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择而做的,这两种人。那就是前面说的,随信行是钝根,随法行是利根。从加行里安两种,随信行、随法行。
“依根不同,立次二种”,根机的不同,立两种,那是随信行,进入这个修道的时候就是信解,随法行到修道的时候,他的利根叫见至。这是根利钝的不同,又安信解、见至两种。
“依得灭定,立身证名”,最后一个灭定,得了灭尽定的安一个身证,前面我们讲过的,阿罗汉或者是不还果,得了灭尽定的,就专门叫为身证。
“依解脱异,立后二圣”,解脱的不同立后面的两个圣者,一种慧解脱,一个俱解脱。“谓由慧力,离烦恼障,名慧解脱”,以无漏的慧断除烦恼的,把烦恼障断掉的,这一种阿罗汉叫慧解脱。“兼得灭定,离解脱障”,假使他慧解脱之后又得到了灭尽定,把解脱障也断掉,那么这叫俱解脱,定慧两个都解脱了。
什么叫解脱障呢?就是定障。“即灭定障,名解脱障,不染无知为体”,定里边的障灭掉了,这个障就是灭定的障,解脱障。它的体不是烦恼,是不染无知,前面讲的,“诸一切种诸冥灭”里边的,不是诸冥,那是不染无知的一类的。这样子的,就是慧解脱的阿罗汉,烦恼障是断完了的,诸冥是断掉的,但是不染无知,一切种冥是没有碰到的。
那么俱解脱的阿罗汉,不染无知的一部份,就是定障除掉,灭定障除掉,名俱解脱。“离定慧障,名为俱”,这个阿罗汉,既离定障,又离慧障。智慧的障,烦恼,除掉了;定的障,得了灭尽定之后,除掉了。那么这样子,叫俱解脱。
一共是七个圣者,依据加行的不同、根的不同、得不得灭尽定的不同,最后是他解脱的不同,列了七个圣者。
那么名义是七个,实际上只有六个。“此名虽七,事体唯六”,总地说,它的体只有六种。“谓三道各分二故”,三个道,见、修、无学道,每一种道是两种。见道的两种,“谓信、法二行”,随信行、随法行是见道的时候两种根器。修道的时候两种,是信解、见至。这个我们都知道的。无学道的两种,时解脱、不时解脱。那么这个六种,就把前面七个也包完了的。真正七种的体就是这么六个,时解脱,钝根阿罗汉,不时解脱,利根阿罗汉;信解是钝根的修道有学,见至是利根的有学;那么随法行、随信行,就是见道的钝根、利根。所以这两种,见修无学道,每一个都有利钝二根,一共加起来六种,这六种是根本的体,变化就无穷了。
丁二 明俱慧解脱
从此第二,立俱慧解脱者。论云:何等名俱及慧解脱?颂曰:
俱由得灭定 余名慧解脱
“从此第二,立俱慧解脱者。论云:何等名俱及慧解脱?”什么叫俱解脱、慧解脱?前面说的两种,我们这里再把他分辨一下,这《俱舍》就是从来没有把一个名相舍掉的,前面提到了,还没讲透,后面马上跟着就给你讲。
“颂曰:俱由得灭定,余名慧解脱”。
释曰:六种罗汉,得灭定者,名俱解脱。先由慧力,解脱惑障,又得灭定,解脱定障,故名为俱。余名慧解脱者,余谓未得灭尽定阿罗汉也,此名慧解脱,唯由慧力,于烦恼障,得解脱故,未离定障,不得名俱。
“释曰:六种罗汉,得灭定者,名俱解脱”,六种阿罗汉里边,不管你哪一种,只要得了灭尽定的就叫俱解脱。所以说俱解脱,不一定就是利根。
“先由慧力,解脱惑障,又得灭定,解脱定障”,他为什么叫俱呢?这个俱是两种,先是用智慧(净慧、无漏慧)的力量,把烦恼障去掉,解脱惑障;然后得了灭尽定,把定障也去掉,解脱定障。这个两个俱,全了,定慧的障全部除掉,叫俱解脱。
这是俱解脱,就是得了灭尽定的阿罗汉,凡是证到阿罗汉,决定是烦恼灭掉的,那么再把定障灭掉,那就是俱解脱的阿罗汉。
那么另外余下的叫慧解脱。他就是没有得灭尽定的,得了灭尽定除掉以外,就是没有得灭尽定的,这些叫慧解脱,单是用净慧的力量把惑障(烦恼障)除掉的。
“余谓未得灭尽定阿罗汉也”,没有得到灭尽定的阿罗汉,叫慧解脱。“唯由慧力,于烦恼障,得解脱故”,就是净慧把烦恼障断掉了,“未离定障,不得名俱”,定的障还在,没有除掉,那么这样子的解脱,只能是慧解脱,慧是解脱,定里边的障没有除掉,不能叫俱解脱。
所以说阿罗汉里边有俱解脱、慧解脱,这个里边各有利钝二根。
丙三 明学无学满
从此大文第三,明学无学满。论云:如世尊说,五烦恼断五下分结,那含断也,不可牵引不为欲惑牵引,未名满学已上经文,下依经问也。学无学位,各由几因,于等位中,独称为满?颂曰:
有学名为满 由根果定三 无学得满名 但由根定二
“从此大文第三,明学无学满”,怎么样子的学算是圆满的?怎么样的无学是圆满的?
“论云:如世尊说,五烦恼断,不可牵引,未名满学”,这个问题怎么说的呢?在经里边有这么一句话,佛说过的,五种烦恼断,就是五顺下分结了,这个五顺下分结断了之后,“不可牵引”,那么欲界的烦恼不能牵住它了。“未名满学”,这样子的人不是很圆满了嘛?但是还不能叫圆满的有学。那么这是经文引了这么一句,下边又提出问题来了。“学无学位,各由几因,于等位中,独称为满?”学也好,无学也好,他们各个有几个因素,在等位,就是他们相对的位上(学假使初果、二果,或者三果,无学就是阿罗汉),他们里边哪些是称到满的?各各相应之中叫满了?
“颂曰:有学名为满,由根果定三,无学得满名,但由根定二”,有学称满的有三个原因,有根满、果满、定满。无学的满,只有两个因素,一是根满,二是定满,“根定二”。果,这个不说。为什么不说?下边要说的,因为无学就是阿罗汉果,一样的。
释曰:有学名满,具由三因:一、由根满,谓是利根;二、由果满,谓得不还;三、由定满,谓得灭定。有有学者,唯由根满,谓诸见至,未离欲染,由见至故,名为根满,未离欲故,无余二满。有有学者,唯由果满,谓信解不还,未得灭尽定,是不还故,名为果满,谓是信解,不名根满,未得灭尽定,非定满也。有有学者,由根果故,亦得满名,谓见至不还,未得灭尽定,由见至不还故,名根果满,未得灭定,不名定满。有有学者,由果定故,亦得满名,谓诸信解,得灭尽定,非见至故,不名根满。有有学者,具由三满,谓诸见至,得灭尽定,夫得灭定,必是不还,故具三满。
“释曰:有学名满,具由三因”,有学,他叫满有三种原因,就是要满足这三个条件,叫有学的满。
“一由根满,谓是利根”,在根一方面是满足的、圆满的。
“二由果满,谓得不还”,不还果,在有学里边是圆满的。初果、二果不圆满。初果只有见惑断,二果断了六品惑,欲界的惑。三果是欲界的断完了。(143A)上面再断是无学了。所以说果上满,最高的满,在有学里边最高的果是不还果,所以果满得不还。
“三由定满”,定里边能够圆满的,得了灭尽定的。
所以说,“有有学者,唯由根满”,这个有学里边要三种都满,圆满的叫圆满的有学,有学叫满。那么这个三个条件不够的,就不能叫满。所以说下边就简别,有些有学只有根满,见至,他的根是利根,根是满,圆满的。但是,“未离欲染”,但是还没有离开欲界的烦恼,没有离完,就是没有得三果,虽然根是圆满,根满,没有离欲的,不还果没有得到,那就是果不满。不还果没有得到,灭尽定肯定得不到,那么定也不满。所以说只有一个根满,那不能叫圆满。
“有有学者,唯有果满,谓信解不还,未得灭尽定”,他是不还果,果是满了,有学最高的是不还果,圆满了;但是,他是信解,根不满,钝根;又没有得灭尽定,定也不满。那么这也是不圆满。
“有有学者,由根果故,亦得满名”,他根是满的,果也满的,但是灭尽定没有得到。根满,是见至,利根。果满是不还果,有学最高的。但是他灭尽定没有得到,灭尽定没有得到,定不满。“谓见至不还”,这个见至不还,还没得灭尽定。所以说根也满,果也满,定不满,也不能叫满。见至不还果的,未得灭尽定的,根果是满的,但是灭尽定没有得到,定不满,三个里边缺了一个,也不能叫有学的满。
再有一些有学,“有果定故,亦得满名”,果是满的,不还果,灭尽定也得到的,定也满了,但是钝根。“谓诸信解,得灭尽定”,他信解是钝根,根不满,灭尽定得到了,灭尽定得到的决定是三果,这个不要说了,如果不是三果,得不到灭尽定的。因为“非见至故,不名根满”,不是见至,根不满。
那么这样子就是说,举了很多例,都是不能叫有学的满。
那么真正有学满,要怎样子叫满呢?“有有学者,具有三满,谓诸见至,得灭尽定”,见至,利根,得灭尽定。那么还有果满,不要说了,灭尽定的人决定是三果,没有三果是得不到灭尽定的。也不是无学,因为他说的是有学,当然无学也得灭尽定,但是他说的是有学,而且说的是见至,见至是修道里边的,那么当然了,决定是得了不还果。“夫得灭定,必是不还,故具三满”,灭尽定得到,有学里边决定是不还果。所以说这个三种都满的,果也满、根也满、定也满,这个叫有学的满,就有学满要三种条件具足。
那么前面,我们再回过去看,经里说的话,五个烦恼断,这是得了阿那含,这是果满。“不可牵引”,欲界的烦恼牵不动了。那么是不是钝根、利根呢?没有说,灭尽定得了没有呢?也没有说。那么所以说,“未名满学”,这个还不叫满。
等于说他条件是没有完备,得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