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是“总集断”,总集断,断是无为法,择灭了。以一个得,这个得不是一个得,一类的得,把前面的所有择灭都全部得完。预流果把这个八十八使的择灭全部得,在预流果集总起来的。那么到一来果,不但是断了欲界的六品惑,修惑,总之把八十八使的见惑断的择灭一起合拢来的。那么不还果,也是把九品的择灭,跟前面八十八使的见惑择灭一起得的。那么阿罗汉果,也就是说,把八十一品的择灭,跟前面的八十八使的见惑的断的择灭一起得到的。那么其他的就没有了,所以说也不能安的。
下边,“得八智”,四法智、四类智,法智、类智都得到的,那么是无漏法,在修道的时候是有的,那么顿修十六行也是通的,至于前面的几个,既要符合后面两个,又要符合前面三个,那只有四个果了,所以不能再多了。在果道的时候,能够顿修,向道的时候,只能断惑,也不能顿修。
那么所以这五个条件,都是得果的时候特殊的一个因素,那么在其它的时候就不能得到了。所以说这五个条件就是规定,沙门果只能安四个。那么在其它的注解里边,也有这么说的,他说一切的烦恼是两种——见所断的、修所断的。那么预流果,是把见所断的安立,全都安立一个果,预流果把见所断的断完了;那么修所断的,立三个果。一个果是总把见所断的八十八使的择灭全部得到,这是总集得,一个是预流果,见惑。
修惑,分三个果,为什么分三个?欲界的烦恼难断,欲界的烦恼重,难断,分两个——二果、三果。那么二果是把重的三分之二的六品断了,这个很难。欲界的烦恼分是九品,那么一来果就是薄贪瞋痴,本来是很厚的贪瞋痴,把它弄薄,这一个是困难的,那么所以要个一来果。那么全部断掉了之后,虽然后三品断起来不难,但是越欲界,超过欲界了,这个也是一个三果安立的原因。
那么上界的烦恼都是定地,烦恼不重,容易断。所以说,八地总的安一个果,阿罗汉果。所以说在那么多的择灭得里边,只选择这四个,都是有一定的关系的,不是随便安的。那么这就是补充以前那个,很多人对五因立四果不明确,所以补充一下,有些材料以前是没有的,所以说要记下来。
辛八 明无学九人
从此第八,明九无学。论云:诸无学位,总有几种?由何差别?颂曰:
七声闻二佛 差别由九根
今天我们要接下去讲,“从此第八,明九无学”,无学果又分九种,前面说的六种是根姓不同。现在下边说,“论云:诸无学位,总有几种?由何差别?”无学的时候,一共有几种?前面的是阿罗汉有六种,这个无学就不但是阿罗汉,还有是独觉,还有大佛,都叫无学。那么总的无学位,一共有多少种?以什么来差别?
“颂曰:七声闻二佛,差别由九根”,总的无学有七个声闻,二个佛——独觉跟大觉。“差别由九根”,他的差别有九品的根来分,声闻里边分七个,佛一个,独觉一个,一共九个。
释曰:无学有九,谓七声闻,退法等五,不动分二,一名不退,先利根故,二名不动,后修得故。言二佛者,谓独觉、大觉也。此圣差别,由下下等九品根异,故成九圣也。
“无学有九,谓七声闻”,七个声闻。声闻我们前面说是六个,怎么来七个呢?这里又加了一个,不动分两个。“退法等五”,跟前面一样,前面退法、思法、护法、安住、堪达,这是一样的。不动分了两个,“一名不退”,本来是利根,不退;第二个名词叫不动,“后修得故”,后来练根练出来的,从钝根练出的利根叫不动。那么原来是利根的叫不退,有所区别,所以把声闻,本来六个种姓,分了七个品。那就是说,不动位的阿罗汉,分两种了:一种是不退,原来是利根的,不是练出来的;一种是从钝根练出来的,不动。所以说六个变七个。
二佛,很好说,一个独觉,一个大觉,佛就是觉。“此圣差别,由下下等九品根异,故成九圣也”,这个九种无学的差别,就是有根器的不同,下下根、下中根、下上根,乃至上下根、上中根、上上根不同,分了九品,九个品类。就是说退法是下下根,思法是下中根,护法是下上根,乃至是不退是上下根,独觉是上中根,大觉是上上根。在无学里边,有九品的根不同,那就是以这样来分的,最上上根的就是大觉,世尊。
丙二 明七圣人
从此大文第二,明七圣人。就中分二:一、建立七圣,二、明慧俱解脱。
“从此大文第二,明七圣人”,有说七种圣人,这都是经上的名相。那么论就是要把它解释清楚的,这是经上的名相,你不解释的话,你论的作用就不够了,论就是释经的。所以很多人都不理解,为什么藏传的佛法专门讲论,不讲经,汉传的讲经,经是佛说的,论是菩萨造的,好象学论是等而下之的。殊不知道,经你看不看得懂呢?佛在世的人,根利,你说了,他能够接受,乃至得法眼净,甚至于漏尽,成阿罗汉。但是现在的人,根器差了,你拿一本经,我说大藏经里边抽一本给你,叫你看,你给我讲讲看,看你十分之八讲不下来,什么原因呢?看不懂,你根钝了。那么根钝,菩萨慈悲了,他就是着论来解释经,使我们能够理解佛的原意了。如果你不通过菩萨,用你自己的脑袋来做注解,你想想这个差得多少呢?你不愿意菩萨的解释,要你自己的解释,那你自己讲错了又怎么办呢?所以说这一些就是一种误解,认为论是菩萨着的。
实际上,我们再三地说,论就是解释经的,一种是释经论,一种通经论。释经论就是挨着挨着讲的,一句经,一句解释,像《大智度论》这样的;通经论就是说把整个的一部经把它联系起来,组成一个体系的,有组织的、有次第的,这么给你讲。那个都是菩萨的悲心的智慧结晶品。前两天有人在说:《大般若经》六百卷,有人已经看了几遍了,能够讲下来了。这谈何容易啊?讲下来了?弥勒菩萨的《现观庄严论》八品七十义,这个完全是把大般若的精要都提出来了,你有没有那个智慧?你把《大般若经》看了几道,你能不能把七十义把它标出来,每一个义在哪里?哪一部分讲什么?哪一部分讲什么?你能不能把它八品的体道果,你把它拿出来?这个我看一般人做不到,因为《现观庄严论》一直到现在,解释《大般若经》就这么一部,后人都没有第二部做过,只有注解,《现观庄严论》的注解倒有很多。所以说你真正要通《大般若经》,你非从《现观》下手不可,那还得要靠论了。你离开了论,你《大般若经》天天念,一个字一个字念,念了不起妄想也很好,种子是下去了,但是要理解的话,恐怕还早得很,要证到更难说了。中间的修观怎么修,你怎么看得出来呢?《大般若经》通篇念的人,恐怕没有,但是翻过几页的总有吧,那你看看这样子的经你能不能理解呢?你除了《现观》,你想理解《大般若经》的智慧,恐怕一般在末法时期的人做不到。
所以真正的学,通佛的经,非从论下手不可了。这是一个方便、善巧了,并不是说论是菩萨着的,不如学经的,这个是误会。也就是说有些人学法缺少善巧方便,就是死板板的,以为经是最高的,就要学经,生圆次第最高的,我就要学生圆次第,什么下边的我不要学,大学生、研究院是最高的,我要进研究院,我小学、中学、大学都不要学,这样子的人,你看看是怎么样子的呢?
下边我们再说,从此大文第二,七圣人。“就中分二:一、建立七圣,二、明慧俱解脱”,一个慧解脱,一个俱解脱。
丁一 建立七圣
且初七圣者,论云:学无学位,有七圣者,一切圣者,皆此中摄,一随信行,二随法行,三信解,四见至,五身证,六慧解脱,七俱解脱。依何立七一问?事别有几第二问也?颂曰:
加行根灭定 解脱故成七 此事别唯六 三道各二故
先说七圣,“论云:学无学位,有七圣者,一切圣者,皆此中摄”,这是总结一切有学、无学,以七种圣人把他包完。这个圣人的分类很多,前面说有学有十八,无学有九,也是一种分法。那么讲这个有学的时候,这个一来有多少,不还多少,又讲了很多。那么讲阿罗汉有多少,又讲了很多。这是又把七种圣人,总括一切有学、无学。
“一随信行”,见过面的。“二随法行”,也见过面的。“三信解,四见至”,都熟悉的。“五身证”,也见过的。“六慧解脱,七俱解脱”,没有见过。
“依何立七?”这个七个圣者依据什么来安立的?“事别有几?”他差别有多少?
“颂曰:加行根灭定,解脱故成七”,这两句解释以什么来安立七个。“此事别唯六,三道各二故”,他的差别实际上只有六个,说么说七个,真正说只有六个体。“三道各二故”,见、修、无学道,每一个安两个圣者,就是六个,那么中间一个是插进去的。
释曰:初两句答初问,下两句答第二问。依加行异,立初二圣,谓先加行,随信他语,及自随法行也。依根不同,立次二种。钝根名信解,利根名见至也。依得灭定,立身证名。依解脱异,立后二圣。谓由慧力,离烦恼障,名慧解脱,兼得灭定,离解脱障即灭定障,名解脱障,不染无知为体,名俱解脱,离定慧障,名之为俱。此名虽七,事体唯六,谓三道各二故。且见道立二,谓信法二行;修道立二,谓信解见至;无学道立二,谓时解脱、不时解脱。故约三道,事唯有六。
“释曰:初两句答初问,下两句答第二问”。依加行、根、灭定,根据三个条件来安立这七个圣者。
一个是“加行”,加行的不同安立两个圣者,就是随信行、随法行。“谓先加行,随信他语,及自随法行也”,加行的时候,听人家的话的,还有跟自己学了法,依法决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