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▪P7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上就站起,站穩的。就是跟得了果的人一樣,雖然碰了小小一退,他力量很強,不久還是恢複的,不會倒下去,又退了,又去輪回去了,不會的。

  

  那麼這個就是鼓勵我們,修行的人不要害怕,即使有退,他還是不會命終,阿羅漢不會再輪回,不還果不會再到欲界去的。而且,在果上不做的事情,暫時退的時候也不會做那些事情,那還是有保證的,不會再造業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辛七 明練根不同

  

  從此第七,明練根不同。論雲:如上所說,有練根得,無學、有學,正練根時,各幾無間、幾解脫道第一問也?何性攝第二問也?何所依第叁問也?頌曰:

  

  練根無學位  九無間解脫  久習故學一  無漏依人叁

  

  無學依九地  有學但依六  舍果勝果道  唯得果道故

  

  “從此第七,明練根不同”,這個比較容易的,不難。“從此第七,明練根不同。論雲:如上所說,有練根得,無學、有學”,前面說的,無學、有學都有練根得到的。“正練根時,各幾無間、幾解脫道?”練根的時候,要修加行,這個加行有幾個無間道?有幾個解脫道?“何性攝?”攝什麼性?“何所依?”依什麼?

  

  “頌曰:練根無學位,九無間解脫,久習故學一”,練根在無學道的時候,要九個無間道、九個解脫道。那麼在有學,一個無間道,一個解脫道。他的什麼性?是無漏的,練根是屬于無漏性的。他依哪個身體呢?依人間,叁洲的人間,北俱盧洲沒有的,練根只有人間叁洲,天上沒有的。天上不會退,他不要練根。“無學依九地”,無學的要練根,九個地。“有學但依六”,一樣的,無漏的九地,無漏的六地。“舍果勝果道,唯得果道故”,他在練根的時候,把前面的鈍根的果跟勝果道舍掉,得到這個利根的果道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初叁句答初問,第四句無漏兩字,答第二問,依人叁已下,答第叁問。練根無學位,九無間解脫,久習故者,此明練根,于無學位退法等五,轉一一性,各九無間、九解脫道。猶如初得阿羅漢果,以九無間、九解脫道也。彼鈍根性,由久串習故,須九無間、九解脫,學、無學道所成堅故,名爲久習。學一者,有學位中,轉一一性,各一無間、一解脫道,非久習故。猶如初得預流果,以一無間道類忍也、一解脫道道類智也。

  

  “釋曰:初叁句答初問”,前面叁句就是答第一個問題,練根的時候幾解脫?幾無間?“第四句無漏兩字,答第二問”,是什麼性?無漏性。“依人叁已下”,第叁個問題,是依什麼人來練根。那麼下邊一個一個說。

  

  “練根無學位,九無間解脫,久習故”,練根,在無學的時候練根,假使退法、思法、護法等等,要一個一個練上去,每一個轉一個性,要九個無間道、九個解脫道,他跟這個得阿羅漢果一樣,要九無間、九解脫,這是修道,這個非想非非想天的九個無間道、九個解脫道,得到阿羅漢果一樣,練一個根也要九個無間道、九個解脫道。

  

  “彼鈍根性,由久串習故,須九無間、九解脫”,因爲無始以來,都是那個鈍根,一直到阿羅漢還是鈍根,那麼這個時間太久了,要練根的話,要加功用行,要多一點,九個無間道、九個解脫道,這是因爲久習故。

  

  “學、無學道所成堅故”,學道、無學道都是這個根性修成的,那就很堅固了,這叫久習。這個久習不是無始以來老衆生。老衆生,你說他阿羅漢久,那麼後來還有老衆生,還沒證阿羅漢還多得是,比他還久,那麼怎麼辦?(142B)不是這個久,因爲他在有學道的時候、無學道的時候都是這個老種姓,那麼他因爲兩個道所成,堅固了,叫久習。所以說在阿羅漢的時候要轉是難一點,要九個無間、九個解脫道轉一個種姓,轉五個種姓就是五九四十五。

  

  “學一”,有學位轉要容易一些,轉一個種姓,只要一個無間道、一個解脫道。因爲“非久習故”,只有一個道,只有學道,沒有無學道,非久習故,反過來,跟無學不一樣。

  

  “猶如初得預流果,以一無間、一解脫道”,他的方式,跟初得預流果一樣的,一個無間道,就是道類忍,一個解脫道,道類智,得這個預流果。預流果是在道類智時得的,那麼道類智是解脫道,無間道就是道類忍。所以說預流果是一個無間道、一個解脫道得的,那麼有學位的練根都是根據這個方式,一個解脫道、一個無間道。

  

  

  

  

  無漏者,明練根道,唯無漏性,以增上故。依人叁者,依身門也。唯人叁洲,能修練根,天趣中無,謂無退故。無學依九地者,依地門也。謂無學練根,依未至、中間、四禅、叁無色也。有學但依六者,有學練根,但依六地,于前九地,除後叁也。舍果勝果道,唯得果道故者,明有學依六地所以也。夫轉根者,容舍果道及勝果道向道是也,所得唯果,非是向道,必無學果,無色地攝。故學練根,但依六地。

  

  “無漏”,練根是屬于什麼性的?是無漏性的。“以增上故”,這是往上增的,不是有漏的,是無漏的。以殊勝的緣故,增上也可以叫殊勝。

  

  “依人叁”,那麼什麼人,依什麼身來轉身呢?“依身門也,唯人叁洲,能修練根”,只有人,在叁洲的人能夠練根。“天趣中無,謂無退故”,天上不要練根,爲什麼?他本來不退,不要練了。那麼人間需要練根,但是人裏邊只有叁洲,北俱盧洲談不上練根,他修都不修的,練什麼根呢?

  

  “無學依九地”,那麼依什麼地來練呢?無學依九地,無學練根就是九個無漏地,就是未至、中間、四禅、叁無色,這個經常碰到的,九地了。

  

  “有學”,依六地,“有學練根”“依六地”,就是前面的未到、中間、四根本,叁無色除掉。

  

  “舍果勝果道,唯得果道故”,有學爲什麼要依六地?“夫轉根者,容舍果道及勝果道”(你們勝下邊什麼?根,可能是果。這個你們旁邊就注一個好了,果道跟勝果道都是舍了,因爲我們頌裏邊,“舍果勝果道”,是果道,不是勝根道,這個從頌子裏一對就看出來。)他本來是有果道的,鈍根的果道要舍掉,勝果道,往前的向,他也要舍掉。所得的唯果,得到就是那個利根的果。“非是向道”,向道什麼,因爲得到的是果道,不是向道。

  

  “必無學果,無色地攝”,絕對沒有有學的果是無色界所攝。那麼什麼叫有學果無色攝呢?有學果,是哪叁個了?就是初、二、叁果,初、二、叁果都是色界的,他不會無色界的,所以說沒有無色,叁無色不要。“故學練根,但依六地”,阿羅漢他有無色界的,那麼有學的,一般都是依六地練根。有學的果,在初、二、叁果沒有在無色地的,不在無色界的。“故學練根,但依六地”,所以說有學練根是靠這個六地。

  

  我們現在也看到,學到後來就越來越容易,不像前面《隨眠品》。如果是從頭聽到後的,那當然是最好了,那假使《印度佛學分期》聽過的更好,把一些部派的情況都了解了,然後再學《俱舍》是有充分的曆史的背景知道了。假使從頭開始聽到後來的,也是比較好的,從《根品》、《界品》、乃至《世間品》開始也是好的。從《隨眠品》聽來的是最困難,一來就碰到個悶頭棍,什麼都聽不懂,那麼是打退的人很多,退掉。那麼在這個地方,卻是容易了,就是我們翻北臺,已經到了頂,再下去是平路,沒啥困難的,所以我們現在感到很快。有的人擔心:講不講得完?我看照這個速度沒啥問題,只要沒有打閑岔的事情來。

  

  好!今天,我們就講到這裏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第一百二十叁講

  

  (第362頁下第3行至第367頁下第3行)

  

  《俱舍論頌疏》。昨天我們講的是練根,練根裏邊:無學的九無間、九解脫;有學的就是一無間、一解脫。

  

  昨天有人提那個問題,前面的那個五因立四果。這個沒什麼大的問題,有人問,我們也就說一下。“五因立四果,舍曾得勝道,集斷得八智,頓修十六行”,那就是說,要八十九個沙門果,但是真正安的時候,只有四個果,沒有說那麼多,不是每一個擇滅都安一個沙門果,那麼什麼原因?就是這五個因,這五個因就是立四個果的一些條件,那麼這個也沒有什麼很特殊的。

  

  “舍曾得勝道”,過去得到的要舍。那麼預流果,本來是向道,見道是預流向,他在十六剎那的時候,預流果來了,預流向就舍了。那麼預流果上來是一來向,一來向,你是一品、二品、叁品,你舍了一品,得二品,二品舍一品,叁品舍二品,乃至五品舍四品,都是向道,你舍來舍去還是向道,沒有舍掉,一來向沒有舍掉。那第六品的時候,不但是把預流果(初果)舍掉,二果的向也舍掉,那就是舍向果道。把向道也舍掉,先前得到的果道也舍掉,先得的果向道都舍了。那麼同樣的,七品、八品都是向道,你斷了七品,你還是不還向,斷了八品還是不還向。沒有果,只舍了前面的一來向果,沒有舍向。到第九品斷了之後,一來向也舍了,前面的果也舍掉,那就是向果道舍了,那麼其它的一品一品的,你也去算好了。這個從初禅一品起,一直到無所有處的九品都是阿羅漢向,都沒有舍向道,只有把不還果舍掉,前面的果舍掉了,但是阿羅漢向都沒有舍,那是都不能安果了,所以說到第九品斷了之後,阿羅漢果才得到,把向道(阿羅漢向)舍掉了。這是第一個條件,舍果向道,其它的不符合,只有這個四個符合。

  

  那麼第二個條件,“得勝道”。這個勝道,得果攝的殊勝道,果所攝的殊勝道,那麼在第一個果,在道類智的時候,向道舍了,得的是預流果的勝道。第六品的時候,預流果跟那個一來向舍掉了,得到的是二果的勝道。那麼九品斷道之後,舍了的不還向跟一來果,得到是叁果的果道。乃至有頂的九品斷了之後,得了第四果的勝道。其他的都沒有,只有四個地方安勝道,那麼這個條件其他也不符合了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