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得一个。所以前面那个问题,到这里是彻底的已经解决完了,所以说后边大概这一类事情都讲过了,不会再那么仔细重复了。
丁二 约修无学道
戊一 明德失数
从此第二,约修无学道。就中有二:一、明德失数,二、历位广明。且明德失数者,论云:当约修惑,辨渐次生能对治名,分位差别,颂曰:
地地失德九 下中上各三
“从此第二,约修无学道”,修道、无学道来说了。“就中有二:一、明德失数,二、历位广名”,见道的事情讲完了,一直到预流果为止。那么预流果之后是修道,最后,修道的圆满是无学道。下边就是讲修、无学道。
下边又分几科,“明德失数”,明德失的数,德,能治道,失就是所断的烦恼。一共有多少?九九八十一品。“历位广名”,一位一位地说,从预流果之后,一来向,一来果,一位一位的,修道的位,然后阿罗汉,无学的位,要广明,这个讲得很仔细。所以说把《俱舍》的《贤圣品》一学,那些在经上看到的那些圣者的位置,一看就了然,他在什么位置。那么不但是圣者的位置了然了,你自己在什么地位,自己也摸得清楚了,本来有些人就是会增上慢,得了一点点好处,认为开悟了,自以为证到什么了。
在温州有一个居士,他因为以前学过气功,好象是禅定方面有一点基础,他修佛法的时候,观想本尊像。观了之后,自己感到好象是跟本尊合二为一了,他说“我成佛了”。他这个自己增上慢来了。他在修定的时候,是感到自己就是本尊,他说他成了佛了。那就是不知位次啊,圣者的位置不知道,这仅仅是九住心里边的最多是五住心,那个时候,就会飘飘荡荡地,自己不见了,什么东西都没有了,看到东西都是如烟如幻的,好象是假的、不实在的。(136A)没有证空性,这个还是止的境界。要空性得到之后,东西历历分明,但是知道自性空,这才是真的空性。你看到如幻如化,好象是没有了,那个还是幻象,是光影门头。那么自己不见了,不见了,你还观一个本尊,观出来了,与本尊合二为一,你就成了本尊了,哪有那么容易呢?这个定中的境界。那么这些,你如果学过法的,教学过的话,自己很清楚我在什么地位,这仅仅是得了一点点止的味道,还没有进入根本的奢摩他,那是即生成佛了?那你搞得好远去了。所以说没有学教,往往很可笑的。
有一个居士,他好象对外边说闭关了,他这些天不见客,不应酬,他修什么呢?修灭尽定。灭尽定,三果阿罗汉以上修的,那你是不是三果阿罗汉以上的?如果你是三果阿罗汉,你修灭尽定,你即使知道教的,那么你就是自己说自己是阿罗汉,至少是三果以上的阿罗汉,那就是你暴露你的修证,那也不允许的。如果你没有得到三果阿罗汉,你说你修灭尽定,那就是乱说了。你有什么资格修灭尽定呢?修灭尽定的最起码的资格是三果阿罗汉以上的,那你怎么好乱说呢?所以说,这些不学教往往搞一些笑话,很幼稚的笑话会闹出来。在学过教的人,不值一笑的,那就是很可笑的事情。所以说不学教跟学教,那简直差之千里。
禅宗的大德们,真正开悟的,确实有不可思议境界,那我们不说,那是很高的境界。但是还有一些,依稀恍惚的,学了参点禅,也是感到自己有一点儿境界,就飘飘然了,自以为自己了不得了,这个东西就是,你没有明师印证,自己也是没有经过学教,有一点超人的经验,就不得了了。
我们现在所看到的,或者是常识所闻到的,或者是科学所证明的,都不过是我们的共业。这个业报,就是我们这个本来佛性的显现,它从烦恼的捆缚当中,能显观一些因果的关系来。但是共业,只不过是大部分人如此啊,并不是绝对一切有情都这样子的,这个规律可以通行宇宙、法界,都能够遵行的,不行的。你在这个地方通行的规律,到另外地方就不行了,你在地面上的物理的规律,到天空,太空上去,根本就行不通了。
前两天,我就看到一个台历上边有几个小故事,那个也很容易证明,共业是不一定那么死板的。它说云南有两个小孩子,女孩子,她可以用她心的力量,可以在门外,几米以外的一棵树,可以摘花摘下来,不用手摘,用心力想到,把它摘下来。这一些用意念来做事情的,气功师里有,那么这些特异功能的孩子也有,那个我们想想这是什么?这个实际上就是神通之类的东西,神通有什么?神通跟业通,一个是被烦恼困惑而起的,我们吃东西,眼睛在看东西,这不是通,什么东西?但是被烦恼业所捆绑的,这个通力量很小。那么你能够解放一点了,就显出超过一般人的能力,那就是所谓神通,那就是特异功能,实际上你全部解放之后,就是佛的一切万德的法都发展出来了,那是最高的神通了。
所以说,这个定业不是那么刻板的,所以一切科学的规律也好,什么定理也好,都是只限于某一个地方、某一个时代、某一部分众生的业报所决定的规律,绝对不是永恒的,也不是到处千篇一律、可以放之四海一切都能够遵循的,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。同时,超越太空以外的规律根本不是我们想象的。我们经常看到报纸上,以前我还看看报,现在绝然不看了,现在新闻就不知道了。以前就看到飞碟,那个太空的飞碟下来,那是不可思议的,那些飞碟上,有情也好,什么东西也好,根本不受我们地球上的物理学的规律的限制,它完全可以自在。那么这样子的东西,你就不可以用科学来解释了。
现在我们讲到这里,就是说不要把业报看得太死了。
下面说,断烦恼。第一,德失数,德失的数,功德跟过失,功德是能治的对治道,过失就是所治的烦恼,它的数字有多少?
见所断的烦恼——八十八使,基本上彻底讲完了;现在要进而讲修道,就是讲修所断的烦恼。那么修所断烦恼,“当约修惑,辨渐次生能对治名,分位差别”,它能对治的对治道,跟所对治的烦恼,一个一个怎么生起来?它的差别在哪里?怎么样子的差别?
“颂曰:地地失德九,下中上各三”,这个很简单,三界九地,每一个地,它所断的烦恼,失,分九品;能对治的道,德,也是九品。怎么九品?先分下、中、上,每一个下、中、上里边再分下、中、上,三三九,这么九品。
释曰:失谓过失,即所断烦恼也。德谓功德,即能断道也。于九地中,地地修惑,各有九品,九九总有八十一品惑。其能断道,地地亦九,总有八十一品无间道,八十一品解脱道。
“释曰:失谓过失,即所断烦恼也”,所谓失就是所断的烦恼,是过失,烦恼有过失嘛。“德谓功德,即能断道也”,能够对治的那个道,能够断烦恼的道,它有功德,能够把过失去掉嘛,就是功德,所以说这个叫德。
“于九地中,地地修惑,各有九品”,这个我们早就讲过了,三界九地,欲界一地,初禅一地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各一地,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、无所有处、非想非非想处也是各一地,四地。色界四地,无色界四地,加欲界一地,九地。每一个地,它的烦恼,修所断的烦恼。这里讲修惑,不是讲见惑。见惑那就是分上、下,欲界的跟色、无色界的一起说,而修惑却一地一地说,不能混起来说了,两个不一样了。那每一地它修所断的烦恼,分九品;那么九地,九九八十一品,一共九九八十一品惑,烦恼。能断的道,能够对治烦恼断它的道呢,也是同样,当然也是九,既然有一品烦恼,一品对治道,烦恼九品呢,对治道也是九品,那么同样,也有九九八十一品的无间道,九九八十一品的解脱道。能对治的道正在断烦恼的时候,是无间道;到了烦恼的得断掉,择灭得得到了,解脱道。八十一品的无间道,八十一品的解脱道。
问:失德如何,各分九品?答:谓根本品,有下中上。此三各三,故成九品。且下品三者,谓下下、下中、下上;中品分三者,谓中下、中中、中上;上品三者,谓上下、上中、上上。应知此中,下下品道,能断上上品障,乃至上上品道,能断下下品障。如洗衣位,粗垢先除,后除细垢;又如粗暗,小明能灭,要以大明,方灭小暗。失德相对,理必应然。白法力强,黑法力劣,故剎那顷,下下品道,能断无始上上品惑。犹如长时所集大暗,一剎那顷,小灯能灭。
“问:失德如何,各分九品?”这个就是追了。我们希望讨论的人也要追一下。“九品”,“为什么九品?这个要问一下。“失德如何,各分九品?”“谓根本品,有下、中、上”,根本的来说,烦恼分上、中、下三品。“此三各三,故成九品”,这个每一品再分三品。我们说能不能再分三品?也可以,这个太细了,也不必了,能够分成九品,基本上可以了。
怎么分九品呢?“且下品三者,谓下下、下中、下上”,下里边,又分下、中、上;中里边也分下、中、上:中下、中中、中上;上里边也分下、中、上:上下、上中、上上。
“应知此中,下下品道,能断上上品障”,这个是要解释一下。下下品的道,就是最小的道,能够断最上上品的烦恼。有的人说:“上上品烦恼,要上上品断,怎么下下品断上上品,不是颠倒了啊?”我们以前讲的时候,有人要提这个问题。那么这里就给你直接讲了,下下品的道能够断上上品的,这个上上品的烦恼,就是最粗的烦恼,所谓上上品的障,就是最粗的障,最微细的障很难断掉。渗在衣服里边的油腻这些东西,你要把它洗掉,非用汽油之类的东西洗不可,单是肥皂还不行,水更不行,那么上上品的道。下雨的时候,你身上衣服上沾了一坨泥,这个你只要干了之后,手一搓,基本就掉了,这个下下是最简单的道就对治掉了。
所以说,上上品的惑,就是最粗的惑,用最下的道,最微劣,力量最小的道就可以对治了。那么最微细的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