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名爲*輪”,它就是分教證兩個來說,這是經部的。它第一個解釋,依教,凡是四谛法門都是*輪。從言教來說,教法來說,下邊是證法,這是教。證教二門,先說教,凡是這個叁轉十二行相的所有法門,及所有講的教言都叫*輪。那麼是從教上說,叫*輪。怎麼叁轉呢?叁周轉故,叁次的旋轉,怎麼叁轉下面又說了。
“言十二行相者,叁周循曆四聖谛故”,就是四谛的說了叁遍,這叁遍裏邊,叁次說四谛,叁四十二。一次四個谛,第二次講又是四個谛,第叁次講四個谛,一共講了十二次。所以說有部的,跟經部的十二行相不一樣。
它怎麼叁轉?“謂此是苦,此是集,此是滅,此是道”,這是示相轉,第一周,第一次轉*輪,就是說這個是苦、這個是集、這是滅、這是道,告訴你,把真理告訴你。本來你說這是很快樂的,這個欲界世間是常樂我淨的。這是苦,不是樂,告訴你。我們修《叁皈依觀》就是用經部的方式。 《叁皈依觀》,叁轉四谛十二行相就是照這個樣子修的。
第一轉就是說,先告訴你,示相轉,就是示轉,告訴你這個真相,宇宙真相:這是苦,這個宇宙的果,叁界是苦;這是集,它的原因就是集谛;這是滅,這是苦滅掉之後,感到的境界;這是道,你要達到滅的境界,就要修這個道。就是告訴你,告訴你,知道了之後,利根就會見道,開悟了,法眼淨。鈍根,這個是法,跟我有什麼關系呢?就要第二轉,再轉一次。
“此應遍知,此應永斷,此應作證,此應修習”,跟自己成關系了,苦你要遍知,你不要糊裏糊塗了,這是苦,你說哪個不苦?都是苦,遍知,所有的苦都要知道。這是集,你要永遠斷掉,不能馬虎了,不斷的話,還會生苦的。這是滅應作證,滅你要證它,你不證,你單是看到它好,沒有用的。這是道,應修行,道告訴你了,要修啊,告訴你不修有什麼用呢?一個很好的飯,你餓得不得了,給你一碗很好的飲食,“這個飲食好啊,這是頭等的營養啊,味道又好,香味又好,看也好”,盡贊歎,怎麼樣?餓死了。你要吃啊,吃下去,管你好不好,吃下去就不死了。所以說一定要修的,不修你這個道再好有什麼用?那麼這是第二轉,勸相轉,我們叫勸轉。
“此已遍知”,這個苦,我已經遍知了。這是集已經斷完了。此是滅,證到了。此是道,已經修了。第叁轉,引證轉。
這個是我們在《叁皈依觀》說,就是這麼叁次,就是什麼意思呢?先是告訴你苦集滅道真相如此。第二告訴你,這個真相告訴你之後你要修了,苦要知、遍知,集要永斷,滅要證,道要修。第叁個就産生懷疑了“這個苦能不能遍知呢?這個集能不能斷掉呢?這個滅固然好,能不能證到呢?這個道修起來,有沒有效呢?這個是一個問題啊。很多人,氣功師也說,“我這個法門你修啊,修了之後不得了,什麼什麼都好,好的事情,很多的都給你說完了,好得不得了了”,到底能不能達到那個效果了?那就還是要考究一下。那麼佛就是自己來證明自己,“此已遍知”,這個苦,你說能不能遍知?我就遍知了的,當下給你作證,可以遍知的。“此已永斷”,我已經斷完了,你說能不能斷?我已經斷完了,就是能斷嘛。此是滅,我已經證到了。此是道,我已經修過了。那就是做得到的,不是騙騙人的。那麼這是引證轉,我們叫證轉,這是無學道。
這是見道、修道、無學道,也是叁道。
“由此法門,于他相續,令解義故。此約教名*輪”,從教法上來說,這叁轉十二行相*輪,就是見、修、無學道都包在裏邊,跟有部不一樣。有部是十二轉,四十八行相。經部就是,不但是見道,而且一共是叁轉十二行相,包括見、修、無學道。那麼這是經部的說法,第一個。
第二個說法以修到證教來說,“于他相續,見道生時,已至轉初,故名已轉”,那麼這個講是教法,但是你身上起了修證,這個證起來了,這樣“與他相續”,能說的是佛,他相續,所聽的法的人,他自己身上起了見道,這個時候叫*輪已轉。那是地神傳報到梵天,世尊轉*輪,就是說他的弟子已經身上見道生起來,叫轉*輪。這是證的方面來說。前面是從教方面說,說這個四谛十二*輪;這是證四谛,證四谛的十二*輪。
“理實叁道,皆是*輪也”,這個初見道叫轉*輪,就是轉*輪是初,實際上說見道、修道、無學道都是轉*輪,這是經部的意思。經部不管你教也好,證也好,見、修、無學道都屬于*輪;而有部只限于見道叫轉*輪,各有各的依據。那麼這個我們說不要死掉了,你說有部對的,我說經部對的,那經部對就是有部錯,有部錯就是經部對。我們要看他們體系不同,在他的體系裏邊就要這麼說;在他的體系裏面,又要那麼說。但是你不論你修哪個宗,都能證果,這是在我們《序》裏邊就講了的。每一個體系,它有它不同之見,它當然它的修證方面是有一定聯系的。那我們簡單地說一個話,你買一個什麼牌的錄音機,他買什麼牌的,線路一模一樣的嗎?你就說:“這個不一樣,這個錯了。”錯了?它開起來很響,聲音有的。你說這個錯了,開開也響的。哪個錯了?一個也不錯。但是體系不同,各是各的線路。你不能說這個線路死板板的,一定要這麼的,這個頭一定要接在那裏的,它偏偏不接,它也響起來了,所以說不要死下去。
我們學法,就是要一個體系裏邊不能錯一點點的,兩個體系的東西不能混起來,這是重點。所以說學法,不要經部的、有部的、唯識的、中觀的,胡子眉毛一把抓,結果弄了個自己稀裏糊塗,這樣學法的人最多,自學的尤其會走這個道路。這個經很好,“《楞嚴經》,好!好!好!”“《起信論》,好!好!好!”“《成唯識論》,也好!好!好!”中觀更好。你弄了半天,我們說,太虛法師、印順法師都指出來了,《起信論》《楞嚴經》是一個體系,唯識是一個體系,中觀又是一個體系,這叁個體系不能插。我們很簡單地說,有一位法相家,他說講唯識引證《起信論》。這個《大乘起信論》引證它,什麼真如什麼東西。但是我們想一想,《起信論》的真如是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的;而唯識宗的真如是無爲法,不能動的,根本是沒有動,沒有生住異滅的,怎麼隨緣?所以說裏邊的體系不一樣,法相用的內涵也不一樣,你把它扯起來,那不是搞亂掉了?!
那麼你這個錄音機裝起來,就是不會響的,你這個電視機裝起來就是沒有東西的,什麼也看不到,亂扯是不行的。但是人家的體系,不要亂指責人家,他以這個方式它會亮的,它會響的,它也看得到。那麼學法就是要把這些抓住。如果你沒有這些,我們經常看到很多人學了幾十年,這個看看,那個看看,看了半天,你叫他拿個整個的體系出來,拿不出來。這麼說說,他也對,那麼說也對,到底哪個對?他也搞不清楚了。這個對,有他理由,那個對,有他的理由。你要把這個原本拿出來,這才是你學好了。你說這個對的,那個對的,爲什麼對?不知道。那麼他們怎麼有矛盾的?也不知道。好了,你學啥東西?所以說,學法,不是那麼簡單,要有傳承,也是這個意思。
今天講到這裏。
第一百二十二講
(第358頁上第1行至第362頁下第2行)
《俱舍論頌疏》。昨天我們講到,四谛,叁轉十二行相。有經部的,有有部的,裏邊有一些不同的。有部的叁轉十二行相,它實際上是十二轉,四十八行相。經部的就是叁轉,每一次四個行相,四谛。第一次示轉,第二次是勸轉,第叁次證轉,這是教法;又是證的,見道生的時候,就是初轉*輪,見道、修道、無學道都是*輪。這個經部、有部的差別,不太很顯著,你們要把它仔細地去比較一下。你說馬馬虎虎的,都是一樣的,都是叁轉四谛,每一個法轉下邊都是苦集滅道四谛了。看看差不多,但是不一樣。
辛五 明沙門果依身
從此第五,明沙門果依身。論雲:何沙門果,依何界得?頌曰:
叁依欲後叁 由上無見道 無聞無緣下 無厭及經故
現在我們說第五,“從此第五,明沙門果依身”,依沙門果依什麼身來證的?
“論雲:何沙門果,依何界得?”《俱舍論》就開一個端,什麼的沙門果(一、二、叁、四果),哪一個果,依什麼界的身體來得到它?
“頌曰:叁依欲後叁”,叁依欲,一共四個果,開頭叁個果,依欲界身,後頭那個果,阿羅漢果“叁”,叁界的身都可以證。“由上無見道”,爲什麼要這樣說呢?上二界是沒有見道的,見道決定在欲界,所以說初、二、叁果在欲界證。第四個果,通叁界證。“無聞無緣下,無厭及經故”,爲什麼上二界沒有見道呢?“無聞無緣下”,就是無色界他沒有聽聞正法的,無色界色都沒有的,哪有什麼聲音呢?所以聽經的這個,聽聞正法就沒有那個事情的。無緣下,那麼他欲界的,他能不能緣呢?欲界的講經,他可不可以聽呢?無色界、欲界有四個遠,我們講過了,他不緣欲界的,所以無色界不能見道。色界來說,“無厭及經故”,色界裏邊厭離心不強。還有經故,就是經上有教證,說上二界是沒有見道的。這是證明色界、無色界都不能見道。
釋曰:叁依欲後叁者,初叁果人,依欲界得,名叁依欲。後阿羅漢,通叁界得,名爲後叁。
“釋曰:叁依欲後叁者”,這是直接回答這個問題,“叁”,初、二、叁果,這些人必定依欲界得,所以說叫叁依欲。最後一個阿羅漢果,“後”,第四果,“叁”,叁界都可以證,所以說叫後叁。
問:前之二果,未離欲故,非依上得,理亦可然,如超越第叁,先離欲染,雲何不許依上得耶?答:頌言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