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▪P7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漏道,它是道類智得的,無漏道,前面是八忍八智,前面八個忍、七個智,見道,最後道類智都是無漏的,修道。它是得一個預流果,無漏道,對的。阿羅漢要斷有頂的九品煩惱,一定要無漏道,有漏道不能斷的。那麼最後金剛喻定能斷一切煩惱,把第九品煩惱斷掉了,無漏道,沒有問題。那麼初果、四果是無漏道。中間二果有的時候有漏道也能證。前面說過的,下面八地,都能夠由有漏道、無漏道斷,那麼你得二果,可以用有漏道把欲界的六品煩惱斷掉,也可以用有漏道把欲界的九品煩惱斷掉,得叁果,那麼這個有漏道斷的,怎麼叫沙門果啊?這個問題就提出來了。有的時候,這個二果、叁果用有漏道也可以斷,那麼既然有漏道不是淨道(淨道是沙門性),有漏道斷的,怎麼叫沙門果呢?它本身不是沙門性,得到的果當然不叫沙門果了。

  

  “頌曰:世道所得斷,聖所得雜故,無漏得持故,亦名沙門果”,固然,它們是以有漏道斷也可以,但是他身上有這個無漏的得雜在裏邊,叫聖所得的雜。“無漏得持故”,它用有漏道斷,但是也有無漏道的得在裏邊,把它持著,把它拿住。所以說這兩個原因,它也可以叫沙門果,因爲它跟無漏有關系,不是與無漏毫不相幹。無漏得雜在裏邊,無漏得,把它執持起來,那麼這個樣子得的果,也可以叫沙門果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世道所得斷,聖所得雜故者,謂有漏道,得一來、不還果,名世道所得斷。此所得斷,兼前見道所得擇滅,總相合集,以爲果體,名聖所得雜。聖謂見道也,由聖所得雜故,亦名沙門果也。無漏得持故者,又中二果,擇滅無爲,世道證時,能引無漏離系得故,有無漏得,所任持故,亦名沙門果。

  

  “釋曰:世道所得斷,聖所得雜故”,有漏道得初果、二果、叁果,這個斷是世間道斷的,這個時候得到的斷,見道的時候所得的擇滅是無漏的了,因爲它得果要總集斷,把前面的跟後面的一下合攏來一類的得來得,既然它裏邊有無漏的得在裏邊,“總相合集,以爲果體,名聖所得雜”,聖,就是見道的時候,這是說預流果,見道的那些擇滅雜在裏邊,它的果體裏邊有無漏道的。“由聖所得雜故”,聖者,見道的聖者,他所得的無漏的擇滅雜在裏邊,所以第一個原因,他也可以叫沙門果。

  

  第二個原因,“無漏得持故”,中間兩個果,它雖然也有漏道證得擇滅無爲,世間道證的,但是前面講過的,不管你用有漏道證也好,無漏道證也好,兩個離系得都有,就是有漏的離系得,無漏離系得都有。那你現在以有漏道得到這個果,也有無漏的離系得在裏邊,這個無漏的離系得把它維持到,那麼它也可以算沙門果。就是說它雖然是由有漏道證的,但是中間果體裏邊雜的有無漏,它的得裏邊也有無漏得,那麼從這個無漏的力量來說,它也可以叫沙門果。

  

  這個問題是提得很好了。我們回去要仔細體會一下,如果你這個問題都發現不出來,那太粗了,因爲人家提都提出來了,講也講好了。那麼如何解釋這個問題的,“聖所得雜故,無漏得持故”,這個好好體會一下,這才是第二、叁果所以安沙門果的原因,否則的話,有漏道得的不是淨道,不能叫沙門果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辛四 明沙門果異名

  

  從此第四,明沙門果異名。論雲:此沙門性,有異名耶?頌曰:

  

  所說沙門性  亦名婆羅門  亦名爲梵輪  真梵所轉故

  

  于中唯見道  說名爲*輪  由速等似輪  或具輻等故

  

  “從此第四,明沙門果異名”,沙門的果在經上有很多其它的名字,這裏總結的,把它全部介紹一下。“論雲:此沙門性,有異名耶”,這個沙門性有沒有其它的名字呢?

  

  “頌曰:所說沙門性,亦名婆羅門”,這個婆羅門不是印度外道的婆羅門,外道的婆羅門,也是要這個婆羅門名字,實在這個名字是好的名字。但是他們拿去用了,我們佛教裏邊並不是你拿去用,我就排斥了,外道也是自己稱佛、薄伽梵什麼都稱的,那麼我們薄伽梵也不要了?那不是那麼的,我們還是薄伽梵,但是他的薄伽梵不是真的,冒牌的,我們的薄伽梵是真的,這是正宗的,這是這個差別。他們這個婆羅門也是冒牌的,不夠格的,真正的婆羅門就是沙門性了,就是要有無漏道的,你婆羅門教,沒有無漏道,怎麼稱婆羅門呢?所以說真正婆羅門並不是壞東西,並不是壞的。他們所謂婆羅門,不是真正婆羅門,是冒牌的,那是不好了。所以說真正的沙門性,在真正我們佛經裏邊,佛教裏邊,也叫作婆羅門,也叫做“梵輪”,“真梵所轉故”,這個輪是真正的梵,清淨的,佛才能轉動的*輪。

  

  “于中唯見道,說名爲*輪”,講到梵輪,他裏邊就是提到*輪的事情來了。在有部來說,只有見道是*輪,爲什麼?它見道跟輪有相似之處。“由速等似輪,或具輻等故”,輪子有這個特征,很快,上下轉,見道也是這樣子;或者,輪子中間一個軸,旁邊是幾個輻,幾個鋼絲,然後外面一個辋,輪子的結構是這樣子,而見道也是這麼樣子。這兩個原因,下邊要廣講,我們先看前頭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即前所說,真沙門性,經亦說名爲婆羅門性。婆羅門者,此雲淨志,遠煩惱故,與勤息義同也。亦名梵輪,是真梵王,力所轉故。佛與無上梵德相應,是故世尊,名真梵王。梵者,淨也。然沙門性,通見、修、無學叁道,于中唯見道,說名爲*輪,謂見道中,有速等相,似世間輪,故得*輪名。一謂見谛道,速疾行故。言速疾者,十五剎那也。二有舍取故,謂舍前谛,取後谛也。叁降未伏故,謂由見道,能見未見,能斷未斷也。四鎮已伏故,謂已見斷者,無迷退故,見道無退也。五上下轉故,謂觀上苦等已,觀下苦等故。

  

  “釋曰:即前所說,真沙門性,經亦說名爲婆羅門性”,就是前面我們講到的淨道的沙門性,所謂真沙門就是淨道,那麼我們說不是淨道的沙門就是假沙門了,我們現在是冒牌的,不過這個冒牌是正向著真的沙門性修持上去的,所以也不叫冒牌了,叫是因上的沙門,不是果的沙門。真正的沙門是淨道,前面所說的淨道沙門性,有沒有其它名字呢?經裏邊,也說叫婆羅門性。什麼叫婆羅門呢?

  

  “此雲淨志”,所謂婆羅門叫淨志。什麼叫淨志?“遠煩惱故,與勤息義同也”,跟前面的沙門的意思,精進斷除煩惱的意思一樣的,淨志,清除煩惱,這是能夠清淨志向,把煩惱除掉的,叫婆羅門,那麼跟前面的沙門意思根本是相通的。所以說真正的婆羅門,也是要斷煩惱的。如果你說挂了婆羅門的牌,不斷煩惱,那就不是真婆羅門。這是把婆羅門,跟沙門同樣的性質講完了,都是遠煩惱,都斷煩惱。所以總的來說佛教裏邊從始到終都是斷煩惱,離開斷煩惱裏邊都不是佛教了,都是外道。

  

  “亦名梵輪,是真梵王力所轉故”,真正的梵王,我們說梵王、大梵天王,世間的梵王,他是清淨,人家認爲他清淨了,但是真正的清靜是佛了,最高的是佛。“佛與無上梵德相應”,最高的梵德相應的是佛,這個世間的梵、大梵天王,只不過是相對的說,比下邊的人清淨一些。我們欲界是有男女之相的,有男女的淫欲等等,而大梵天王是沒有的,所以說人家都是梵,梵天、梵天,主要是離開男女的性那些不淨的行動,叫梵。那麼現在,真正的梵卻是佛了。梵天僅不過是相對的,有一點點梵的氣味,真正梵的功德遠遠不夠;而真正達到梵德具備,那就是佛。“是故世尊,名真梵王”,所以說世尊,只有佛可以稱作梵,也就是真正的梵王。那就是我們現在世間的大梵天王還不夠格的。

  

  “梵者,淨也”,梵還是清淨的意思,梵輪就是清淨的輪,是真梵王所轉的,這是清淨的,斷煩惱的。

  

  “沙門性,通見、修、無學叁道”,沙門性,無漏道。當然我們知道無漏道有幾種呢?見道、修道、無學道都是無漏道。沙門性,就通見修無學叁個道。

  

  “于中唯見道,說名爲*輪”,這是有部的看法。他說*輪,講到梵輪,是什麼叫梵輪呢?是真正的梵王所轉的輪,叫梵輪。那麼這個所轉的輪叫什麼呢?叫*輪。*輪在無漏道裏邊是屬于哪一個道呢?在有部說是見道。沙門性是無漏道,有見、學、無學都是無漏的,但是所謂的*輪,有部說是見道。

  

  爲什麼見道叫*輪?“由速等相,似世間輪,故得*輪名”,因爲見道跟世間的輪有相似之處,有快,等,還有其它特征,所以見道叫*輪。我們*輪大家都看到一個*輪,到底代表什麼意思?那意思很多了,有部,有部的說法,經部,經部的說法。

  

  “一、謂見谛道,速疾行故”,爲什麼見道叫輪呢?因爲世間上的輪走得很快。我們人兩個腳走要慢,很慢了,如果你自行車,有加個兩個輪子,就比人走快一些,哪怕你這個什麼板車有兩個輪,比人拖東西要快得多,自行車更快一些,那麼你說摩托車更快了,汽車更快。反正有輪的快,輪子轉起來比我們兩個腿走路要快得多。以前,他們騎馬,千裏馬快得不得了,現在你這個千裏馬比不上了,我們高速公路的車子比它快得多了,如果飛機的話,比它不曉得快多少,火車也比馬快得多。我們說,不要說馬了,我們在火車上,看到公路上的汽車,好象往後在開,它拼命的輪子往前轉,但是火車開過去了,它在往後退,這什麼原因呢?它比火車慢。這個輪子就是能轉得快的,見道也很快,十五剎那,把什麼事情幹完了,所以說“速疾行故”。“速疾者,十五剎那也”,十五剎那快得不得了,世間輪子也很快,所以有相像的地方。

  

  第二個相像,“有舍取故”,輪子我們看到,把現在轉的地舍掉了,就往前面滾過去,有舍有取,向前取,舍後頭的。那麼見道一樣的,“舍前谛,取後谛”,先是苦谛,苦谛馬上舍了,觀上界的苦谛,苦谛又舍了,又觀集谛,集谛舍了,又觀滅谛。有取有舍,跟輪子相像。

  

  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