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▪P7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退法、護法、思法、安住、堪達、不動等等,一共是六種。

  

  那前五種信解生。前五種,從鈍根的信解,修道的時候叫信解,見道的時候叫隨信行。那麼在阿羅漢的位置,他又改一個名字,又叫什麼呢?退法,思法,護法,安住,還有一個是堪達,這五種都是從信解裏邊轉過來的。

  

  “總名時解脫”,這五種的阿羅漢都叫時解脫。他要得解脫的時候,在那個時候有六個條件下面要說。衣服要穿得夠,不是說好看的衣服,衣服要穿夠,如太冷了,他也不能見道,不能證阿羅漢果。太熱了,他也不行。飲食吃得差一點,他證不了。他臥具差一點也證不了。沒有人給他說法也證不了。沒有同學跟他一起策勵精進,他也證不了。反正他要依靠條件的,條件好了就證阿羅漢果;條件不好,證不了的。時解脫,鈍根。

  

  “後不時解脫”,只有一個不動也叫不時解脫。不要靠外界條件的,他要自己努力,要證就證。這一種人,“從前見至生”,從以前的修道位的見至,他是證了阿羅漢就是叫不動阿羅漢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契經說有六阿羅漢,一者退法,謂遇少緣,便退所得。二者思法,謂懼退失,恒思自害。叁者護法,謂于前所得法,自防護。四者安住法,無勝退緣,雖不自防,亦能不退,無勝加行,亦不增進。五堪達法,謂性堪能好修練根,速達不動。六不動法,不爲煩惱所退動故。

  

  “釋曰:契經說有六阿羅漢”,經上說的,不是他自己編的。我們說《俱舍論》都是講經,解釋經的。經上說有阿羅漢,我們就根據經上的,把這阿羅漢來分析一下。

  

  “一者退法,謂遇少緣,便退所得”,碰了一點點緣,他就要退的,這是退法,最下的阿羅漢。

  

  第二,“思法,謂懼退失,恒思自害”,他又怕退,就想自己害自己,就是自殺了。

  

  第叁種,“護法,謂于前所得法,自防護”,他于前面所得的自己能夠防護,不要給它退掉。

  

  “四者安住,無勝退緣,雖不自防,亦能不退”,假使沒有殊勝的退緣,就是沒有一些很厲害的緣,他即使不防護,即使自己不用功,不專門去提高警惕,也不一定會退,這是更高一層。但是雖然不退,“無勝加行,亦不增進”,但是你不用功的話,也不會往上進,就是再練根,再練上去,他也不堪能。安住,安住就不動了,這個地方,可以暫時穩定。

  

  五,“堪達”,堪達比這個高一點。“謂性堪能好修練根,速達不動”,他,心有這個堪能性,歡喜練根,練利根,他很快得能夠達到不動的阿羅漢的那個地位,這是堪達,是鈍根裏邊的最高的一種。

  

  第六種,利根。“不爲煩惱所退動故”,不動法,什麼緣來了,他不會退的,這是利根阿羅漢。

  

  所以說我們要果上利根,因上先要把自己練成利根,你因上利根,果上也是利根,因上是鈍根,果上也是鈍根。你要學東西,馬馬虎虎的,你得果也是馬馬虎虎的,這個東西還是要自己要多下點功夫好。

  

  所以說佛教裏邊沒有便宜賺了,你說,“我一樣證阿羅漢,他那麼用功,我馬馬虎虎地證到了”,你這個證到,鈍根,要退的,他不退的,那就有差別了。當然你真正馬虎也證不到阿羅漢,就是不如前面那麼樣子的,但是你這個便宜賺不到,你果上還是差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前五種性,從先學位,信解性生,此五總名時解脫也,以要待時,方能入定,及心解脫。言待時者,時有六種:一、得好衣,二、得好食,叁、得好臥具,四、得好處,五、得好說法,六、得好同學也。後不動種性,爲不時解脫,謂是利根,以不待時,便能入定及心解脫故,從先學位見至性生。

  

  “前五種性,從先學位,信解性生,此五總名時解脫也”,這前面五種,就是不退到堪達,他在有學位的時候,是信解根性它産生的。這五種阿羅漢,都叫時解脫。“以要待時,方能入定,及心解脫”,一定要有一定的時機因緣才能夠入定,才能夠心解脫,就是把煩惱除掉。怎麼待時呢?“時有六種”,有六種時候,這是因緣。

  

  “一、得好衣”,衣服要穿得好。不是說穿得好看了,是穿得合適,既不太熱,又不太冷。假設把你穿得,夏天穿得厚厚的,把你蒙在那裏出汗,你也證不了阿羅漢果,也入不了定;把你冬天,衣服穿得少一點,感到很冷,你得不了定。利根就不一樣了,利根你怎麼樣子都可以入定。衣服要合適。

  

  飲食也要合適,要配自己的胃口,也適量的,不多不少的,這樣子才能夠得定。脹狠了,昏沈來了,不能入定,不能心解脫。餓狠了,就是肚子叽哩咕噜地要響,要吃東西,那個也不能入定。反正這個是鈍根,所以條件要多了。

  

  “好臥具”,睡不好也不行。

  

  “得好處”,好處就是那個地方,照《光記》來說的,無病處,沒有病的,就是沒有流行感冒的什麼病的地方,好的處所。

  

  第五,“得好說法”。要有這個善于說法的人,來給他說法,就是說他自己也不能對自己說法了,要碰到有好的那些對他說法的人,他得了啓示之後,一用功,上路。

  

  “六、得好同學”,善于說法的不得到的話,同學裏邊有好的,激勵他,也有幫助。那麼這樣子,要這些因緣裏邊,得到了這些因緣才能夠入定,才能夠解脫,這是時解脫;沒有這些因緣的話,就不能了。

  

  後一種,“不動種性,爲不時解脫”,那不需要,這個時機因緣不需要等待的。“謂是利根,以不待時,便能入定”,這樣子利根的人,不要靠這些順的緣,自己能夠入定。再艱難困苦之中,入定就入定。入了定之後,心解脫,解脫那些煩惱。“從先學位見至性生”,這是從過去有學的時候,見至那個利根的根性産生的。那就是說在有學的時候是見至,到阿羅漢的時候,那就是不動。

  

  我們要清楚,在見道的時候是隨信行,到修道的時候,就是信解,到阿羅漢無學的時候,就是時解脫,就包括五種,這是鈍根。利根,在見道的時候,是隨法行,修道的時候,見至,無學道的時候,不動,這是利根的一個體系。

  

  

  

  

  辛二 明六性先後

  

  從此第二,明六性先後。論雲:六阿羅漢,所有種性,爲是先有?爲是後得問也?不定答也。雲何征也?頌曰:

  

  有是先種性  有後練根得

  

  “從此第二,明六性先後。論雲:六阿羅漢,所有種性,爲是先有?爲是後得?”這六個種姓,是過去本來有的,還是後來得到的,練出來的?這是提一個問。“不定”,不一定。“雲何?”怎麼不定呢?

  

  “頌曰:有是先種性,有後練根得”,有的本來就是那麼一個種姓,也有的是後來練根,慢慢慢轉好,轉到利的。那就是說這兩種都有可能性。如果都是先種姓,不能練根,那是宿命論,你是鈍根永遠是鈍根,那不要努力了,反正努力還是鈍根;你假使肯練根的話,一樣能轉到利根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退法種姓,必是先有。思法等五,亦有後得。謂有先來,是思法姓,或有從退,練根成思,乃至不動法,如思法說。此中退法,非必定退,乃至堪達,非必能達,但約容有,建立此名。故六阿羅漢,通叁界皆有。若退定退,堪達定達,是則上界,唯有安住、不動二種,阙余四也。謂彼上界,無有退失、自害、自防、及練根故,故無余四。

  

  “釋曰:退法種姓,必是先有”,退法,沒有哪個再比他低的,練根練到退法去沒有了,退法是最低一個,那必是先有,他肯定以前本來就是退法,沒有說練成退法的,那就退下來了,沒有那個的,練根往上練。所以退法這個種姓,必定是先有的。

  

  “思法等五”,思法、護法、安住等等這五個,亦有先得,亦有後得。“亦有後得”,就是包括先得也有。“謂有先來,是思法姓”,本來是思法的,“或有從退,練根成思”,有的本來是思法性,那是先有的;有的是從退,退就是退法,從退法練根上去,成了思法。乃至思法再上去練,練到護法。護法再練,安住。安住再練,成了一個堪達。堪達再練成不動。這個從後面練根也可以,兩種都有。只有退法,沒有練出來的,他是最低一個,本來是有的。其他的都可以練,也可以是本來是這麼回事。

  

  “如思法說。此中退法,非必定退,乃至堪達,非必能達”, 如思法說,這個不動跟思法一樣了,就是說思法可以從本來有,也可以從退法練上來,那麼乃至不動法,也可以本來有,可以從思法、護法、安住、堪達等等練上來的,各式各樣的情況都會有。你照這個自己去想,也可以想得出來。

  

  下邊是說,退法“非必定退”,所謂的退法,不是說非退不可,他也可以不退的,不是一定退的。“乃至堪達,非必能達”,堪達的人,不一定練根練到不動,他有可能性進入不動,但是也有可能性,就是那裏不動了,沒有達到不動的那個利根。“但約容有,建立此名”,這些名字,根據他的可能性安的,並不是一定如此的。

  

  “故六阿羅漢,通叁界皆有”,所以說阿羅漢叁界裏邊都有,就是叁界裏邊都有這些根性。“若退定退,堪達定達,是則上界,唯有安住、不動二種,缺余四也”,假使說退的決定要退,堪達的決定要達,那麼上界色、無色界只有安住、不動兩個種姓了,其他的都沒有,爲什麼原因?我們前面學過的,上界的那些不會退的。上界自害、自殺更不會。自護,也不需要自己防,也不要練根,前面說過的。那個上界生的聖者,不要練根了。所以說,如果你說要退決定退,要達決定達的話,那麼上界裏邊只有兩種了,那些練根什麼東西都不會有了。“故無余四”,所以其他四個在上界就不會有了。因爲是“容有”,不是決定如此的,那麼六個阿羅漢,叁界裏邊都會有。

  

  

  

  

  辛叁 明從姓果退

  

  從此第叁,明從姓果退。論雲:如是六種,誰從何退,爲姓爲果?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