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由上无见道,谓超越证第三果人,必入见道,色无色身,无见道故,故无上界超越证不还果也。无闻无缘下者,此明无色无见道也。谓无色中,无正闻故,又无色界,不缘下欲界故。夫入见道,要须闻教及缘欲苦,无色不然,故无见道。无厌及经故者,无厌者,明色界无见道也。夫入见道,要须厌苦,色界无厌苦,着定乐故。及经者,此是教证上界无见道也。经云:有五补特伽罗五那含也此处通达,彼处究竟。解云:此处者,此欲界也;通达者,见道名通达,通达谛故;彼处者,彼上界也;究竟者,于彼处得涅槃也。此经不言彼处通达,明知上界,无见道也。
下边提一个问题。“前之二果,未离欲故,非依上得,理亦可然,如超越第三,先离欲染,云何不许依上得耶?”这个问题又是联系到我们以前的了。他提这个问题,很细。他说前二果,预流果跟那个一来果,这个欲界的九品染没有离掉。预流果可以一品也没有离,乃至离五品,而一来果是离六品。这个样子说,他们是在欲界里没有超出,欲界的身来证这两个果没有问题。“未离欲故”,他没有离开欲,当然不能依上界的身来证这两个果了。这个道理上是可以讲得通,理亦可然。
但是第三果就有不同的情况。“如超越第三”,第三果的超越证。就是先把这个初禅定以上的得到以后,然后再见道。这样子的人,他为什么不允许,依上界的身来得这个第三果了?
“答:颂言由上无见道”,超越证第三果的人,他要见道,“色无色身,无见道故”,你要说证第三果超越证的,必定是先断了这个欲界烦恼,乃至上面的烦恼,到无所有处,他要证三果先一定要见道,不管你修的烦恼断了多少,必定要见道。见道这个事情,上二界的身没有的,所以说一定要还是要欲界。“谓色无色身,无见道故”,色界的身,就是生在上面的人,不能见道的。但是这个要搞清楚,不是色、无色的定不能见道,是生在色界、无色界的人不能见道。而你要见道,必定要色界的定,依六地,未至、中间、四根本。要见道,就是要这个定,那是色界定,都是色界定了。你不要把色界的人,跟色界定搅起来了。“前面是依未到地,中间定,四根本定见道的,怎么一会儿怎么说色界不能见道呢?” 这是说生了色界的人。欲界的人,修色界定见道,这是没有问题。生在色界的人,他要见道是不可能。“故无上界超越证不还果也”,所以说他既然生到色界、无色界之后不能见道,那你超越证第三果怎么证呢?证第三果一定要见道才能证了,你不见道怎么能证三果呢?下边就讲,为什么色界、无色界不能见道?
“无闻无缘下者,此明无色无见道也”,这句话解释无色界为什么不能见道。“谓无色中,无正闻故”,无色界里边听闻正法的事情没有的,这个我们一想就想起来了,无色界人都没有的,他耳朵也没有的,什么都没有的,怎么听呢?声音也没有的。我们《楞严经》耳根圆通就是在声音的了。那所以说真正见道,一定要欲界的。无色界是没有声音的,不能听闻正法,这是一个原因。第二个原因,“无色界,不缘下欲界”,那么你能不能听下边的欲界的说法呢?他不能缘欲界的。无色界跟欲界四个远。我们说行相远、所缘远等等,前面讲过的,它跟欲界两个是不相干的,不缘它的,那么也没有,所以说不能见道。
“夫入见道,要须闻教及缘欲苦”,要见道最超码两个要素,一个是要听闻正法——闻教或者证教。一个要观欲界的苦,苦是在欲界最厉害了,有三恶道,有人间的苦。而色、无色界的苦很微,没有那么厉害,所以出离心不强。你欲界的苦观了之后,你猛利要出离。我们现在大家是有点麻痹了,看到这个欲界好象还蛮好的,无所谓,今天、明天如此,后天也如此。好象看看,出离的心不强,但是你真正看到人家受苦了,你就感到出离强了,你如果到医院里去,重病号的房间,去陪一夜看看,你就害怕死了。历史上,看看那些人的遭遇,那也害怕死了。
我昨天偶然翻了一个故事,说武则天,唐高宗娶了武则天之后,她要独霸一方了。唐高宗所宠爱的两个王妃,一个皇后,一个皇妃。她就把她们怎么处理呢?把她们手脚砍掉,塞在一个瓮里边,腌咸菜一样的,塞在瓮里边,死掉之后,头还要砍下来,这样残酷。她是皇后,都是最享受的人,一转眼,就会遭这样的苦难。
以前戚夫人也是,她的儿子登了皇帝的位。这个瞒了她的,说这不是她养的,另外一个妃子把他领去,说是她养的。结果,她也妒嫉她,把她手脚砍掉,眼睛挖掉,叫她爬在地上吃饭,叫人彘,人的猪,就是这样子搞。所以这样富贵荣华的人,一转眼就受这样的苦报,这个世间上的人哪有保证的呢?文革来了,很多人高高在上的,一下子打下来死掉了。所以,世间上的无常、苦,这个要多观,然后出离心才强得起来。天上就没有这些事情看到,那么出离心,厌苦的心就不够。所以欲界能够见道,“无色不然,故无见道”,无色界不能见道。
那么色界呢?色界跟欲界近了,他可以观了?“无厌及经故者,无厌者,明色界无见道也”,色界为什么没有见道呢?无漏见道,需要厌苦,色界无厌苦,“着定乐故”,色界里边有定乐,离生喜乐、定生喜乐、离喜妙乐,这些都有乐。那么你没有苦了,没有苦,就厌离心不强了,所以说也不能见道。
“及经故”,经上也有证明,色界的人不能见道。不但是色界,无色界,上界都不能见道,这是经上也有。上边是理证,下边是教证。
“经云:有五补特伽罗,此处通达,彼处究竟”,经云,经里边有这么说,有五种补特伽罗,就是五个阿那含。(141B)这五个阿那含,“此处通达,彼处究竟”,在欲界见道,通达就是见道。“彼处究竟”,彼处涅槃。
“解云:此处者,此欲界也;通达者,见道名通达”,一切事情你思想打通了,就是见道,叫通达。“通达谛故”,为什么叫通达呢?四谛道理懂了,通达了。此处,欲界见道。彼处,是上界——色、无色界。究竟,涅槃,究竟就是涅槃。这个经上也是说的,有五种补特伽罗,就是五种阿那含,他是在欲界见的道,到天上色、无色界去般涅槃的,那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五种阿那含,中般、生般、有行、无行、上流,都是到色界去般涅槃的,只有现般,在欲界证不还果,欲界般涅槃。这前面五种都是上界涅槃的。那么经上这个话,也是证明上面不能见道了,一定要欲界见了道,才到上边去涅槃。
“此经不言彼处通达,明知上界,无见道也”,经上没有说彼处通达、彼处究竟,没有;只有此处通达,彼处究竟。那就是说只有欲界能见道,上界不能见道。这是经上的证明,教证。前面是理证,从理上来证明。这个我们要记住的,见道只有欲界有的,所以说初、二、三果的人,必定欲界生。因为初、二、三果的人,即使超越证的,你还得要见道。见道必定要欲界生才能见。色界有定乐不能见,无色界跟欲界更远了,他对欲界的苦根本就尝不到,一天到晚在定中,很舒服,那样子呆呆的,八万四千大劫过了还是掉下来。所以这个不能见道是最苦的,见了道,是我们整个生命之流的一个最大的转折点,从凡夫到圣者,就是靠见道。而色、无色界不能见道,那色、无色界并不好了。那么我们说八难,八难里边,有的说八难,就是上界也属于八难,有的说是说无想天,什么非想非非想天了,那么广一点说,上界都是八难,因为不能见道。
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五
分别贤圣品第六之四
庚五 明六种姓
辛一 明六阿罗汉
从此第五,明六种性23。就中八:一、明六阿罗汉,二、明六性先后,三、明从性果退,四、明学凡种性,五、明三退不同,六、明退果时相,七、明练根不同,八、明无学九人。此下第一,明六阿罗汉者,论云:如前所说,不动应果,初尽智后,起无生智。诸阿罗汉,如预流等,有差别不问也?亦有答也。云何征也?颂曰:
阿罗汉有六 谓退至不动 前五信解生 总名时解脱
后不时解脱 从前见至生
“从此第五,明六种性”,种姓有六种,在阿罗汉有这么六个种姓,乃至有学也有这六种种姓,乃至凡夫也有这么六种种姓。这个先说。
“就中八,一、明六阿罗汉,二、明六性先后,三、明从性果退,四、明学凡种性,五、明三退不同,六、明退果时相,七、明练根不同,八、明无学九人”,就六个种姓里边,开了这么的八科。
先讲第一科,六个阿罗汉。先从阿罗汉来说,因为我们前面讲的不还果、阿罗汉向,现在接下去讲阿罗汉了。讲阿罗汉,先要说阿罗汉有六个种姓,有六种的不同的根性的阿罗汉,那么从六阿罗汉讲起。
“论云:如前所说,不动应果,初尽智后,起无生智”,前面说的不动的应果,就是利根的阿罗汉果,尽智,解脱道起了之后,无间生起无生智。“诸阿罗汉,如预流果等,有差别否?”那些阿罗汉,各式各样的阿罗汉,是不是跟预流果、一来果、不还果一样,有各式各样的差别呢?前面讲了很多,预流果有多少种,一来里边又有这个家家,什么一来向,还有第三果的向,还有不还果有好几种,七种、九种等等的,还有七善士趣,这么多的分别、差别。阿罗汉里边有没有?这是问。“亦有”,回答,也是有差别的。“云何”?什么的差别?
“颂曰:阿罗汉有六,谓退至不动,前五信解生,总名时解脱,后不时解脱,从前见至生”,阿罗汉也有差别,阿罗汉的差别总的来说有六种,如果详细地说,那多得不得了,《俱舍论》里边就说,好象有一亿多少种,那多得不得了,说不清楚了。阿罗汉总地说有六种,谓“退至不动”,从退法到不动,这个前面见过面的,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