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漏道,它是道类智得的,无漏道,前面是八忍八智,前面八个忍、七个智,见道,最后道类智都是无漏的,修道。它是得一个预流果,无漏道,对的。阿罗汉要断有顶的九品烦恼,一定要无漏道,有漏道不能断的。那么最后金刚喻定能断一切烦恼,把第九品烦恼断掉了,无漏道,没有问题。那么初果、四果是无漏道。中间二果有的时候有漏道也能证。前面说过的,下面八地,都能够由有漏道、无漏道断,那么你得二果,可以用有漏道把欲界的六品烦恼断掉,也可以用有漏道把欲界的九品烦恼断掉,得三果,那么这个有漏道断的,怎么叫沙门果啊?这个问题就提出来了。有的时候,这个二果、三果用有漏道也可以断,那么既然有漏道不是净道(净道是沙门性),有漏道断的,怎么叫沙门果呢?它本身不是沙门性,得到的果当然不叫沙门果了。
“颂曰:世道所得断,圣所得杂故,无漏得持故,亦名沙门果”,固然,它们是以有漏道断也可以,但是他身上有这个无漏的得杂在里边,叫圣所得的杂。“无漏得持故”,它用有漏道断,但是也有无漏道的得在里边,把它持着,把它拿住。所以说这两个原因,它也可以叫沙门果,因为它跟无漏有关系,不是与无漏毫不相干。无漏得杂在里边,无漏得,把它执持起来,那么这个样子得的果,也可以叫沙门果。
释曰:世道所得断,圣所得杂故者,谓有漏道,得一来、不还果,名世道所得断。此所得断,兼前见道所得择灭,总相合集,以为果体,名圣所得杂。圣谓见道也,由圣所得杂故,亦名沙门果也。无漏得持故者,又中二果,择灭无为,世道证时,能引无漏离系得故,有无漏得,所任持故,亦名沙门果。
“释曰:世道所得断,圣所得杂故”,有漏道得初果、二果、三果,这个断是世间道断的,这个时候得到的断,见道的时候所得的择灭是无漏的了,因为它得果要总集断,把前面的跟后面的一下合拢来一类的得来得,既然它里边有无漏的得在里边,“总相合集,以为果体,名圣所得杂”,圣,就是见道的时候,这是说预流果,见道的那些择灭杂在里边,它的果体里边有无漏道的。“由圣所得杂故”,圣者,见道的圣者,他所得的无漏的择灭杂在里边,所以第一个原因,他也可以叫沙门果。
第二个原因,“无漏得持故”,中间两个果,它虽然也有漏道证得择灭无为,世间道证的,但是前面讲过的,不管你用有漏道证也好,无漏道证也好,两个离系得都有,就是有漏的离系得,无漏离系得都有。那你现在以有漏道得到这个果,也有无漏的离系得在里边,这个无漏的离系得把它维持到,那么它也可以算沙门果。就是说它虽然是由有漏道证的,但是中间果体里边杂的有无漏,它的得里边也有无漏得,那么从这个无漏的力量来说,它也可以叫沙门果。
这个问题是提得很好了。我们回去要仔细体会一下,如果你这个问题都发现不出来,那太粗了,因为人家提都提出来了,讲也讲好了。那么如何解释这个问题的,“圣所得杂故,无漏得持故”,这个好好体会一下,这才是第二、三果所以安沙门果的原因,否则的话,有漏道得的不是净道,不能叫沙门果了。
辛四 明沙门果异名
从此第四,明沙门果异名。论云:此沙门性,有异名耶?颂曰:
所说沙门性 亦名婆罗门 亦名为梵轮 真梵所转故
于中唯见道 说名为*轮 由速等似轮 或具辐等故
“从此第四,明沙门果异名”,沙门的果在经上有很多其它的名字,这里总结的,把它全部介绍一下。“论云:此沙门性,有异名耶”,这个沙门性有没有其它的名字呢?
“颂曰:所说沙门性,亦名婆罗门”,这个婆罗门不是印度外道的婆罗门,外道的婆罗门,也是要这个婆罗门名字,实在这个名字是好的名字。但是他们拿去用了,我们佛教里边并不是你拿去用,我就排斥了,外道也是自己称佛、薄伽梵什么都称的,那么我们薄伽梵也不要了?那不是那么的,我们还是薄伽梵,但是他的薄伽梵不是真的,冒牌的,我们的薄伽梵是真的,这是正宗的,这是这个差别。他们这个婆罗门也是冒牌的,不够格的,真正的婆罗门就是沙门性了,就是要有无漏道的,你婆罗门教,没有无漏道,怎么称婆罗门呢?所以说真正婆罗门并不是坏东西,并不是坏的。他们所谓婆罗门,不是真正婆罗门,是冒牌的,那是不好了。所以说真正的沙门性,在真正我们佛经里边,佛教里边,也叫作婆罗门,也叫做“梵轮”,“真梵所转故”,这个轮是真正的梵,清净的,佛才能转动的*轮。
“于中唯见道,说名为*轮”,讲到梵轮,他里边就是提到*轮的事情来了。在有部来说,只有见道是*轮,为什么?它见道跟轮有相似之处。“由速等似轮,或具辐等故”,轮子有这个特征,很快,上下转,见道也是这样子;或者,轮子中间一个轴,旁边是几个辐,几个钢丝,然后外面一个辋,轮子的结构是这样子,而见道也是这么样子。这两个原因,下边要广讲,我们先看前头的。
释曰:即前所说,真沙门性,经亦说名为婆罗门性。婆罗门者,此云净志,远烦恼故,与勤息义同也。亦名梵轮,是真梵王,力所转故。佛与无上梵德相应,是故世尊,名真梵王。梵者,净也。然沙门性,通见、修、无学三道,于中唯见道,说名为*轮,谓见道中,有速等相,似世间轮,故得*轮名。一谓见谛道,速疾行故。言速疾者,十五剎那也。二有舍取故,谓舍前谛,取后谛也。三降未伏故,谓由见道,能见未见,能断未断也。四镇已伏故,谓已见断者,无迷退故,见道无退也。五上下转故,谓观上苦等已,观下苦等故。
“释曰:即前所说,真沙门性,经亦说名为婆罗门性”,就是前面我们讲到的净道的沙门性,所谓真沙门就是净道,那么我们说不是净道的沙门就是假沙门了,我们现在是冒牌的,不过这个冒牌是正向着真的沙门性修持上去的,所以也不叫冒牌了,叫是因上的沙门,不是果的沙门。真正的沙门是净道,前面所说的净道沙门性,有没有其它名字呢?经里边,也说叫婆罗门性。什么叫婆罗门呢?
“此云净志”,所谓婆罗门叫净志。什么叫净志?“远烦恼故,与勤息义同也”,跟前面的沙门的意思,精进断除烦恼的意思一样的,净志,清除烦恼,这是能够清净志向,把烦恼除掉的,叫婆罗门,那么跟前面的沙门意思根本是相通的。所以说真正的婆罗门,也是要断烦恼的。如果你说挂了婆罗门的牌,不断烦恼,那就不是真婆罗门。这是把婆罗门,跟沙门同样的性质讲完了,都是远烦恼,都断烦恼。所以总的来说佛教里边从始到终都是断烦恼,离开断烦恼里边都不是佛教了,都是外道。
“亦名梵轮,是真梵王力所转故”,真正的梵王,我们说梵王、大梵天王,世间的梵王,他是清净,人家认为他清净了,但是真正的清静是佛了,最高的是佛。“佛与无上梵德相应”,最高的梵德相应的是佛,这个世间的梵、大梵天王,只不过是相对的说,比下边的人清净一些。我们欲界是有男女之相的,有男女的淫欲等等,而大梵天王是没有的,所以说人家都是梵,梵天、梵天,主要是离开男女的性那些不净的行动,叫梵。那么现在,真正的梵却是佛了。梵天仅不过是相对的,有一点点梵的气味,真正梵的功德远远不够;而真正达到梵德具备,那就是佛。“是故世尊,名真梵王”,所以说世尊,只有佛可以称作梵,也就是真正的梵王。那就是我们现在世间的大梵天王还不够格的。
“梵者,净也”,梵还是清净的意思,梵轮就是清净的轮,是真梵王所转的,这是清净的,断烦恼的。
“沙门性,通见、修、无学三道”,沙门性,无漏道。当然我们知道无漏道有几种呢?见道、修道、无学道都是无漏道。沙门性,就通见修无学三个道。
“于中唯见道,说名为*轮”,这是有部的看法。他说*轮,讲到梵轮,是什么叫梵轮呢?是真正的梵王所转的轮,叫梵轮。那么这个所转的轮叫什么呢?叫*轮。*轮在无漏道里边是属于哪一个道呢?在有部说是见道。沙门性是无漏道,有见、学、无学都是无漏的,但是所谓的*轮,有部说是见道。
为什么见道叫*轮?“由速等相,似世间轮,故得*轮名”,因为见道跟世间的轮有相似之处,有快,等,还有其它特征,所以见道叫*轮。我们*轮大家都看到一个*轮,到底代表什么意思?那意思很多了,有部,有部的说法,经部,经部的说法。
“一、谓见谛道,速疾行故”,为什么见道叫轮呢?因为世间上的轮走得很快。我们人两个脚走要慢,很慢了,如果你自行车,有加个两个轮子,就比人走快一些,哪怕你这个什么板车有两个轮,比人拖东西要快得多,自行车更快一些,那么你说摩托车更快了,汽车更快。反正有轮的快,轮子转起来比我们两个腿走路要快得多。以前,他们骑马,千里马快得不得了,现在你这个千里马比不上了,我们高速公路的车子比它快得多了,如果飞机的话,比它不晓得快多少,火车也比马快得多。我们说,不要说马了,我们在火车上,看到公路上的汽车,好象往后在开,它拼命的轮子往前转,但是火车开过去了,它在往后退,这什么原因呢?它比火车慢。这个轮子就是能转得快的,见道也很快,十五剎那,把什么事情干完了,所以说“速疾行故”。“速疾者,十五剎那也”,十五剎那快得不得了,世间轮子也很快,所以有相像的地方。
第二个相像,“有舍取故”,轮子我们看到,把现在转的地舍掉了,就往前面滚过去,有舍有取,向前取,舍后头的。那么见道一样的,“舍前谛,取后谛”,先是苦谛,苦谛马上舍了,观上界的苦谛,苦谛又舍了,又观集谛,集谛舍了,又观灭谛。有取有舍,跟轮子相像。
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