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▪P7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由上無見道,謂超越證第叁果人,必入見道,色無色身,無見道故,故無上界超越證不還果也。無聞無緣下者,此明無色無見道也。謂無色中,無正聞故,又無色界,不緣下欲界故。夫入見道,要須聞教及緣欲苦,無色不然,故無見道。無厭及經故者,無厭者,明色界無見道也。夫入見道,要須厭苦,色界無厭苦,著定樂故。及經者,此是教證上界無見道也。經雲:有五補特伽羅五那含也此處通達,彼處究竟。解雲:此處者,此欲界也;通達者,見道名通達,通達谛故;彼處者,彼上界也;究竟者,于彼處得涅槃也。此經不言彼處通達,明知上界,無見道也。

  

  下邊提一個問題。“前之二果,未離欲故,非依上得,理亦可然,如超越第叁,先離欲染,雲何不許依上得耶?”這個問題又是聯系到我們以前的了。他提這個問題,很細。他說前二果,預流果跟那個一來果,這個欲界的九品染沒有離掉。預流果可以一品也沒有離,乃至離五品,而一來果是離六品。這個樣子說,他們是在欲界裏沒有超出,欲界的身來證這兩個果沒有問題。“未離欲故”,他沒有離開欲,當然不能依上界的身來證這兩個果了。這個道理上是可以講得通,理亦可然。

  

  但是第叁果就有不同的情況。“如超越第叁”,第叁果的超越證。就是先把這個初禅定以上的得到以後,然後再見道。這樣子的人,他爲什麼不允許,依上界的身來得這個第叁果了?

  

  “答:頌言由上無見道”,超越證第叁果的人,他要見道,“色無色身,無見道故”,你要說證第叁果超越證的,必定是先斷了這個欲界煩惱,乃至上面的煩惱,到無所有處,他要證叁果先一定要見道,不管你修的煩惱斷了多少,必定要見道。見道這個事情,上二界的身沒有的,所以說一定要還是要欲界。“謂色無色身,無見道故”,色界的身,就是生在上面的人,不能見道的。但是這個要搞清楚,不是色、無色的定不能見道,是生在色界、無色界的人不能見道。而你要見道,必定要色界的定,依六地,未至、中間、四根本。要見道,就是要這個定,那是色界定,都是色界定了。你不要把色界的人,跟色界定攪起來了。“前面是依未到地,中間定,四根本定見道的,怎麼一會兒怎麼說色界不能見道呢?” 這是說生了色界的人。欲界的人,修色界定見道,這是沒有問題。生在色界的人,他要見道是不可能。“故無上界超越證不還果也”,所以說他既然生到色界、無色界之後不能見道,那你超越證第叁果怎麼證呢?證第叁果一定要見道才能證了,你不見道怎麼能證叁果呢?下邊就講,爲什麼色界、無色界不能見道?

  

  “無聞無緣下者,此明無色無見道也”,這句話解釋無色界爲什麼不能見道。“謂無色中,無正聞故”,無色界裏邊聽聞正法的事情沒有的,這個我們一想就想起來了,無色界人都沒有的,他耳朵也沒有的,什麼都沒有的,怎麼聽呢?聲音也沒有的。我們《楞嚴經》耳根圓通就是在聲音的了。那所以說真正見道,一定要欲界的。無色界是沒有聲音的,不能聽聞正法,這是一個原因。第二個原因,“無色界,不緣下欲界”,那麼你能不能聽下邊的欲界的說法呢?他不能緣欲界的。無色界跟欲界四個遠。我們說行相遠、所緣遠等等,前面講過的,它跟欲界兩個是不相幹的,不緣它的,那麼也沒有,所以說不能見道。

  

  “夫入見道,要須聞教及緣欲苦”,要見道最超碼兩個要素,一個是要聽聞正法——聞教或者證教。一個要觀欲界的苦,苦是在欲界最厲害了,有叁惡道,有人間的苦。而色、無色界的苦很微,沒有那麼厲害,所以出離心不強。你欲界的苦觀了之後,你猛利要出離。我們現在大家是有點麻痹了,看到這個欲界好象還蠻好的,無所謂,今天、明天如此,後天也如此。好象看看,出離的心不強,但是你真正看到人家受苦了,你就感到出離強了,你如果到醫院裏去,重病號的房間,去陪一夜看看,你就害怕死了。曆史上,看看那些人的遭遇,那也害怕死了。

  

  我昨天偶然翻了一個故事,說武則天,唐高宗娶了武則天之後,她要獨霸一方了。唐高宗所寵愛的兩個王妃,一個皇後,一個皇妃。她就把她們怎麼處理呢?把她們手腳砍掉,塞在一個甕裏邊,腌鹹菜一樣的,塞在甕裏邊,死掉之後,頭還要砍下來,這樣殘酷。她是皇後,都是最享受的人,一轉眼,就會遭這樣的苦難。

  

  以前戚夫人也是,她的兒子登了皇帝的位。這個瞞了她的,說這不是她養的,另外一個妃子把他領去,說是她養的。結果,她也妒嫉她,把她手腳砍掉,眼睛挖掉,叫她爬在地上吃飯,叫人彘,人的豬,就是這樣子搞。所以這樣富貴榮華的人,一轉眼就受這樣的苦報,這個世間上的人哪有保證的呢?文革來了,很多人高高在上的,一下子打下來死掉了。所以,世間上的無常、苦,這個要多觀,然後出離心才強得起來。天上就沒有這些事情看到,那麼出離心,厭苦的心就不夠。所以欲界能夠見道,“無色不然,故無見道”,無色界不能見道。

  

  那麼色界呢?色界跟欲界近了,他可以觀了?“無厭及經故者,無厭者,明色界無見道也”,色界爲什麼沒有見道呢?無漏見道,需要厭苦,色界無厭苦,“著定樂故”,色界裏邊有定樂,離生喜樂、定生喜樂、離喜妙樂,這些都有樂。那麼你沒有苦了,沒有苦,就厭離心不強了,所以說也不能見道。

  

  “及經故”,經上也有證明,色界的人不能見道。不但是色界,無色界,上界都不能見道,這是經上也有。上邊是理證,下邊是教證。

  

  “經雲:有五補特伽羅,此處通達,彼處究竟”,經雲,經裏邊有這麼說,有五種補特伽羅,就是五個阿那含。(141B)這五個阿那含,“此處通達,彼處究竟”,在欲界見道,通達就是見道。“彼處究竟”,彼處涅槃。

  

  “解雲:此處者,此欲界也;通達者,見道名通達”,一切事情你思想打通了,就是見道,叫通達。“通達谛故”,爲什麼叫通達呢?四谛道理懂了,通達了。此處,欲界見道。彼處,是上界——色、無色界。究竟,涅槃,究竟就是涅槃。這個經上也是說的,有五種補特伽羅,就是五種阿那含,他是在欲界見的道,到天上色、無色界去般涅槃的,那就是我們前面說的五種阿那含,中般、生般、有行、無行、上流,都是到色界去般涅槃的,只有現般,在欲界證不還果,欲界般涅槃。這前面五種都是上界涅槃的。那麼經上這個話,也是證明上面不能見道了,一定要欲界見了道,才到上邊去涅槃。

  

  “此經不言彼處通達,明知上界,無見道也”,經上沒有說彼處通達、彼處究竟,沒有;只有此處通達,彼處究竟。那就是說只有欲界能見道,上界不能見道。這是經上的證明,教證。前面是理證,從理上來證明。這個我們要記住的,見道只有欲界有的,所以說初、二、叁果的人,必定欲界生。因爲初、二、叁果的人,即使超越證的,你還得要見道。見道必定要欲界生才能見。色界有定樂不能見,無色界跟欲界更遠了,他對欲界的苦根本就嘗不到,一天到晚在定中,很舒服,那樣子呆呆的,八萬四千大劫過了還是掉下來。所以這個不能見道是最苦的,見了道,是我們整個生命之流的一個最大的轉折點,從凡夫到聖者,就是靠見道。而色、無色界不能見道,那色、無色界並不好了。那麼我們說八難,八難裏邊,有的說八難,就是上界也屬于八難,有的說是說無想天,什麼非想非非想天了,那麼廣一點說,上界都是八難,因爲不能見道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五

  

  分別賢聖品第六之四

  

  

  

  

  庚五 明六種姓

  

  辛一 明六阿羅漢

  

  從此第五,明六種性23。就中八:一、明六阿羅漢,二、明六性先後,叁、明從性果退,四、明學凡種性,五、明叁退不同,六、明退果時相,七、明練根不同,八、明無學九人。此下第一,明六阿羅漢者,論雲:如前所說,不動應果,初盡智後,起無生智。諸阿羅漢,如預流等,有差別不問也?亦有答也。雲何征也?頌曰:

  

  阿羅漢有六  謂退至不動  前五信解生  總名時解脫

  

  後不時解脫  從前見至生

  

  “從此第五,明六種性”,種姓有六種,在阿羅漢有這麼六個種姓,乃至有學也有這六種種姓,乃至凡夫也有這麼六種種姓。這個先說。

  

  “就中八,一、明六阿羅漢,二、明六性先後,叁、明從性果退,四、明學凡種性,五、明叁退不同,六、明退果時相,七、明練根不同,八、明無學九人”,就六個種姓裏邊,開了這麼的八科。

  

  先講第一科,六個阿羅漢。先從阿羅漢來說,因爲我們前面講的不還果、阿羅漢向,現在接下去講阿羅漢了。講阿羅漢,先要說阿羅漢有六個種姓,有六種的不同的根性的阿羅漢,那麼從六阿羅漢講起。

  

  “論雲:如前所說,不動應果,初盡智後,起無生智”,前面說的不動的應果,就是利根的阿羅漢果,盡智,解脫道起了之後,無間生起無生智。“諸阿羅漢,如預流果等,有差別否?”那些阿羅漢,各式各樣的阿羅漢,是不是跟預流果、一來果、不還果一樣,有各式各樣的差別呢?前面講了很多,預流果有多少種,一來裏邊又有這個家家,什麼一來向,還有第叁果的向,還有不還果有好幾種,七種、九種等等的,還有七善士趣,這麼多的分別、差別。阿羅漢裏邊有沒有?這是問。“亦有”,回答,也是有差別的。“雲何”?什麼的差別?

  

  “頌曰:阿羅漢有六,謂退至不動,前五信解生,總名時解脫,後不時解脫,從前見至生”,阿羅漢也有差別,阿羅漢的差別總的來說有六種,如果詳細地說,那多得不得了,《俱舍論》裏邊就說,好象有一億多少種,那多得不得了,說不清楚了。阿羅漢總地說有六種,謂“退至不動”,從退法到不動,這個前面見過面的,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