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么八十九?不要忘记,这是修道。修道的烦恼,无漏的解脱道有八十一,还有见道,见道有八忍、八智。八个忍就是无间道,八个智解脱道,有八个解脱道,见道八个,修道八十一,那不是八十九吗?所以说呢,此有八十九。沙门果,有为的解脱道,无漏的有八十九个解脱道,那么证得的择灭当然也是八十九。
“列数也”,这是摆个数字出来:到底沙门果有多少?有八十九。“此有八十九解脱道,为有为果,八十九品,所证择灭,为无为果”,这里就交待清楚,沙门的性是无漏道,无漏道的果就是那个解脱道,解脱道有八十九种,那么证到的择灭,也有八十九品。这都是它的果,有为的解脱道八十九,无为的择灭八十九。
“谓断见惑,有八无间、八解脱”,这八十九怎么来的呢?断见惑,见道的时候,八个无间道、八个解脱道,八忍八智。苦法忍,无间道;苦法智,解脱道;苦类忍,无间道;苦类智,解脱道,一共有八个解脱道。这八个解脱道,就是八个了。修断的烦恼,九九八十一品。九九八十一品,也是八十一个无间道,八十一个解脱道。一共算起来,八十九个无间道,八十九个解脱道。无间道是断烦恼的净道,只能叫沙门性。解脱道是无间道的果,是沙门的果,也可以叫沙门果,也可以叫沙门性,因为它也是无漏道,解脱道也是无漏道。它有两边性,既是沙门果,又是沙门性。
所以说,“息恶义边,名沙门性”,无漏道断烦恼的这一方面看,它是沙门性。“与无间道为等流果边,名沙门果”,从无间道的果来说,它是沙门果。无间道是它的因,它的等流果就是解脱道。所以说,既是果,又是性。这是解脱道有两边性。第一个择灭,这是无为的沙门果体,它是一边的,只是沙门的果体,不能作沙门性。沙门性是无间的道,道是有为法,择灭是无为法,只是沙门果。所以这里简别,无间道,沙门性。无漏道是有两层,一个是无间道,一个解脱道,这两个都是无漏道。所以说,无间道是沙门性,解脱道也可以叫沙门性。但是解脱道从无间道的果方面来说,它也叫沙门果,这是有为的沙门果。所以说解脱道有两重性,一是沙门性,它本身就是无漏道,断恶的、断烦恼的;一个是它的无间道的等流果,也就是有为的沙门果。那么这个所证的择灭,它是无为法,不是净道。净道,道谛是有为了。那么这个无为的择灭果,不能是净道,不能是沙门性,只能是沙门的果,无为的果。
“谓无间解脱道,是沙门性”,都是净道,无间道也好,解脱道也好,都是无漏道,都叫沙门性。择灭,是这个净道所证的果,不生士用果,前面我们讲的,也叫离系士用果,离系果。这个离系果,属于不生士用果。在我们前面讲《根品》的时候,讲得很仔细了,这里我们就不讲了。那么你们不明白的,到前面五果里边看,《根品》的六因四缘五果就讲这个,讲得很仔细的。
“应知无间道,唯沙门性”,无间道只能是沙门性,它不是果,解脱道,它是果。假使择灭,“唯沙门果”,是离系士用果,只是沙门的果。这两个一个是因,一个果,不兼的。解脱道,它既能作沙门性,净道,它是无漏道;也做沙门果,它是无间道的果,等流果。
总结一下:凡是无间道的只能做沙门性;凡是择灭的,只能是沙门果;而解脱道,既是沙门性,又是沙门果。
辛二 明立四果因缘
从此第二,明立四果因缘。论云:若尔,世尊何不具说问也,何缘世尊唯说四果,不说八十九沙门果耶?果虽有多,而不说者。颂曰:
五因立四果 舍曾得胜道 集断得八智 顿修十六行
“从此第二,明立四果因缘”,这里讲了八十九个沙门果,怎么你还要说四果四向,就是说四个果呢?
“论云:若尔,世尊何不具说”,既然说沙门的果有八十九,那么佛为什么不说八十九个沙门果,要说四个沙门果呢?我们说前面说得很清楚,沙门果有八十九种,那你该列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、五果、六果、七果、八果、一直到八十九果,才出三界,那果很多啊,为什么佛只说了四个果?
“问也,何缘世尊唯说四果?”为什么佛只说四个沙门果,就是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,不说八十九呢?“果虽有多,而不说者”,因为果是很多,八十九,而佛不说那么多,有原因的。
“颂曰”,下面这个颂,就讲这个道理。“五因立四果,舍曾得胜道,集断得八智,顿修十六行”,要立果的话,有五个因素。一个是“舍曾得道”,第二个是乐得胜进道,第三个是要“总集断”,第四个是要“得八智”,第五个要“顿修十六个行”,十六个行相都要修的。这五个条件具足的,才能安沙门果。如果五个条件差一个,差两个,差三个,乃至五个什么都没有,那当然不能安沙门果。所以佛以这个五个原则来看,只有四个果符合这个条件,八十九个果里边,其余的都摆不进去,所以说安四个果,不是无缘无故。我们说简单一点,四个果好一点,这个理由不对头,不是为贪简单,它有它的特殊原因的。
释曰:具足五因,佛立四果。一、舍曾得道,谓舍先得果向道故。若预流果,唯舍向道,所余三果,通舍向道及前果道。二、得胜道,谓得果摄殊胜道故。三、总集断,断是无为也。谓总一得,得诸断故,名总集断。言一得者,谓得果时,起一类胜得,得前诸断,非一得也。四、得八智,谓得四法四类智故。五、顿修十六行,谓能顿修无常等故。于四果位,皆具五因,余位不然,故佛不说。
“释曰:具足五因,佛立四果”,佛安立四个果有五个因素,符合这五个因素的,就安沙门果。“一、舍曾得道”,过去得到的道要舍,为什么舍?要得新的圣道。“谓舍先得果向道故”,把以前的果道或者向道要舍掉,那么为了得胜的道,得后边殊胜的道。你如果前面的不舍,你后边的得不到。我们走路,最容易体会在走路,你两个脚在地上,决定一个脚提起来,把原来那个地舍掉,往前挪,你才能往前走;如果你这个地上,我舍不得,两个脚死板板钉在那里一样,那你怎么往前走呢?永远站在那里不动了。所以说,你要前进,决定要舍,舍什么?舍前面的,舍过去的向道也好,果道也好,都要舍掉。
假使预流果的时候,“唯舍向道”。预流果之前没有果,只有见道是向道,预流向,把向舍掉。其余三果,“通舍向道及前果道”,其余三果,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他要得二果的时候,要把预流果,前面那个果舍掉,把一来向也舍掉;那么得三果的时候,把二果要舍掉,要把三果向也舍掉,然后得三果;要得四果的时候,要把三果舍掉,又把四果向也舍掉,然后得四果。所以说你要把以前的道,不管是向道也好,果道也好,要先把它舍掉,这是第一个条件。
第二个,“得胜道”。舍了之后,行啦?不行的,要得胜道。“谓得果摄殊胜道故”,要得到一个属于果的,比前面更殊胜的道。二果来说,把初果的舍掉,把二果的向舍掉,得到一个二果,比前面的要殊胜;三果来说,得到的三果比前面的二果、三果向殊胜;那么阿罗汉时候,比三果要殊胜。得殊胜的道,比前面要殊胜的道。
第三个,“总集断”。断是无为法,这是择灭。“谓总一得,得诸断故,名总集断”,他把前面的断合拢来,总集断,一个总的断。我们说预流果,把前面的见道的那些得到的东西,本来是八忍八智,证了七个择灭,连最后道类智,第八个择灭来的时候,总集断,把它合拢来了,这样子叫总集断。“言一得者”,一个得,总一得,这个一个得什么意思?“谓得果时,起一类胜得”,不是一个,是一类的胜得。得果的时候,起一类的胜得,把前面所有择灭总起来把它得到。“非一得也”,不是一个得,来得到很多的择灭无为,是一类的胜得,这一类的属于果一类的胜得。
第四,“得八智,谓得四法四类智故”,四个法智——苦法智、集法智、灭法智、道法智,四个类智——苦类智、集类智、灭类智、道类智。这个四个法智,四个类智都得到,这个得当然可以是法俱得,也可以法后得,以前得过的。
第五,“顿修十六行”,十六个行相,顿时能修。“谓能顿修无常等故”,无常苦空无我、因集生缘、灭静妙离、道如行出,这十六行相。同时、一下子都能修起来的。那么这样子能力的人,有这样堪能的,才叫安果。
“于四果位,皆具五因”,我们在四果的时候,初、二、三、四果,都具足这五个因素。“余位不然”,其余的就不是了,不具足。所以说其余的不能安果,这四个有这个堪能,所以安四个沙门果;其余的,没有这个条件,佛不说了。所以说不是八十九个果,而是四个果。
辛三 别明中二果
从此第三,明中间二果。论云:若唯净道,是沙门性,有漏道力所得二果,如何亦是沙门果耶?颂曰:
世道所得断 圣所得杂故 无漏得持故 亦名沙门果
“从此第三,明中间二果,论云:若唯净道是沙门性,有漏道力所得二果,如何亦是沙门果耶?”这又提出一个问题来了,思想缜密的人,他到处有问题,思想粗的人到处没有问题。“今天讲过了,有没有问题啊?”“没有”。我问问看,不行了,一个也答不出来,怎么叫没有问题呢?问题在哪里找不出来。那么这样的人,你就要下点功夫了,脑筋磨细一点了,你的脑筋太粗了,你问题都看不出来,怎么解决问题呢?我们办事情也一样,有的人办事情,天下太平,“什么事没有,没有问题”。接着问题出来了,怎么这个有问题,那个又问题出来了。你自己没有智慧看不出来,早就摆在那里了。
他是说净道沙门性,根据前面来的,因为无漏道是沙门性,无漏道得的果,沙门果,那么现在中间两个。我们说初果决定是无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