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▪P4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础就是第一个——亲近善知识。善知识的标准,十个德,没有十个德的,就是康萨仁波切他的教诫:一定要持戒,一定要有悲心,不为名不为利。我们现实看到的,为名为利的人,到处搞得乱七八糟,都是为了自己名、自己利,都把规矩搞坏了,把什么东西都弄得乱七八糟,名利作怪。所以说这个很现实地看到,有名利心的人,搞不好事情。你要真正搞好事情,弘法利生,如果名利心摆在里边,决定为个人奋斗而作牺牲的。为了个人奋斗是为我,为了我的话,不是无我,你这样了背道而驰,将来一败涂地。所以这样东西是危险的,自己吃毒药,吃砒霜。我们说弘法利生,你如果拿了名利去搞的话,就是自己自杀,在佛教里没有前途。我们也看到了,没有前途,搞不下去的。那么这是现实,活生生的事实,我们看到一个小的,大的也多。那么就希望大家亲近善士,自己将来要成就善士,尤其出家的,将来是人天师,就是要给众生做眼目的,如果你名利心大的话,你怎么做眼目呢?你自己都糊里糊涂,眼睛没睁开,给人家做眼目,怎么行?

  

  所以一方面我们现在选择善知识,要把善知识的形象看清楚,不要随便盲目地把鼻子给人家牵起走,这个是,《广论》里说的,跟牛一样的,糊里糊涂,把鼻子,绳子牵着,牵到那里,那里走,牵到屠场里去了,把你杀了,你还不知道。所以说,这个不要糊涂了,你这个鼻子不能给人家乱牵的,真正善知识,才可以跟他去学,不是善知识,远而敬之。

  

  第二个是听闻正法,佛的法一定要听的,你说你,“我不要听,我眼睛闭起来,还会开悟的,我开了悟,三藏十二部在我心里”。这话说得对不对?开了悟的人,三藏十二部确实在心里,但是你心里三藏十二部如何开发呢?必定依听闻正法,闻思修,戒定慧,这一套东西是离不开的。那么听闻正法,就要如理思惟,如理思惟就要说到这一点,讨论,还是鼓励大家讨论。据说,现在我了解下来,讨论的人数不多。不多的话,就是不重视思慧。当然,有工作的人,他有一定的事情,他不能参加,他自己在闻的基础下,自己思惟,个人思惟也是可以的,本来思惟不一定要大众思惟,但是大众思惟对那些根差一点的人有帮助,有特别的加持力。每个人,互相加持。那么这是讲讨论的好处。

  

  藏地为什么一定要辩论呢?藏地,不参加辩论是不行的,老师那里学了半天,主要是上辩论场去表现你的才能的。你如果学了不去的话,你学干啥?所以说,藏地必定要上辩论场。我们现在这里讨论的时候,也可以带一些辩论,本来你们是自由的嘛。那么讨论的时候,希望大家没有公务的人都要去。我们昨天说了,哪个不去的话,我们就要出坡包书去了,你总之不能寮房里坐在那里冲壳子,不行的。你要么是培福,自己去做做事情,要么是修慧,开智慧,辩论,讨论,随便选。你说到这里来,散心杂话,信施难消,这个我们是不大管你,这是打铃,参加讨论的时候,有事情的人,你先要把公务、岗位工作搞好;没有事情的,能讨论的,尽量讨论,实在不想讨论的嘛,你去包书,大概这样子。

  

  最后,法随法行,思惟之后,就是行了,法随法行就是行动。通过自己的思惟,把这个佛教的精神融化到自己的思想之后,就是见之于行动,这包含修定。这是我们进入佛教,入道之前需要的基础,这是道前基础,《菩提道次第》就广讲这个。《菩提道次第》有人听过了,有的人还没有听,可以把这一段自己复习一下。好,今天讲这里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第一百一十八讲

  

  (第343页上第10行至第347页上第6行)

  

  《俱舍论颂疏》。昨天我们讲到十六刹那心。当住果的时候,一品没有断的,到断了五品的,见道的时候,在第十六刹那证的是预流果;断了六品、七品、八品的,那就是一来果;九品以上,那是不还果。那么第十六刹那是住果,十六刹那住果,不是向,后来起胜进道,再起后来的向。所以我们说,假使在见道的时候,欲界的修惑没有断的,或者以世间道先断了一品到五品的,在见道的时候,叫预流向;十六刹那的时候,叫预流果;胜进道的时候,一来向。断六品到八品的,那么这个在见道的时候,是二果向;到第十六刹那的时候是二果;进了胜进道,是三果向。同样是断了那么多,他名字就不一样。那么断了欲界九品以上,乃至无所有处的烦恼断完的,在见道的时候是不还向;到十六刹那的时候住果的时候,不还果;胜进道,然后,才是以后的事情,是阿罗汉向。那么这个就是说,同样是断多少烦恼,在见道的时候是这个向,住果的是那个果,胜进道的是另外一个向,这个要把它辨清楚。

  

  

  

  

  庚二 明住果非向

  

  从此第二,明住果非向。论云:何缘先断欲界修惑一至五等,至第十六道类智心,但说名为预流果等,非后果向解云:此意者,何故断五品,非第二向,断七八品,非第三向,断上七地,非第四向也?颂曰:

  

  诸得果位中  未得胜果道  故未起胜道  名住果非向

  

  “从此第二,明住果非向。论云:何缘先断欲界修惑一至五等,至第十六道类智心,但说名为预流果等,非后果向?”你以前已经断了欲界的烦恼,一到五,等就是说里边的六、七、八,乃至九到无所有处的那些都断完的,当到第十六刹那道类智的时候,只能说是住预流果、一来果、不还果,不说一来向、不还向、阿罗汉向,为什么?

  

  “解云:此意者,何故断五品,非第二向”,断了五品的烦恼,为什么在果上不叫一来向呢?断了七、八品的时候,应是不还向,为什么单叫一来果呢?所以在问这个问题。

  

  “颂曰:诸得果位中,未得胜果道,故未起胜道,名住果非向”,得果的时候,还没起胜果道,既然没有起胜果道,这个时候是果,不是向,你到了后头胜果道起了之后(胜果道就是胜进道),那么才说是后面的向,还没有起胜进道,他现在果位的时候,没有对治修惑,果位是断见道的惑。所以既是道类智,也是上界的道谛下烦恼的断惑的解脱道,修惑不相干的,所以不能叫后面的向,只能叫果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诸得果位中者,据前预流等三果也。未得胜果道者,未得五品等诸胜果道也。故未起胜道,名住果非向者,结上三果不名后向也。谓断五品,至道类智,未起五品胜果道故,但名预流果,故不名第二向也。断七八品,至道类智,未起七八品胜果道故,但名一来果故,不名第三向也。断上七地,至道类智,未起七地胜果道故,名第三果,故不名第四向也。胜果道者,谓向道也。夫论向道,胜前果道,或趣后果,名胜果道。

  

  “释曰:诸得果位中,据前预流等三果也”,就是说具惑,或者一到五的,这是预流向,见道的时候;到果的时候是预流果,不叫一来向。我们说你住了预流果,又把后边的烦恼断了一到五品,应当叫一来向,为什么叫预流果呢?因为他没有起胜进道,起了胜进道之后,就叫一来向了。所以说同样地你断了六、七、八品的时候,见道的时候,只能是一来向,果的时候一来果,起了胜进道,不还向,那么说欲界的九品烦恼最后一品断,乃至无所有处断完的,他在见道的时候还叫不还向,第十六刹那的时候叫不还果,胜进道起了,才叫阿罗汉向。

  

  所以这个里边向、果的问题,就是看胜进道起不起的问题。“未得胜果道者,未得五品等诸胜果道也”,你断了欲界五品,就是得了预流果之后,再进入到五品这个胜果道,即使你以前以有漏道断了,你还要无漏道的得去得它,这个叫胜果道。你现在这个胜果道没有起,你只能住果,不能叫一来向。“故未起胜道名住果非向者”,所以说你没有起胜进道的时候,只能住果,不能叫后头的向。

  

  “结上三果不名后向也,谓断五品,至道类智,未起五品胜果道故,但名预流果,故不名第二向也”,假使你起了后边的胜进道,就是住了果之后又往向前进,那个时候叫一来向了。同样断七、八品,到道类智的时候,没有起七、八品的胜果道的时候,这叫一来果,不叫三果向。假使你道类智过了之后,二果得到了,又起胜果道,这个胜果道是对修惑来说了,修道的烦恼,把它的离系得得到之后,那就是不还向。“断上七地,至道类智,未起七地胜果道故,名第三果,故不名第四向也”。

  

  “胜果道者,谓向道也”, 胜果道是向前面的那个果的道,向道。“夫论向道,胜前果道,或趣后果,名胜果道”,这就解释什么叫胜果道,比前面那个果要超胜,更向后面果去了,叫胜果道。

  

  

  

  

  问:何故前住果,未得胜果道?答:以胜果道是向道故,故住果位,未起得也。

  

  “问:何故前住果,未得胜果道?答:以胜果道是向道故,故住果位,未起得也”,胜果道是向道,在果的时候,他没有这个功能去得这个胜果道。那么实际上,我们说仔细一点讲,在胜果道断的烦恼,离系得生起来的时候,它是修道的事情;那么在见道的时候,第十六刹那还只是见道的解脱道,它还没有这个能力,引出修惑的离系得。所以这个修惑的离系得要得到,决定是胜果道的时候得的,所以在第十六刹那只能住果,不能住后果的向。本来是断了一品到五品是二果向,但是你在十六刹那的时候,只能叫预流果,胜果道一起,那就是一来向。

  

  这个也就联系到以前那个问题,能不能得两个离系得?就是色爱尽遍知跟顺五分下结尽一起得行不行?不行!住果的时候,只能得一个,顺五下分结断遍知。那么你要起胜进道了之后,你以前断过色界的烦恼的,现在无色界的定也得到的,在起胜果道的时候,得到色爱尽断遍知,那是后头的事情了,不是两个断遍知一起得,还是一个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