阿毗達磨法蘊足論》卷叁:「一時,薄伽梵在室羅筏,住逝多林給孤獨園。爾時世尊告苾刍衆,有四聖種,是最勝、是種姓、是可樂、現無雜穢、曾無雜穢、當無雜穢,一切沙門、或婆羅門、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