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▪P7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颂曰:

  

  四从种姓退  五从果非先

  

  释曰:不动种姓,必无退理。就前五种:唯退法一,姓必不退,谓居下故;唯思法等四,有种姓退。谓从思法退入退法,或从护法退入思法,或从安住退入护法,或从堪达退入安住,是名姓退。

  

  “从此第三,明从姓果退”,从姓退、从果退的情况,这个里边也讲,这个比较复杂一点。

  

  “论云:如是六种,谁从何退,为姓为果?”这个问题很多,哪一种阿罗汉,从哪一种退下来?还是退的姓,还是退的果?里边问题很多。

  

  “颂曰:四从种姓退,五从果非先”,四种他要退姓,有五种会退果,但是“非先”,这个非先的意思也蛮多的。

  

  “释曰:不动种姓,必无退理”,不动性阿罗汉,利根的,他不会退。那么前面五种,“唯退法一,姓必不退”,退法,你再退到哪里去呢?他本来是最低一档子了,再往下退没有了,所以退法的种姓不会退的。“谓居下故”,他再下边没有了,退到哪里去呢?没有退的。不动是不退的,退法也没什么好退的,那么中间四个档次可以退种姓。“唯思法等四,有种姓退”,这四种可以从种姓退的。

  

  “谓从思法退入退法,或从护法退到思法,或从安住退到护法,或从堪达退到安住”,这叫种姓退,就是中间四种阿罗汉,可以退种姓。最高的不动阿罗汉不会退的。最低一档,就是退法,也没有地方退的,这两个不退,种姓不退。四个种姓退,就是第一句颂,“四从种姓退”,中间这四种阿罗汉可以退姓。那么这是退姓问题说完了,要退果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五从果非先者,退法等五,皆有退果,谓退无学也。思法等四,或有姓退,或有果退,虽俱有退,然并非先。言先者,谓先学位,住思等四,今至无学,此思等四,姓之与果,必无退理,谓学无学道,所成坚故。若于无学,退法等姓,修成思等四种种姓,此名非先,是容有退,以唯无学道所成故。唯先退法,有退果义,以姓是退故,故颂言非先,不摄退法也。

  

  “五从果非先者”,有五种阿罗汉可以从果上退。“退法等五,皆有退果”,从退法起,一直到堪达,这是钝根了,这钝根都有退果的可能性。

  

  “谓退无学也”,这个退,是退无学果,不是退种姓。

  

  “思法等四,或有姓退,或有果退”,那么再总结一下,思法等四一直到堪达,这四种前面说过的,种姓退也有,果上退也有,这里说的果上退也有它。“虽俱有退,然并非先”,虽然这个果也可以退,姓也可以退,但是都是非先,就是说先是这样子的,它不退的。先不是这样子,他要退的。

  

  怎么叫先?“言先者,谓先学位,住思等四,今至无学,此思等四,姓之与果,必无退理”,就是他本来是有学位的时候,是思,那么到无学位还是思。这样的人,果也不退,姓也不退。同样,在有学位的时候是安住,无学果的时候,也是安住,那么姓也不退,果也不退。先,就是原来也是这样子的,那么他是不退的。假使不是原来这样子,就可以退。就是原来有学道也是这个种姓,无学道也是那个种姓,他不退的,果也不退,姓也不退。

  

  “谓学无学道,所成坚故”,因为有学道也是它,无学道也是它,这两个无漏道,把它巩固起来,不会退了。两种都是一个道,都是那一个种姓。“所成坚故”,有学道也是它,无学道也是它。结果,把它成坚固了。

  

  假使无学的时候,“退法等姓,修成思等四种种姓”,假使他在无学道的时候练根的,本来是退法,练到思法,或者是护法,乃至堪达。那么或者本来是思法,练到安住,堪达等等。这样子的人,叫非先。他原来是有学的时候,不是这样子的,这叫非先。非先的人就会退,这个就是,原来不是如此的就会退。原来是有学道也是它,无学道也是它,不退。就是有退的,是非先,是先的就不退,这个要搞清楚。

  

  “以唯无学道所成故”,因为你练根在无学道练的,那你这个果只有无学道一个道,前面有学道不是它,这个种姓不是那个种姓,那么不坚固。所以说,他要退,容有退,不是一定会退,也是可能会退。

  

  下边,要简别。“唯先退法,有退果义”,这个退法,它是有退果的。“以姓是退,故颂言非先,不摄退法也”,前面说的,假使你有学位是思,无学位也是思,不退了。有学、无学两个道都是他的话,坚固了。但是有一个例外,假使你有学位是退法,无学位也是退法,那还得要退,因为它本身就是退的。退法这个东西,本身就会退的。那你虽然两个道所成的,还是要退。

  

  所以说颂言非先这句话,退法要除开。退法虽然是先,但是还是要退。这个里边,就要有简别了。思法,假使原来是思法,无学道也是思法,他就不退了。假使安住,有学是安住,无学也是安住,就不退。但是退法,假使有学是退法,无学是退法,还是要退。所以说非先这个话,把退法要除开,退法是特殊的,他本来自己要退的。所以说即使两道所成,还是要退。

  

  

  

  

  依萨婆多宗,唯预流果,必定无退,以断迷理见道惑故。谛理真实,楷定可依,圣慧已证,必无退理。后之三果,许有退果,以修道惑,是迷事故,事相浮伪,无定可依,断迷彼惑,有失念退。若大众部,预流果有退,阿罗汉无退。依经部宗,预流、罗汉,必无退果,圣道证故。中间二果,许有漏道证故,容有退也。若超越三二果,亦无有退。

  

  “依萨婆多宗,唯预流果,必定无退,以断迷理见道惑故。谛理真实,楷定可依,圣慧已证,必无退理”,照据有部的说法,预流果是决定不退的,因为他断的是迷理的惑、见道的惑,“楷定可依”,那决定是可依据了,不会迷惑了。“圣慧已证”,无漏的慧已经证到了这个道理,那么必定不会再退。

  

  “后之三果,许有退果,以修道惑,是迷事故,事相浮伪,无定可依,断迷彼惑,有失念退”。这是有部的说法:见道的惑,因为理上的道理是可以肯定的,那么圣慧证到这个道理之后决定是不会退了;而事相上的道理,就是说修道的时候断的迷事惑,这个事却不是像理那么样可以搞的清楚了。“事相浮伪”,这个事相,不是那么真实。“谛理真实”,“事相浮伪”,两个是相对的。一个是伪,一个是真。一个实,一个是浮。两个东西是相反的。这个事没有一定的道理可以依的。所以说我们说教条主义,讲教条、讲原则是很好讲的,这个哪个都讲得通,但是事上要去行得通,不是那么简单了。你如果要硬梆梆地把它套上去的话,有的会出乱子的。所以说事跟理两个东西,要把它如何协调呢?很困难的了。理是看得清楚的,但是事上如何把它搞好却是相当困难的。所以说迷事的惑,可能会退。

  

  要断那个惑,“有失念退”,有的时候正念失掉了,会退。所以说初果见理的,不退。二、三、四果断修惑,可能退。这是有部的。

  

  这里牵涉到一个问题,就是非先,所以非先的道理很多。非先,那就是说,你这个果是先证的,不会退的,假使是后证的,要退。

  

  什么叫先证的不退呢?假使预流果,第一个果,最初所证的果,那是不退的,跟这个一样,一致的。那么一来、不还呢?如果是超越证的,预流果超过去,已经断了六品的惑,一下子见道就证一来果,那么这一个果不退。超越证的第三果也是,他是先把欲界的九品断完再见道,他一下子证第三果,这个第三果第一次证到,初、二果不需要证了,一下子就来个三果,这个三果也不退。

  

  反过来说,如果你先是得初果,后来再断欲界六品证二果,这个果是后证的,就会退。假使你证了二果之后,再证三果,这个三果也会退。那么再证四果,这个四果也会退,这是有部的说法。

  

  有部的说法,就不是那么机械的,就是说预流果不退,二、三果后的会退。他就是说,这后的两果,二、三果里边,他如果先得的,就是超越证了,一开始,一下来,第一个得果就是它的,也不退。(142A)所以超越证不退,前面我们经常碰到的,就是这个道理。先,先证是不退的。非先,不是先证的果,后来证的,会退。那么这个非先又多一个意思了,这个意思这里没说。

  

  大众部的说法,“预流果有退”,他是另外一个说法了,预流果会退,而阿罗汉果不退。

  

  经部的说法,预流、阿罗汉都不退。为什么原因?这是无漏道证的。预流果是八忍八智最后一个智,就是道类智,无漏证的,不退。阿罗汉,断有顶的第九品烦恼,金刚喻定,有顶的烦恼非要无漏定断不可,那么他也不退,都是无漏道证的。中间的两个果,可以有漏道证,所以也可以退。

  

  这是三个部三个不同的说法,我们还是要回到那个老话,每一个部都有它的体系。你不能是说,把它们扯起来,拉平来说,那么就矛盾了。如果你每一个宗的体系安上去,都没有矛盾,所以说学法就是要学体系了,没有体系的学,就会混乱,那么弄了一个糊涂帐。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,结果二十部、十八部,都是你说的这个,我说的那个,乱七八糟,结果来个结论——佛法是假的。他们这个,你说你的,我说我的,这样子学法就要糟糕了。每一部都有它的依据,都有它的体系,都有它的修证,所以说这个不能混淆。

  

  “若超越三二果,亦无有退”,超越证的,是见道之后证到的,那也是无漏道证的,也不退。那么这个跟有部是合的。有部是先证的,他先得那个果的,他不退,那么超越证的二、三果也不退。这个经部、有部有相同之处。

  

  

  

  

  依经部宗,阿罗汉果,有六种者,约现法乐住,有退不退,非约退果,若得果姓,皆名不动,无六种也。现法乐住者,有漏四静虑也。退此静虑,名为退法;思此静虑,名为思法;护此静虑,名为护法;安住静虑,名为安住法;堪达静虑,名堪达法;不退静虑,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