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名为*轮”,它就是分教证两个来说,这是经部的。它第一个解释,依教,凡是四谛法门都是*轮。从言教来说,教法来说,下边是证法,这是教。证教二门,先说教,凡是这个三转十二行相的所有法门,及所有讲的教言都叫*轮。那么是从教上说,叫*轮。怎么三转呢?三周转故,三次的旋转,怎么三转下面又说了。
“言十二行相者,三周循历四圣谛故”,就是四谛的说了三遍,这三遍里边,三次说四谛,三四十二。一次四个谛,第二次讲又是四个谛,第三次讲四个谛,一共讲了十二次。所以说有部的,跟经部的十二行相不一样。
它怎么三转?“谓此是苦,此是集,此是灭,此是道”,这是示相转,第一周,第一次转*轮,就是说这个是苦、这个是集、这是灭、这是道,告诉你,把真理告诉你。本来你说这是很快乐的,这个欲界世间是常乐我净的。这是苦,不是乐,告诉你。我们修《三皈依观》就是用经部的方式。 《三皈依观》,三转四谛十二行相就是照这个样子修的。
第一转就是说,先告诉你,示相转,就是示转,告诉你这个真相,宇宙真相:这是苦,这个宇宙的果,三界是苦;这是集,它的原因就是集谛;这是灭,这是苦灭掉之后,感到的境界;这是道,你要达到灭的境界,就要修这个道。就是告诉你,告诉你,知道了之后,利根就会见道,开悟了,法眼净。钝根,这个是法,跟我有什么关系呢?就要第二转,再转一次。
“此应遍知,此应永断,此应作证,此应修习”,跟自己成关系了,苦你要遍知,你不要糊里糊涂了,这是苦,你说哪个不苦?都是苦,遍知,所有的苦都要知道。这是集,你要永远断掉,不能马虎了,不断的话,还会生苦的。这是灭应作证,灭你要证它,你不证,你单是看到它好,没有用的。这是道,应修行,道告诉你了,要修啊,告诉你不修有什么用呢?一个很好的饭,你饿得不得了,给你一碗很好的饮食,“这个饮食好啊,这是头等的营养啊,味道又好,香味又好,看也好”,尽赞叹,怎么样?饿死了。你要吃啊,吃下去,管你好不好,吃下去就不死了。所以说一定要修的,不修你这个道再好有什么用?那么这是第二转,劝相转,我们叫劝转。
“此已遍知”,这个苦,我已经遍知了。这是集已经断完了。此是灭,证到了。此是道,已经修了。第三转,引证转。
这个是我们在《三皈依观》说,就是这么三次,就是什么意思呢?先是告诉你苦集灭道真相如此。第二告诉你,这个真相告诉你之后你要修了,苦要知、遍知,集要永断,灭要证,道要修。第三个就产生怀疑了“这个苦能不能遍知呢?这个集能不能断掉呢?这个灭固然好,能不能证到呢?这个道修起来,有没有效呢?这个是一个问题啊。很多人,气功师也说,“我这个法门你修啊,修了之后不得了,什么什么都好,好的事情,很多的都给你说完了,好得不得了了”,到底能不能达到那个效果了?那就还是要考究一下。那么佛就是自己来证明自己,“此已遍知”,这个苦,你说能不能遍知?我就遍知了的,当下给你作证,可以遍知的。“此已永断”,我已经断完了,你说能不能断?我已经断完了,就是能断嘛。此是灭,我已经证到了。此是道,我已经修过了。那就是做得到的,不是骗骗人的。那么这是引证转,我们叫证转,这是无学道。
这是见道、修道、无学道,也是三道。
“由此法门,于他相续,令解义故。此约教名*轮”,从教法上来说,这三转十二行相*轮,就是见、修、无学道都包在里边,跟有部不一样。有部是十二转,四十八行相。经部就是,不但是见道,而且一共是三转十二行相,包括见、修、无学道。那么这是经部的说法,第一个。
第二个说法以修到证教来说,“于他相续,见道生时,已至转初,故名已转”,那么这个讲是教法,但是你身上起了修证,这个证起来了,这样“与他相续”,能说的是佛,他相续,所听的法的人,他自己身上起了见道,这个时候叫*轮已转。那是地神传报到梵天,世尊转*轮,就是说他的弟子已经身上见道生起来,叫转*轮。这是证的方面来说。前面是从教方面说,说这个四谛十二*轮;这是证四谛,证四谛的十二*轮。
“理实三道,皆是*轮也”,这个初见道叫转*轮,就是转*轮是初,实际上说见道、修道、无学道都是转*轮,这是经部的意思。经部不管你教也好,证也好,见、修、无学道都属于*轮;而有部只限于见道叫转*轮,各有各的依据。那么这个我们说不要死掉了,你说有部对的,我说经部对的,那经部对就是有部错,有部错就是经部对。我们要看他们体系不同,在他的体系里边就要这么说;在他的体系里面,又要那么说。但是你不论你修哪个宗,都能证果,这是在我们《序》里边就讲了的。每一个体系,它有它不同之见,它当然它的修证方面是有一定联系的。那我们简单地说一个话,你买一个什么牌的录音机,他买什么牌的,线路一模一样的吗?你就说:“这个不一样,这个错了。”错了?它开起来很响,声音有的。你说这个错了,开开也响的。哪个错了?一个也不错。但是体系不同,各是各的线路。你不能说这个线路死板板的,一定要这么的,这个头一定要接在那里的,它偏偏不接,它也响起来了,所以说不要死下去。
我们学法,就是要一个体系里边不能错一点点的,两个体系的东西不能混起来,这是重点。所以说学法,不要经部的、有部的、唯识的、中观的,胡子眉毛一把抓,结果弄了个自己稀里糊涂,这样学法的人最多,自学的尤其会走这个道路。这个经很好,“《楞严经》,好!好!好!”“《起信论》,好!好!好!”“《成唯识论》,也好!好!好!”中观更好。你弄了半天,我们说,太虚法师、印顺法师都指出来了,《起信论》《楞严经》是一个体系,唯识是一个体系,中观又是一个体系,这三个体系不能插。我们很简单地说,有一位法相家,他说讲唯识引证《起信论》。这个《大乘起信论》引证它,什么真如什么东西。但是我们想一想,《起信论》的真如是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的;而唯识宗的真如是无为法,不能动的,根本是没有动,没有生住异灭的,怎么随缘?所以说里边的体系不一样,法相用的内涵也不一样,你把它扯起来,那不是搞乱掉了?!
那么你这个录音机装起来,就是不会响的,你这个电视机装起来就是没有东西的,什么也看不到,乱扯是不行的。但是人家的体系,不要乱指责人家,他以这个方式它会亮的,它会响的,它也看得到。那么学法就是要把这些抓住。如果你没有这些,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学了几十年,这个看看,那个看看,看了半天,你叫他拿个整个的体系出来,拿不出来。这么说说,他也对,那么说也对,到底哪个对?他也搞不清楚了。这个对,有他理由,那个对,有他的理由。你要把这个原本拿出来,这才是你学好了。你说这个对的,那个对的,为什么对?不知道。那么他们怎么有矛盾的?也不知道。好了,你学啥东西?所以说,学法,不是那么简单,要有传承,也是这个意思。
今天讲到这里。
第一百二十二讲
(第358页上第1行至第362页下第2行)
《俱舍论颂疏》。昨天我们讲到,四谛,三转十二行相。有经部的,有有部的,里边有一些不同的。有部的三转十二行相,它实际上是十二转,四十八行相。经部的就是三转,每一次四个行相,四谛。第一次示转,第二次是劝转,第三次证转,这是教法;又是证的,见道生的时候,就是初转*轮,见道、修道、无学道都是*轮。这个经部、有部的差别,不太很显著,你们要把它仔细地去比较一下。你说马马虎虎的,都是一样的,都是三转四谛,每一个法转下边都是苦集灭道四谛了。看看差不多,但是不一样。
辛五 明沙门果依身
从此第五,明沙门果依身。论云:何沙门果,依何界得?颂曰:
三依欲后三 由上无见道 无闻无缘下 无厌及经故
现在我们说第五,“从此第五,明沙门果依身”,依沙门果依什么身来证的?
“论云:何沙门果,依何界得?”《俱舍论》就开一个端,什么的沙门果(一、二、三、四果),哪一个果,依什么界的身体来得到它?
“颂曰:三依欲后三”,三依欲,一共四个果,开头三个果,依欲界身,后头那个果,阿罗汉果“三”,三界的身都可以证。“由上无见道”,为什么要这样说呢?上二界是没有见道的,见道决定在欲界,所以说初、二、三果在欲界证。第四个果,通三界证。“无闻无缘下,无厌及经故”,为什么上二界没有见道呢?“无闻无缘下”,就是无色界他没有听闻正法的,无色界色都没有的,哪有什么声音呢?所以听经的这个,听闻正法就没有那个事情的。无缘下,那么他欲界的,他能不能缘呢?欲界的讲经,他可不可以听呢?无色界、欲界有四个远,我们讲过了,他不缘欲界的,所以无色界不能见道。色界来说,“无厌及经故”,色界里边厌离心不强。还有经故,就是经上有教证,说上二界是没有见道的。这是证明色界、无色界都不能见道。
释曰:三依欲后三者,初三果人,依欲界得,名三依欲。后阿罗汉,通三界得,名为后三。
“释曰:三依欲后三者”,这是直接回答这个问题,“三”,初、二、三果,这些人必定依欲界得,所以说叫三依欲。最后一个阿罗汉果,“后”,第四果,“三”,三界都可以证,所以说叫后三。
问:前之二果,未离欲故,非依上得,理亦可然,如超越第三,先离欲染,云何不许依上得耶?答:颂言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