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麼八十九?不要忘記,這是修道。修道的煩惱,無漏的解脫道有八十一,還有見道,見道有八忍、八智。八個忍就是無間道,八個智解脫道,有八個解脫道,見道八個,修道八十一,那不是八十九嗎?所以說呢,此有八十九。沙門果,有爲的解脫道,無漏的有八十九個解脫道,那麼證得的擇滅當然也是八十九。
“列數也”,這是擺個數字出來:到底沙門果有多少?有八十九。“此有八十九解脫道,爲有爲果,八十九品,所證擇滅,爲無爲果”,這裏就交待清楚,沙門的性是無漏道,無漏道的果就是那個解脫道,解脫道有八十九種,那麼證到的擇滅,也有八十九品。這都是它的果,有爲的解脫道八十九,無爲的擇滅八十九。
“謂斷見惑,有八無間、八解脫”,這八十九怎麼來的呢?斷見惑,見道的時候,八個無間道、八個解脫道,八忍八智。苦法忍,無間道;苦法智,解脫道;苦類忍,無間道;苦類智,解脫道,一共有八個解脫道。這八個解脫道,就是八個了。修斷的煩惱,九九八十一品。九九八十一品,也是八十一個無間道,八十一個解脫道。一共算起來,八十九個無間道,八十九個解脫道。無間道是斷煩惱的淨道,只能叫沙門性。解脫道是無間道的果,是沙門的果,也可以叫沙門果,也可以叫沙門性,因爲它也是無漏道,解脫道也是無漏道。它有兩邊性,既是沙門果,又是沙門性。
所以說,“息惡義邊,名沙門性”,無漏道斷煩惱的這一方面看,它是沙門性。“與無間道爲等流果邊,名沙門果”,從無間道的果來說,它是沙門果。無間道是它的因,它的等流果就是解脫道。所以說,既是果,又是性。這是解脫道有兩邊性。第一個擇滅,這是無爲的沙門果體,它是一邊的,只是沙門的果體,不能作沙門性。沙門性是無間的道,道是有爲法,擇滅是無爲法,只是沙門果。所以這裏簡別,無間道,沙門性。無漏道是有兩層,一個是無間道,一個解脫道,這兩個都是無漏道。所以說,無間道是沙門性,解脫道也可以叫沙門性。但是解脫道從無間道的果方面來說,它也叫沙門果,這是有爲的沙門果。所以說解脫道有兩重性,一是沙門性,它本身就是無漏道,斷惡的、斷煩惱的;一個是它的無間道的等流果,也就是有爲的沙門果。那麼這個所證的擇滅,它是無爲法,不是淨道。淨道,道谛是有爲了。那麼這個無爲的擇滅果,不能是淨道,不能是沙門性,只能是沙門的果,無爲的果。
“謂無間解脫道,是沙門性”,都是淨道,無間道也好,解脫道也好,都是無漏道,都叫沙門性。擇滅,是這個淨道所證的果,不生士用果,前面我們講的,也叫離系士用果,離系果。這個離系果,屬于不生士用果。在我們前面講《根品》的時候,講得很仔細了,這裏我們就不講了。那麼你們不明白的,到前面五果裏邊看,《根品》的六因四緣五果就講這個,講得很仔細的。
“應知無間道,唯沙門性”,無間道只能是沙門性,它不是果,解脫道,它是果。假使擇滅,“唯沙門果”,是離系士用果,只是沙門的果。這兩個一個是因,一個果,不兼的。解脫道,它既能作沙門性,淨道,它是無漏道;也做沙門果,它是無間道的果,等流果。
總結一下:凡是無間道的只能做沙門性;凡是擇滅的,只能是沙門果;而解脫道,既是沙門性,又是沙門果。
辛二 明立四果因緣
從此第二,明立四果因緣。論雲:若爾,世尊何不具說問也,何緣世尊唯說四果,不說八十九沙門果耶?果雖有多,而不說者。頌曰:
五因立四果 舍曾得勝道 集斷得八智 頓修十六行
“從此第二,明立四果因緣”,這裏講了八十九個沙門果,怎麼你還要說四果四向,就是說四個果呢?
“論雲:若爾,世尊何不具說”,既然說沙門的果有八十九,那麼佛爲什麼不說八十九個沙門果,要說四個沙門果呢?我們說前面說得很清楚,沙門果有八十九種,那你該列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、五果、六果、七果、八果、一直到八十九果,才出叁界,那果很多啊,爲什麼佛只說了四個果?
“問也,何緣世尊唯說四果?”爲什麼佛只說四個沙門果,就是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,不說八十九呢?“果雖有多,而不說者”,因爲果是很多,八十九,而佛不說那麼多,有原因的。
“頌曰”,下面這個頌,就講這個道理。“五因立四果,舍曾得勝道,集斷得八智,頓修十六行”,要立果的話,有五個因素。一個是“舍曾得道”,第二個是樂得勝進道,第叁個是要“總集斷”,第四個是要“得八智”,第五個要“頓修十六個行”,十六個行相都要修的。這五個條件具足的,才能安沙門果。如果五個條件差一個,差兩個,差叁個,乃至五個什麼都沒有,那當然不能安沙門果。所以佛以這個五個原則來看,只有四個果符合這個條件,八十九個果裏邊,其余的都擺不進去,所以說安四個果,不是無緣無故。我們說簡單一點,四個果好一點,這個理由不對頭,不是爲貪簡單,它有它的特殊原因的。
釋曰:具足五因,佛立四果。一、舍曾得道,謂舍先得果向道故。若預流果,唯舍向道,所余叁果,通舍向道及前果道。二、得勝道,謂得果攝殊勝道故。叁、總集斷,斷是無爲也。謂總一得,得諸斷故,名總集斷。言一得者,謂得果時,起一類勝得,得前諸斷,非一得也。四、得八智,謂得四法四類智故。五、頓修十六行,謂能頓修無常等故。于四果位,皆具五因,余位不然,故佛不說。
“釋曰:具足五因,佛立四果”,佛安立四個果有五個因素,符合這五個因素的,就安沙門果。“一、舍曾得道”,過去得到的道要舍,爲什麼舍?要得新的聖道。“謂舍先得果向道故”,把以前的果道或者向道要舍掉,那麼爲了得勝的道,得後邊殊勝的道。你如果前面的不舍,你後邊的得不到。我們走路,最容易體會在走路,你兩個腳在地上,決定一個腳提起來,把原來那個地舍掉,往前挪,你才能往前走;如果你這個地上,我舍不得,兩個腳死板板釘在那裏一樣,那你怎麼往前走呢?永遠站在那裏不動了。所以說,你要前進,決定要舍,舍什麼?舍前面的,舍過去的向道也好,果道也好,都要舍掉。
假使預流果的時候,“唯舍向道”。預流果之前沒有果,只有見道是向道,預流向,把向舍掉。其余叁果,“通舍向道及前果道”,其余叁果,二果、叁果、四果,他要得二果的時候,要把預流果,前面那個果舍掉,把一來向也舍掉;那麼得叁果的時候,把二果要舍掉,要把叁果向也舍掉,然後得叁果;要得四果的時候,要把叁果舍掉,又把四果向也舍掉,然後得四果。所以說你要把以前的道,不管是向道也好,果道也好,要先把它舍掉,這是第一個條件。
第二個,“得勝道”。舍了之後,行啦?不行的,要得勝道。“謂得果攝殊勝道故”,要得到一個屬于果的,比前面更殊勝的道。二果來說,把初果的舍掉,把二果的向舍掉,得到一個二果,比前面的要殊勝;叁果來說,得到的叁果比前面的二果、叁果向殊勝;那麼阿羅漢時候,比叁果要殊勝。得殊勝的道,比前面要殊勝的道。
第叁個,“總集斷”。斷是無爲法,這是擇滅。“謂總一得,得諸斷故,名總集斷”,他把前面的斷合攏來,總集斷,一個總的斷。我們說預流果,把前面的見道的那些得到的東西,本來是八忍八智,證了七個擇滅,連最後道類智,第八個擇滅來的時候,總集斷,把它合攏來了,這樣子叫總集斷。“言一得者”,一個得,總一得,這個一個得什麼意思?“謂得果時,起一類勝得”,不是一個,是一類的勝得。得果的時候,起一類的勝得,把前面所有擇滅總起來把它得到。“非一得也”,不是一個得,來得到很多的擇滅無爲,是一類的勝得,這一類的屬于果一類的勝得。
第四,“得八智,謂得四法四類智故”,四個法智——苦法智、集法智、滅法智、道法智,四個類智——苦類智、集類智、滅類智、道類智。這個四個法智,四個類智都得到,這個得當然可以是法俱得,也可以法後得,以前得過的。
第五,“頓修十六行”,十六個行相,頓時能修。“謂能頓修無常等故”,無常苦空無我、因集生緣、滅靜妙離、道如行出,這十六行相。同時、一下子都能修起來的。那麼這樣子能力的人,有這樣堪能的,才叫安果。
“于四果位,皆具五因”,我們在四果的時候,初、二、叁、四果,都具足這五個因素。“余位不然”,其余的就不是了,不具足。所以說其余的不能安果,這四個有這個堪能,所以安四個沙門果;其余的,沒有這個條件,佛不說了。所以說不是八十九個果,而是四個果。
辛叁 別明中二果
從此第叁,明中間二果。論雲:若唯淨道,是沙門性,有漏道力所得二果,如何亦是沙門果耶?頌曰:
世道所得斷 聖所得雜故 無漏得持故 亦名沙門果
“從此第叁,明中間二果,論雲:若唯淨道是沙門性,有漏道力所得二果,如何亦是沙門果耶?”這又提出一個問題來了,思想缜密的人,他到處有問題,思想粗的人到處沒有問題。“今天講過了,有沒有問題啊?”“沒有”。我問問看,不行了,一個也答不出來,怎麼叫沒有問題呢?問題在哪裏找不出來。那麼這樣的人,你就要下點功夫了,腦筋磨細一點了,你的腦筋太粗了,你問題都看不出來,怎麼解決問題呢?我們辦事情也一樣,有的人辦事情,天下太平,“什麼事沒有,沒有問題”。接著問題出來了,怎麼這個有問題,那個又問題出來了。你自己沒有智慧看不出來,早就擺在那裏了。
他是說淨道沙門性,根據前面來的,因爲無漏道是沙門性,無漏道得的果,沙門果,那麼現在中間兩個。我們說初果決定是無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