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▪P7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第叁,“降未伏故”,沒有伏的,能夠把它降伏。“謂由見道,能見未見,能斷未斷”,沒有見到的能夠見到,沒有斷掉的煩惱能夠斷掉,這是“降未伏”,我們說輪子,我們看馬路上壓路的那個輪子,你什麼東西擺在它面前,一滾滾過去,軋得扁扁的,全部降伏了。那就是“能降未伏”,沒有降伏的東西降伏它。有些人自殺的,他要滾那個車輪前面,躺在那裏,如果碰到那個壓路車的話,那不是成了一個扁的了?這個東西是什麼都降伏的。

  

  “鎮已伏故”,已經降伏的是不是還會跳起來呢?不會!壓住了,永遠鎮伏。(141A)“謂已見斷者,無迷退故”,見道已經斷了的煩惱不會再起來。一會兒今天見道,明天又迷起來,那你成什麼佛呢?今天成了佛,明天又糊塗起了,那你白白修了,見道都不會退的。所以說有的說開悟了,什麼東西,他碰到事情迷裏迷糊,你說他開什麼悟呢?真正開悟永遠不會退的,不會迷的,你如果還要迷的話,就是沒有真的見道了,這個都是可以簡別的。已經見了道,所斷掉的東西,再也不會迷,再也不會退了,“見道無退也”,見道是不會退的,無漏道不會退的。

  

  經部說的是這樣子的,阿羅漢四果跟初果是不會退的,他們是無漏道證的,中間的二、叁果可以退,他們是有漏道,他們有的可以有有漏道證,也可以退,但無漏道證的就不退,這是經部的看法。

  

  “五上下轉故”,輪子就是一上一下的,你現在這時候轉到地下,一會兒轉上去,見道也有上下轉,一會兒觀上界的苦,一會兒觀下界的苦。上就是色、無色界,一會兒觀欲界的,法智觀欲界,類智觀上邊,一會兒類智觀好了,又回到下來觀集谛,又是法智、類智,一上一下,一上一下,跟輪子轉有相同之處,上下轉。

  

  由這五個因素,有部認爲*輪就是指的見道。

  

  

  

  

  或具輻等故者,或言顯尊者妙音師說也。彼說見道,有輻毂辋,似世間輪,謂八聖道,唯在見道。正見、正思惟、正勤、正念,似世間輻;正見等四,依戒而轉,故名爲輻。正語、正業、正命,似世間毂;正語等叁,以戒爲體,戒是正見等,衆行所依,故名爲毂也。正定似辋,攝正見等,令不散故,故名爲辋。

  

  還有一個說法,“或具輻等故”,“或”,顯妙音尊者,他說見道,所謂*輪叫見道,因爲見道也跟輪子一樣,有輻、有彀、有辋。什麼叫輻?我們這個輪子,中間一個軸叫毂,毂就是中間一個軸,輪軸。輪軸有幾個條條,這樣子出來的。我們*輪上,跟金剛杵一樣的,叫輻。這個辋就是輪子周圍,把它輻所框住的那個東西,叫辋,世間輪子有這麼的結構。

  

  那麼見道也是這麼的結構,怎麼說呢?“彼說見道,有輻、毂、辋,似世間輪”,跟世間輪一樣。那麼怎麼說跟世間輪相近呢?“謂八聖道”,見道,這是有部的說法。八聖道是見道的時候的事情。“正見、正思惟、正勤、正念,似世間輻,正見等四,依戒而轉,故名爲輻”。

  

  那麼他是輻說起,我們說毂說起好。中間的軸。什麼叫軸呢?“正語、正業、正命”,這是戒。正語,語依戒而行的語業;正業,依戒而行的身業;正命,依戒而行的養身的命,這是戒。“似世間毂”,以戒爲軸心,然後從戒裏出發,有正見、正思維、正勤、正念,等于世間的輻,一個一個出來的輻。這個正見等四,“依戒而轉”,它依戒行,這個軸心就是戒了。它是依戒出發的見,叫正見。依戒出發的思惟,叫正思惟。依戒的精進,叫正精進。依戒的念,叫正念。那麼依戒爲轉的,故名爲輻。從戒上出發的。正語、正業、正命是戒,這個似世間的毂,是軸心。“正語等叁,依戒爲體”,這叁個是戒爲體的。“戒是正見等,衆行所依故”,前面的輻,正見、正思惟這些行動都是靠戒而出來的,依的是戒。“故名爲毂也”,這中間的戒是毂。

  

  正定是辋,“攝正見等,令不散故”,正定把它攝住,心不要散掉,好象一個辋。辋,好象是外邊一個圓的圈圈,它假使箍住,這個輻就不散掉了;如果辋沒有的,這個輻一下子就散掉了。那麼就是一個軸圓圈圈在滾了。所以說,這個辋就是正定,正定跟辋一樣可以把正見攝住,不散掉,“故名爲辋”。

  

  那麼這樣,這見道的八正道,有跟世間的輪子一樣的結構,所以叫*輪。這是有部把見道叫*輪,兩個理由。一個是跟輪子相像的,一個是它的結構相像的。這兩層都是有部的說法。

  

  

  

  

  問:甯知*輪,唯是見道?答:憍陳那等,見道生時,地神天神,即傳唱言,世尊已轉正*輪故。

  

  下邊提問。“問:甯知*輪,唯是見道?”你說*輪就是見道,你怎麼知道的?你怎麼知道*輪指的是見道呢?

  

  “答:憍陳那等,見道生時,地神天神,即傳唱言,世尊已轉正*輪故”,這是經上有的,見道叫*輪。什麼原因啊?經上說過的:憍陳如五比丘他們,當佛給他們轉了四谛*輪的時候,跟他們講四谛法的時候,他們就見道了,法眼淨。法眼淨就是見道、開悟了。這個時候,地神很高興了,天神、地神就輾轉傳唱,一直傳到梵天,什麼?佛已經轉*輪了。他們見道,佛轉*輪,不是見道叫*輪嗎?那是這個依據。

  

  

  

  

  問:雲何叁轉,十二行相?答:此苦聖谛顯見道也,此應遍知顯修道也,此已遍知顯無學道,是名叁轉,一一轉時,別別發生眼智明覺。解雲:于見道中,法忍名眼,法智名智,類忍名明,類智名覺。又解:觀見名眼,決斷名智,照了名明,警察名覺。此解通叁道也。言十二行相者,如苦谛下,有叁轉十二行相,集滅道谛,各有叁轉十二行相。理實總有十二轉,四十八行相。然數等故,但說叁轉十二行相。毗婆沙師,所說如是。

  

  “問:雲何叁轉十二行相?”叁轉十二*輪,怎麼叁轉?這十二行又怎麼回事?

  

  他就回答,“答:此苦聖谛,此應遍知,此已遍知,是名叁轉”,轉了叁次,見道的是“此苦聖谛”,告訴你這是苦聖谛;那麼知道苦之後要修了,苦要遍知、集要勇斷、滅要證、道要修,這是修道;那麼無學道,苦遍知,已經遍知,集要斷,已經斷完了,滅要證,已經證到了,道要修,修好了,那麼這是無學道了。所以說這叁次,見道、修道、無學道,所謂叁轉十二行*輪,就是這麼叁個道,這叫叁轉。

  

  “一一轉時,別別發生眼智明覺”,每一次轉的時候,都各別各別地發生,眼智明覺。什麼叫眼智明覺?下面有。

  

  “解雲:于見道中,法忍名眼”,見道的時候,法忍叫眼,法智叫智,類忍叫明,類智叫覺。很簡單,就是八忍八智。欲界的忍叫眼,欲界的智叫智,上二界的忍叫明,上二界的智叫覺,這是一個解釋。

  

  “又解:觀見名眼”,觀見,清清楚楚地觀到的,叫眼。“決斷名智”,能夠把懷疑都斷除,清清楚楚地毫無懷疑了,決斷,決定如此,叫智。“照了名明”,很明明白白地,照見五蘊皆空,清清楚楚照見了,就叫明。“警察名覺”,經常地在觀察、警覺,就是審察有沒有什麼漏洞,叫覺。“此解通叁道也”,這個解釋,叁道都有的,每一道裏邊都有眼智明覺。這個眼智明覺,兩個解釋都可以用。

  

  下邊再說十二行相。十二行相是“苦谛下,有叁轉十二行相”,集谛、滅谛、道谛,“各有叁轉十二行相”。“理實總有十二轉,四十八行相”,此苦,那麼一個,此應遍知是一個,此已遍知,第叁個。苦谛叁個,集谛叁個,滅集叁個,道谛也叁個。苦谛叁轉,苦谛叁轉每一轉有四個行相,苦谛不是有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。那麼第一轉四個行相,第二轉也四個行相,第叁個轉也是四個行相。苦谛下邊,叁轉有十二行相。那麼集谛也是叁轉十二行相。滅谛、道谛都是叁轉十二行相。那麼一共多少?四個十二,四十八行相。所以說照規矩說,苦集滅道四谛都有叁轉,每一個都有十二行相,加起來,這十二個轉,四十八行相。叁轉,四個谛都有叁轉,十二轉。每一個谛都有十二行相,那麼四個谛,四十八行相。

  

  “然數等故,但說叁轉十二行相”,但是每一個谛都是叁轉十二行相,它數字相等的,只說一個叁轉十二行相,四個谛同樣的。你自己去算好了,乘四就可以,所以只說叁轉十二行相。

  

  “毗婆沙師,所說如此”,這是有部的說法。那麼我們先把有部的總結一下,然後看經部的。你要比較兩個東西,你要知己知彼。你自己也糊裏糊塗,有部的糊裏糊塗,經部的拿出來,兩個比較,比啥東西呢?糊塗比糊塗,還是一個糊塗。那個你要把有部的搞清楚,經部的也搞清楚,然後再看哪個好,哪個合適一些。

  

  那麼有部的,我們先說一下,什麼叫叁轉十二行相?苦谛來說,這是苦谛,見道;這個苦要遍知,修道;已遍知,無學道,叁轉。十二行相,此苦谛裏邊有四個行相,遍知裏邊有四個行相,已遍知四個行相,十二個行相。一個谛十二個行相,叁轉,四個谛就是十二轉,四十八個行相。但是這四谛四十八行相,每一個谛都是叁轉十二行相。所以簡單地說,叫叁轉十二行相,這是有部的說法,毗婆沙師。

  

  

  

  

  若依經部,*輪非唯見道。即此叁轉十二行相,所有法門教法,名爲*輪。言叁轉者,叁周轉故。言十二行相者,叁周循曆四聖谛故。謂此是苦,此是集,此是滅,此是道此一周轉四谛,此名示相轉也,此應遍知,此應永斷,此應作證,此應修習是第二周轉四谛也,此名勸相轉也,此已遍知,此已永斷,此已作證,此已修習是第叁周轉四谛也,此名引證轉,無學道法也。由此法門,于他相續,令解義故。此約教名*輪。于他相續,見道生時,已至轉初,故名已轉。理實叁道,皆是*輪也。

  

  下邊經部的了。“若依經部,*輪非唯見道”,經部的說法,轉*輪不但是指見道,也可以指修道、無學道。“即此叁轉十二行相,所有法門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