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第三,“降未伏故”,没有伏的,能够把它降伏。“谓由见道,能见未见,能断未断”,没有见到的能够见到,没有断掉的烦恼能够断掉,这是“降未伏”,我们说轮子,我们看马路上压路的那个轮子,你什么东西摆在它面前,一滚滚过去,轧得扁扁的,全部降伏了。那就是“能降未伏”,没有降伏的东西降伏它。有些人自杀的,他要滚那个车轮前面,躺在那里,如果碰到那个压路车的话,那不是成了一个扁的了?这个东西是什么都降伏的。
“镇已伏故”,已经降伏的是不是还会跳起来呢?不会!压住了,永远镇伏。(141A)“谓已见断者,无迷退故”,见道已经断了的烦恼不会再起来。一会儿今天见道,明天又迷起来,那你成什么佛呢?今天成了佛,明天又糊涂起了,那你白白修了,见道都不会退的。所以说有的说开悟了,什么东西,他碰到事情迷里迷糊,你说他开什么悟呢?真正开悟永远不会退的,不会迷的,你如果还要迷的话,就是没有真的见道了,这个都是可以简别的。已经见了道,所断掉的东西,再也不会迷,再也不会退了,“见道无退也”,见道是不会退的,无漏道不会退的。
经部说的是这样子的,阿罗汉四果跟初果是不会退的,他们是无漏道证的,中间的二、三果可以退,他们是有漏道,他们有的可以有有漏道证,也可以退,但无漏道证的就不退,这是经部的看法。
“五上下转故”,轮子就是一上一下的,你现在这时候转到地下,一会儿转上去,见道也有上下转,一会儿观上界的苦,一会儿观下界的苦。上就是色、无色界,一会儿观欲界的,法智观欲界,类智观上边,一会儿类智观好了,又回到下来观集谛,又是法智、类智,一上一下,一上一下,跟轮子转有相同之处,上下转。
由这五个因素,有部认为*轮就是指的见道。
或具辐等故者,或言显尊者妙音师说也。彼说见道,有辐毂辋,似世间轮,谓八圣道,唯在见道。正见、正思惟、正勤、正念,似世间辐;正见等四,依戒而转,故名为辐。正语、正业、正命,似世间毂;正语等三,以戒为体,戒是正见等,众行所依,故名为毂也。正定似辋,摄正见等,令不散故,故名为辋。
还有一个说法,“或具辐等故”,“或”,显妙音尊者,他说见道,所谓*轮叫见道,因为见道也跟轮子一样,有辐、有彀、有辋。什么叫辐?我们这个轮子,中间一个轴叫毂,毂就是中间一个轴,轮轴。轮轴有几个条条,这样子出来的。我们*轮上,跟金刚杵一样的,叫辐。这个辋就是轮子周围,把它辐所框住的那个东西,叫辋,世间轮子有这么的结构。
那么见道也是这么的结构,怎么说呢?“彼说见道,有辐、毂、辋,似世间轮”,跟世间轮一样。那么怎么说跟世间轮相近呢?“谓八圣道”,见道,这是有部的说法。八圣道是见道的时候的事情。“正见、正思惟、正勤、正念,似世间辐,正见等四,依戒而转,故名为辐”。
那么他是辐说起,我们说毂说起好。中间的轴。什么叫轴呢?“正语、正业、正命”,这是戒。正语,语依戒而行的语业;正业,依戒而行的身业;正命,依戒而行的养身的命,这是戒。“似世间毂”,以戒为轴心,然后从戒里出发,有正见、正思维、正勤、正念,等于世间的辐,一个一个出来的辐。这个正见等四,“依戒而转”,它依戒行,这个轴心就是戒了。它是依戒出发的见,叫正见。依戒出发的思惟,叫正思惟。依戒的精进,叫正精进。依戒的念,叫正念。那么依戒为转的,故名为辐。从戒上出发的。正语、正业、正命是戒,这个似世间的毂,是轴心。“正语等三,依戒为体”,这三个是戒为体的。“戒是正见等,众行所依故”,前面的辐,正见、正思惟这些行动都是靠戒而出来的,依的是戒。“故名为毂也”,这中间的戒是毂。
正定是辋,“摄正见等,令不散故”,正定把它摄住,心不要散掉,好象一个辋。辋,好象是外边一个圆的圈圈,它假使箍住,这个辐就不散掉了;如果辋没有的,这个辐一下子就散掉了。那么就是一个轴圆圈圈在滚了。所以说,这个辋就是正定,正定跟辋一样可以把正见摄住,不散掉,“故名为辋”。
那么这样,这见道的八正道,有跟世间的轮子一样的结构,所以叫*轮。这是有部把见道叫*轮,两个理由。一个是跟轮子相像的,一个是它的结构相像的。这两层都是有部的说法。
问:宁知*轮,唯是见道?答:憍陈那等,见道生时,地神天神,即传唱言,世尊已转正*轮故。
下边提问。“问:宁知*轮,唯是见道?”你说*轮就是见道,你怎么知道的?你怎么知道*轮指的是见道呢?
“答:憍陈那等,见道生时,地神天神,即传唱言,世尊已转正*轮故”,这是经上有的,见道叫*轮。什么原因啊?经上说过的:憍陈如五比丘他们,当佛给他们转了四谛*轮的时候,跟他们讲四谛法的时候,他们就见道了,法眼净。法眼净就是见道、开悟了。这个时候,地神很高兴了,天神、地神就辗转传唱,一直传到梵天,什么?佛已经转*轮了。他们见道,佛转*轮,不是见道叫*轮吗?那是这个依据。
问:云何三转,十二行相?答:此苦圣谛显见道也,此应遍知显修道也,此已遍知显无学道,是名三转,一一转时,别别发生眼智明觉。解云:于见道中,法忍名眼,法智名智,类忍名明,类智名觉。又解:观见名眼,决断名智,照了名明,警察名觉。此解通三道也。言十二行相者,如苦谛下,有三转十二行相,集灭道谛,各有三转十二行相。理实总有十二转,四十八行相。然数等故,但说三转十二行相。毗婆沙师,所说如是。
“问:云何三转十二行相?”三转十二*轮,怎么三转?这十二行又怎么回事?
他就回答,“答:此苦圣谛,此应遍知,此已遍知,是名三转”,转了三次,见道的是“此苦圣谛”,告诉你这是苦圣谛;那么知道苦之后要修了,苦要遍知、集要勇断、灭要证、道要修,这是修道;那么无学道,苦遍知,已经遍知,集要断,已经断完了,灭要证,已经证到了,道要修,修好了,那么这是无学道了。所以说这三次,见道、修道、无学道,所谓三转十二行*轮,就是这么三个道,这叫三转。
“一一转时,别别发生眼智明觉”,每一次转的时候,都各别各别地发生,眼智明觉。什么叫眼智明觉?下面有。
“解云:于见道中,法忍名眼”,见道的时候,法忍叫眼,法智叫智,类忍叫明,类智叫觉。很简单,就是八忍八智。欲界的忍叫眼,欲界的智叫智,上二界的忍叫明,上二界的智叫觉,这是一个解释。
“又解:观见名眼”,观见,清清楚楚地观到的,叫眼。“决断名智”,能够把怀疑都断除,清清楚楚地毫无怀疑了,决断,决定如此,叫智。“照了名明”,很明明白白地,照见五蕴皆空,清清楚楚照见了,就叫明。“警察名觉”,经常地在观察、警觉,就是审察有没有什么漏洞,叫觉。“此解通三道也”,这个解释,三道都有的,每一道里边都有眼智明觉。这个眼智明觉,两个解释都可以用。
下边再说十二行相。十二行相是“苦谛下,有三转十二行相”,集谛、灭谛、道谛,“各有三转十二行相”。“理实总有十二转,四十八行相”,此苦,那么一个,此应遍知是一个,此已遍知,第三个。苦谛三个,集谛三个,灭集三个,道谛也三个。苦谛三转,苦谛三转每一转有四个行相,苦谛不是有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。那么第一转四个行相,第二转也四个行相,第三个转也是四个行相。苦谛下边,三转有十二行相。那么集谛也是三转十二行相。灭谛、道谛都是三转十二行相。那么一共多少?四个十二,四十八行相。所以说照规矩说,苦集灭道四谛都有三转,每一个都有十二行相,加起来,这十二个转,四十八行相。三转,四个谛都有三转,十二转。每一个谛都有十二行相,那么四个谛,四十八行相。
“然数等故,但说三转十二行相”,但是每一个谛都是三转十二行相,它数字相等的,只说一个三转十二行相,四个谛同样的。你自己去算好了,乘四就可以,所以只说三转十二行相。
“毗婆沙师,所说如此”,这是有部的说法。那么我们先把有部的总结一下,然后看经部的。你要比较两个东西,你要知己知彼。你自己也糊里糊涂,有部的糊里糊涂,经部的拿出来,两个比较,比啥东西呢?糊涂比糊涂,还是一个糊涂。那个你要把有部的搞清楚,经部的也搞清楚,然后再看哪个好,哪个合适一些。
那么有部的,我们先说一下,什么叫三转十二行相?苦谛来说,这是苦谛,见道;这个苦要遍知,修道;已遍知,无学道,三转。十二行相,此苦谛里边有四个行相,遍知里边有四个行相,已遍知四个行相,十二个行相。一个谛十二个行相,三转,四个谛就是十二转,四十八个行相。但是这四谛四十八行相,每一个谛都是三转十二行相。所以简单地说,叫三转十二行相,这是有部的说法,毗婆沙师。
若依经部,*轮非唯见道。即此三转十二行相,所有法门教法,名为*轮。言三转者,三周转故。言十二行相者,三周循历四圣谛故。谓此是苦,此是集,此是灭,此是道此一周转四谛,此名示相转也,此应遍知,此应永断,此应作证,此应修习是第二周转四谛也,此名劝相转也,此已遍知,此已永断,此已作证,此已修习是第三周转四谛也,此名引证转,无学道法也。由此法门,于他相续,令解义故。此约教名*轮。于他相续,见道生时,已至转初,故名已转。理实三道,皆是*轮也。
下边经部的了。“若依经部,*轮非唯见道”,经部的说法,转*轮不但是指见道,也可以指修道、无学道。“即此三转十二行相,所有法门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