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那麼你聽不來,怎麼辦呢?學!你跟了世親菩薩學,《俱舍》就給你解決了。那麼其它這一類問題還多,你就是要學了。我最怕那些人了,不要學,眼睛閉起來,唉呀!這些人,我碰了不曉得多少?我真可惜,都是年輕輕的,信心蠻好的,肯苦行的,都是不要學的。他怎麼說呢?這個我們看到的,他說學法是沒有用的,心地開了之後,才是真地證到了。啊呀!心地怎麼開呢?學法就是開心地啊!我們說見道怎麼見呢?就是前面戒定慧,聞思修,暖頂忍世第一就見道了,無漏法來了,你前面都不要,“心地開了就什麼都有了”,這個憑空的空中樓閣怎麼來嘛?我想想真奇怪。這樣的人,不曉得多少了。文章裏看,是有這些話的。
釋曰:退有叁者:一、已得退,謂退已得殊勝功德法故;二、未得退,謂約未得殊勝功德,即名爲退故;叁、受用退,謂已得功德,于受用時,不現在前,名爲退也。佛唯有最後者,佛唯有後一受用退,以具衆德,無容一時頓現前故。利中後者,利謂不動羅漢,有中後二退,中謂未得退,後謂受用退,以利根故,無已得退。鈍叁者,鈍謂退法等五,此具有叁退也。經言,不動法退現法樂住者,約受用退,非余二退,故無有退。
“釋曰:退有叁者”,退有叁種。“一、已得退,謂退已得殊勝功德”,這是真的退,殊勝功德得到之後,失掉了,碰上不好的緣,這是經上多得很。外道,外道仙人,他受國王的供養,他每天從空中飛來,他大概也是日中一食。那個國王很恭敬他,他飛下來,拿個手把他接住,慢慢把他放在地下,這樣子應供。然後他吃好了,就送他,送到他還是平臺上了。平臺上,他就一飛,飛掉了,回去了。(有的人看:哦,能飛,不得了,神通廣大,啊!趕快皈依他。偏偏這個是外道,你去歸依外道去。所以說能飛不一定是佛教)。這個外道,他每天飛來飛去很自在,國王也很恭敬他。有一天國王有事,他心裏著急:今天午飯之前我趕事情,這個仙人來沒有人接,這麻煩,對他不起,這不恭敬。很憂愁。國王的女兒看到:唉呀!你著什麼急呢?你天天在接,我天天看到的,你這樣子我哪做不來啊?我給你接好了,你去辦事情好了。國王說:你能接啊?她說:怎麼不能啊?手一接就接下來了。那個國王說:好,那今天就托你接了,我辦事情去了。結果那個仙人到時間來了,國王女兒也就跟她父親一樣,手一伸接下來,那個腳放在地下。哪知道這個外道仙人,腳碰到女人的手,唉呀!起了一個念頭,腳碰到地下,神通就沒有了。飯吃好了之後(吃飯還能吃啊,這吃飯不要神通的,我們都可以吃),飯吃好了之後,本來是飛回去,這一次,這個仙人他說:啊呀,今天我不想飛了,你們這個國家繁榮了,富強了,我想看一看。平時飛來飛去太快,看不清楚,今天慢慢走,慢慢看。就一步一步走回去了。你退了,這就是退了。得了殊勝功德會退,這是真的退。
“二、未得退,約未得殊勝功德,即名爲退”,功德沒有得到也叫退,這個退是我們想不通的退。他沒有得到怎麼退呢?但是也是佛教裏邊,也有這個名字,叫退,未得退。總之還沒有得到。
第叁,“受用退”。“謂已得功德,于受用時,不現在前,名爲退也”,功德是有,也沒有失掉,但是現前你沒有去用它,這個也叫退,這是受用退。“佛唯有最後者”,第叁句,佛也有退了,什麼退呢?受用退。“佛唯有後一受用退,以具衆德,無容一時頓現前故”,佛德是萬德具備,什麼功德都完的,都具備的,也不可能在一剎那裏邊,什麼功德都顯出來,那麼有些沒有顯的就是受用退。所以說受用退在有部裏說,佛也有的。佛尚且還有退,不動阿羅漢怎麼沒有退呢?當然還是有的。
下邊說“利中後”。利根的阿羅漢,有中後兩種退。“利謂不動羅漢,有中後二退”,中退就是未得退,還有未得到的功德也叫退。後退,受用退。“以利根故,無已得退”,因爲利根的話已經得到的不會退,所以第一個退他沒有。
那麼前面經上說的四個根本增上心所(增上心所就是定,叁摩地心所,這個心所法就是叁摩地,就是定心所,四種殊勝的增上心所),增上定,這就是現法樂住,就是四個靜慮。我們前面講過的,增上戒學、增上心學、增上慧學,這是戒定慧。那麼這是定心所,定心所所證到的現法樂住就是指的四根本靜慮。這個四個靜慮它有的時候不現在前,這個叫受用退。那利根阿羅漢是有的,所以前面經上說的,“所證四種增上心所、現法樂住,隨一有退”,這四種裏邊,隨便哪一種都可以退,就是四個靜慮他可以退。什麼退呢?受用退,他沒有現前的時候,你現了初禅,二禅、叁禅、四禅沒有現,現了四禅,二禅、叁禅(等沒有),現了其它功德,這四個都沒有現。那麼這也叫受用退,指的是這個有退,這並不矛盾,這是受用退。
“鈍叁”,那麼鈍根的阿羅漢,卻是叁種退都有。“鈍謂退法等五”,退法、思法、護法等等,這五種根性叁種退都有:得了功德也會退;沒有得到的也叫退;也有沒有失掉,受用退,它沒有現前,這叁種都會有。
“經言,不動法退現法樂住者,約受用退”,經裏邊說的不動法的阿羅漢,他“隨一有退”,這個現法樂住,就是受用退,這個一點也沒有什麼矛盾。所以說經過世親菩薩一解釋,這個經上根本沒有矛盾,那麼我們自己的智慧看看,這也矛盾,那也矛盾,就是想不通。那麼這是自己智慧不夠,那就是要學。你不學的話,你有這麼大的智慧,把佛的叁藏十二部……?很多人想閱藏,來不來就要閱一個藏。我看你閱藏是不是耐煩,從藏經第一個字,看到最後一個字,這個耐心你有沒有還成問題,不要說你懂不懂。那麼大的幾千卷的書,你有沒有耐心一個字一個字看下去?我看看有這個耐心的人,已經不錯了,就這個耐心都沒有。那麼你一個字一個字看下去,懂不懂的了呢?你基礎都沒有,什麼名相,根本莫明其妙,你看啥東西呢?所以說你閱藏,什麼時候閱藏了?開了悟了閱藏,開了悟沒有人印證,到經上去印證,叁藏十二部看下來,沒有什麼大矛盾,那差不多,如果有矛盾,這個悟還是假的,沒有徹,沒有透。
“非余二退,故無有退”,所以經上說的不動法的阿羅漢退現法樂住,受用退,這個時候沒有現前了,作用沒有現前,並不是未得退,也不是已得退。所以真正阿羅漢不動的,是並沒有退,那麼你要把名相搞清楚了。你如果名相都不清楚,你怎麼講法,你怎麼理解佛經呢?明明退有叁種,我們以世間法的觀點來看退,退麼一定是退下來了,那麼好了,你這裏就講不通了。
辛六 明退果時相
從此第六,明退果相。論雲:諸阿羅漢,既許退果,爲更生不?諸住果時,所不作事,退時作不問也?不爾答也。何緣征也?頌曰:
一切從果退 必得不命終 住果所不爲 慚增故不作
“從此第六,明退果相”,那麼說阿羅漢會退果了。退果,退了之後是怎麼一回事呢?退了是不是跟凡夫一樣了?
“論雲:諸阿羅漢,既許退果,爲更生不?諸住果時,所不作事,退時作不?”既然有部裏邊說阿羅漢會退的,那麼他退了之後,還能不能生起來?“諸住果時,所不作事”,退的時候,本來果上,阿羅漢果,他不會做的事情,當退了之後會不會做?就是那些不好的事情,證了阿羅漢是不做,那麼假使退了之後,會不會再做那些壞事了呢?“問也”,這是問。“不爾”,不會了。“何緣?”爲什麼原因呢?
“頌曰:一切從果退,必得不命終,住果所不爲,慚增故不作”,一切從果退的,不定哪一個果退的,“必得不命終”,沒有命終之前,決定還要回複他的果的,因爲這個退是失念,一下子的失個念頭,並不是真正全部功德失掉,所以說在命終之前,決定會回複他的原果位。“必得”,必定會得到的。“住果所不爲”,第二個問題,在果上所不做的事情,“慚增故不作”,因爲他慚愧心增長,慚愧心很大,即使退了之後也不會做,本來阿羅漢不做的事情,退了之後也不會做的,那麼就是不會墮落的。
釋曰:一切果退,須臾必得,無有命終而不得者。若命終者,修梵行果,應非安隱,可委信處。又住果位,所不作業,于果退時,慚愧增故,亦必不造,譬如壯士,雖蹶不仆。
“釋曰:一切果退,須臾必得,無有命終而不得者”,一切果退,不管你是哪一個果,反正有退的,“須臾必得”,這樣很快馬上就回複的,絕對沒有命終而不得者,死掉了,就退了,一直到死,那又輪回去了?沒有那個事情的。
“若命終者,修梵行果,應非安隱,可委信處”,假使說果證到之後會退,退掉之後,又死掉,還沒有回複,那麼你修梵行,這個果是靠不住了,不安穩的,還是會退的。“可委信處”,也不可相信,那你就辛辛苦苦地搞了一個果,一退之後又輪回去了,那不是劃不來了?那你說老輪回的人,你看我不辛苦,我還跟你一樣,這樣的人,還是跟你差不多,那你白辛苦了。不會!反正我們說福不唐捐,你得了果雖然退了,決定不會命終,再輪回,或者是叁果退了之後,又到欲界去,不會的,不來了,決定不來了,就是不來了,不會第二次再來,不會的。
“又住果位,所不作業”,在果上不做的事情,“于果退時,慚愧增故,亦必不造”,果上所不做的事情,那是不好的事情了,即使你退了之後,因爲慚愧心增長,增上的慚愧心把他護持,也不會做那些壞事。打個比喻,“譬如壯士雖蹶不仆”,壯士,很有力的人,會練武的,雖然絆了一跤,蹶就是假使走路碰到一個石頭絆了一跤,但是不會倒下去。他會武的,氣力大。我們普通不會武的,稍微一碰就倒了。他,就是蹶,即使碰到石頭或者被人家推了一下子,倒不下去的,他馬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