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▪P7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名不退法。约现法乐住,分六种姓也。

  

  根据经部宗,阿罗汉的退,退什么?退的是现法乐住,不是退的果,阿罗汉不退的。那么这六种阿罗汉,他也承认,也是有退法了,阿罗汉,这个退什么东西呢?果是不退的,退什么呢?他退的是现法乐住。

  

  “依经部宗,阿罗汉果,有六种者”,这为什么阿罗汉分六种果呢?就是对现法乐住来说的,有退、有不退。“非有退果”,不是说果会退,果是不会退的。现法乐住会不会退?这个现法乐住,我们见过面了,就是四静虑。修了这个四静虑里边,离开了欲界的五欲之乐,有法上的善法的乐,叫现法乐住,现前受到那个法乐,善法的乐。这个四静虑都有,都有现法乐住。那么它是定中的那些乐住会退,而果是不会退的。

  

  “若得果姓,皆名不动”,假使得果,姓就是不动,果六种也,就是说从果上来说,得果来说都是不动的,不会退果的。经部说果是不会退的,果是不动,没有六种差别的。那么这六个差别指什么呢?就是现法乐住有差别。有的是会退,有的是不退。

  

  什么叫现法乐住?“有漏四静虑也”,就是这个四根本定。这四个静虑,他会退,阿罗汉会退。这个定可能要退的,叫退法。他为了要保这个静虑,经常去思惟它如何不退,恐怕退,经常用力,那么就是思法。他要如何想办法保护它,不使它退,护法。他不保护,也没有特别的原因也不会退的,叫安住。堪达,他能够达到不退的,那个叫堪达。那么这些不退静虑,不会退的。所以说经部来说,阿罗汉果是不会退的。那么这六种,退法、思法等等六种,经上说的,它的解释就是他们对现法乐住来说,又分六种。

  

  从这一点,我们也看出来了,你不能机械地看问题,这六种阿罗汉,经部、有部都承认。有部说的是退果,经部说的是退现法乐住,各有各的依据,各有各的体系,不能混淆。如果把有部的摆在经部去,经部的摆在有部去,弄得一个三不象,既不是有部,也不是经部,是一个你自己独显的一部,那这一部不能证道了。凡是宗派,都是有修有证的人,他可以创立,没有修证的人,没有资格创立一个宗派。我们说不要自己自作聪明,“我也来一个宗”,你什么宗呢?你这个地狱宗,下地狱去了,你乱造了,佛教里边不好乱编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辛四 明学凡种姓

  

  从此第四,明学凡种姓。论云:唯阿罗汉种姓有六,为余亦有六种姓耶?设有,皆能修练根不?颂曰:

  

  学异生亦六  练根非见道

  

  释曰:有学与异生,种姓皆有六,以应果六种。因有学、异生,种姓有六,故无学中,有六种也。然于见道,必无练根,以见道速疾,无容起彼练根加行故。

  

  “从此第四,明学凡种姓”,有学跟凡夫的种姓。“论云:唯阿罗汉种姓有六,为余亦有六种姓耶?”这是扩大了,是不是阿罗汉的种姓有这么六种,讲过了;其余的,有学,凡夫,是不是也有六种种姓呢?“设有,皆能修练根否?”假使有的话,他们是不是也都能够修练根。

  

  “颂曰:学异生亦六,练根非见道”,这个肯定的回答。不但是阿罗汉有六种,就是有学跟异生也有六种。那么这里就有一个简别了,我们说一切有情,除了阿罗汉,有学、异生,还差一个什么?见道。见道的有情不能练根。那么这就隐在那里,见道的不能练根,那就是说有学、异生能练根,跟阿罗汉一样。所以颂很精练的,意思也都含在里边。

  

  “有学与异生,种姓皆有六,以应果六种。因有学、异生,种姓有六,故无学中,有六种也”,这个应果的六种,阿罗汉的六种哪里来的呢?就是有学,或者异生他有六种种姓,所以无学也六个种姓。所以说阿罗汉的六个种姓,还是从异生、有学来的。异生有六种姓,有学六个,有学有六种,无学也有六种,所以说,推上去,有学、异生都有六种。

  

  “然于见道,必无练根”,那么这个都能练根,但是见道的时候不能练根。“以见道速疾”,前面说过的,跟*轮一样的,快得不得了,十五剎那,中间一个插针的缝都没有。所以“见道速疾,无容起彼练根加行故”,练根要加行的,练根要用功的,见道的时候,一剎那一剎那中间不能停的,那加行插不进去,没有加行怎么练根呢?根也不会转了,所以说见道的时候不练根的,没有练根的。那么反过来说,异生、有学就能练根了,跟阿罗汉一样。

  

  

  

  

  辛五 明三退

  

  从此第五,明三退。论云:如契经说,我说由此所证四种增上心所、现法乐住,随一有退,所得不动心解脱身作证,我决定说无因缘从此退,如何不动法,退现法乐住?颂曰:

  

  应知退有三  已未得受用  佛唯有最后  利中后钝三

  

  “从此第五,明三退”,退有三种。不学《俱舍》也不知道,退,总是不好的,哪知道退里边,也有不是不好的,也有。

  

  这里引一句话,“论云:如契经说”,经上这个话不太好懂,先念了再说,论里边说一句话,它说经里有这么一句话。“我说由此所证四种增上心所、现法乐住,随一有退”,我说,就是佛说了,证到的四种增上心所、现法乐住,就是证到的这个现法乐住。这么四种增上心所,殊胜的心,就是三摩地,这个四种增上的心及现法乐住,就是四种根本定。“随一有退”,随哪一个都可以退。“所得不动心解脱身所证,我决定说无因缘从此退”,而 所证到的不动心解脱身所证,就是说证了阿罗汉果,我决定说,没有因缘,从这个里退。不动的阿罗汉,这是不退的,他心解脱,身作证,证到了,这个我说决定不会退的,“无因缘从此退”。那么它里边就是说,不动阿罗汉,果是不退,但是这个增上心所的现法乐住怎么会退呢?不动阿罗汉,应当不退的,怎么他会退现法乐住呢?经部说退现法乐住也是前面五种钝根,不动的阿罗汉也不退的嘛,怎么经上怎么说会退呢?就是从经上里边挖掘出一个问题出来。那就是疏经,经的话,你不经过论师的解释,你会搞不懂的了,有的人他一开始就要阅藏,要看经了,看了经你假使碰到这个话,你就迷惑不解了,你怎么解释呢?那世亲菩萨就给你解释了。

  

  “颂曰:应知退有三,已未得受用,佛唯有最后,利中后钝三”,退有三种的退。一个,已得退,已经得到了,失掉了,这是真的退。未得退,没有得到, 这些功德也叫退,这个不是真的退,你又没得到,这个也叫退。三是受用退,受用退就是说,功德有了,但是你要受用就是现前,你所有功德一下都现前吗?不可能的,那么这个功德现前的时候,那些功德就隐在里边,这个叫受用退,就是功德的功能没有显出来,受用退。这个受用退,佛也有,佛不是一天到晚,把所有功德全部显出来了,他有些还隐在里边。隐在里边,佛也有。所以说佛唯有最后,佛也有最后的受用退。

  

  “利中后钝三”,利根阿罗汉,有中后两种退。未得退,还没有得到的,也叫退。受用退,他证到了,没有拿出来用,受用退。“钝三”,钝根的有三种,这三种退都有。得到的还会退,前面说过的,“容退”不是一定退,可能会退。那么从这个里边,三种退,我们知道,经上的说现法乐住的退不是真的退,他就是不受用了,他这个功德现前的时候,那个现法乐住功德没有现前,四种静虑,四种现法乐住,你不能一下子四个都显出来了。这个里边其它的功德显的时候,这个也没有显,这个都可能的,就是受用退,这没啥问题。所以这个退不是真正的退失的退,所以这个经上的话就这么解释了,没有矛盾。如果你没有世亲菩萨给你讲,你怎么说了?一会儿说退,一会儿说不退,搞不懂。就这个来一个,佛教的话靠不住,一会儿说退的,一会儿又不退的。不动阿罗汉明明说不退的,一下子又退起来了,这个怎么说的?或者说,这个是考证,过去的阿罗汉,他没有记载的,都是靠背的,大概背错了。那这话乱说的。

  

  我们说这个背错的是有的,阿难他一百二十岁了,他是受了嘱咐要住在这个娑婆世界度众生的。有一次,他跑到一个河边,看见一个小沙弥在念经,他说:人生一百年,不闻水老鹤,不如生一日,而得见闻之。意思就是说,人假使你生了一百年,没有听到一个水老鹤,这个鹤,一个仙鹤的鹤,水里的老鹤的名字没听到,那不如一个时间听到水老鹤。那就是好象孔子的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”,但不是闻的道,是水老鹤。阿难说:你这个念错了,怎么水老鹤那么值价啊,一听就可以比一百年还要值价?他说沙弥这个不对了。沙弥说:对的是什么呢?他说:我教你了,人生一百年,不闻生灭法(一切法是无常了),不如生一时,而得见闻之。你只要一剎那能够听到生灭法,那你比一百年虚度要好得多,要超胜得多。这是朝闻道,夕死可矣,意思一样的。这个沙弥:哦,这样子的,我懂了,那就照你背,照你念。人生一百年,不闻生灭法,不如生一日,而得见闻之。结果后来,过了几天,阿难又跑到那地方,看见那个小沙弥还在念:人生一百年,不闻水老鹤,不如生一日,而得见闻之。阿难奇怪了:我不是教过你吗?怎么你又念起老调来了?他说:我问过师父了,师父说阿难一百二十岁老糊涂了,记错了,那个对的,不要改。好了,阿难很叹气,实际上我是没有记错,他是多闻第一,如是我闻,一切经都是他说的,他那个师父,不学无闻了,搞错了。他要怪阿难错了,这个阿难就涅槃了,他说反正不起作用了。

  

  那么这个地方说,这个搞错是会有的,但是看是哪个人搞错,阿罗汉不会错的。那么我们说要考证起来,现在的学问考证,就乱搞了,什么《楞严经》是假的,《起信论》假的,什么东西都来了。这是考证到这里,连佛说的话也靠不住了什么东西。这考证不行的,你还是要传承了。那么这句话本没有矛盾,你不会解释,你听不懂,就是你听不来,就是这话。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