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▪P7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那么你听不来,怎么办呢?学!你跟了世亲菩萨学,《俱舍》就给你解决了。那么其它这一类问题还多,你就是要学了。我最怕那些人了,不要学,眼睛闭起来,唉呀!这些人,我碰了不晓得多少?我真可惜,都是年轻轻的,信心蛮好的,肯苦行的,都是不要学的。他怎么说呢?这个我们看到的,他说学法是没有用的,心地开了之后,才是真地证到了。啊呀!心地怎么开呢?学法就是开心地啊!我们说见道怎么见呢?就是前面戒定慧,闻思修,暖顶忍世第一就见道了,无漏法来了,你前面都不要,“心地开了就什么都有了”,这个凭空的空中楼阁怎么来嘛?我想想真奇怪。这样的人,不晓得多少了。文章里看,是有这些话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退有三者:一、已得退,谓退已得殊胜功德法故;二、未得退,谓约未得殊胜功德,即名为退故;三、受用退,谓已得功德,于受用时,不现在前,名为退也。佛唯有最后者,佛唯有后一受用退,以具众德,无容一时顿现前故。利中后者,利谓不动罗汉,有中后二退,中谓未得退,后谓受用退,以利根故,无已得退。钝三者,钝谓退法等五,此具有三退也。经言,不动法退现法乐住者,约受用退,非余二退,故无有退。

  

  “释曰:退有三者”,退有三种。“一、已得退,谓退已得殊胜功德”,这是真的退,殊胜功德得到之后,失掉了,碰上不好的缘,这是经上多得很。外道,外道仙人,他受国王的供养,他每天从空中飞来,他大概也是日中一食。那个国王很恭敬他,他飞下来,拿个手把他接住,慢慢把他放在地下,这样子应供。然后他吃好了,就送他,送到他还是平台上了。平台上,他就一飞,飞掉了,回去了。(有的人看:哦,能飞,不得了,神通广大,啊!赶快皈依他。偏偏这个是外道,你去归依外道去。所以说能飞不一定是佛教)。这个外道,他每天飞来飞去很自在,国王也很恭敬他。有一天国王有事,他心里着急:今天午饭之前我赶事情,这个仙人来没有人接,这麻烦,对他不起,这不恭敬。很忧愁。国王的女儿看到:唉呀!你着什么急呢?你天天在接,我天天看到的,你这样子我哪做不来啊?我给你接好了,你去办事情好了。国王说:你能接啊?她说:怎么不能啊?手一接就接下来了。那个国王说:好,那今天就托你接了,我办事情去了。结果那个仙人到时间来了,国王女儿也就跟她父亲一样,手一伸接下来,那个脚放在地下。哪知道这个外道仙人,脚碰到女人的手,唉呀!起了一个念头,脚碰到地下,神通就没有了。饭吃好了之后(吃饭还能吃啊,这吃饭不要神通的,我们都可以吃),饭吃好了之后,本来是飞回去,这一次,这个仙人他说:啊呀,今天我不想飞了,你们这个国家繁荣了,富强了,我想看一看。平时飞来飞去太快,看不清楚,今天慢慢走,慢慢看。就一步一步走回去了。你退了,这就是退了。得了殊胜功德会退,这是真的退。

  

  “二、未得退,约未得殊胜功德,即名为退”,功德没有得到也叫退,这个退是我们想不通的退。他没有得到怎么退呢?但是也是佛教里边,也有这个名字,叫退,未得退。总之还没有得到。

  

  第三,“受用退”。“谓已得功德,于受用时,不现在前,名为退也”,功德是有,也没有失掉,但是现前你没有去用它,这个也叫退,这是受用退。“佛唯有最后者”,第三句,佛也有退了,什么退呢?受用退。“佛唯有后一受用退,以具众德,无容一时顿现前故”,佛德是万德具备,什么功德都完的,都具备的,也不可能在一剎那里边,什么功德都显出来,那么有些没有显的就是受用退。所以说受用退在有部里说,佛也有的。佛尚且还有退,不动阿罗汉怎么没有退呢?当然还是有的。

  

  下边说“利中后”。利根的阿罗汉,有中后两种退。“利谓不动罗汉,有中后二退”,中退就是未得退,还有未得到的功德也叫退。后退,受用退。“以利根故,无已得退”,因为利根的话已经得到的不会退,所以第一个退他没有。

  

  那么前面经上说的四个根本增上心所(增上心所就是定,三摩地心所,这个心所法就是三摩地,就是定心所,四种殊胜的增上心所),增上定,这就是现法乐住,就是四个静虑。我们前面讲过的,增上戒学、增上心学、增上慧学,这是戒定慧。那么这是定心所,定心所所证到的现法乐住就是指的四根本静虑。这个四个静虑它有的时候不现在前,这个叫受用退。那利根阿罗汉是有的,所以前面经上说的,“所证四种增上心所、现法乐住,随一有退”,这四种里边,随便哪一种都可以退,就是四个静虑他可以退。什么退呢?受用退,他没有现前的时候,你现了初禅,二禅、三禅、四禅没有现,现了四禅,二禅、三禅(等没有),现了其它功德,这四个都没有现。那么这也叫受用退,指的是这个有退,这并不矛盾,这是受用退。

  

  “钝三”,那么钝根的阿罗汉,却是三种退都有。“钝谓退法等五”,退法、思法、护法等等,这五种根性三种退都有:得了功德也会退;没有得到的也叫退;也有没有失掉,受用退,它没有现前,这三种都会有。

  

  “经言,不动法退现法乐住者,约受用退”,经里边说的不动法的阿罗汉,他“随一有退”,这个现法乐住,就是受用退,这个一点也没有什么矛盾。所以说经过世亲菩萨一解释,这个经上根本没有矛盾,那么我们自己的智慧看看,这也矛盾,那也矛盾,就是想不通。那么这是自己智慧不够,那就是要学。你不学的话,你有这么大的智慧,把佛的三藏十二部……?很多人想阅藏,来不来就要阅一个藏。我看你阅藏是不是耐烦,从藏经第一个字,看到最后一个字,这个耐心你有没有还成问题,不要说你懂不懂。那么大的几千卷的书,你有没有耐心一个字一个字看下去?我看看有这个耐心的人,已经不错了,就这个耐心都没有。那么你一个字一个字看下去,懂不懂的了呢?你基础都没有,什么名相,根本莫明其妙,你看啥东西呢?所以说你阅藏,什么时候阅藏了?开了悟了阅藏,开了悟没有人印证,到经上去印证,三藏十二部看下来,没有什么大矛盾,那差不多,如果有矛盾,这个悟还是假的,没有彻,没有透。

  

  “非余二退,故无有退”,所以经上说的不动法的阿罗汉退现法乐住,受用退,这个时候没有现前了,作用没有现前,并不是未得退,也不是已得退。所以真正阿罗汉不动的,是并没有退,那么你要把名相搞清楚了。你如果名相都不清楚,你怎么讲法,你怎么理解佛经呢?明明退有三种,我们以世间法的观点来看退,退么一定是退下来了,那么好了,你这里就讲不通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辛六 明退果时相

  

  从此第六,明退果相。论云:诸阿罗汉,既许退果,为更生不?诸住果时,所不作事,退时作不问也?不尔答也。何缘征也?颂曰:

  

  一切从果退  必得不命终  住果所不为  惭增故不作

  

  “从此第六,明退果相”,那么说阿罗汉会退果了。退果,退了之后是怎么一回事呢?退了是不是跟凡夫一样了?

  

  “论云:诸阿罗汉,既许退果,为更生不?诸住果时,所不作事,退时作不?”既然有部里边说阿罗汉会退的,那么他退了之后,还能不能生起来?“诸住果时,所不作事”,退的时候,本来果上,阿罗汉果,他不会做的事情,当退了之后会不会做?就是那些不好的事情,证了阿罗汉是不做,那么假使退了之后,会不会再做那些坏事了呢?“问也”,这是问。“不尔”,不会了。“何缘?”为什么原因呢?

  

  “颂曰:一切从果退,必得不命终,住果所不为,惭增故不作”,一切从果退的,不定哪一个果退的,“必得不命终”,没有命终之前,决定还要回复他的果的,因为这个退是失念,一下子的失个念头,并不是真正全部功德失掉,所以说在命终之前,决定会回复他的原果位。“必得”,必定会得到的。“住果所不为”,第二个问题,在果上所不做的事情,“惭增故不作”,因为他惭愧心增长,惭愧心很大,即使退了之后也不会做,本来阿罗汉不做的事情,退了之后也不会做的,那么就是不会堕落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一切果退,须臾必得,无有命终而不得者。若命终者,修梵行果,应非安隐,可委信处。又住果位,所不作业,于果退时,惭愧增故,亦必不造,譬如壮士,虽蹶不仆。

  

  “释曰:一切果退,须臾必得,无有命终而不得者”,一切果退,不管你是哪一个果,反正有退的,“须臾必得”,这样很快马上就回复的,绝对没有命终而不得者,死掉了,就退了,一直到死,那又轮回去了?没有那个事情的。

  

  “若命终者,修梵行果,应非安隐,可委信处”,假使说果证到之后会退,退掉之后,又死掉,还没有回复,那么你修梵行,这个果是靠不住了,不安稳的,还是会退的。“可委信处”,也不可相信,那你就辛辛苦苦地搞了一个果,一退之后又轮回去了,那不是划不来了?那你说老轮回的人,你看我不辛苦,我还跟你一样,这样的人,还是跟你差不多,那你白辛苦了。不会!反正我们说福不唐捐,你得了果虽然退了,决定不会命终,再轮回,或者是三果退了之后,又到欲界去,不会的,不来了,决定不来了,就是不来了,不会第二次再来,不会的。

  

  “又住果位,所不作业”,在果上不做的事情,“于果退时,惭愧增故,亦必不造”,果上所不做的事情,那是不好的事情了,即使你退了之后,因为惭愧心增长,增上的惭愧心把他护持,也不会做那些坏事。打个比喻,“譬如壮士虽蹶不仆”,壮士,很有力的人,会练武的,虽然绊了一跤,蹶就是假使走路碰到一个石头绊了一跤,但是不会倒下去。他会武的,气力大。我们普通不会武的,稍微一碰就倒了。他,就是蹶,即使碰到石头或者被人家推了一下子,倒不下去的,他马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