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▪P7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名不退法。約現法樂住,分六種姓也。

  

  根據經部宗,阿羅漢的退,退什麼?退的是現法樂住,不是退的果,阿羅漢不退的。那麼這六種阿羅漢,他也承認,也是有退法了,阿羅漢,這個退什麼東西呢?果是不退的,退什麼呢?他退的是現法樂住。

  

  “依經部宗,阿羅漢果,有六種者”,這爲什麼阿羅漢分六種果呢?就是對現法樂住來說的,有退、有不退。“非有退果”,不是說果會退,果是不會退的。現法樂住會不會退?這個現法樂住,我們見過面了,就是四靜慮。修了這個四靜慮裏邊,離開了欲界的五欲之樂,有法上的善法的樂,叫現法樂住,現前受到那個法樂,善法的樂。這個四靜慮都有,都有現法樂住。那麼它是定中的那些樂住會退,而果是不會退的。

  

  “若得果姓,皆名不動”,假使得果,姓就是不動,果六種也,就是說從果上來說,得果來說都是不動的,不會退果的。經部說果是不會退的,果是不動,沒有六種差別的。那麼這六個差別指什麼呢?就是現法樂住有差別。有的是會退,有的是不退。

  

  什麼叫現法樂住?“有漏四靜慮也”,就是這個四根本定。這四個靜慮,他會退,阿羅漢會退。這個定可能要退的,叫退法。他爲了要保這個靜慮,經常去思惟它如何不退,恐怕退,經常用力,那麼就是思法。他要如何想辦法保護它,不使它退,護法。他不保護,也沒有特別的原因也不會退的,叫安住。堪達,他能夠達到不退的,那個叫堪達。那麼這些不退靜慮,不會退的。所以說經部來說,阿羅漢果是不會退的。那麼這六種,退法、思法等等六種,經上說的,它的解釋就是他們對現法樂住來說,又分六種。

  

  從這一點,我們也看出來了,你不能機械地看問題,這六種阿羅漢,經部、有部都承認。有部說的是退果,經部說的是退現法樂住,各有各的依據,各有各的體系,不能混淆。如果把有部的擺在經部去,經部的擺在有部去,弄得一個叁不象,既不是有部,也不是經部,是一個你自己獨顯的一部,那這一部不能證道了。凡是宗派,都是有修有證的人,他可以創立,沒有修證的人,沒有資格創立一個宗派。我們說不要自己自作聰明,“我也來一個宗”,你什麼宗呢?你這個地獄宗,下地獄去了,你亂造了,佛教裏邊不好亂編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辛四 明學凡種姓

  

  從此第四,明學凡種姓。論雲:唯阿羅漢種姓有六,爲余亦有六種姓耶?設有,皆能修練根不?頌曰:

  

  學異生亦六  練根非見道

  

  釋曰:有學與異生,種姓皆有六,以應果六種。因有學、異生,種姓有六,故無學中,有六種也。然于見道,必無練根,以見道速疾,無容起彼練根加行故。

  

  “從此第四,明學凡種姓”,有學跟凡夫的種姓。“論雲:唯阿羅漢種姓有六,爲余亦有六種姓耶?”這是擴大了,是不是阿羅漢的種姓有這麼六種,講過了;其余的,有學,凡夫,是不是也有六種種姓呢?“設有,皆能修練根否?”假使有的話,他們是不是也都能夠修練根。

  

  “頌曰:學異生亦六,練根非見道”,這個肯定的回答。不但是阿羅漢有六種,就是有學跟異生也有六種。那麼這裏就有一個簡別了,我們說一切有情,除了阿羅漢,有學、異生,還差一個什麼?見道。見道的有情不能練根。那麼這就隱在那裏,見道的不能練根,那就是說有學、異生能練根,跟阿羅漢一樣。所以頌很精練的,意思也都含在裏邊。

  

  “有學與異生,種姓皆有六,以應果六種。因有學、異生,種姓有六,故無學中,有六種也”,這個應果的六種,阿羅漢的六種哪裏來的呢?就是有學,或者異生他有六種種姓,所以無學也六個種姓。所以說阿羅漢的六個種姓,還是從異生、有學來的。異生有六種姓,有學六個,有學有六種,無學也有六種,所以說,推上去,有學、異生都有六種。

  

  “然于見道,必無練根”,那麼這個都能練根,但是見道的時候不能練根。“以見道速疾”,前面說過的,跟*輪一樣的,快得不得了,十五剎那,中間一個插針的縫都沒有。所以“見道速疾,無容起彼練根加行故”,練根要加行的,練根要用功的,見道的時候,一剎那一剎那中間不能停的,那加行插不進去,沒有加行怎麼練根呢?根也不會轉了,所以說見道的時候不練根的,沒有練根的。那麼反過來說,異生、有學就能練根了,跟阿羅漢一樣。

  

  

  

  

  辛五 明叁退

  

  從此第五,明叁退。論雲:如契經說,我說由此所證四種增上心所、現法樂住,隨一有退,所得不動心解脫身作證,我決定說無因緣從此退,如何不動法,退現法樂住?頌曰:

  

  應知退有叁  已未得受用  佛唯有最後  利中後鈍叁

  

  “從此第五,明叁退”,退有叁種。不學《俱舍》也不知道,退,總是不好的,哪知道退裏邊,也有不是不好的,也有。

  

  這裏引一句話,“論雲:如契經說”,經上這個話不太好懂,先念了再說,論裏邊說一句話,它說經裏有這麼一句話。“我說由此所證四種增上心所、現法樂住,隨一有退”,我說,就是佛說了,證到的四種增上心所、現法樂住,就是證到的這個現法樂住。這麼四種增上心所,殊勝的心,就是叁摩地,這個四種增上的心及現法樂住,就是四種根本定。“隨一有退”,隨哪一個都可以退。“所得不動心解脫身所證,我決定說無因緣從此退”,而 所證到的不動心解脫身所證,就是說證了阿羅漢果,我決定說,沒有因緣,從這個裏退。不動的阿羅漢,這是不退的,他心解脫,身作證,證到了,這個我說決定不會退的,“無因緣從此退”。那麼它裏邊就是說,不動阿羅漢,果是不退,但是這個增上心所的現法樂住怎麼會退呢?不動阿羅漢,應當不退的,怎麼他會退現法樂住呢?經部說退現法樂住也是前面五種鈍根,不動的阿羅漢也不退的嘛,怎麼經上怎麼說會退呢?就是從經上裏邊挖掘出一個問題出來。那就是疏經,經的話,你不經過論師的解釋,你會搞不懂的了,有的人他一開始就要閱藏,要看經了,看了經你假使碰到這個話,你就迷惑不解了,你怎麼解釋呢?那世親菩薩就給你解釋了。

  

  “頌曰:應知退有叁,已未得受用,佛唯有最後,利中後鈍叁”,退有叁種的退。一個,已得退,已經得到了,失掉了,這是真的退。未得退,沒有得到, 這些功德也叫退,這個不是真的退,你又沒得到,這個也叫退。叁是受用退,受用退就是說,功德有了,但是你要受用就是現前,你所有功德一下都現前嗎?不可能的,那麼這個功德現前的時候,那些功德就隱在裏邊,這個叫受用退,就是功德的功能沒有顯出來,受用退。這個受用退,佛也有,佛不是一天到晚,把所有功德全部顯出來了,他有些還隱在裏邊。隱在裏邊,佛也有。所以說佛唯有最後,佛也有最後的受用退。

  

  “利中後鈍叁”,利根阿羅漢,有中後兩種退。未得退,還沒有得到的,也叫退。受用退,他證到了,沒有拿出來用,受用退。“鈍叁”,鈍根的有叁種,這叁種退都有。得到的還會退,前面說過的,“容退”不是一定退,可能會退。那麼從這個裏邊,叁種退,我們知道,經上的說現法樂住的退不是真的退,他就是不受用了,他這個功德現前的時候,那個現法樂住功德沒有現前,四種靜慮,四種現法樂住,你不能一下子四個都顯出來了。這個裏邊其它的功德顯的時候,這個也沒有顯,這個都可能的,就是受用退,這沒啥問題。所以這個退不是真正的退失的退,所以這個經上的話就這麼解釋了,沒有矛盾。如果你沒有世親菩薩給你講,你怎麼說了?一會兒說退,一會兒說不退,搞不懂。就這個來一個,佛教的話靠不住,一會兒說退的,一會兒又不退的。不動阿羅漢明明說不退的,一下子又退起來了,這個怎麼說的?或者說,這個是考證,過去的阿羅漢,他沒有記載的,都是靠背的,大概背錯了。那這話亂說的。

  

  我們說這個背錯的是有的,阿難他一百二十歲了,他是受了囑咐要住在這個娑婆世界度衆生的。有一次,他跑到一個河邊,看見一個小沙彌在念經,他說:人生一百年,不聞水老鶴,不如生一日,而得見聞之。意思就是說,人假使你生了一百年,沒有聽到一個水老鶴,這個鶴,一個仙鶴的鶴,水裏的老鶴的名字沒聽到,那不如一個時間聽到水老鶴。那就是好象孔子的“朝聞道,夕死可矣”,但不是聞的道,是水老鶴。阿難說:你這個念錯了,怎麼水老鶴那麼值價啊,一聽就可以比一百年還要值價?他說沙彌這個不對了。沙彌說:對的是什麼呢?他說:我教你了,人生一百年,不聞生滅法(一切法是無常了),不如生一時,而得見聞之。你只要一剎那能夠聽到生滅法,那你比一百年虛度要好得多,要超勝得多。這是朝聞道,夕死可矣,意思一樣的。這個沙彌:哦,這樣子的,我懂了,那就照你背,照你念。人生一百年,不聞生滅法,不如生一日,而得見聞之。結果後來,過了幾天,阿難又跑到那地方,看見那個小沙彌還在念:人生一百年,不聞水老鶴,不如生一日,而得見聞之。阿難奇怪了:我不是教過你嗎?怎麼你又念起老調來了?他說:我問過師父了,師父說阿難一百二十歲老糊塗了,記錯了,那個對的,不要改。好了,阿難很歎氣,實際上我是沒有記錯,他是多聞第一,如是我聞,一切經都是他說的,他那個師父,不學無聞了,搞錯了。他要怪阿難錯了,這個阿難就涅槃了,他說反正不起作用了。

  

  那麼這個地方說,這個搞錯是會有的,但是看是哪個人搞錯,阿羅漢不會錯的。那麼我們說要考證起來,現在的學問考證,就亂搞了,什麼《楞嚴經》是假的,《起信論》假的,什麼東西都來了。這是考證到這裏,連佛說的話也靠不住了什麼東西。這考證不行的,你還是要傳承了。那麼這句話本沒有矛盾,你不會解釋,你聽不懂,就是你聽不來,就是這話。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