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退法、护法、思法、安住、堪达、不动等等,一共是六种。
那前五种信解生。前五种,从钝根的信解,修道的时候叫信解,见道的时候叫随信行。那么在阿罗汉的位置,他又改一个名字,又叫什么呢?退法,思法,护法,安住,还有一个是堪达,这五种都是从信解里边转过来的。
“总名时解脱”,这五种的阿罗汉都叫时解脱。他要得解脱的时候,在那个时候有六个条件下面要说。衣服要穿得够,不是说好看的衣服,衣服要穿够,如太冷了,他也不能见道,不能证阿罗汉果。太热了,他也不行。饮食吃得差一点,他证不了。他卧具差一点也证不了。没有人给他说法也证不了。没有同学跟他一起策励精进,他也证不了。反正他要依靠条件的,条件好了就证阿罗汉果;条件不好,证不了的。时解脱,钝根。
“后不时解脱”,只有一个不动也叫不时解脱。不要靠外界条件的,他要自己努力,要证就证。这一种人,“从前见至生”,从以前的修道位的见至,他是证了阿罗汉就是叫不动阿罗汉。
释曰:契经说有六阿罗汉,一者退法,谓遇少缘,便退所得。二者思法,谓惧退失,恒思自害。三者护法,谓于前所得法,自防护。四者安住法,无胜退缘,虽不自防,亦能不退,无胜加行,亦不增进。五堪达法,谓性堪能好修练根,速达不动。六不动法,不为烦恼所退动故。
“释曰:契经说有六阿罗汉”,经上说的,不是他自己编的。我们说《俱舍论》都是讲经,解释经的。经上说有阿罗汉,我们就根据经上的,把这阿罗汉来分析一下。
“一者退法,谓遇少缘,便退所得”,碰了一点点缘,他就要退的,这是退法,最下的阿罗汉。
第二,“思法,谓惧退失,恒思自害”,他又怕退,就想自己害自己,就是自杀了。
第三种,“护法,谓于前所得法,自防护”,他于前面所得的自己能够防护,不要给它退掉。
“四者安住,无胜退缘,虽不自防,亦能不退”,假使没有殊胜的退缘,就是没有一些很厉害的缘,他即使不防护,即使自己不用功,不专门去提高警惕,也不一定会退,这是更高一层。但是虽然不退,“无胜加行,亦不增进”,但是你不用功的话,也不会往上进,就是再练根,再练上去,他也不堪能。安住,安住就不动了,这个地方,可以暂时稳定。
五,“堪达”,堪达比这个高一点。“谓性堪能好修练根,速达不动”,他,心有这个堪能性,欢喜练根,练利根,他很快得能够达到不动的阿罗汉的那个地位,这是堪达,是钝根里边的最高的一种。
第六种,利根。“不为烦恼所退动故”,不动法,什么缘来了,他不会退的,这是利根阿罗汉。
所以说我们要果上利根,因上先要把自己练成利根,你因上利根,果上也是利根,因上是钝根,果上也是钝根。你要学东西,马马虎虎的,你得果也是马马虎虎的,这个东西还是要自己要多下点功夫好。
所以说佛教里边没有便宜赚了,你说,“我一样证阿罗汉,他那么用功,我马马虎虎地证到了”,你这个证到,钝根,要退的,他不退的,那就有差别了。当然你真正马虎也证不到阿罗汉,就是不如前面那么样子的,但是你这个便宜赚不到,你果上还是差了。
前五种性,从先学位,信解性生,此五总名时解脱也,以要待时,方能入定,及心解脱。言待时者,时有六种:一、得好衣,二、得好食,三、得好卧具,四、得好处,五、得好说法,六、得好同学也。后不动种性,为不时解脱,谓是利根,以不待时,便能入定及心解脱故,从先学位见至性生。
“前五种性,从先学位,信解性生,此五总名时解脱也”,这前面五种,就是不退到堪达,他在有学位的时候,是信解根性它产生的。这五种阿罗汉,都叫时解脱。“以要待时,方能入定,及心解脱”,一定要有一定的时机因缘才能够入定,才能够心解脱,就是把烦恼除掉。怎么待时呢?“时有六种”,有六种时候,这是因缘。
“一、得好衣”,衣服要穿得好。不是说穿得好看了,是穿得合适,既不太热,又不太冷。假设把你穿得,夏天穿得厚厚的,把你蒙在那里出汗,你也证不了阿罗汉果,也入不了定;把你冬天,衣服穿得少一点,感到很冷,你得不了定。利根就不一样了,利根你怎么样子都可以入定。衣服要合适。
饮食也要合适,要配自己的胃口,也适量的,不多不少的,这样子才能够得定。胀狠了,昏沉来了,不能入定,不能心解脱。饿狠了,就是肚子叽哩咕噜地要响,要吃东西,那个也不能入定。反正这个是钝根,所以条件要多了。
“好卧具”,睡不好也不行。
“得好处”,好处就是那个地方,照《光记》来说的,无病处,没有病的,就是没有流行感冒的什么病的地方,好的处所。
第五,“得好说法”。要有这个善于说法的人,来给他说法,就是说他自己也不能对自己说法了,要碰到有好的那些对他说法的人,他得了启示之后,一用功,上路。
“六、得好同学”,善于说法的不得到的话,同学里边有好的,激励他,也有帮助。那么这样子,要这些因缘里边,得到了这些因缘才能够入定,才能够解脱,这是时解脱;没有这些因缘的话,就不能了。
后一种,“不动种性,为不时解脱”,那不需要,这个时机因缘不需要等待的。“谓是利根,以不待时,便能入定”,这样子利根的人,不要靠这些顺的缘,自己能够入定。再艰难困苦之中,入定就入定。入了定之后,心解脱,解脱那些烦恼。“从先学位见至性生”,这是从过去有学的时候,见至那个利根的根性产生的。那就是说在有学的时候是见至,到阿罗汉的时候,那就是不动。
我们要清楚,在见道的时候是随信行,到修道的时候,就是信解,到阿罗汉无学的时候,就是时解脱,就包括五种,这是钝根。利根,在见道的时候,是随法行,修道的时候,见至,无学道的时候,不动,这是利根的一个体系。
辛二 明六性先后
从此第二,明六性先后。论云:六阿罗汉,所有种性,为是先有?为是后得问也?不定答也。云何征也?颂曰:
有是先种性 有后练根得
“从此第二,明六性先后。论云:六阿罗汉,所有种性,为是先有?为是后得?”这六个种姓,是过去本来有的,还是后来得到的,练出来的?这是提一个问。“不定”,不一定。“云何?”怎么不定呢?
“颂曰:有是先种性,有后练根得”,有的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种姓,也有的是后来练根,慢慢慢转好,转到利的。那就是说这两种都有可能性。如果都是先种姓,不能练根,那是宿命论,你是钝根永远是钝根,那不要努力了,反正努力还是钝根;你假使肯练根的话,一样能转到利根。
释曰:退法种姓,必是先有。思法等五,亦有后得。谓有先来,是思法姓,或有从退,练根成思,乃至不动法,如思法说。此中退法,非必定退,乃至堪达,非必能达,但约容有,建立此名。故六阿罗汉,通三界皆有。若退定退,堪达定达,是则上界,唯有安住、不动二种,阙余四也。谓彼上界,无有退失、自害、自防、及练根故,故无余四。
“释曰:退法种姓,必是先有”,退法,没有哪个再比他低的,练根练到退法去没有了,退法是最低一个,那必是先有,他肯定以前本来就是退法,没有说练成退法的,那就退下来了,没有那个的,练根往上练。所以退法这个种姓,必定是先有的。
“思法等五”,思法、护法、安住等等这五个,亦有先得,亦有后得。“亦有后得”,就是包括先得也有。“谓有先来,是思法姓”,本来是思法的,“或有从退,练根成思”,有的本来是思法性,那是先有的;有的是从退,退就是退法,从退法练根上去,成了思法。乃至思法再上去练,练到护法。护法再练,安住。安住再练,成了一个堪达。堪达再练成不动。这个从后面练根也可以,两种都有。只有退法,没有练出来的,他是最低一个,本来是有的。其他的都可以练,也可以是本来是这么回事。
“如思法说。此中退法,非必定退,乃至堪达,非必能达”, 如思法说,这个不动跟思法一样了,就是说思法可以从本来有,也可以从退法练上来,那么乃至不动法,也可以本来有,可以从思法、护法、安住、堪达等等练上来的,各式各样的情况都会有。你照这个自己去想,也可以想得出来。
下边是说,退法“非必定退”,所谓的退法,不是说非退不可,他也可以不退的,不是一定退的。“乃至堪达,非必能达”,堪达的人,不一定练根练到不动,他有可能性进入不动,但是也有可能性,就是那里不动了,没有达到不动的那个利根。“但约容有,建立此名”,这些名字,根据他的可能性安的,并不是一定如此的。
“故六阿罗汉,通三界皆有”,所以说阿罗汉三界里边都有,就是三界里边都有这些根性。“若退定退,堪达定达,是则上界,唯有安住、不动二种,缺余四也”,假使说退的决定要退,堪达的决定要达,那么上界色、无色界只有安住、不动两个种姓了,其他的都没有,为什么原因?我们前面学过的,上界的那些不会退的。上界自害、自杀更不会。自护,也不需要自己防,也不要练根,前面说过的。那个上界生的圣者,不要练根了。所以说,如果你说要退决定退,要达决定达的话,那么上界里边只有两种了,那些练根什么东西都不会有了。“故无余四”,所以其他四个在上界就不会有了。因为是“容有”,不是决定如此的,那么六个阿罗汉,三界里边都会有。
辛三 明从姓果退
从此第三,明从姓果退。论云:如是六种,谁从何退,为姓为果?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