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上就站起,站稳的。就是跟得了果的人一样,虽然碰了小小一退,他力量很强,不久还是恢复的,不会倒下去,又退了,又去轮回去了,不会的。
那么这个就是鼓励我们,修行的人不要害怕,即使有退,他还是不会命终,阿罗汉不会再轮回,不还果不会再到欲界去的。而且,在果上不做的事情,暂时退的时候也不会做那些事情,那还是有保证的,不会再造业了。
辛七 明练根不同
从此第七,明练根不同。论云:如上所说,有练根得,无学、有学,正练根时,各几无间、几解脱道第一问也?何性摄第二问也?何所依第三问也?颂曰:
练根无学位 九无间解脱 久习故学一 无漏依人三
无学依九地 有学但依六 舍果胜果道 唯得果道故
“从此第七,明练根不同”,这个比较容易的,不难。“从此第七,明练根不同。论云:如上所说,有练根得,无学、有学”,前面说的,无学、有学都有练根得到的。“正练根时,各几无间、几解脱道?”练根的时候,要修加行,这个加行有几个无间道?有几个解脱道?“何性摄?”摄什么性?“何所依?”依什么?
“颂曰:练根无学位,九无间解脱,久习故学一”,练根在无学道的时候,要九个无间道、九个解脱道。那么在有学,一个无间道,一个解脱道。他的什么性?是无漏的,练根是属于无漏性的。他依哪个身体呢?依人间,三洲的人间,北俱卢洲没有的,练根只有人间三洲,天上没有的。天上不会退,他不要练根。“无学依九地”,无学的要练根,九个地。“有学但依六”,一样的,无漏的九地,无漏的六地。“舍果胜果道,唯得果道故”,他在练根的时候,把前面的钝根的果跟胜果道舍掉,得到这个利根的果道。
释曰:初三句答初问,第四句无漏两字,答第二问,依人三已下,答第三问。练根无学位,九无间解脱,久习故者,此明练根,于无学位退法等五,转一一性,各九无间、九解脱道。犹如初得阿罗汉果,以九无间、九解脱道也。彼钝根性,由久串习故,须九无间、九解脱,学、无学道所成坚故,名为久习。学一者,有学位中,转一一性,各一无间、一解脱道,非久习故。犹如初得预流果,以一无间道类忍也、一解脱道道类智也。
“释曰:初三句答初问”,前面三句就是答第一个问题,练根的时候几解脱?几无间?“第四句无漏两字,答第二问”,是什么性?无漏性。“依人三已下”,第三个问题,是依什么人来练根。那么下边一个一个说。
“练根无学位,九无间解脱,久习故”,练根,在无学的时候练根,假使退法、思法、护法等等,要一个一个练上去,每一个转一个性,要九个无间道、九个解脱道,他跟这个得阿罗汉果一样,要九无间、九解脱,这是修道,这个非想非非想天的九个无间道、九个解脱道,得到阿罗汉果一样,练一个根也要九个无间道、九个解脱道。
“彼钝根性,由久串习故,须九无间、九解脱”,因为无始以来,都是那个钝根,一直到阿罗汉还是钝根,那么这个时间太久了,要练根的话,要加功用行,要多一点,九个无间道、九个解脱道,这是因为久习故。
“学、无学道所成坚故”,学道、无学道都是这个根性修成的,那就很坚固了,这叫久习。这个久习不是无始以来老众生。老众生,你说他阿罗汉久,那么后来还有老众生,还没证阿罗汉还多得是,比他还久,那么怎么办?(142B)不是这个久,因为他在有学道的时候、无学道的时候都是这个老种姓,那么他因为两个道所成,坚固了,叫久习。所以说在阿罗汉的时候要转是难一点,要九个无间、九个解脱道转一个种姓,转五个种姓就是五九四十五。
“学一”,有学位转要容易一些,转一个种姓,只要一个无间道、一个解脱道。因为“非久习故”,只有一个道,只有学道,没有无学道,非久习故,反过来,跟无学不一样。
“犹如初得预流果,以一无间、一解脱道”,他的方式,跟初得预流果一样的,一个无间道,就是道类忍,一个解脱道,道类智,得这个预流果。预流果是在道类智时得的,那么道类智是解脱道,无间道就是道类忍。所以说预流果是一个无间道、一个解脱道得的,那么有学位的练根都是根据这个方式,一个解脱道、一个无间道。
无漏者,明练根道,唯无漏性,以增上故。依人三者,依身门也。唯人三洲,能修练根,天趣中无,谓无退故。无学依九地者,依地门也。谓无学练根,依未至、中间、四禅、三无色也。有学但依六者,有学练根,但依六地,于前九地,除后三也。舍果胜果道,唯得果道故者,明有学依六地所以也。夫转根者,容舍果道及胜果道向道是也,所得唯果,非是向道,必无学果,无色地摄。故学练根,但依六地。
“无漏”,练根是属于什么性的?是无漏性的。“以增上故”,这是往上增的,不是有漏的,是无漏的。以殊胜的缘故,增上也可以叫殊胜。
“依人三”,那么什么人,依什么身来转身呢?“依身门也,唯人三洲,能修练根”,只有人,在三洲的人能够练根。“天趣中无,谓无退故”,天上不要练根,为什么?他本来不退,不要练了。那么人间需要练根,但是人里边只有三洲,北俱卢洲谈不上练根,他修都不修的,练什么根呢?
“无学依九地”,那么依什么地来练呢?无学依九地,无学练根就是九个无漏地,就是未至、中间、四禅、三无色,这个经常碰到的,九地了。
“有学”,依六地,“有学练根”“依六地”,就是前面的未到、中间、四根本,三无色除掉。
“舍果胜果道,唯得果道故”,有学为什么要依六地?“夫转根者,容舍果道及胜果道”(你们胜下边什么?根,可能是果。这个你们旁边就注一个好了,果道跟胜果道都是舍了,因为我们颂里边,“舍果胜果道”,是果道,不是胜根道,这个从颂子里一对就看出来。)他本来是有果道的,钝根的果道要舍掉,胜果道,往前的向,他也要舍掉。所得的唯果,得到就是那个利根的果。“非是向道”,向道什么,因为得到的是果道,不是向道。
“必无学果,无色地摄”,绝对没有有学的果是无色界所摄。那么什么叫有学果无色摄呢?有学果,是哪三个了?就是初、二、三果,初、二、三果都是色界的,他不会无色界的,所以说没有无色,三无色不要。“故学练根,但依六地”,阿罗汉他有无色界的,那么有学的,一般都是依六地练根。有学的果,在初、二、三果没有在无色地的,不在无色界的。“故学练根,但依六地”,所以说有学练根是靠这个六地。
我们现在也看到,学到后来就越来越容易,不像前面《随眠品》。如果是从头听到后的,那当然是最好了,那假使《印度佛学分期》听过的更好,把一些部派的情况都了解了,然后再学《俱舍》是有充分的历史的背景知道了。假使从头开始听到后来的,也是比较好的,从《根品》、《界品》、乃至《世间品》开始也是好的。从《随眠品》听来的是最困难,一来就碰到个闷头棍,什么都听不懂,那么是打退的人很多,退掉。那么在这个地方,却是容易了,就是我们翻北台,已经到了顶,再下去是平路,没啥困难的,所以我们现在感到很快。有的人担心:讲不讲得完?我看照这个速度没啥问题,只要没有打闲岔的事情来。
好!今天,我们就讲到这里。
第一百二十三讲
(第362页下第3行至第367页下第3行)
《俱舍论颂疏》。昨天我们讲的是练根,练根里边:无学的九无间、九解脱;有学的就是一无间、一解脱。
昨天有人提那个问题,前面的那个五因立四果。这个没什么大的问题,有人问,我们也就说一下。“五因立四果,舍曾得胜道,集断得八智,顿修十六行”,那就是说,要八十九个沙门果,但是真正安的时候,只有四个果,没有说那么多,不是每一个择灭都安一个沙门果,那么什么原因?就是这五个因,这五个因就是立四个果的一些条件,那么这个也没有什么很特殊的。
“舍曾得胜道”,过去得到的要舍。那么预流果,本来是向道,见道是预流向,他在十六剎那的时候,预流果来了,预流向就舍了。那么预流果上来是一来向,一来向,你是一品、二品、三品,你舍了一品,得二品,二品舍一品,三品舍二品,乃至五品舍四品,都是向道,你舍来舍去还是向道,没有舍掉,一来向没有舍掉。那第六品的时候,不但是把预流果(初果)舍掉,二果的向也舍掉,那就是舍向果道。把向道也舍掉,先前得到的果道也舍掉,先得的果向道都舍了。那么同样的,七品、八品都是向道,你断了七品,你还是不还向,断了八品还是不还向。没有果,只舍了前面的一来向果,没有舍向。到第九品断了之后,一来向也舍了,前面的果也舍掉,那就是向果道舍了,那么其它的一品一品的,你也去算好了。这个从初禅一品起,一直到无所有处的九品都是阿罗汉向,都没有舍向道,只有把不还果舍掉,前面的果舍掉了,但是阿罗汉向都没有舍,那是都不能安果了,所以说到第九品断了之后,阿罗汉果才得到,把向道(阿罗汉向)舍掉了。这是第一个条件,舍果向道,其它的不符合,只有这个四个符合。
那么第二个条件,“得胜道”。这个胜道,得果摄的殊胜道,果所摄的殊胜道,那么在第一个果,在道类智的时候,向道舍了,得的是预流果的胜道。第六品的时候,预流果跟那个一来向舍掉了,得到的是二果的胜道。那么九品断道之后,舍了的不还向跟一来果,得到是三果的果道。乃至有顶的九品断了之后,得了第四果的胜道。其他的都没有,只有四个地方安胜道,那么这个条件其他也不符合了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