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▪P8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一剎那的時間。“而言無學心解脫耶?”無學心得到解脫,他這個心在什麼時候正在得到解脫?

  

  “頌曰:無學心生時,正從障解脫”,無學心,無學,他最初成了無學的心。“生時”。我們的生住異滅,講這些不相應行法,生住異滅這個東西,我們後來的人回過去要看一看,什麼叫生住異滅。生,一般的認爲生,已經生出來了,錯了,生還沒有生出來,生還在未來,未來到現在已經出來這個交界線,將進入現在,還沒有到現在,那麼這是生。住,到現在了。異滅,都是現在的,滅就是衰敗了,快要消滅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無學心生時者,謂初無學心,于未來正生時也。此正生時,從煩惱障,正得解脫,名正解脫。若現在世,名已解脫,非正解脫也。

  

  無學心生時,無學的心正在生的時候,屬于未來的,所以說于未來正生時,正在生的時候,將要走入現在,就在邊邊上,再下一步就到現在。正生,正在生,而還沒有生出來。這個正生時,從煩惱障正在解脫,這個時候就是煩惱障正在解脫時候,叫正解脫。這個是正在那裏解脫,不是已經解脫,等到無學心生出來,已經解脫掉,正解脫是無間道,正在解脫。

  

  “若現在世,名已解脫,非正解脫也”,生還在未來,如果無學心已經生到現在,那麼這個解脫已經也過了,解脫的過程過了,已經解脫了,等于說解放戰爭已經結束,所以解放了。那麼正在解放,就是說正在生的時候,最後的煩惱正在滅的時候,把煩惱障,正從障解脫的時候,這個時候是正解脫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丁叁 明斷障時

  

  從此第叁,明斷障時。論雲:道于何位,令正生障斷?頌曰:

  

  道唯正滅位  能令彼障斷

  

  “從此第叁,明斷障時”。一個法是解脫的時候,一個是斷障時候,這兩個是相對的。“論雲:道于何位,令正生障斷?”道,這個道在什麼時候,這個正要生出的障給它斷掉?

  

  “頌曰:道唯正滅時,能令彼障斷”,道在正滅時候,前面是正生的時候,這是正滅的時候,“能令彼障斷”,道如果還沒有生出來,正生,那個作用還沒起,怎麼能斷障呢?“正滅”,生出來之後,正要消滅了,還在現在,這個時候斷障。它假使等到這個道滅過去了之後,這個障也斷掉了,它正在斷叫正滅時,就是現在的時候,“能令彼障斷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正滅位言,顯居現在。道能斷障,唯正滅時,余位定無斷障用故。此言道者,即金剛喻定也。

  

  “釋曰:正滅位言,顯居現在”,正滅位就是表示它正在現在,既不是過去,也不是未來,那麼正是現在,作用正起的,正在斷障。“道能斷障,唯正滅時,余位定無斷障用故”,道要斷障(斷煩惱障),一定是在正在滅的時候,就是現在的時候。“余位”,其余的時間決定不能斷煩惱的,沒有作用的。就是過去的已經過了,作用沒有了,未來的還沒有生出來,作用也沒有,只有現在正滅的時候,有斷障的作用。“此言道者,即金剛喻定”,這最後一品煩惱能夠斷掉的,就是金剛喻定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丁四 明滅斷離

  

  從此第四,明滅、離、斷。論雲:經說叁界,謂斷、離、滅,以何爲體第一問也?差別雲何第二問也?頌曰:

  

  無爲說叁界  離界唯離貪  斷界斷余結  滅界滅彼事

  

  “從此第四,明滅,離、斷”,經上還有叁個名字,叫叁個界。所以說我們現在假使考考你們叁界,你給我寫出來,有幾個解釋?你們想一想叁界有幾個解釋?整個《俱舍》裏你們學過幾個叁界?回憶一下,到底多少?這裏又是一個叁界:滅界、斷界、離界。經裏說的叁界,斷、離、滅叁個界,那麼這叁個界,“以何爲體”?它是什麼爲體的?“差別雲何?”它的差別是怎麼樣?斷、離、滅,我們看看差不多,差不多就不對了,佛法裏邊,一是一,二是二,不能差不多的。你說差不多,我們說雙胞胎是差不多的,那兩個人,你把他們當了一個人看,那還行啊?你哥哥是哥哥,弟弟是弟弟,兩個絕對不能混成一個的,佛法裏邊也不能差不多了,決定它的差別在哪裏?要把它搞清楚。

  

  “頌曰:無爲說叁界”,無爲裏邊有叁種界,這個是無爲的叁界,一個是離,一個是斷,一個滅。“離界唯離貪”,單是離貪的叫離界。“斷界斷余結”,其它的煩惱斷掉的,叫斷界。“滅界滅彼事”,滅界是把那些煩惱斷了之後,把它所緣的那些法,都斷掉的。所緣隨增等等全部掉的,那個叫滅界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初句答初問,下叁句答第二問。無爲說叁界者,斷、滅、離叁界,以無爲解脫爲體也。言離界者,約但離貪。言斷界者,謂約斷余瞋等八結也。言滅界者,謂滅貪等,所隨增事。前言離、斷,約斷煩惱,此據滅惑所緣境事。

  

  “釋曰,初句答初問,下叁句答第二問”。初句,“無爲說叁界”,這個叁界是什麼?無爲法,無爲體了,是無爲。那麼下邊說差別,離界跟斷界,跟滅界差別。“無爲說叁界者,斷、滅、離叁界,以無爲解脫爲體也”,它的體是無爲解脫,把那些煩惱斷掉了、滅掉了、離掉了,這是無爲的解脫爲體,但是斷滅離畢竟是叁個。

  

  “言離界者,約但離貪”,所謂離界,只從離開貪來說的,因爲貪是特別厲害,系縛在叁界主要是貪心,所以說把貪特別拿出來說一個離界。那麼斷界,“謂約斷余瞋等八結也”,我們前面學過的九結。九結裏邊,貪結是離界,其余八個結總地說是一個斷界,斷掉其余八個結。“言滅界”,還有一個滅界,“謂滅貪等,所隨增事”,貪瞋等等這個起煩惱隨增,煩惱隨增的事情都滅掉,當然煩惱隨增就是所緣隨增、相應隨增,心王心所,相應的法,所緣的境,全部有爲法,都把它滅掉,這就是滅界,“謂滅貪等所隨增事”。

  

  “前言離、斷,約斷煩惱”,斷界也好,離界也好,對煩惱說的;這個滅界,不但是滅煩惱,而且要滅掉煩惱所緣那些境界,這一些都在裏邊。那就是一切有漏法都包在裏邊。那麼一切法都以擇滅爲體,前面講擇滅的時候都講過,“有離有事故”,有離就是一切法都有它的擇滅,那麼這個就是滅,滅界就是這個東西,煩惱的所緣隨增,它的境、事,全部都得到它的滅,得它擇滅,這是滅界。

  

  那麼這個離、斷、滅叁個不是一回事。所以說這個要分別,不能說差不多。你如果沒有學《俱舍》,人家問你離、斷、滅怎麼樣?差不多。肯定會說差不多,這就是沒有學過法了。我們說你差不多,你不要拿一個藥,一樣治病的藥,你拿個差不多,你吃下去會死掉,那個東西不是開玩笑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丙六 明厭離通局

  

  從此第六,明厭離通局。論雲:若事能厭,必能離系耶問也?不爾答也。雲何征也?頌曰:

  

  厭緣苦集慧  離緣四能斷  相對互廣狹  故應成四句

  

  “從此第六,明厭離通局”。“厭離通局”,厭跟離,它們有相通之處;局,也有不同之處,局限于某一部份的。“論雲:若事能厭,必能離系耶?”假使你厭這個東西,是不是一定能離系的。“不爾” ,那不一定,厭了之後不一定馬上就離系了。“雲何?”怎麼不一樣呢?

  

  “頌曰:厭緣苦集慧,離緣四能斷”,把什麼叫厭、什麼叫離給你先說清楚,然後說它們裏邊不是絕對的有厭必有離。厭是什麼?緣苦集慧,緣苦集的那個智慧,它所緣的境是苦集,當然産生厭(厭離的心),出離心就是這麼來的。那麼離是緣四能斷,緣四谛能斷煩惱的這個道叫離。那麼這兩個就不是一碼事,那當然不是有厭必有離,有離也不一定是有厭。“相對互廣狹,故應成四句”,這兩個東西互相地對比起來,各有廣狹。就是說它也不能包它,它也不能包它,在某些地方,它的範圍比它寬,在某些地方它的範圍比它小。像這樣的情況之下,我們說阿毗達磨答問法,由四句來回答,那就四料簡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厭緣苦集慧者,唯緣苦集,所有忍智,名苦集慧,此慧名厭,厭苦集故。離緣四能斷者,緣四谛境,能斷惑道,皆名爲離,離煩惱故。下兩句者,厭離相對,廣狹有殊,故成四句。

  

  “釋曰:厭緣苦集慧者”,什麼叫厭呢?厭是緣苦集的那個智慧。“唯緣苦集,所有忍智,名苦集慧”,緣苦集二谛的時候,産生的忍也好、智也好,都叫苦集慧,忍、智的體都是慧。“此慧名厭,厭苦集故”,這個智慧叫厭。我們說的厭、厭,厭什麼東西呢?就是緣苦集谛的那個智慧,這個智慧叫厭。爲什麼叫它厭?它是厭離苦集二谛。苦集二谛我們前面講過的,是有漏法,就是苦的,叁界都是行苦,這當然厭離。我們也講過,聖者對于行苦,比凡夫看到阿鼻地獄的苦還要厲害,這個我們過去講過的,所以厭離。

  

  那麼離是什麼東西呢?“緣四能斷”,“緣四谛”的“境”,“能”夠“斷”煩惱的“道”叫離。所以一個是慧,一個是道。一個是緣苦集,一個是緣四谛。這兩個就不一樣。我們一般的說話,不嚴格的法相的話,厭離、厭離,厭就是離,離就是厭。這個在法相裏講不通的,厭有的時候有離,離有的時候有厭,但是厭有的時候沒有離,離有的時候也沒有厭。這個四句。“離煩惱故”,這個斷惑的道叫離,爲什麼叫離?它離煩惱的緣故。那麼把厭跟離兩個的內涵講了之後,下邊可以比較了。

  

  下邊就回答那個問題:凡是有厭的,是不是必定能離呢?那就不一定了。“下兩句者,厭離相對,廣狹有殊,故成四句”,厭離兩個相對比起來,它的範圍互有寬狹。那麼所以回答這個問題,要四句回答。這個阿毗達磨答問法,前面我們講過兩次,在《隨眠品》時候又講了一次,在開頭的界品的時候也講過一次,應當是比較熟悉了,那麼要會用。你不會用,你學過了沒有用處的。你說話的時候就要應用這些原則,那就不會出毛病。這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