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▪P7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

  第叁是“總集斷”,總集斷,斷是無爲法,擇滅了。以一個得,這個得不是一個得,一類的得,把前面的所有擇滅都全部得完。預流果把這個八十八使的擇滅全部得,在預流果集總起來的。那麼到一來果,不但是斷了欲界的六品惑,修惑,總之把八十八使的見惑斷的擇滅一起合攏來的。那麼不還果,也是把九品的擇滅,跟前面八十八使的見惑擇滅一起得的。那麼阿羅漢果,也就是說,把八十一品的擇滅,跟前面的八十八使的見惑的斷的擇滅一起得到的。那麼其他的就沒有了,所以說也不能安的。

  

  下邊,“得八智”,四法智、四類智,法智、類智都得到的,那麼是無漏法,在修道的時候是有的,那麼頓修十六行也是通的,至于前面的幾個,既要符合後面兩個,又要符合前面叁個,那只有四個果了,所以不能再多了。在果道的時候,能夠頓修,向道的時候,只能斷惑,也不能頓修。

  

  那麼所以這五個條件,都是得果的時候特殊的一個因素,那麼在其它的時候就不能得到了。所以說這五個條件就是規定,沙門果只能安四個。那麼在其它的注解裏邊,也有這麼說的,他說一切的煩惱是兩種——見所斷的、修所斷的。那麼預流果,是把見所斷的安立,全都安立一個果,預流果把見所斷的斷完了;那麼修所斷的,立叁個果。一個果是總把見所斷的八十八使的擇滅全部得到,這是總集得,一個是預流果,見惑。

  

  修惑,分叁個果,爲什麼分叁個?欲界的煩惱難斷,欲界的煩惱重,難斷,分兩個——二果、叁果。那麼二果是把重的叁分之二的六品斷了,這個很難。欲界的煩惱分是九品,那麼一來果就是薄貪瞋癡,本來是很厚的貪瞋癡,把它弄薄,這一個是困難的,那麼所以要個一來果。那麼全部斷掉了之後,雖然後叁品斷起來不難,但是越欲界,超過欲界了,這個也是一個叁果安立的原因。

  

  那麼上界的煩惱都是定地,煩惱不重,容易斷。所以說,八地總的安一個果,阿羅漢果。所以說在那麼多的擇滅得裏邊,只選擇這四個,都是有一定的關系的,不是隨便安的。那麼這就是補充以前那個,很多人對五因立四果不明確,所以補充一下,有些材料以前是沒有的,所以說要記下來。

  

  

  

  

  辛八 明無學九人

  

  從此第八,明九無學。論雲:諸無學位,總有幾種?由何差別?頌曰:

  

  七聲聞二佛  差別由九根

  

  今天我們要接下去講,“從此第八,明九無學”,無學果又分九種,前面說的六種是根姓不同。現在下邊說,“論雲:諸無學位,總有幾種?由何差別?”無學的時候,一共有幾種?前面的是阿羅漢有六種,這個無學就不但是阿羅漢,還有是獨覺,還有大佛,都叫無學。那麼總的無學位,一共有多少種?以什麼來差別?

  

  “頌曰:七聲聞二佛,差別由九根”,總的無學有七個聲聞,二個佛——獨覺跟大覺。“差別由九根”,他的差別有九品的根來分,聲聞裏邊分七個,佛一個,獨覺一個,一共九個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無學有九,謂七聲聞,退法等五,不動分二,一名不退,先利根故,二名不動,後修得故。言二佛者,謂獨覺、大覺也。此聖差別,由下下等九品根異,故成九聖也。

  

  “無學有九,謂七聲聞”,七個聲聞。聲聞我們前面說是六個,怎麼來七個呢?這裏又加了一個,不動分兩個。“退法等五”,跟前面一樣,前面退法、思法、護法、安住、堪達,這是一樣的。不動分了兩個,“一名不退”,本來是利根,不退;第二個名詞叫不動,“後修得故”,後來練根練出來的,從鈍根練出的利根叫不動。那麼原來是利根的叫不退,有所區別,所以把聲聞,本來六個種姓,分了七個品。那就是說,不動位的阿羅漢,分兩種了:一種是不退,原來是利根的,不是練出來的;一種是從鈍根練出來的,不動。所以說六個變七個。

  

  

  

  二佛,很好說,一個獨覺,一個大覺,佛就是覺。“此聖差別,由下下等九品根異,故成九聖也”,這個九種無學的差別,就是有根器的不同,下下根、下中根、下上根,乃至上下根、上中根、上上根不同,分了九品,九個品類。就是說退法是下下根,思法是下中根,護法是下上根,乃至是不退是上下根,獨覺是上中根,大覺是上上根。在無學裏邊,有九品的根不同,那就是以這樣來分的,最上上根的就是大覺,世尊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丙二 明七聖人

  

  從此大文第二,明七聖人。就中分二:一、建立七聖,二、明慧俱解脫。

  

  “從此大文第二,明七聖人”,有說七種聖人,這都是經上的名相。那麼論就是要把它解釋清楚的,這是經上的名相,你不解釋的話,你論的作用就不夠了,論就是釋經的。所以很多人都不理解,爲什麼藏傳的佛法專門講論,不講經,漢傳的講經,經是佛說的,論是菩薩造的,好象學論是等而下之的。殊不知道,經你看不看得懂呢?佛在世的人,根利,你說了,他能夠接受,乃至得法眼淨,甚至于漏盡,成阿羅漢。但是現在的人,根器差了,你拿一本經,我說大藏經裏邊抽一本給你,叫你看,你給我講講看,看你十分之八講不下來,什麼原因呢?看不懂,你根鈍了。那麼根鈍,菩薩慈悲了,他就是著論來解釋經,使我們能夠理解佛的原意了。如果你不通過菩薩,用你自己的腦袋來做注解,你想想這個差得多少呢?你不願意菩薩的解釋,要你自己的解釋,那你自己講錯了又怎麼辦呢?所以說這一些就是一種誤解,認爲論是菩薩著的。

  

  實際上,我們再叁地說,論就是解釋經的,一種是釋經論,一種通經論。釋經論就是挨著挨著講的,一句經,一句解釋,像《大智度論》這樣的;通經論就是說把整個的一部經把它聯系起來,組成一個體系的,有組織的、有次第的,這麼給你講。那個都是菩薩的悲心的智慧結晶品。前兩天有人在說:《大般若經》六百卷,有人已經看了幾遍了,能夠講下來了。這談何容易啊?講下來了?彌勒菩薩的《現觀莊嚴論》八品七十義,這個完全是把大般若的精要都提出來了,你有沒有那個智慧?你把《大般若經》看了幾道,你能不能把七十義把它標出來,每一個義在哪裏?哪一部分講什麼?哪一部分講什麼?你能不能把它八品的體道果,你把它拿出來?這個我看一般人做不到,因爲《現觀莊嚴論》一直到現在,解釋《大般若經》就這麼一部,後人都沒有第二部做過,只有注解,《現觀莊嚴論》的注解倒有很多。所以說你真正要通《大般若經》,你非從《現觀》下手不可,那還得要靠論了。你離開了論,你《大般若經》天天念,一個字一個字念,念了不起妄想也很好,種子是下去了,但是要理解的話,恐怕還早得很,要證到更難說了。中間的修觀怎麼修,你怎麼看得出來呢?《大般若經》通篇念的人,恐怕沒有,但是翻過幾頁的總有吧,那你看看這樣子的經你能不能理解呢?你除了《現觀》,你想理解《大般若經》的智慧,恐怕一般在末法時期的人做不到。

  

  所以真正的學,通佛的經,非從論下手不可了。這是一個方便、善巧了,並不是說論是菩薩著的,不如學經的,這個是誤會。也就是說有些人學法缺少善巧方便,就是死板板的,以爲經是最高的,就要學經,生圓次第最高的,我就要學生圓次第,什麼下邊的我不要學,大學生、研究院是最高的,我要進研究院,我小學、中學、大學都不要學,這樣子的人,你看看是怎麼樣子的呢?

  

  下邊我們再說,從此大文第二,七聖人。“就中分二:一、建立七聖,二、明慧俱解脫”,一個慧解脫,一個俱解脫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丁一 建立七聖

  

  且初七聖者,論雲:學無學位,有七聖者,一切聖者,皆此中攝,一隨信行,二隨法行,叁信解,四見至,五身證,六慧解脫,七俱解脫。依何立七一問?事別有幾第二問也?頌曰:

  

  加行根滅定  解脫故成七 此事別唯六  叁道各二故

  

  先說七聖,“論雲:學無學位,有七聖者,一切聖者,皆此中攝”,這是總結一切有學、無學,以七種聖人把他包完。這個聖人的分類很多,前面說有學有十八,無學有九,也是一種分法。那麼講這個有學的時候,這個一來有多少,不還多少,又講了很多。那麼講阿羅漢有多少,又講了很多。這是又把七種聖人,總括一切有學、無學。

  

  “一隨信行”,見過面的。“二隨法行”,也見過面的。“叁信解,四見至”,都熟悉的。“五身證”,也見過的。“六慧解脫,七俱解脫”,沒有見過。

  

  “依何立七?”這個七個聖者依據什麼來安立的?“事別有幾?”他差別有多少?

  

  “頌曰:加行根滅定,解脫故成七”,這兩句解釋以什麼來安立七個。“此事別唯六,叁道各二故”,他的差別實際上只有六個,說麼說七個,真正說只有六個體。“叁道各二故”,見、修、無學道,每一個安兩個聖者,就是六個,那麼中間一個是插進去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初兩句答初問,下兩句答第二問。依加行異,立初二聖,謂先加行,隨信他語,及自隨法行也。依根不同,立次二種。鈍根名信解,利根名見至也。依得滅定,立身證名。依解脫異,立後二聖。謂由慧力,離煩惱障,名慧解脫,兼得滅定,離解脫障即滅定障,名解脫障,不染無知爲體,名俱解脫,離定慧障,名之爲俱。此名雖七,事體唯六,謂叁道各二故。且見道立二,謂信法二行;修道立二,謂信解見至;無學道立二,謂時解脫、不時解脫。故約叁道,事唯有六。

  

  “釋曰:初兩句答初問,下兩句答第二問”。依加行、根、滅定,根據叁個條件來安立這七個聖者。

  

  一個是“加行”,加行的不同安立兩個聖者,就是隨信行、隨法行。“謂先加行,隨信他語,及自隨法行也”,加行的時候,聽人家的話的,還有跟自己學了法,依法決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