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▪P4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礎就是第一個——親近善知識。善知識的標准,十個德,沒有十個德的,就是康薩仁波切他的教誡:一定要持戒,一定要有悲心,不爲名不爲利。我們現實看到的,爲名爲利的人,到處搞得亂七八糟,都是爲了自己名、自己利,都把規矩搞壞了,把什麼東西都弄得亂七八糟,名利作怪。所以說這個很現實地看到,有名利心的人,搞不好事情。你要真正搞好事情,弘法利生,如果名利心擺在裏邊,決定爲個人奮鬥而作犧牲的。爲了個人奮鬥是爲我,爲了我的話,不是無我,你這樣了背道而馳,將來一敗塗地。所以這樣東西是危險的,自己吃毒藥,吃砒霜。我們說弘法利生,你如果拿了名利去搞的話,就是自己自殺,在佛教裏沒有前途。我們也看到了,沒有前途,搞不下去的。那麼這是現實,活生生的事實,我們看到一個小的,大的也多。那麼就希望大家親近善士,自己將來要成就善士,尤其出家的,將來是人天師,就是要給衆生做眼目的,如果你名利心大的話,你怎麼做眼目呢?你自己都糊裏糊塗,眼睛沒睜開,給人家做眼目,怎麼行?

  

  所以一方面我們現在選擇善知識,要把善知識的形象看清楚,不要隨便盲目地把鼻子給人家牽起走,這個是,《廣論》裏說的,跟牛一樣的,糊裏糊塗,把鼻子,繩子牽著,牽到那裏,那裏走,牽到屠場裏去了,把你殺了,你還不知道。所以說,這個不要糊塗了,你這個鼻子不能給人家亂牽的,真正善知識,才可以跟他去學,不是善知識,遠而敬之。

  

  第二個是聽聞正法,佛的法一定要聽的,你說你,“我不要聽,我眼睛閉起來,還會開悟的,我開了悟,叁藏十二部在我心裏”。這話說得對不對?開了悟的人,叁藏十二部確實在心裏,但是你心裏叁藏十二部如何開發呢?必定依聽聞正法,聞思修,戒定慧,這一套東西是離不開的。那麼聽聞正法,就要如理思惟,如理思惟就要說到這一點,討論,還是鼓勵大家討論。據說,現在我了解下來,討論的人數不多。不多的話,就是不重視思慧。當然,有工作的人,他有一定的事情,他不能參加,他自己在聞的基礎下,自己思惟,個人思惟也是可以的,本來思惟不一定要大衆思惟,但是大衆思惟對那些根差一點的人有幫助,有特別的加持力。每個人,互相加持。那麼這是講討論的好處。

  

  藏地爲什麼一定要辯論呢?藏地,不參加辯論是不行的,老師那裏學了半天,主要是上辯論場去表現你的才能的。你如果學了不去的話,你學幹啥?所以說,藏地必定要上辯論場。我們現在這裏討論的時候,也可以帶一些辯論,本來你們是自由的嘛。那麼討論的時候,希望大家沒有公務的人都要去。我們昨天說了,哪個不去的話,我們就要出坡包書去了,你總之不能寮房裏坐在那裏沖殼子,不行的。你要麼是培福,自己去做做事情,要麼是修慧,開智慧,辯論,討論,隨便選。你說到這裏來,散心雜話,信施難消,這個我們是不大管你,這是打鈴,參加討論的時候,有事情的人,你先要把公務、崗位工作搞好;沒有事情的,能討論的,盡量討論,實在不想討論的嘛,你去包書,大概這樣子。

  

  最後,法隨法行,思惟之後,就是行了,法隨法行就是行動。通過自己的思惟,把這個佛教的精神融化到自己的思想之後,就是見之于行動,這包含修定。這是我們進入佛教,入道之前需要的基礎,這是道前基礎,《菩提道次第》就廣講這個。《菩提道次第》有人聽過了,有的人還沒有聽,可以把這一段自己複習一下。好,今天講這裏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第一百一十八講

  

  (第343頁上第10行至第347頁上第6行)

  

  《俱舍論頌疏》。昨天我們講到十六刹那心。當住果的時候,一品沒有斷的,到斷了五品的,見道的時候,在第十六刹那證的是預流果;斷了六品、七品、八品的,那就是一來果;九品以上,那是不還果。那麼第十六刹那是住果,十六刹那住果,不是向,後來起勝進道,再起後來的向。所以我們說,假使在見道的時候,欲界的修惑沒有斷的,或者以世間道先斷了一品到五品的,在見道的時候,叫預流向;十六刹那的時候,叫預流果;勝進道的時候,一來向。斷六品到八品的,那麼這個在見道的時候,是二果向;到第十六刹那的時候是二果;進了勝進道,是叁果向。同樣是斷了那麼多,他名字就不一樣。那麼斷了欲界九品以上,乃至無所有處的煩惱斷完的,在見道的時候是不還向;到十六刹那的時候住果的時候,不還果;勝進道,然後,才是以後的事情,是阿羅漢向。那麼這個就是說,同樣是斷多少煩惱,在見道的時候是這個向,住果的是那個果,勝進道的是另外一個向,這個要把它辨清楚。

  

  

  

  

  庚二 明住果非向

  

  從此第二,明住果非向。論雲:何緣先斷欲界修惑一至五等,至第十六道類智心,但說名爲預流果等,非後果向解雲:此意者,何故斷五品,非第二向,斷七八品,非第叁向,斷上七地,非第四向也?頌曰:

  

  諸得果位中  未得勝果道  故未起勝道  名住果非向

  

  “從此第二,明住果非向。論雲:何緣先斷欲界修惑一至五等,至第十六道類智心,但說名爲預流果等,非後果向?”你以前已經斷了欲界的煩惱,一到五,等就是說裏邊的六、七、八,乃至九到無所有處的那些都斷完的,當到第十六刹那道類智的時候,只能說是住預流果、一來果、不還果,不說一來向、不還向、阿羅漢向,爲什麼?

  

  “解雲:此意者,何故斷五品,非第二向”,斷了五品的煩惱,爲什麼在果上不叫一來向呢?斷了七、八品的時候,應是不還向,爲什麼單叫一來果呢?所以在問這個問題。

  

  “頌曰:諸得果位中,未得勝果道,故未起勝道,名住果非向”,得果的時候,還沒起勝果道,既然沒有起勝果道,這個時候是果,不是向,你到了後頭勝果道起了之後(勝果道就是勝進道),那麼才說是後面的向,還沒有起勝進道,他現在果位的時候,沒有對治修惑,果位是斷見道的惑。所以既是道類智,也是上界的道谛下煩惱的斷惑的解脫道,修惑不相幹的,所以不能叫後面的向,只能叫果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諸得果位中者,據前預流等叁果也。未得勝果道者,未得五品等諸勝果道也。故未起勝道,名住果非向者,結上叁果不名後向也。謂斷五品,至道類智,未起五品勝果道故,但名預流果,故不名第二向也。斷七八品,至道類智,未起七八品勝果道故,但名一來果故,不名第叁向也。斷上七地,至道類智,未起七地勝果道故,名第叁果,故不名第四向也。勝果道者,謂向道也。夫論向道,勝前果道,或趣後果,名勝果道。

  

  “釋曰:諸得果位中,據前預流等叁果也”,就是說具惑,或者一到五的,這是預流向,見道的時候;到果的時候是預流果,不叫一來向。我們說你住了預流果,又把後邊的煩惱斷了一到五品,應當叫一來向,爲什麼叫預流果呢?因爲他沒有起勝進道,起了勝進道之後,就叫一來向了。所以說同樣地你斷了六、七、八品的時候,見道的時候,只能是一來向,果的時候一來果,起了勝進道,不還向,那麼說欲界的九品煩惱最後一品斷,乃至無所有處斷完的,他在見道的時候還叫不還向,第十六刹那的時候叫不還果,勝進道起了,才叫阿羅漢向。

  

  所以這個裏邊向、果的問題,就是看勝進道起不起的問題。“未得勝果道者,未得五品等諸勝果道也”,你斷了欲界五品,就是得了預流果之後,再進入到五品這個勝果道,即使你以前以有漏道斷了,你還要無漏道的得去得它,這個叫勝果道。你現在這個勝果道沒有起,你只能住果,不能叫一來向。“故未起勝道名住果非向者”,所以說你沒有起勝進道的時候,只能住果,不能叫後頭的向。

  

  “結上叁果不名後向也,謂斷五品,至道類智,未起五品勝果道故,但名預流果,故不名第二向也”,假使你起了後邊的勝進道,就是住了果之後又往向前進,那個時候叫一來向了。同樣斷七、八品,到道類智的時候,沒有起七、八品的勝果道的時候,這叫一來果,不叫叁果向。假使你道類智過了之後,二果得到了,又起勝果道,這個勝果道是對修惑來說了,修道的煩惱,把它的離系得得到之後,那就是不還向。“斷上七地,至道類智,未起七地勝果道故,名第叁果,故不名第四向也”。

  

  “勝果道者,謂向道也”, 勝果道是向前面的那個果的道,向道。“夫論向道,勝前果道,或趣後果,名勝果道”,這就解釋什麼叫勝果道,比前面那個果要超勝,更向後面果去了,叫勝果道。

  

  

  

  

  問:何故前住果,未得勝果道?答:以勝果道是向道故,故住果位,未起得也。

  

  “問:何故前住果,未得勝果道?答:以勝果道是向道故,故住果位,未起得也”,勝果道是向道,在果的時候,他沒有這個功能去得這個勝果道。那麼實際上,我們說仔細一點講,在勝果道斷的煩惱,離系得生起來的時候,它是修道的事情;那麼在見道的時候,第十六刹那還只是見道的解脫道,它還沒有這個能力,引出修惑的離系得。所以這個修惑的離系得要得到,決定是勝果道的時候得的,所以在第十六刹那只能住果,不能住後果的向。本來是斷了一品到五品是二果向,但是你在十六刹那的時候,只能叫預流果,勝果道一起,那就是一來向。

  

  這個也就聯系到以前那個問題,能不能得兩個離系得?就是色愛盡遍知跟順五分下結盡一起得行不行?不行!住果的時候,只能得一個,順五下分結斷遍知。那麼你要起勝進道了之後,你以前斷過色界的煩惱的,現在無色界的定也得到的,在起勝果道的時候,得到色愛盡斷遍知,那是後頭的事情了,不是兩個斷遍知一起得,還是一個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